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红旗渠
水调歌头·红旗渠
玉液竟何物1?生死系于中2。江河无恨,奈何均去我流东3?谁愿离乡背井4,只待移山合力,造化看愚公。身无五丁壮5,心有万夫雄6。
劈太行,开鸻鹉,展神通7。盘旋千里,起落不过个十弓8。眼底万丈危崖,胸中百年旱史,一笑荡长空9。五谷拍天浪,放入满渠红10。
1、“玉液”是清水的美称。
2、这句改编自金元好问句“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3、本句改编自苏轼“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4、红旗渠建成之前,林县地区极度缺水,经常面临大旱颗粒无收,百姓时有向山西等地逃荒者。
5、此处运用了“五丁开山”的典故。
6、改编自李白《与韩荆州书》中“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
7、红旗渠修筑于太行山上,鸻鹉崖是其中的一个悬崖,排险队长任羊成等人去鸻鹉崖排除山上松动的石块前,当地群众曾多次劝阻他们,在群众看来,任羊成等人开山放炮的行为,会惹怒山神,不仅如此,群众们还说:“鸻鹉崖是一个鬼门关,猴子爬不上,禽鸟不敢攀,这是见阎王的地方,人可不敢来啊。”但这没能阻挡住以任羊成为首的排险队,任羊成身先士卒,亲自上阵跑去鸻鹉崖排险。过程中任羊成被一块石头砸中嘴部,门牙被直接砸倒在舌头上。任羊成强忍疼痛,硬是将4颗门牙别了出来,这导致任羊成的脸肿得老高,不仅如此,长期的高空悬空作业,让任羊成腰上布满了鸡蛋大小的血泡。杨贵每次看到任羊成要上的血泡,都会忍不住心疼得落泪,而任羊成等排险队员的付出大家都看在眼里,渐渐的,绝大多数人不再反对红旗渠施工。工地上更是流传着“排险队长任羊成,阎王殿里报了名”的顺口溜,民工们纷纷以任羊成为学习榜样,一门心思扎在红旗渠工程上。
8、红旗渠全长1500公里,侯壁断海拔464.75米,比红旗渠渠线在林县境内的最高点高出14.7米,渠水将这14.7米的落差走完,需要在太行山的崖壁间盘绕70多公里。而要实现70多公里的渠线有一个连续不断的坡度,就要保证每8公里的落差不能超过一米。
9、翻开林州县志,这几个字眼总是反复出现:
旱!大旱!连旱!凶旱!亢旱!
而紧跟在“旱”之后的记录,“人相食”三个字更让人脊背一凉。
林州境内立着很多明清时期记录旱灾和饥荒的石碑,数百年岁月变迁,灾荒的景象却几乎没有改变。石碑的碑文上,因为干旱导致的惨状有着相似的描述:
“人口无食,十室之邑存二三。夫卖其妻,而昨张今李;父弃其子,而此东彼西。食人肉而疗饥,死道路而尸皆无肉,揭榆皮以充腹,人庄村而树尽无皮……”
如果那些太遥远的过去惊不起我们心中的波澜,在林州,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常常被老人们在茶余饭后讲起:
1920年大年三十,林州桑耳庄一位叫桑林茂的老汉走了二十里路,排队等了一天,终于从山里挑回了一担水。临到家时,儿媳妇不小心打翻了这来之不易的两桶水,然后,默默地上吊自杀了……
这些不堪触碰的记忆,如同黄土地上被太阳暴晒生出的裂痕,埋藏着无穷无尽的苦涩与伤痛。
10、该句改编自宋曾公亮的《宿甘露僧舍》中“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