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合集】世界通史(已完结)

世界中世纪史复习重点
人物:❶克洛维(法国墨洛温王朝的开创者)
萨利克法兰克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最初居住在莱茵河口一带,民族大迁徙时南下来到高卢地区卢瓦尔河和塞纳河沿岸(今法国北部)。481年,克洛维成为萨利克法兰克人首领,此后法兰克部落联盟开始强大并不断扩大版图。486年,克洛维率部在苏瓦松击败罗马军队,确立了自己的王权,定苏瓦松为法兰克王国的首都,开创了墨洛温王朝(481-751)。
巩固统治的政治措施:①没收大批罗马皇室的土地分给他们的亲兵和大臣,同时又保留了许多罗马大土地所有者,使他们在政治上与法兰克贵族合流,形成新的地主阶级。②剪除政敌,统一全国。③皈依基督教。496年,克洛维率3000亲兵在兰斯接受洗礼,宣誓加入基督教。公元511年,克洛维召开宗教会议,重申基督教拥有在罗马帝国时期拥有的一切特权(使得教会变成了封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④编纂萨利克法典。该法典共418条,偷盗、杀人放火,侵犯别人地界(保护私有财产)和不遵守国王命令(阶级分化和等级观念强烈)都要受到制裁。
萨利克法典反映了当时法兰克人的社会状况,说明法兰克人已由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①土地仍然公有,但已分给公社成员世袭使用,牲畜和宅基地则完全私有;②血缘关系进一步瓦解;③法律已保护私有财产;④阶级分化和等级观念已十分明显。
总结:建立墨洛温王朝、皈依基督教、编纂萨利克法典。
❷圣女贞德(英法百年战争中法国民族英雄)
1429年,英国进攻法国南部重镇奥尔良。在国家存亡的危急关头,一个17岁的农村姑娘贞德挺身而出,声称是上帝派她来拯救法兰西,号召人民起来抵抗英军的侵略。贞德的行动激发了法国人的爱国热情,大批群众志愿参加她的队伍。不久,贞德率军来到奥尔良,不仅解除了奥尔良之围,而且从根本上扭转了战局。随后贞德劝说太子查理在兰斯大教堂加冕为王,是为查理七世,她自己则继续同英军作战。1430年在康边战斗中,贞德被亲英的勃艮第派俘虏,后又被转卖给英军,与次年被英国人组织的宗教法庭判为女巫烧死。贞德虽然牺牲,但英军已经大势所去,节节败退,最后于1453年撤出了法国全部领土,只保留加来一个港口,百年战争也宣告结束。
总结:解除奥尔良之围,领导法国人民屡次战胜英格兰,扭转百年战争局势。
❸伊凡·卡里达(莫斯科大公伊凡一世)
1327年,特维尔人民掀起反抗蒙古统治的起义。莫斯科大公伊凡一世率军镇压,后来又派兵镇压了诺夫哥罗德的贫民起义。1328年,金帐汗册封伊凡·卡里达为“弗拉基米尔和全罗斯大公”(选择忠实奴仆,挑起罗斯王公间的争端),替蒙古人征收赋税。卡里达意为钱袋,是伊凡一世统治时期疯狂敛财的真实反映。
❹阿克巴大帝(印度莫卧儿帝国第三代君主)
阿克巴统治时期(1556-1605),帝国版图辽阔,各地规划不一,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很尖锐。为了统一制度,缓和社会矛盾,加强中央集权统治,阿克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1)政治方面:阿克巴采取了许多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消除地方割据。皇帝独揽帝国军政最高统治大权,还兼管司法和宗教事务,是全国的最高教长。皇帝以下,除宰相外,设四大臣辅佐皇帝统辖中央机关,分管财政、军需、司法、宗教事务、监察等,各部大臣直接对皇帝负责。在地方,将全国划分为若干省,设总督管理军务,中央另派行政长官掌管税收和民政,并监视总督(阿克巴的政治特点是化行政为军事组织)。还实行统一的军衔等级制度并按军衔高低授予采邑。
(2)宗教和民族关系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调和伊斯兰教与印度教、外来统治者与印度本地统治者之间的关系,改变了宗教和民族歧视的传统政策。在统治阶级内部提拔了不少印度封建主充任中央和地方官吏;取消印度教徒的人头税和巡礼税,允许其宗教信仰自由;综合各种宗教教义,创立所谓的“神圣宗教”,自任教长,企图借以统一各宗教,消除矛盾。
(3)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下令丈量全国土地,按产定级,作为征收地租的标准,规定中央地区把实物税改征货币税。收实物税地区税率为收获量的 1/3;取消了包税制陋习,租税一律由中央派官员征收。此外,除注意发展农业外,还特别支持发展工商业,重视修路,鼓励对外贸易。
(4)社会风习方面:废除了许多陈规陋习,如寡妇殉夫、童婚、杀婴、神灵裁判、奴役战俘等,还创办学校。推行新的教育制度,允许女子受教育。
阿克巴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民族、宗教和阶级矛盾,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了收税中的舞弊行为;革除陈规陋习,创办学校,推行新的教育制度推动印度文明的发展;统一度量衡,支持工商业发展,推动印度货币经济发展;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提高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巩固了帝国的统治。但是,改革并没有消除莫卧儿帝国的根本矛盾,阿克巴死后,矛盾再次激化,帝国也逐渐衰落下去。
❺织田信长(日本战国时代三杰之一)
织田信长(1534-1582)是日本“战国时代”末期的武将,被称为“日本战国时代三杰之一”。1560年平定尾张地区。同年,破豪强今川义元。1568年拥足利义昭进入京都,恢复其将军职位,并掌实权。1573年,流放足利义昭(标志着室町幕府的灭亡)。1576年,在近江(今滋贺县)筑安土城,迁于此作为争霸中原的根据地。1582年被部下明智光秀袭击而自杀(本能寺之变)。掌权期间,他奖励工商业,撤销关卡,鼓励自由贸易,增加税收,打击佛教势力,镇压一向宗暴动,允许天主教教士传教。织田信长基本上统一了日本中部,为丰臣秀吉结束战国乱世,称霸全国奠定了基础。
总结:灭亡室町幕府、统一日本中部;鼓励自由贸易,奖励工商实业;打击佛教势力,许天主教传教;本能寺之变导致织田信长的灭亡。
❻伊本·白图泰(中世纪摩洛哥杰出的穆斯林旅行家)
中世纪摩洛哥杰出的穆斯林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曾经游历中国、西亚以及地中海沿岸的许多地区,但他在其游记中对东非城邦之兴旺仍感惊讶,声称基尔瓦是其见过建设最优良的城市,摩加迪沙是富商居住的东海岸最重要的繁华城市。
❼查士丁尼(拜占庭帝国皇帝)
拜占庭帝国皇帝。公元527年即位,528年下令编纂法典,529年编成《查士丁尼法典》,共12卷;533年辑成《法学汇纂》共50卷以及《法学阶梯》;565年汇编成《新律》。12世纪时,此四部法典被合称为《查士丁尼民法大全》;532年重建圣索菲亚大教堂。533-534年灭北非的汪达尔王国,535-555年灭东哥特王国。
巩固统治的措施:(一)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镇压尼卡起义;组织力量编纂《民法大全》;推行专卖制度,增收附加的土地税,充实国库。
(二)对外:积极扩张,力图恢复古罗马版图,重建奴隶制大帝国。
查士丁尼对西方发动了大规模的征服战争,先后灭亡汪达尔王国、东哥特王国,占领北非、意大利、科西嘉、西西里和伊比利亚半岛南部。他在被征服地区明令恢复罗马旧制,但收效甚微。征服对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总结:编纂、颁布《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查士丁尼法典》、《学说汇纂》、《法理概要》、《新律》)、重建圣索菲亚大教堂、灭亡汪达尔王国和东哥特王国。
战争:❶普瓦提埃战役(732年阿拉伯帝国与法兰克王国的战争、1356年英法百年战争第一阶段的一场战争)
第一场普瓦提埃战役:概况:普瓦提埃战役,发生与公元732年的一次会战。8世纪20年代初,阿拉伯帝国征服西班牙后,开始对法兰克王国的征服。阿拉伯军队与法兰克军队在普瓦提埃交战,法兰克军队获胜。此次战役被称作“普瓦提埃战役”。
意义:普瓦提埃战役对人类历史无疑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惨败而归的阿拉伯人在此后再也没有能力对西方文明世界发动入侵。这直接保证了西方文明尤其是基督教文明的生存和发展。同时法兰克王国在普瓦提埃战役的胜利直接强有力的支援了东罗马帝国的反击。当时东罗马帝国是整个西方文明硕果仅存的一支。古罗马和古希腊文明在东罗马得到完整的继承和发展。因此,这场发生在公元732年高卢的法兰克王国与阿拉伯帝国之间的普瓦提埃战役,对整个西方文明的命运有着决定性意义。
附录:第二场普瓦提埃战役:概况:1356年,英法百年战争第一阶段的一场战争。此役中,黑太子爱德华指挥六千名英军在普瓦提埃以较小代价力克约两万名法军,致使其伤亡四千余人,法王及幼子以及大批法国贵族被俘。1360年,法国被迫签订《布勒丁尼和约》:英王放弃对法国王位的要求,但加莱和阿奎丹等地重归英国,英国以相当于英王五年收入的50万镑巨款赎回国王。
意义:英法百年战争第一阶段中的一场重要战争,为《布勒丁尼和约》的签订奠定了基础。
❷丕平献土(矮子丕平替教皇击败宿敌伦巴德人)
741年,查理·马特病逝,其子矮子丕平继续控制了法兰克,并于751年在教皇的帮助下当上了法兰克国王,开始了加洛林王朝的统治(751-987)。为了报答教皇的支持,矮子丕平两次出兵意大利,打败了威胁教皇的敌人伦巴德人,并把夺来的一块土地献给教皇,由此确立了教皇对罗马附近及拉文那总督区的统治,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史称“丕平献土”。
❸诺曼征服的历史影响(1066年,法国侵略英国事件,也加速了英国的封建化)
概况:1066年,法国北部诺曼底公国的公爵威廉率5000人渡海侵入英国,在哈斯丁斯打败了英国军队,威廉进入伦敦加冕为英国国王,称威廉一世。这一事件在英国历史上被称为“诺曼征服”。
历史影响:①加速并完成了英格兰的封建化进程,使英格兰进入西欧封建区域的范围,也促进英国再次融入欧洲大陆,增进同西欧各国的贸易;②为王权的加强奠定了基础:直到后来威廉不但要求直属的封臣对他效忠,而且要求封臣的封臣也对他效忠(我的封臣的封臣还是我的封臣);③诺曼人的政治结构影响英国政治构成(以诺曼人的政治机构“王廷”取代原来英国的贤人会议;除此之外,国王另有亲信组成的亲信集团,称为“小会议”。“王廷”扩大为后来的国会,“小会议”则演变为后来的政府);④诺曼征服后,法国在文化上冲击着英国的语言结构(法语与英语的相互影响)。
❹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年)
原因:①争夺法国王位继承权(法王查理四世去世,英王爱德华三世想以外孙身份继承王位,结果遭到法国贵族的反对,引起英王的不满);②争夺封建领地(阿奎丹);③争夺羊毛市场佛兰德尔;④法兰西为苏格兰提供援助,为此苏格兰始终不愿臣服英格兰且经常越境偷袭。
过程:第一阶段:1337-1360年,以英国胜利结束(英国于克勒西战役、普瓦提埃战役均重创法军,双方暂时签订《布勒丁尼和约》)。
第二阶段:1369-1380年,法国反攻,法国查理五世即位后颁布诸多抵御英军的改革政策(如建立税收制度以增加财政收入,组建和整顿军队,起用优秀将领等)。于1369年法国开始向英国发起反攻,并宣布废除《布勒丁尼和约》。最终迫使英军于1380年停战(英国除保留加莱等几个沿海城市外,其余领地归还法国)。
第三阶段:1415-1422年,英军卷土重来。英国兰开斯特王朝(1399-1461年)建立后不久,即开始筹划对法国的新一轮战争。1415年8月,英王亨利五世率大军在塞纳河口登陆,10月在阿让库尔一战中大获全胜。1420年,法国被迫签订屈辱的《特洛伊斯条约》,除割让大片领土外,还承认英王亨利五世为法国查理六世(1380-1422)的王位继承人。
第四阶段:1422-1453年,法国反败为胜。1428/1429年,英国进攻并围困奥尔良,农家少女贞德宣称上帝授意她解救奥尔良之围,并乘胜追击,收复巴黎东北的兰斯城。不幸的是,圣女贞德最终被俘虏,以巫术和异端罪被处以火刑。在贞德爱国精神的鼓舞下,法国军民奋勇作战,节节胜利,最终赢得了百年战争最后的胜利。1453年,英、法两国签约,除加莱港外,英国军队全部撤出法国。
历史影响:①加剧了英法两国国内的社会矛盾,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如法国扎克雷起义、英国瓦特·泰勒起义);②打击了法国的封建割据势力,同时也造成了英国封建主内部的残杀,从而为16世纪英法君主专制政权的出现铺平了道路(百年战争之后,法国逐渐完成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统一,初步形成了民族国家;英国则由于战争的失败激化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主要发展分化成为南【约克家族】、北【兰凯斯特家族】两个敌对封建主集团,爆发了“玫瑰战争”)。③百年战争为法兰西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也促进了法兰西民族意识的觉醒(如圣女贞德勇敢捍卫民族利益,为了民族解放不惜牺牲生命,唤醒了人民的民族意识,振奋了民族精神,增进了民族情感),更推动了法国由封建君主政体演变为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推动了王权的加强。④在百年战争中,两国发展出诸多新战术和武器,深刻影响两国的军事发展;在这其中,两国战争体制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由贵族军人发展为招募下层人民等。
❺十字军东征
事件概况:十字军东征是公元11世纪末到13世纪末西欧教俗封建主在罗马教皇发动下,以收复基督教圣地为借口,对地中海东岸各国进行的一场侵略性战争。
产生背景:①城市兴起之后,日益发展的商品经济刺激了西欧各国封建主的贪欲,渴望到传说中富庶的东方去获得无穷无尽的土地和财富。②当时欧洲盛行长子继承制,即封建领地只能传给领主的嫡长子,其余各子不得分享,这样就造成了一大批既无土地、又无财产,空有贵族头衔的骑士(光蛋骑士),后来成为十字军东征最重要的力量。③11世纪以后,西欧连遭荒年,饥饿和瘟疫流行,饱受封建主剥削的农奴和一般农民处境更加困难,他们希望通过东征寻找一个摆脱封建枷锁和致富的出路。④城市商人,特别是意大利城市共和国的商人,希望得到东方的港口和市场,所以他们也是东征的支持者。⑤教皇是东征的主要发起者,想通过东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和世俗国王争夺霸权;二是重建统一的基督教世界;三是排挤伊斯兰教,把势力扩展到东方。⑥下层人民的宗教狂热。中世纪西欧基督徒往往把朝圣作为一种赎罪的方式,每年开春都有大批民众踏上朝圣的路途,其中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是重要的朝圣目的地,因为这里是传说中耶稣生活、遇难和埋葬的地方。
发展过程:11世纪中叶以后,塞尔柱·突厥人打败了阿拉伯人和拜占庭人,控制了地中海东岸,使前来朝圣的人受到了阻挠,当时不断有朝圣者被杀和被抢的消息传回西欧,引起民众的普遍愤怒,要求收复圣地的呼声越来越高。1095年11月,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南部召开了宗教大会,正式动员修各阶层的人参加东征。由于东征的人身上都佩有“十”字标记,所以历史上称之为“十字军”。
由封建主和骑士正式组织的十字军东征一共8次。第一次东征的队伍于1096年秋天出发,于1099年攻占了耶路撒冷,在地中海东岸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国和三个小附属国,实行西欧式的封建统治。1202年,教皇英诺森三世又组织了第四次东征,但原定目标为埃及的十字军却顺从威尼斯人的要求改道攻打威尼斯的商业敌人拜占庭,于1204年攻占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拉丁帝国,后者一直存在到1261年。这次东征既不是去收复失地,也不是去反对异教徒,而是去攻打信奉同一宗教的国家,充分暴露了十字军侵略和掠夺的本质。此后教廷又组织过四次东征,但声势渐小,最后终于彻底失败。
历史影响:消极:十字军东征给东方各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诸多人民丧生,经济和文化遭到破坏。
积极:①东征的失败使得罗马教廷的势力大大削弱,威信下降,有利于英法等国中央政权的强大和后来中央集权的出现。
②十字军东征摧毁了阿拉伯和拜占庭商人对东方贸易的垄断地位,确立了西欧各国在东方的商业优势,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交流。
③东征使西方人直接接触到了东方先进的科学文化,开阔了眼界,大大丰富了西方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
④由于引进了东方奢侈的生活方式,增加了西欧封建主对货币的需求,导致劳役地租和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的转换和商品的进一步流通,逐渐改变了西欧社会的经济结构。
⑤东征也改变了西欧的社会结构,主要表现为大批封建主在战争中死亡,削弱了封建主阶级的力量。许多农奴借出征之机,摆脱了封建主的控制。一些封建主为了获得东征的资金,也不得不允许一部分农奴赎买自己的人身自由,加速了农奴制解体的过程。
⑥东征把大批危害社会的光蛋骑士引向东方,短时间内有利于西欧社会的稳定。
十字军:①十字军东征的参加者。1096-1291年间西欧封建主对近东各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十字军参战者服装均饰以红十字为标志,故称“十字军”。②中世纪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勾结世俗封建主所组成的、用来镇压各国“异端”运动的军队。他们曾镇压过13世纪的阿尔比派和15世纪捷克的胡斯运动。
❻万历朝鲜战争(壬辰倭乱)
背景:明朝:张居正改革,国库充盈,革弊施新。但张居正病逝,万历消极怠政,朝中党派林立,斗争激烈,所幸国势并未出现显著衰退。
日本:1590年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就任关白,基本结束了日本战国林立的局面,使得日本战国以来延续百年的分裂局面重获一统。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全国后,执掌了整个日本的军政大权,为了满足骤然膨胀的野心,加之转移日本国内大名对分封土地不均的矛盾,便开始对外扩张。具体方略是先武力侵占朝鲜,再征服中国,然后谋取天竺,进而称霸亚洲。
朝鲜:李朝国内承平日久,武备松弛;而朝堂党争不断,互相倾轧,政治腐败。
经过:1592年,日本率领18万大军直入朝鲜,连克汉城、平壤。朝鲜国王李昖出奔义州,朝鲜军民奋起抗战,李舜臣率领鬼船舰队抗击日本;中国应朝鲜邀请谴精兵4万援朝抗日,最终日军战败被迫协议。1597年日本再次北犯,中朝联手再败日本,李朝于1598年赢得卫国战争的最后胜利。
影响:①中国:削弱了明朝军事实力,导致最终无力进剿后金势力,加速了明朝的灭亡;庞大的军费开支,致使明朝经济状况每况愈下。
②日本:粉碎了日本的侵略企图,加剧了丰臣秀吉家族的统治危机,推动了德川幕府的建立。
③朝鲜:沉重打击了朝鲜的综合国力(如日本割鼻令造成诸多朝鲜士兵的衰亡);造成朝鲜社会经济衰落,人民负担加重。
改革、运动等(封建化):❶西欧封建制度的特点(西欧):
1.农奴制
农奴是西欧封建社会主要的生产者,他们领有份地,使用自己的生产工具耕作,有独立的财产和家庭。农奴的特性在于除耕种自己的份地外,还要耕种庄园中领主的自营地,受劳役地租剥削,为自己的劳动和为领主的劳动在空间上和时间上是分开的。封建主与农奴在生产中的支配与服从的关系以法律形式和其他非经济手段(如习惯、道德、舆论等)固定下来,体现为封建主对农奴的超经济强制。法律强调农奴人身属于主人,农奴世代为农奴。但同古代的奴隶制相比,农奴制是历史的进步。农奴的地位要优于奴隶,有某些有限的人身权利,一部分成果由自己支配,因此劳动积极性也比奴隶有所提高。
农奴看起来与古罗马后期的隶农有些相似,实际上有一定区别。隶农对土地的使用权不如农奴稳定,甚至没有生产工具和财产权。隶农的发展受奴隶制生产方式制约,有重新变为奴隶的可能。
2.庄园制度
庄园也叫采邑村庄,它是中世纪西欧封建农业经济的基本组织形式和封建制度的基础。庄园的领主可以是国王、大贵族,也可以是一个骑士。一个领主至少控制一个庄园,大领主可以拥有几百个甚至几千个庄园。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世纪西欧庄园的显著特征。在一个庄园内,一般包括领主的城堡住宅、教堂和神甫住宅、农奴居住区。此外,建有仓库、马厩,以及铁工房、榨油房、磨坊、酿酒作坊、烤面包房等专为主人服务的手工作坊。除耕地外,还有公共的森林和牧地。每一个庄园上有一个管家,他代表领主主持庄园的一应事务,监督农奴的劳动。庄园里需要的一切,从封建领主的生活享用到农奴家庭的粮食、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品,几乎都是由本庄园的农奴生产。
典型的庄园采用劳役地租的剥削方式,这就决定了庄园的土地一般分为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分,两者呈条田状交错在一起。领主自营地主要由依附农奴耕种,收获全归领主;农奴则靠自己份地的收获为生,份地的所有权归领主,农奴子弟继承份地要向领主交纳继承金。庄园主人的领主地位和农奴的人身依附,都是不可改变的身份,世世代代承袭下去。
庄园又是一个将政治、宗教、经济等多种性质综合在一起的社会。庄园的领主对庄园内的农民享有司法权、征税权和政治统治权。凭借这些权力,庄园主对农奴可征收诸多税收并让农奴承担各种劳役。
中世纪后期,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国家权威的再现,庄园制逐渐衰落下去。
3.封君封臣制度
中世纪西欧封建等级制度与当时的土地封受制有关。包括国王在内的大封建主把土地留下一块自己直接经营,其余的转封给若干中等封建主;中等的封建主把受封的土地也留一块自己经营,其余的再转封给小封建主。这种土地的封受使封建主之间形成了一种上下级关系,叫作封君封臣关系:分封土地的人,叫封君;接受土地的人,叫封臣。一个封君可以有很多封臣,一个封臣也可以同时有许多封君。结成这种关系时要举行一种仪式,叫作臣服礼。
封君与封臣之间,彼此都有应当遵守的义务。封臣最主要的义务是要奉封君召唤来为封君服兵役,即自备马匹武器,自带给养,率领自己下面的封臣,来为领主作战,或者为封君提供财政上的支持。封君对封臣的义务,主要是负责保护他,即在他受到其他封建主的攻击时出来救助。
封君封臣关系一旦结成,终身不变(只在极其特殊的情况下方可以解除),而且随着土地的继承会世代延续下去。但是,封建的西欧还有一条原则,叫做“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即作为封君,对其封臣的下属,并无直接支配的权力。在中世纪西欧,这种封建等级制是封建统治阶级为调整其内部关系而建立的政治秩序,在长期的混乱中保证了他们对农奴的统治。
4.骑士制度
骑士狭义上是指西欧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最下层,最初和采邑发生联系,以土地封受为条件为国家服兵役,后成为职业军人。广义上凡能以马匹装备为封主参战并接受册封者都可称骑士,包括了参战的所有等级的贵族,甚至国王都以自己的骑士名号而感到荣耀。
中世纪西欧形成了一整套培养骑士的制度和有关骑士的道德规范。贵族子弟往往从小被送到一个富有领主家中受到骑士训练,学习骑马打仗、忠于主人以及一些宫廷礼仪,14岁以前只是侍僮,14岁以后当扈从(预备骑士),21岁才能通过授甲仪式成为真正的骑士。
骑士的品格是忠诚和勇敢。骑士作为封臣应当严守自己的效忠誓言,不背叛封君,竭尽全力为封君服务,甚至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诚实、礼貌和名誉也是骑士十分看重的东西,如待俘虏为上宾,不搞突然袭击,礼让妇女,帮助穷人,保护教堂和弱小,为名誉而决斗等。
14世纪以后,火药的出现使战争的方式发生了变化,骑士制度逐渐崩溃,但骑士精神却流传了下来,成为西方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①以土地分封为基础形成了金字塔式的封建等级制度。最高统治者是国王,下面是大大小小的封建主,处在社会最底层的是农奴和其他劳动人民。
②以封建主为核心的庄园经济占主导地位,土地是当时最重要的财富。
③发展缓慢的封建等级制度暂时加强了王权。但也潜藏着一种离心力,那就是原来的封地渐渐变成了大大小小的封建主的世袭领地,地方割据势力越来越强大,致使王权一定程度上也有所削弱;争夺土地的战争接连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所以整个欧洲封建社会发展进程十分缓慢。
④基督教会在西欧封建社会占有统治地位,教会占有大量的地产,是欧洲最大的封建土地所有者。教会还长期垄断西欧封建社会的文化与教育,对人民进行精神统治,是西欧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
❷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制生产关系转变为封建生产关系)
背景:①以血缘氏族为主的部民制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日本的统一和中国先进文化与技术的输入、铁器的普及,使日本在7世纪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加强了生产过程的个体性,个别家族脱离部民组织独立生产的趋势日益强烈,最终动摇了部民制度,动摇了大和国赖以存在的基础)。
②亚洲政治形势的变化带给日本巨大压力:6、7世纪,中国重新实现统一,隋、唐两朝相继崛起,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建立了法制完备的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与此同时,朝鲜半岛的新罗兴起,日本在朝鲜的势力不断受挫,如失去了最后一个据点任那,这不仅使日本的经济受到极大损失,而且政治威信也大大降低。
③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非常尖锐:不同政治集团之间,围绕土地、部民以及控制王权、抑佛与崇佛等问题产生了激烈的争夺。
④阶级矛盾也非常尖锐:由于统治阶级的争夺,出现了“老者啖草根,而死于道垂;幼者含乳,与母共死”惨状,及“强盗窃盗并大起之,不可止”的现象。
⑤圣德太子改革为日后日本的文明和大化改新奠定了基础:603年制定冠位十二阶,规定官阶晋升不再以氏族门第而以个人才干和政绩为依据,以此遏制贵族特权,提高皇族权威;604年制定“宪法十七条”,作为贵族必须遵守的政治规范,其中糅合了儒法佛诸家思想,强调君主至上,号召臣民“以和为贵”“以礼为本”;同时号召崇尚佛教,以佛教的忍耐、善行说来教化日本臣民,以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圣德太子的改革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奠定了中日平等友好邦交的基础,但改革主要局限于精神方面,没有触及部民制,加上贵族豪族势力的阻碍,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的政治目的无法实现。
⑥日本留学生为大化改新准备了思想理论基础,并成为改革的中坚力量:圣德太子时就开始向中国派遣留学生,熟悉了中国的律令制度,回国后创办学馆进行宣传,积极倡导以“法制完备”的唐朝为典范,实行政治改革。中大兄和中臣镰足成为改革的中坚力量。646年,孝德天皇颁布诏书开始国制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内容:①废除王室和贵族一切私有土地和部民,全国土地和人民都直接归属天皇(国家),成为公地和公民。
②实行“班田收授法”,国家对农民(公民)班给口分田,六年一班,死后归还。另分给园地和宅地,可以世袭占有。另外,对贵族官僚授予食封,对功臣贵族另赐功田。
③改革租税制度,实行租庸调新税法。
④改革国家机构,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制度。中央政府设二官八省,分别掌管各项政务;地方行政设国(省)、郡、里(乡)等单位,国司和郡司由中央任命,里长由地方土豪充任。
结果:改革遭到了保守势力的竭力反对。672年出现“壬申之乱”,坚持改革的大海人皇子举兵造反,成为天武天皇。681年(天武九年)制定“飞鸟净御原令”,以立法形式巩固了大化改新的成果。701年,修成“大宝律令”,进一步完善了改革的各项制度;718年制定“养老律令”,改革彻底完成。
评价:大化改新是以中大兄为首的改新派在遣唐留学生的影响和支持下,以“法制完备”的唐代集权制国家为典范,为建立天皇中心主义的律令制国家而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
积极意义:①改革确立了以土地国有制为基础、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把从前占有的土地和部民、独立性很强的氏族豪强改造成为国家服务的官僚,大大削弱了他们的传统特权,限制了为争夺土地和人民而进行的无休止的斗争,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比较稳定的环境。
②废除部民制代之以班田收授法,改变以国家的性质,即将部民奴隶制生产关系变成了封建生产关系。班田收授法就是国家以班给口分田为条件而确立起来的封建租佃关系。
③把广大部民(农民)从氏族贵族的占有下解放出来,作为公民授予口分田,负担一定的租庸调,地位有所改善,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消极影响:①农民负担过重,不堪忍受。除交纳税外,还要自行运到京城,负担各种徭役、兵役。
②没有从根本上废除土地私有,在口分田之外,贵族官僚还有职田、位田和功田,寺院和神社也占有大量土地,这些土地经营方式比较灵活,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私有土地所有者与国家争夺劳动力、兼并土地留下了隐患。8世纪末班田便近废弛。
❸圣像破坏运动(拜占庭帝国形式上反对圣像崇拜、实际上剥夺教会土地财产的运动)
立奥三世建立伊苏里亚王朝(717-797年)后,自726年起,在各军区军事贵族的支持下,掀起一场名为反对圣像崇拜,实为剥夺教会土地财产的圣像破坏运动。立奥三世严令取缔圣像、圣物、圣迹崇拜,强行没收教会、修道院的地产,逼迫修士还俗参加生产,承担国家赋税和徭役。教会对此做出了极为强硬的反应。最后,反对圣像崇拜的活动虽然被终止,但皇权高于教权的原则未发生动摇,特别是在运动过程中,大批教会地产被国家没收,转赐给新兴的军事贵族和有功官兵,从而使军事贵族和领有份地的军士阶层数量大增,使拜占庭封建关系得以扩展,封建化的进程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圣像破坏运动在拜占庭文化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毁坏圣像运动的高潮中,兴起了世俗艺术的热潮。
❹高丽“田柴科”制(高丽王朝的土地制度改革)
高丽王朝建立之初,土地占有和租税征收情况复杂,政府很难全面掌握。976年,国家实行土地清查,登记全国耕地和山林,收归国有,然后将一部分土地和山林按等级分给文武百官和士兵,称为“柴田科”制。田柴科本身是国家把土地的收租权授予受田者,只限本身,不准世袭。但授予功臣和归顺贵族的“功荫田柴”不在此限。其余绝大部分土地作为公田,由国家直接租佃给农民耕种并征收租税。田柴科的实行,确立了国家对土地最高支配权,它一方面限制了官僚贵族的土地兼并,另一方面确保了国家的税源,成为专制集权国家的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总结:高丽的“柴田科”制其实可以与中国隋唐时期的均田制进行比较分析:“柴田科”制中的对于土地收租权授予受田者(只限本身,不准世袭)与中国隋唐均田制中的露田类似(受田人死后将露田归还国家);而“柴田科”制中的授予功臣和归顺贵族的“功荫田柴”相当于中国隋唐均田制中的永业田(可以世袭和买卖)。
❺波兰小贵族政治
背景:16世纪波兰已变成完全农奴制的国家,在这种封建农奴制经济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特的政治制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国家政治制度上大小贵族有极大的政治权力和自由。由于国家统一和王权加强,国王与大贵族的矛盾愈发突出。
过程:国王与小贵族结成联盟对付大贵族,因而竭力扩大和保障小贵族的权力,而小贵族也通过地方“小议会”影响国家政策。
结果(影响):波兰议会君主制形成于15世纪末,全国议会分上下两院,这种表决制度成为中古后期波兰政治混乱的根源。1652年,国会又实行“自由否决制”,这种制度使国会和政府实际上陷入瘫痪。
❻中世纪西欧议会君主制(以英国为例)
概况:《大宪章》对于英国最直接的影响是导致了国王权力的限制和英国国会的出现。1262年英王亨利三世欲不经贵族会议就擅自增加新税作为战争经费,并希望废除1258年签订的《牛津条例》,结果导致贵族和骑士们依据大宪章再次发动叛乱,于1264年获胜并俘虏了国王。1265年,贵族领袖西门·孟福尔召集了一次全国性会议,除贵族外,还通知每郡派骑士两人,每城市派市民两人参加(被认为是英国国会最早的原型)。1295年,英王爱德华一世为了筹措战争经费,模仿1265年的样板召开了一次新的会议,并且从此以后经常召开,这样就确立了英国的国会制度。这届国会在英国历史上被称为“模范国会”(英国议会君主制形成的明显标志)。1343年,英国议会形成上下两院制:上院由教、俗大贵族组成,有权审理重要的司法案件,纠正下级法庭的错误,有权进谏国王,批准税收和制定法律;下院由地方骑士和市民代表组成,但权限十分有限,多为回答国王顾问的询问。大约从14世纪开始,下议院才产生了“议长”,且与上议院分别集会,商讨和提出一般请愿书,并通过投票决定税收和批准法律的权力。
作用:议会君主制的产生和运作,使英国封建君主与各封建等级的政治协商有了制度化的平台。议会既对王权的统治提供了政治决策的支持,也对王权形成某种程度的限制。但此时的议会远未形成独立的王国主权机构,仍然从属于国王。议会只是国王的议会,没有国王就没有议会。国王决定了议会的召集与人员的构成及其议决的内容,也有权休会或解散议会。
❼中世纪西欧城市
西欧封建社会之初,古罗马时代的城市大都衰落了,即使有些城市遗留下来,也不过是封建主或教会的政治统治中心,而其经济地位早已不复存在。中世纪西欧作为工商业中心的城市,并不是从古代继承下来的,而是由逃亡的农奴重新组成的。所以马克思说:“从中世纪农奴中产生了初期城市的相关市民。”
公元10-11世纪初,西欧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提高,手工业开始和农业分离。在某些封建庄园内部,出现了专业化的手工业农奴,如锁匠、木匠、武器匠、首饰匠等等,这些人中的许多人不堪封建主的压迫,逃到了一些交通比较方便的地方从事小商业生产。久而久之,在逃亡农奴聚居的地方,逐渐形成了以商品经济为主的城市。当然,并不排除有些早期城市是由商人和封建主建立的,但这样的城市相对只占少数。
行会在中世纪西欧城市中起着重要作用。所谓行会,是中世纪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为保护其自身利益而建立的封建垄断组织。行会的成员一般是同行业的小店主或小作坊主,称为行东,行东之下还有帮工和学徒。行东和学徒之间是一种封建师徒关系,学徒要交纳学费,负担行东家的家务劳动,学习期满后称为帮工。帮工还要在作坊里继续工作一段时间,只有当技术熟练、有了一定的积累、并得到行会的认可后才能独立开业。一般来说,有多少行业,就有多少行会,同一行会的人往往居住在城里的同一地区。行会的日常事务由行长负责,行长则有全体会员选出,重大事情必须由全行大会决定。
中世纪的行会主要有三种职能:①经济职能:行会的根本目的是巩固和维持小生产者的经济地位,使其能进行正常的再生产,所以行会对本行业的生产规模、生产过程、价格、工资、原料、市场等方面有严格和详细的规定,以保证行业的垄断优势。②政治职能:行会往往是中世纪西欧城市管理机构的一部分,其内部有较大的自治权,有自己的组织和法规。城市通过行会组织市民选举,征税并建立城市武装。③社会职能:行会一般都把团结协作作为一大原则,会员遇到困难可以得到行会的救济,有了纠纷也由行会来调节和判决。每个行会还有自己的保护神和固定的节日,经常举行庆祝机会和露天表演。
行会在产生初期的积极意义:①有效抵制了封建贵族对行会成员的掠夺和压榨,保护了行会成员的政治经济利益。②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和技术的传授,促进了中世纪西欧早期手工业的发展。③初期具有明显的民主精神,如自由选举、自由辩论、平等对待所有成员等。④有利于中世纪西欧社会的稳定。
局限: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行会本身的发展,行会的保守性和反动性越来越明显。①由于行会的宗旨是平均主义,所以它主张墨守成规,反对革新和改良。②行会到后期对经济活动的限制和垄断变本加厉,自私性和排他性也越来越重。③行会后期的内部分化也越来越大,特别是成员的入选资格越来越严格,使行会变成了世代相传的封闭组织,再加上行东对工人的剥削,必然引起工人的愤怒和反抗。随着封建制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的产生,行会也就慢慢衰落了。
城市斗争是西欧反封建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①城市反对封建领主的斗争(大约是11-12世纪),以法国的琅城起义最为典型。通过斗争,绝大多数城市从领主手中争到了大小不等的自治权,意大利的一些城市还建立了城市共和国。逃亡的农奴只要在城内住满1年零1天,就成为完全的自由人。斗争还促进了王权与城市的结盟。②行会反对城市贵族的斗争(大约是12-14世纪),主要是行会与富有的城市贵族争夺城市的领导权,也叫行会革命,如1293年意大利佛罗伦萨行会起义。③城市下层平民反对城市上层剥削者的斗争(14-15世纪),典型的是1378年佛罗伦萨梳毛工人起义,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无产阶级的起义。
城市的兴起对于西欧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个直接的结果是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促进了贸易的活跃和货币的流通,产生了欧洲最早的银行家,如1346年在意大利热那亚建立了西欧第一座银行。当时的贸易主要分为两个大的地区:①地中海贸易区,以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和比萨为中心;②北海贸易区,以尼德兰各城市为中心。北海贸易区的各城市后来还组成了许多城市同盟,其中最大的是德国的汉萨同盟,入盟的城市有自己的最高权力机关和统一政策,甚至组成自己的联合舰队以保护商业利益。
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破坏和瓦解了农村的自然经济,一方面使劳役地租和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过渡,另一方面也松弛了农奴对封建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为最后废除农奴制和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造了条件。
宗教:❶伊斯兰教主要教义(五功、六信)
伊斯兰教主要教义主要由三部分构成:①基本信仰:信安拉(相信安拉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全知全能、大恩大慈)、信先知(相信穆罕默德是最后一个先知,也是最伟大的先知)、信后世(相信人都要经历今生和后世,终有一天,世界末日将要来临,届时所有的人都将复活,接受安拉的裁判,行善者进天堂,作恶者下火狱)、信经典(相信《古兰经》是安拉的语言,是通过穆罕默德降世的最后一部经典)、信前定(穆斯林大众和正统派对于前定的主张处于宿命论和自由论中间,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由安拉预先安排好的,任何人都不能变更,唯有对真主的顺从和忍耐才符合真主的意愿)、信天使(认为天使是安拉用“光”创造的无形妙体,受安拉的差遣管理天国和地狱,并向人间传达安拉的旨意,记录人间的功过)。
②宗教义务:穆斯林必须完成的五项基本功课(五功),简称念(规定穆斯林一生时刻都要念诵“除安拉外,别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礼(或称“拜”,穆斯林教徒要履行每日五次的时礼,每周一次的聚礼,宗教节日的会礼)、斋(规定每年回历9月为斋月,从日出到日落不饮不食,戒除一切享乐之事)、课(规定穆斯林应志愿施舍财物,救济穷人,后来演变为每人应捐献收入的2.5%为财产税的税收制度)、朝(规定每个穆斯林一生应到麦加朝拜一次)。
③公益与善行:指穆斯林必须遵守、履行《古兰经》和先知穆罕默德为人类指定的行为规范与公益义务。
附录:伊斯兰教教派:哈瓦立及派、逊尼派、什叶派、苏菲派
①哈瓦立及派:伊斯兰世界中最早出现的政治宗教派别,崇尚朴素的民主与平等原则。由于缺乏完整的信仰基础和系统的宗教政治学说,内部分歧很大。
②逊尼派:伊斯兰教主要教派之一,全称“逊奈与大众派”。基本原则是承认哈里发的合法地位。与什叶派并称为不同的两大政治、宗教派别。
③什叶派:又称“十叶派”。崇尚伊玛学说(主要内容:伊玛的继承权和所谓的“遗嘱思想”;伊玛隐遁说和所谓的“转世思想”)。特征是强调伊玛目的神圣地位和崇拜所谓的圣徒和圣墓。什叶派与逊尼派、哈瓦利吉派、穆尔吉埃派并称为早期伊斯兰教的四大政治派别,是伊斯兰教中除逊尼派外人数最多的一个教派。
④苏菲派:泛指追求禁欲生活和神秘信仰的穆斯林。
❷穆罕默德徙志
伊斯兰教兴起后,麦加商人贵族害怕它的发展会损害其利益,因此坚决进行反对,并采取各种手段迫害穆罕默德及其信徒。622年9月的一天,穆罕默德偕同少数信徒星夜逃往麦加以北的雅特里布。伊斯兰教称这一迁徙事件为“希吉拉”(旧译“徙志”),后来这一天被定为伊斯兰教元年元旦。“希吉拉”是阿拉伯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于伊斯兰教的胜利和阿拉伯统一国家的形成具有决定性意义。
❸印度教主要教义
概况:4世纪前后由婆罗门吸收佛教、耆那教等教义和民间信仰逐渐演化而成,8世纪经商羯罗改革形成新型印度教。
主要教义:①恪守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同时吸收佛教的“轮回”“业报”教义,鼓吹人生有轮回、善恶有因果。
②印度教是三大教派的泛称,主神是互相关联而各具一相的“三相神”,即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三大主神。
③主张神人同性说,每个主神都有许多面孔和化身。
④存在原始泛神崇拜色彩。一些动物、植物、名山大川,也都属于其神灵范围。
⑤宣扬四大人生目标:法、利、欲、解脱。法(即“达磨”)是指宗教和种姓所规定的各种应尽义务;利是指物质生活资料与财富的获取;欲则是指物质生活特别是感官的享受;解脱是指超越物质享乐、脱离生死轮回的束缚。
⑥把人生分为四个阶段:梵行期(儿童5-7岁举行入法礼,拜师后离家跟随导师学习吠陀经典)、家居期(教徒成年后可结束梵行期进入家居期,回家娶妻生子过世俗生活,履行社会义务)、林栖期(教徒在五十岁左右便离家出走,到森林隐居,过苦行僧生活,潜心静修)、遁世期(教徒晚年后走出森林,一杖一钵,云游四方,把生死苦乐置之度外,只追求人生最终目标——解脱)。
⑦众神背后有一个最高实体“梵”,既无属性,又无形式,超越时空,无所不在,是万物之本原和宇宙之最高主宰。印度教徒也将“梵”作为其所追求的修行解脱的最后境界,即不生不灭、无差别的境界。
总结:印度教教派繁多,教义繁杂,教规和宗教仪式五花八门。印度教的原始性和复杂性,是印度社会各阶层和集团的现实生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因此,它符合新兴封建主阶级的需要,一方面利用印度教的禁欲主义向广大贫苦信徒鼓吹忍受现实痛苦,麻痹人民斗志;另一方面利用印度教纵欲狂欢的宗教仪式向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纵情享乐。
❹伊斯兰教、印度教在南亚次大陆冲突和融合(主要表现在德里苏丹时期)
德里苏丹的统治使印度的社会矛盾更加复杂化,主要表现为随着异族的征服和伊斯兰教的传入,民族隔阂、宗教对立与阶级冲突交织于一。
冲突:穆斯林借助强大的武力后盾,给南亚次大陆带来具有强大文化渗透力和同化能力的伊斯兰教,与土著的印度文明形成了长期并存对峙、分庭抗礼的格局。伊斯兰教一神教与印度教多神崇拜的信仰对立以及生活方式、习惯差异,必然要导致民族间和信徒间的社会冲突,而这种冲突又因穆斯林统治者的压迫政策而趋于尖锐。
德里苏丹提倡甚至强迫印度教徒改宗伊斯兰教,由于改宗后既可以免除人头税,又可以免受高级种姓的欺压,许多信仰印度教的封建主特别是低级种姓的群众,纷纷改宗伊斯兰教。不过,改宗后也并不能同原来的穆斯林完全平等。
融合:①巴克提教派运动(即虔信运动,是印度教与伊斯兰教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影响的产物)。如其中代表人物喀比尔的生母是属于婆罗门种姓的印度教徒,养父是穆斯林;以及其人吸收了印度教吠檀多派哲学和伊斯兰教苏非派教义,强调一神信仰,反对偶像崇拜和种姓制度,主张建华宗教仪式,对神明的虔诚崇拜。②异端运动导致锡克教的兴起,锡克教代表人物那纳克主张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相互宽容与合作,反对种姓制度和歧视妇女、繁琐仪式和盲从经典,鼓吹靠虔诚的信仰解脱(感觉一定程度上和之后的欧洲的宗教改革宣称的信仰得救异曲同工)。但仍然相信业报轮回,主张修行和安贫乐道。③伊斯兰教种姓化:穆斯林种姓是印度次大陆伊斯兰国家历史上的社会等级制度——因受印度教种姓制度的影响,在历史上印度次大陆的穆斯林中也有阿什拉夫人(穆斯林贵族)和非阿什拉夫人(非穆斯林贵族,指印度人中改信伊斯兰教者)等级之分。
❺佛教在印度消亡的原因
①社会原因:公元5世纪后,由于外族的入侵,地方封建势力的兴起,统一王朝瓦解。政治上出现了许多小国,各小国间兵戎相见,崇尚武力。这样,非暴力的理论不再适应。神权没有王权的支持,自然得不到发展,从而走向衰落。
②内部原因:僧侣集团内部的腐化堕落:寺庙经济的不断发展,佛教僧侣团拥有了大量的财产和土地,佛教僧侣团内部开始腐化,戒律松懈,僧侣团还不断扩展自己的土地和财富,剥削下层信仰者的财富,寺庙要求超出了民众的承受能力;大乘佛教流行后,宣称捐献财富即可换取功德,僧侣放弃苦行,贪图安逸。僧团自身的腐化堕落使得民众敬而远之。
③外部原因:中亚伊斯兰教诸王的入侵,导致其对佛教采取了残酷的镇压政策,强迫幸存者改信伊斯兰教;佛教的寺院文物又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僧众离散。到1203年,佛教在印度本土消亡(超戒寺)。
④其他原因:随着印度教的兴起,革除了婆罗门教一些繁琐的仪式,同时呼吁男女平等,佛教的社会影响力渐趋衰弱。
⑤教义局限:佛教提倡众生平等(并非现实中的平等,而是宗教领域的平等。因而众生平等太过狭义化);佛教的内部分化,也削弱了佛教的力量(大乘佛教完全离开了原始佛教的基本特征,认为人的渴望是有神性的力量以及他们赐予的恩惠支撑的,而宗教修炼对世间的生命有相干性,因而适用于俗人;强调仪式、祷告等等);佛教的兴盛期全靠阿育王、迦腻色伽王两大护法明王利用王权的强制推行。一旦失去了帝王的庇护,佛教地位一落千丈。
❻胡司宗教改革
概况:捷克人民对封建制度和德国贵族的不满,集中表现为对教会的仇恨。约翰·胡司主张改革教会,用捷克语讲经祈祷,并把圣经译为捷克文。斥责教皇为反基督分子。支持农民反对贵族、反对农奴制。
意义:胡司在农村的宣传颇受群众欢迎,捷克传教士号召消灭教俗封建主,拒交什一税,拒绝履行封建义务。农村小规模起义加剧。捷克人民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最终于1419年汇合成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❼卡诺莎之辱(卡诺莎觐见)
德国皇帝和教皇围绕主教授职权展开对抗。1075年,教皇格里高利下令废除世俗的授职权,而德皇亨利四世针锋相对,于1076年1月宣布罢免教皇。一个月后,教皇又宣布驱逐亨利出教,并解除德国臣民对他的效忠誓约,取消亨利的皇帝资格,德国的封建主也威胁亨利如果不在一年之内恢复教籍,就要另立皇帝。为了保住自己的皇帝宝座,亨利不得不暂时妥协,冒着大雪前往意大利卡诺莎城堡向教皇请罪。这一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卡诺莎觐见”,是中世纪西欧王权屈从于教权的开始。
❽罗斯受洗(既是宗教事件,同时也推动了基辅罗斯的封建化进程)
概况:在与拜占庭贸易的过程中,基辅罗斯逐渐受到了先进的拜占庭文化的影响。988年,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亲率全体臣民受洗以接受基督教。
意义:①一神的东正教代替了东斯拉夫人多神的自然崇拜,使基辅罗斯大公的统治戴上了上帝认可的光环,有利于国家的政治统一。
②东正教带来了拜占庭先进的文化和技术,为日后罗斯文化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③加速了基辅罗斯的封建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