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档」等于「无脑档」?80亿票房有了,能否别当观众是笨蛋?

距离春节档上映已经过去10天了,总累计票房已经超过了80亿,而此春节档也被称作是史上最强和最热闹---

但票房的疯狂终究阻止不了总体口碑的滑落,截至2月21日晚上,除了《你好,李焕英》之外,其余春节档均徘徊在7分左右。
尤其是人气最鼎沸的《唐探3》,此刻的它居然只有5.6分,已经沦为彻彻底底的口碑烂作了---

但《唐探3》终究是幸运的,口碑烂也挡不住票房的疯狂(一直领跑票房榜,如今已超40亿大关)。不过对于其余电影来说,如《哪吒重生》《侍神令》,如今它们却仅有2-3亿罢了,或许整个放映周期也只能勉强回本吧?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反差和不协调?高居榜首的《唐探3》究竟算成功还是失败?而其余一众评分平庸票房也相对惨淡的电影又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呢?
在我看来,始作俑者乃是“剧情”,总体来说这届春节档实在太无聊也太无脑了!
01.“春节档”等于“无脑档”?
什么叫“无脑”?简单的定义就是:剧情和人物扁平,前一秒钟看完后一秒钟即可被扔进垃圾桶,不具备任何回味和留恋的价值---

坦白说,在春节前我对春节档还是满心期待的,于是当《哪吒重生》安排点映场后我也立马用60+元的票价尝鲜了一把,希望重获《魔童降世》带来的热血振奋。
但很可惜,我终究被这部哪吒新作的剧本给恼怒了。
如主角李云祥,从开篇到剧末一路暴打到底,没有任何情感上的升华,哪怕看到身边人因为自己的莽撞而相继死去,但他依旧选择暴躁下去---

记住,哪吒不是一开始就是天下无敌的,他的能力是逐次觉醒的,而且每一场战斗都会陷入生命濒危之际(也就是将当前的力量上限给彻底展示了),那他为何还敢在每一次面对威胁的时候选择硬碰(赢的底气从何而来),选择让自己的亲人好人面对更大的危机呢?
同时反派龙王对哪吒的态度也是匪夷所思。明明已经明确李云祥哪吒身份,也坦诚过自己对哪吒的忌惮,同时也勒令过敖丙不要去招惹哪吒以免3000年前被抽龙筋的悲剧重新上演。
但结果龙王还是一个又一个喽啰的派遣出去,让哪吒能够逐层晋级,并最终完成对龙王的屠斩。同时也并不明白为何在哪吒闯进龙王大本营而后者也获得了优势并打算暂先回归龙宫拿龙珠的时候,龙王居然同意敖丙的请缨,并最终导致儿子的死去---

如上疑问均没有交代清楚,而哪吒也是一直莽撞到底,根本就没有停下来过分析局势,完完全全就是在玩无脑的“无双游戏”。
当然,同样无脑的剧情我们在《唐探3》中也能够看到,甚至可以说这部人气大热的续作的槽点密集得让人可怕。
什么尬笑的桥段我就不累赘了(笑点低的人总是有的),但我真不明白为何已经21世纪了,日本警方查案居然还没有用到“指纹识别”,以至于让秦风遭受牢狱之灾(被冤枉在下水道将凶手推落悬崖),而目的居然只是为了给野田昊的“纸钞荧光粉”伎俩铺垫。
但拜托,这和指纹识别有什么不同呢?

类似的,明明黑帮大哥乘坐的奔驰车已经被警方扣留了,但他们居然没有仔细搜查车内证物,以至于让小林杏奈藏匿的凶器直到最后才被唐仁“轻易找到”。
我真不知道这究竟算主角光环还是在暗讽日本警察的愚蠢,但如此无脑的设定也瞬间让推理变得一文不值,让能认真思考的观众感觉被陈思诚玩耍了---明明在一开始就可以结案,居然硬生生的拖了两个小多小时---

除此之外,《唐探3》剧中出现的小细节,如野田昊因为召唤私人直升机被判违规出局(什么才叫作弊?唐仁和秦风联手并搭乘地铁为什么不算?)、第一季的反派女主被洗白、杰克贾为什么会突然去了黑帮大佬出生地等等剧情均没有很好交代。
它们似乎已经成为了“工具”,不用铺垫和过度,直接被导演拿来即用,用完也会被立即抛弃---

《唐探3》的剧本打磨无疑是极其敷衍的,尤其站在它披着“推理外壳”的基础上,它的敷衍就更是刻奇刺骨,而它的口碑烂至谷底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另外,你们可别以为票房相对惨淡的电影就能逃脱口碑制裁了。
我说的就是陈坤和周迅主演的《侍神令》---


该作豆瓣5.9,和《唐探3》相差无几,目前票房仅有2.3亿,别说盈利,能否回本也是个大问题。
为什么会口碑烂?同样离不开剧本上的问题,而其中最大的槽点莫过于晴明和妖皇的对手戏,前者是世间仅有的具备半人半妖血脉的阴阳师,而后者则是曾经最强大但后来被打败和封印的妖怪。
他一直觊觎着晴明,希望后者能够成为自己的俘虏,并借此获得至强力量。
于是他铺垫了N年,一度将阴阳师中的高手也是晴明敬佩的兄长慈沐给洗脑,目的就是为了控制他并让他操纵妖力去祸害人间,以便晴明在束手无策之下选择将身体交给妖王。
计划足够阴险吧?妖皇也足够忍辱负重吧?但结果还是翻车了。
在剧末晴明居然通过在N年前就懂得的“反念咒语”成功威胁了妖皇,并让后者成为了自己的式神,乖乖地听命于他---

你说荒诞不荒诞?搞笑不搞笑?明明在一开局就能终结的故事非要硬扯两个小时。
而战胜妖皇后的剧情发展也让人匪夷所思,为什么晴明非要和人类割裂?是害怕妖皇反过来控制自己的心智祸害世间吗?那你最起码交代一下吧?(但交代了又怎么圆掉“契约永不背叛”的设定呢?)
同样的,那把强大的涂山剑也非常莫名其妙。明明是阴阳师借给妖族的,但后来居然没有前来索取回去,直到晴明出现在涂山剑面前方才摆出了围攻架势,而后来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聚焦在鳞石身上,完完全全忽略了涂山剑的存在。
不仅如此,作为男二的袁柏雅的情感转变也是莫名其妙。
明明前一秒还恨透了晴明(抢走了贡品,连累自己要被革职),并且因为追寻晴明踪迹还曾一度在妖界陷入濒危之境,但结果回到晴明住所后突然就能对酒当歌起来,而这段喝酒记忆居然还在剧末成为了袁柏雅最可宝贵的记忆---

还有另一部目前票房还算不错的《刺杀小说家》,该片我目前还未去领略它的风采,但鉴于豆瓣7.0的平庸成绩,以及影评区中“爆赞”的评价中不乏烂作的吐槽---


我能有十足的把握去确凿这同样是一部只有皮囊而无剧情可言的无脑春节档,如果你们已经看过以及满腔怨念,可以在评论区猛吐槽一番。
说白了,一切的一切都编排得无比刻奇和敷衍,也根本毫无说服力。但与此同时我们又确实迎来了史上最强春节档的出现,距离百亿票房也只是咫尺距离而已。
那这是否代表着所谓的烂只是豆瓣网友和影评人吹毛求疵?实际上无脑的套路才是春节档的财富密码?
不好意思,我的回复是否定的!

02.高票房不等于套路是可行的
两样东西先后发生可不代表就存在因果关系,这是批判性思维的基础认识,也是我们感知现实世界最不可或缺的价值道理。
首先我能理解制作人“无脑”剧本的初衷,因为春节档面向的是全国十数亿观众,每家每户都意图能最大限度的吸纳最大数量的观众进场。
而我们都知道,越是受众面宽阔的产品就越不可能有内涵可言,因为内涵是需要琢磨的,而琢磨是需要思考能力的。
那同一时间面对十数亿观众,制作人就必须考虑群众思考能力的最大公约数,如此方才可能将尽可能多的观众尽收眼底---

所以春节档电影是不可能不浅薄的,也常常会以喜剧题材为主,并辅以上炸裂的CG特效,甭管《侍神令》《刺杀小说家》还是《哪吒重生》均有亮瞎眼的特效。
但浅薄可不代表无脑,而无脑指向的是敷衍。
如果制作人连一个基本逻辑通畅的剧本都不能编撰出来,剧中人物和道具说出现就出现,说要用就能立即用到,那这样的作品也只是将观众当蠢蛋,而他们的行为也只是在割韭菜罢了---

那为什么口碑糟糕的春节档还能够票房爆炸呢?这一来当然是春节档的底色决定的。
难得的家人团员总得找点乐子来消耗消耗,而碍于疫情影响和响应就地过年的号召,除了去人挤人的景区,最最最具确定性的娱乐就是购买电影票(只要能买上就不会没有位置)。
因此,与其说春节档票房爆炸是电影品质上乘导致的,还不如说这只是一种“假期闲经济”,在有限的娱乐选择之下,电影自然成为了最重要的娱乐宣泄口。
再鉴于《唐探3》是系列作品,口碑和人气都有一定的历史沉淀,自然也就成为了本届春节档的最大热门咯。
这也代表着,它的票房爆炸和作品品质根本无关,这只是一种吃老本和蹭上了春节档红利罢了---

当然,单纯靠春节档红利也未必能成,而今年之所以能够突破80亿大关少不了《你好,李焕英》的助力。
在我看来,贾玲导演的这部处女作可谓是春节档绝对的口碑黑马---
如今超过66万人在豆瓣打出8.1高分,票房也无穷接近《唐探3》,累计39亿+了,单日票房更是远甩后者N条街,在21日的时候居然还能累计2亿上下(《唐探3》只有6千多万)---


为什么《李焕英》能够如此票房和口碑炸裂?除了导演带给我们的穿越创意之外(区别于一般的安排主角穿越回父母辈的电影,贾玲给我们带来了双穿越,同时也强调了“你以为你很爱妈妈,但其实妈妈永远比你更胜一筹”的核心思想)。
更重要的是,这部电影没有将观众当韭菜,每一幕戏每一个情节都安排得无比用心。
哪怕你会觉得剧中的笑点都不太好笑,但也没有一个人能在观看完《李焕英》后不带着泪眼离开电影院的---


在一众剧本敷衍只懂得用特效来轰炸观众,但口碑却每况愈下的春节档当中,《李焕英》无疑成为了鹤立鸡群的存在,那很自然的也就能够在口碑和票房维度双丰收咯。
03.最后
说白了,其实观众真的一点都不傻,制作人也千万别将所谓的十数亿人视作为“只懂得看CG特效”的存在。
电影票可一点都不便宜(春节档还普遍升价了),如果哪部电影真只能提供视觉纬度的享受,那我相信也没有哪个家庭会愿意拿几百块出来奔向影院。
买一堆烟花来玩难道不更香吗?

只希望国产电影制作者能够多在剧本下点苦工,能够给观众的理解能力多一点的自信吧,别再继续当我们是蠢蛋了。
“无脑爆米花”我们确实看腻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