【精神分析】人格结构:抑郁型(一)|哀伤应该与抑郁被同样关注

精神分析人格结构:抑郁症
前排提示:心理健康问题归根结底是社会矛盾作用在个人身上的产物
任何人格与症状都没有好坏罪恶之分
症状来源于防御机制
而防御机制保护自我以沟通外界
即一切症状都是被社会关系压迫出来的
诊断与治疗只针对个人心态
无法涉及与影响社会关系症状
没有人有权利与资格改变你的症状
请理解与享受自己的症状并接纳其保护
抑郁状态与正常的哀伤反应进行比较:
在哀伤情境中,人们会体验到外部刺激作用(如丧失重要他人)的逐渐减弱;
在抑郁状态下,人们会认为自我正在消融或毁灭
哀伤如潮来潮往,个体在痛苦间隙尚表现如常
但抑郁则像漫长冬日,贫瘠而毫无生气
哀伤可能会随着情绪的缓解而逐渐平复
抑郁始终萦绕于心、绵延不绝
在哀伤中也伴有自我价值的降低
但自我感觉仍保持完整
抑郁症与哀伤者的最大区别就在于
他们的自我感觉完全被剥夺、自我完全缺乏
在哀伤者那儿世界上贫乏无味的、空虚的
而在抑郁症病人那儿这种情形完全变成了针对自己的感觉
病人将自己描述得一无是处,渺小而无能甚至可鄙
因此哀伤更多涉及的是客体丧失
抑郁更多涉及的是自我丧失
从两者的表现上看
哀伤使人在重创之后情绪低落无理,但不至于陷入沉沦
而抑郁性的认知、情感、意象与感觉会以隐蔽、有序、缓慢而持久的形式浸润于我们当中具有抑郁型人格的个体
如今大部分人将哀伤与抑郁混为一谈
泛化了抑郁的概念
相当多一部分人认为悲伤中只有抑郁而无哀伤
并且可能在哀伤时给自己预设了已经“抑郁”的状态
大部分人会对这种“假抑郁”不屑
潜意识认为只有抑郁状态才值得关注
甚至大多时候在人们抑郁的时候才会去同情与照顾
事实上,哀伤者与抑郁者都应该被关注
对哀伤感受的忽视、对受虐的追求
对圈钱与找乐的向往、对冷漠的跟风
都使“网络抑郁症”的情况愈来愈多
我们很多人都曾不幸遭受创伤而形成难以愈合的悲痛
表现为明显的缺乏动力、失去快感(无法享受乐趣)或是植物神经紊乱(进食困难、睡眠障碍或自我调节失常)
Blatt探索了不同抑郁状态个体的内部体验和治疗需求
其中一种抑郁状态是内摄型抑郁
“我不够好,我有缺陷,我自作自受,我就是罪恶。”
另一种抑郁状态是依赖型抑郁
“我很空虚,我很饥渴,我很孤独,关心我吧。”
Blatt还对抑郁的两极性进行了探讨,将抑郁划分为“自我界定”和“人际中的自我”
人们都有自我肯定和通过与人建立关系而体验自我的习性
“精神健康的标准之一便是能够在两者之间灵活切换。”
抑郁型人格即是顾此失彼地
要么偏向否认与压抑享乐(自我界定)
要么偏向外界渴求关注(人际中的自我)
通过对家族调查、双生子和领养儿的研究
能确认抑郁特质可以经由遗传获得
创伤事件和伴随的情感、认知和躯体体验
将作为认知原型固定于个体的早年记忆之中
对大脑功能产生永久的影响
这种影响还可能会在个体下一代的身上重现
不仅是遗传因素的影响,还包括个人经历
依据弗洛伊德的推测,早年的丧失体验是个体产生抑郁心理的基础(这里的丧失可以指代关系较好的人离开或缺乏情感体验)
经典分析理论认为,如果婴儿受到过度满足或是遭受剥削,将会固着于这一心理发育时期
因此人们最初将个体抑郁归因于过快、过早的断奶
或早年遭遇了超出其应对能力的某些挫折
抑郁者表现出的“口欲期”特征
对上述归因理论影响颇大
很多抑郁者的体重超标、酷爱进食、吸烟喝酒、倾诉亲吻,甚至一部分性瘾,追求口欲的满级,还倾向用食物与饥饿来比喻自己的情感体验
早期动力学理论关于抑郁形成的解释是驱力理论用于解释临床现象的典范
弗洛伊德注意到:人们在抑郁状态下容易将负性情感投注到自身而非他人,他们憎恨自己的程度远远超出自己的实际缺点
用性驱力和攻击驱力来解释这种心理机制,上述现象被描述为“自我攻击”(或“转向内部的愤怒”)
对于内摄型抑郁者来说,内疚是他们的主导感受,他们的愤怒很少事出有因或自然而然
内疚产生了一部分意识、自我协调、广泛存在的负罪感
他们会刻骨铭心地记得自己的每一项过失
脑海中乐此不疲地追忆曾经的瑕疵
而对自己的善举却视若无睹
对于情感依赖型抑郁者来说,忧伤是他们的主导感受
邪恶与不公会令他们无比烦恼
但他们很少像偏执者那样愤世嫉俗
很少像强迫者那样反复申述
很少像癔症者那样怨天尤人
有着抑郁特质的个体即使心理上很坚定
面对敏感的倾听者时也难免败露深藏的愁绪
内摄型抑郁者内疚与攻击自我
依赖型抑郁者害怕遭到拒绝与孤立
所以抑郁型人格者常常将憎恨和批评指向内部而非他人,对他人的过失常持谅解、敏感和同情的态度
所以除非抑郁状况特别严重
他们多数人还是讨人喜欢且值得赞许的
他们可能克己奉公、珍惜与人的关系
当然也可能被人们认为自私自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