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温良恭俭让

2022-04-28 13:20 作者:沈浪101  | 我要投稿

1

依然是陈丹青的《荒废集》。

2

陈丹青:相比日本人的打起精神事事认真,台湾人的恭谨是有汉民族的温润松爽,不给你看得吃力;相比香港人的凡事规矩兢兢业业,台湾人的周到透着家常的欢然,并不板着脸。细想想,好像在吴、蜀、闽、粤,民间尚存稍许类似的遗风,偶或遭遇,会念及早先的南中国民风大致还好——北地的良民另是一种表现——而今日各大都市的民风民德,还用我来细说么?

3

2021年12月3日,是个星期五,下午3:57,邮箱收到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关于稿件的回复。

先生鈞鑒:

 

感謝閣下來函。有關出版大作事宜,敝社經詳細研究後,認為大作與敝社出版方向不吻合,只好割愛,多謝垂詢。祈望日後有合作的機會,並頌

時祺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編輯部  謹上

 

很感谢。

是陈丹青说的那种温良恭俭让。

当然也给国内的其他出版社有投稿,但少有这样的温良恭俭让。纵然都是些套话,表面文章,并无卵用,但也熨帖。(陈丹青:假使社会的浮面与浅表都不好看,不看好,我们如何与人相处,度过每一天?)

所以觉得,后来在香港,叶问初见丁连山的那一面,丁连山同叶问说着温良恭俭让,该是比叶里藏花更绝妙的无招胜有招。

4

陈丹青:忽然我想起邓丽君、三毛、琼瑶、罗大佑、李敖、柏杨……二三十年前,这些人物的作品远渡此岸,如消息,如南风,拂润浩劫过后艺文枯败的大中原,如今中原的无产阶级文艺家变阔了,神气了,还记得昔时对岸的如缕南风吗?

5

我何其有幸,在一二十岁的时候,从邓丽君,从三毛,从琼瑶,从罗大佑,从李敖,从柏杨,一路恶补过来。

囫囵吞枣也罢,抓铁有痕,总还是有痕迹留下来。

邓丽君小姐去世在泰国的一个小镇,叫做清迈,真真是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

三毛,陈懋平,在周庄相遇过了,在金银滩大草原王洛宾艺术馆相遇过了。

琼瑶,就更不用说了。

罗大佑,更不必说。

李敖,抛出问题,也给了答案。2018年故去了。

柏杨,给出问题,更给出答案。2008年故去了。

当然了,现在依然在恶补,重读张大春,重读胡适等等。

6

陈丹青:鲁迅从来没有发明任何有用的工具,也没有为革命蹲过一天监狱,更别说献出生命,他只写了一篇几千字的小说,叫作《药》,算是纪念秋瑾。可是我以为这几千字,可能比秋瑾姑娘的牺牲更有价值。秋瑾献出自己的性命,未能阻止在她身后多少百万的性命继续牺牲,白白死掉。

7

回到1910年4月23日汪精卫等人谋刺载沣这件事情上来。

汪精卫一开始也如秋瑾一样,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乃至于被抓被杀是有价值的,最不济,个人的价值,自我的价值,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年轻人总是这样的血气方刚,头角展露,以至于终于演变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好一点儿的,还有人来纪念这颗少年头,然而,你懂的,寥寥无几。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人生海海,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微木何其微。


温良恭俭让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