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新撰水浒》第一回

2023-07-17 17:14 作者:零下九度的月光  | 我要投稿

诗曰:

纷纷五代乱离间,一旦云开复见天!

草木百年新雨露,车书万里旧江山。

寻常巷陌陈罗绮,几处楼台奏管弦。

天下太平无事日,莺花无限日高眠。

话说自陈桥之变后,后周世宗柴荣让位,赵匡胤摇身一变,成了宋太祖——英武圣文神德皇帝,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

当时西岳华山中有个修道之人,小有名气,名叫陈抟,字图南,号扶摇子。这陈抟曾经受到柴荣的召见,柴荣对陈抟道:“先生出世已久,今日我有幸遇到先生,先生可愿辅佐我,做个谏议大夫?”然陈抟观天象得知,眼前的这位周世宗并非能使天下靖平的真龙天子,故婉拒柴荣,道:“贫道一向不问世事,且无策名就列之愿,怕是要官家失望了。”柴荣不能强留,遂赐号“白云先生”。

一日,陈抟骑着驴子下山,在市井之上听说柴荣让位给赵匡胤后,高兴得从驴子上栽了下去。众人问其缘故,陈抟道:“这赵匡胤乃是上界霹雳大仙下凡,他当皇帝,那可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果不其然,赵匡胤在位一十六年,天下太平。开宝九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其弟赵光义饮酒,共宿宫中;隔日清晨,赵匡胤暴死。

这赵光义原名赵匡义,在赵匡胤登基后,为了避讳,改名为赵光义,也就是后来的宋太宗。赵匡胤之所以忽然暴毙,实因赵光义在酒中下剧毒所致。一般天子驾崩,皆由太子继位,所以赵光义为了证明自己即位的合理性,提出了世所未见的“金匮之盟”一说,说赵匡胤生前承诺母亲杜太后,日后将帝位传给光义,从而也就堵住了悠悠之口。

赵光义在位时间更长,达二十一年,在位期间也曾两度召见陈抟。陈抟知其毒害赵匡胤,本不愿意见他,然心有畏惧,只得奉诏入宫。赵光义道:“我曾闻先生为太祖卜卦,言太祖乃霹雳大仙临凡,还请先生为我看看,我是哪位天神临凡?”陈抟道:“贫道肉眼凡胎,况年事已高,看不出官家是哪位大仙临凡。”赵光义道:“莫不是什么不详的天神?先生但说无妨。”陈抟道:“既然官家不究,依贫道看,官家乃瘟癀昊天大帝临凡。”赵光义不知瘟癀昊天大帝乃是《封神榜》中毒仙吕岳的神职,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瘟神,单听了“昊天大帝”四字,便洋洋自得,厚赏陈抟,赐号曰“希夷先生”。陈抟去后,太子太师吕蒙正禀知赵光义,“瘟癀昊天大帝”乃陈抟贬损之辞。赵光义怒从心生,下旨缉拿陈抟,却因四处觅之不得而作罢。

至道三年,赵光义去世,谥号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这谥号可不是一般的长,足足比赵匡胤多了十个字。

赵光义驾崩,将帝位传给三子赵恒,也就是宋真宗。宋真宗继位之初,出现了很多我们所知道的著名历史事件,比如“澶渊之盟”“咸平之治”;后期则因为其过度沉迷于道教,导致国事耽误,内忧外患问题日趋严重。乾兴元年,赵恒驾崩,年五十五,在位二十五年,谥号为文明章圣元孝皇帝。

宋真宗驾崩,传位与六子赵祯,也就是宋仁宗。宋仁宗是上界赤脚大仙临凡。赤脚大仙是道教传说中的仙人,中国民间传说中,他常常下凡来到人间,帮助人类铲除妖魔。中国历史上,但凡想成大事者,必然要有鬼神的助力方能成事,如陈胜吴广之流,不胜枚举。赵祯便是在赤脚大仙下凡这样的神话背景之下治理国家。除了赤脚大仙外,文曲星、武曲星也纷纷下凡,分别托生为众所周知的包拯包青天和狄青大元帅。赵祯在位时间最长,达四十二年,是北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北宋前四个皇帝,在位年头一个比一个长,但这只能说是世袭制的一种体现,并不代表社会越来越稳定、人民越来越幸福。当然,赵祯在位期间,虽然仍然是内忧外患的状况,不过他也尝试着进行改革,改革派中的名人就是《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不过,改革最后还是以失败而告终,范仲淹于皇祐四年病逝于赴任的路上。

六年后,也就是嘉祐三年——当时年号变更得很频繁,原因各种各样,不能一概而论,故不赘述——天下瘟疫横行,从江南到两京,无一地躲得过疫情。是年三月三日,赵祯五更天驾坐紫宸殿,与百官商议控制疫情的方法。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文彦博启奏道:“今天灾盛行,民不聊生。臣以为,可宣嗣汉天师星夜临朝,在皇宫设下三千六百份罗天大醮,奏闻玉帝,或可消除民间瘟疫。”宋仁宗道:“文爱卿此法可行,却不知哪位爱卿愿替朕走这一遭?”

参知政事王安石启奏道:“兹事体大,臣举荐殿前太尉洪信,非洪太尉莫能成行。”这王安石擢升不久,因对诸多法律颇有微词,遭到了文彦博、洪信一党的攻击。此次王安石保举洪信,亦是为削弱阻止自己实施变法的力量。

宋仁宗道:“洪爱卿,可否愿意替朕往龙虎山走上一遭啊?”

这洪信听到自己被点了名,心生不悦,因为这个活儿用现在的话讲,就叫“出差”,就算是公司给报销来回的路费和食宿费,也就是会计学上的差旅费,但还是有相当多的人不愿意折腾,洪信就属于这种人。洪信心想:“王安石这个直娘贼,一个从二品的小吏,也敢骑在我正一品太尉的脖颈子上屙屎了。若不找个机会修理他,恐怕朝堂之上这些个太尉御使,说不定谁就被他绊个跟头。不过既然官家这么问了,我也只得硬着头皮答应了。”遂道:“承蒙官家抬爱,微臣愿往。”

于是这个事儿就这么拍板定下了。仁宗御笔亲书,降香一柱,提点洪信为天使——天使这个词儿绝非外来用语,在很早的时候,这个词就出现了。《西游记》中太白金星招安一段,太白金星也称呼自己为天使。

次日,洪信领了几十个随从,吹吹打打地离开了东京,直奔江西信州而去。洪信前脚刚走,文彦博也被宋仁宗派到河南出差去了。这下,王安石可高兴坏了——敌对势力短时间内折了两员大将,此时不变法,更待何时?遂数次面见仁宗,将自己变法的想法与仁宗说了,可仁宗却不以为然,没有采纳王安石的意见。洪信回来后,联合顽固保守派的大臣们共同弹劾了王安石。仁宗虽未降责,王安石却觉得自己有点混不下去了,遂以母亲病重为由辞官还乡,直到宋英宗赵曙继位才官复原职,已是后话。

话说洪信一行人来到信州,信州的大小官员全部出来迎接,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次日,大小官员一同护送洪信到龙虎山,极尽阿谀谄媚,无外乎希望洪信在圣上面前能够替自己美言几句,让自己的仕途更加畅通一些。这样的人洪信见得多了,基本能够做到置若罔闻。到了龙虎山,山上的道众们下山迎接,场面弄得很大,鸣钟击鼓,香花灯烛,一派仙乐。到了上清宫,住持真人亲自出门迎接,将洪信带至三清殿。三清,在道教体系中主要指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就是人们口中的太上老君。

洪信端起架子,问住持道:“张天师现在何处?”对曰:“虚靖天师道行非常,能腾云驾雾,在龙虎山顶居住,并不与我们同住。”洪信道:“那你们派人把他叫下来。”对曰:“虚靖天师行踪不定,此时不一定在山顶。”洪信听罢,面露愠色,道:“天子为表诚意,特地派我堂堂殿前太尉来你们这儿,你们却用这屁话搪塞我。告诉你们,如果见不到天师,天子降罪,把你们好生收拾一番!”住持一听这话,心生畏惧,道:“太尉息怒。若想见到天师,也不是没有办法,只要您诚心诚意,褪下这一身官袍,斋戒沐浴,换上布衣,不带一个随从,背着诏书徒步上山,就有很大的机会见到天师。”洪信道:“本太尉从京师一路吃素到这里,心还不够诚吗?也罢,吃了那么多的苦,也不差这一遭了。既然这样,就依你所说,明日我早早上山。”

次日五更天,洪信做足了准备工作,口诵天尊宝号,慢悠悠地向山顶走去。这帮当官的,养尊处优惯了,缺乏锻炼,洪信行了不到十里路,便面红耳赤、气喘吁吁,蹲坐在地上,埋怨道:“这他娘的,累死我了,也不知还有多远才能登顶。王安石啊王安石,你看我回去怎么收拾你。”洪信话音方落,只听见不远处掀起一阵妖风,接着一只生有一对翅膀的吊睛黑虎蓦地扑将出来,吓得洪信倏地站起身,连连后退。但见那插翅黑虎张开血盆大口,猛地一咬。

洪信以为这下玩完了,不想那插翅黑虎竟在须臾间消失不见了。“真真吓煞我也!”洪信平复了心绪,鼓起勇气,继续前行,三五十步后,惊见一只生有双头的雪花大蛇自松树后窜将出来,吐着信子,甚有敌意。洪信惊道:“这龙虎山果然名不虚传,平日里怎会见到生了翅膀的老虎、长着双头的银蛇呢!”遂拾起一折断的粗树枝,与两头蛇对峙。这两头蛇不甘示弱,在洪信身前盘成一堆,四只眼迸射金光,张开巨口,朝着洪信喷烟吐雾。洪信捂住口鼻,想道:“这下我完了。”遂不停地晃动手臂,驱赶毒雾。待毒雾止歇,洪信睁眼一看,那两头蛇却早已不见了踪影,而自己却鸡皮疙瘩掉了一地。

洪信复歇了半晌,想道:“我若就这么下山了,无法复命,也是死罪,还不如继续前行。若是一直有惊无险,却也没什么大不了的。”遂正欲前行,忽然听到吹笛声由远及近响起,定睛一看,只见一个道童,倒骑着一只黄牛,横吹着一管铁笛,笑吟吟地走过来。洪信问道:“你这小娃可认得我?”道童瞥了洪信一眼,没有说话。洪信又道:“你这小孩子忒没礼貌,我问你话,你没听见吗?”

道童停止吹奏,问道:“你是来寻天师的?”洪信一惊,道:“你怎生知道?”道童道:“天子差了个什么洪太尉,拿着诏书到这龙虎山来,要请天师下山祈禳瘟疫。如今天师已乘云而去,不在山顶庵中。你还是趁早下山,免得毒虫野兽伤你性命。”洪信道:“你这小娃,不得诓我。”道童笑了一声,吹着笛子离开了。洪信寻思道:“这小屁孩儿怎么什么都知道,想必是天师吩咐他来给我报信的。既然天师已经去了,那我何必再往上走,不如就此下山吧。”遂循着旧路下山去也。

话说那住持真人、诸位道童和诸位官员虽然没跟着洪信上山,却早早地候在山下,见洪信一身狼藉走下山来,都迎了上去,为其掸尘披衣,好不阿谀。住持真人问道:“太尉可曾见到天师吗?”洪信嗤着鼻子,怒道:“我堂堂一个殿前太尉,你们叫我走这山路也就罢了,山里的猛虎毒蛇差点要了老子的命!”住持真人捋着长髯道:“太尉休恼。除了猛虎毒蛇之外,太尉还曾见过什么?”洪信道:“还有一个不知规矩的骑牛道童,见到我也不知下拜,只告诉我天师已经往东京去了,教我赶紧下山。我听了他的话,就赶快下来了。”

住持真人道:“太尉,委实可惜。那骑牛的道童,正是虚靖张天师。”洪信一惊,道:“休得诓我,天师怎会是个小孩子?”住持真人道:“太尉乃入世之人,不知万象本无的道理。猛虎是无,毒蛇是无,骑牛的道童也是无。”洪信不解,问道:“我明明亲眼所见,你怎说无有?”对曰:“《道经》五千字,无字十中一。贫道所说的无,既非真实存在,也非全然虚无,乃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种状态。太尉看见了蛇,其实并不是真的蛇,只是假名为蛇;太尉看见了虎,其实并不是真的虎,只是假名为虎;太尉看见了道童,其实并不是真的道童,只是看起来是道童。如若不然,太尉怎么会平安下得山来,而未遭蛇虎的毒害呢?”洪信又问:“道家修仙,是否也为无?”对曰:“修仙乃修真,真即为无。”洪信沉默半晌,道:“好个万象本无。我有眼不识真师,竟当面错过,委实可惜。”对曰:“既然天师已赴京师做醮,太尉的任务也便完成了,不妨今日早些歇息。待明日晌午,贫道携太尉一同从正路游这龙虎山,如何?”洪信大喜,道:“真人安排。”

翌日早膳过后,住持真人并众道童和一众官员,携洪信游山,看玩许多景致。原来这龙虎山上除了三清殿外,左右各设九天殿、紫微殿、北极殿,分别供奉着九天玄女、中天紫微北极太皇大帝、北极星君;太乙殿、三官殿、驱邪殿,分别供奉着太乙救苦天尊、天地水三官、洞玄天师。

洪信道:“我读一鉴之书,曾闻赵飞燕武则天皆为紫微星下凡,此事确否?”住持对曰:“贫道以为,此乃帝王假托星君下凡之名,便于治国理政罢了。”洪信道:“我也不信。这世上神鬼投胎之说,皆虚妄之言。”遂背着双手,行至洞玄天师像前,细细端详,道:“这是何等人物,之前未曾耳闻。”对曰:“此是老祖大唐洞玄天师塑像。”洪信又问:“既能为其塑像,想必有过人之能。”对曰:“洞玄天师曾封锁一百零八位妖星——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于本山伏魔殿,每传一代天师,便亲手添一道封条,使后人不得妄自开殿。迄今为止,这个规矩已传了九代。”洪信听了,心中惊怪,遂道:“有这等怪奇的去处,为何不早早告知与我?快带我到伏魔殿去,我要看看那些妖星长什么样子!”

住持一听这话,脸色骤变,忙阻拦道:“太尉且住!这伏魔殿危险异常,殿门不但有历代天师的封条,连那门锁也被铜汁浇灌,莫能打开!”洪信道:“莫不是你的话有水分?”住持忙道:“贫道怎敢欺骗太尉!”洪信道:“既然你说的句句属实,那这伏魔殿中一定有妖星,我今天就想看看妖星长得什么样子。左右,去把伏魔殿的封条撕了,门锁敲了,谁敢阻拦,就把谁的度牒没收,迭配沙门海岛!”住持一听这话,脸色吓得煞白,却又无可奈何,只得看着洪信一众人凿开殿门,径直闯入。

洪信进入伏魔殿中,见殿内漆黑一片,便教人取来十数只火把,登时将伏魔殿照个通明。只见伏魔殿正中央立着一块石碑,高约五六尺,一个巨大的赑屃驮着石碑,赑屃的四肢深深陷在泥中。“你,过来。”洪信唤住持真人到身边,问道:“你给我翻译翻译,这石碑上写的都是什么东西。”住持望了半晌,道:“贫道不才,不识得这蝌蚪文。”洪信啧了一声,绕至石碑之后,惊见其上刻着四个大篆——“遇洪而开”。“遇洪而开?遇到姓洪的,这伏魔殿就开了,我不就姓洪吗?哈哈,牛鼻子老道,看见了吗?你们家洞玄天师数百年前就算到,我洪信有朝一日会来你们龙虎山,想必这些妖星就在这石碑之下。来人啊,给我挖!”

真人一听这话,忙劝阻道:“太尉,使不得!若是下面真的有妖星,放逐出来,怕是对世间不利啊!”洪信大怒,喝道:“瞪大了你那双狗眼看清楚了,你家天师明明让我把它挖开,你凭什么阻拦?来啊,把这住持给我叉出去。”左右两个仆从赶上前来,生生将住持真人架出殿外。洪信捋着长髯,笑道:“你们赶紧把这个石碑放倒,再往深处给我挖。”

众人忙活了半日,才将那石碑并着赑屃从泥中掘出,放倒在一旁,接着往深挖了三四尺,挖出了一块布满青苔的石板。殿外住持见状,欲冲进殿内劝阻,却被仆从阻于门外,只得苦喊道:“太尉,休要再挖了!”洪信哪里肯听。那石板之下,是个深邃不见底的黑洞,自洞内隐约传出奇怪的声响。那响声愈来愈大,随之而来一道黑气,从洞穴深处喷将出来,轰地一声,炸翻了伏魔殿半个殿顶。众人惊见那黑气直入云霄,啪地一声,散作百道金光,向着神州大地四散开去。

洪太尉受到惊吓,浑身冷汗,不住地颤栗着,良久才略显平复,压低着声音道:“诸位道友,各位同僚,今天这件事,休要与外人谈起。天子若知,非降罪与我。”众官员道:“还请太尉放心,我等必守口如瓶。”

洪信命仆从支付给住持真人修缮伏魔殿的纹银百两,匆匆收拾了行李,拜别住持和当地官员,连夜下山回京。待回到汴梁城,洪信听闻张天师在皇宫禁院做了七天醮事,瘟疫尽消,已回龙虎山去,这才稍稍放下心,因为他生怕和张天师再次照面。次日早朝,宋仁宗厚赏洪信,不在话下。

前面说了,仁宗赵祯在位时间最长,达四十二年,是北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可是仁宗却一直没有子嗣。每逢宋真宗的祭日,仁宗总会在祭奠之时失声痛哭,其声也哀。到最后,仁宗不得不立宗室之中的赵宗实为继承人,也就是后来的宋英宗。宋仁宗不是没有儿子,但不是夭折,便是被后宫其他妃子害死,后宫的勾心斗角自古便有——嫔妃之间互相斗、嫔妃与皇后斗,比如武则天把王皇后萧淑妃做成了人彘,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而她们的孩子——尤其是襁褓中的孩子——几乎成了她们斗争的牺牲品,所以宋仁宗的三个儿子和女儿们基本都是这么死的。

赵宗实登基后,更名为赵曙。这个皇帝在位时间极短,仅仅四年便驾崩,传位与太子赵顼,也就是后来的宋神宗。赵顼原名赵仲叶,这帮皇帝都喜欢登基之后改名字,其实现在很多官员也是,为了能有更好的仕途,找算命的人算上一卦,改一个吉利的名字。赵顼这个人与仁宗相反,极为欣赏王安石,也赞成王安石的那些变法的主意,所以即位后立即命王安石推行变法。神宗在位一十八年,在位期间发生了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元丰八年,神宗驾崩,传位太子赵煦,也就是后来的宋哲宗。

宋哲宗在位年间,东京汴梁宣武军有个在后世遗臭万年的人物,乃是个轻浮的破落户弟子,姓高,家里排行老二,因为踢得一脚好毬,东京人嘴顺,觉得叫高二绕嘴,就都叫他高毬。这种毬不同于现在的足球、橄榄球,是用动物毛皮缝制的一种娱乐性质的充气玩物,也叫“气毬”。不过“毬”这个字在某些地方方言中有男根之意,所以“高毬”这个名字听起来也不甚雅观。从现在谐音的角度,“高”的谐音还是“睾”,“高毬”完全就是一套那话儿,这也从骨子里证明,高二这厮绝非善类。

欲知后事如何,且请一键三连。

《新撰水浒》第一回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