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春捂”】
郭胜于中西医结合主治医师
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二十余年,善用《黄帝内经》五运六气、命理八字、堪舆等指导临证,彰显中医的整体观念及天人合一思想!
“春捂秋冻,杂病难生”,强调季节转换时的养生技巧。春天万物复苏,初生阳气就像刚萌发的嫩芽,难抵料峭的春寒。人体在寒冷情况下,抵抗力较弱,中医认为阳气不足,不能卫外,易感受风寒。所以春季应讲究“捂”,以护卫阳气,避免受寒。
春捂也体现了“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春捂”,强调不应过早的减少衣物,而应提高自身免疫力,减少患病几率。但也不宜“捂”过头,穿得太厚出汗多导致感冒,或者捂出湿疹、热痱、毛囊炎的疾病,凡事皆要有度。那么,“春捂”要怎么捂呢?
第一、把握“815”原则。日夜温差大于8℃时是该捂的信号,前一天还春风和煦,春暖花开,刹那间可能寒流涌动,需随天气变化加减衣服。15℃可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当气温在15℃以下时要多捂,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并且相对稳定时,可不捂。
另外,春捂时间7-14天恰到好处,一般为7天,中老年人和体质虚弱,免疫力低下的儿童以捂14天为宜。捂着的衣衫,要轻薄透汗,保暖内衣之类不能再穿,否则反而因为孩子活动出汗,背上湿凉,容易导致生病。
第二、把握“下厚上薄”原则。《养生随笔》曰“春冻未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寒”,就是说初春防寒保暖重点注重下体保暖,既养阳又收阴。因为,春天是万物生发之季,阳气会随自然规律而生发,阳气是向上,如果上体衣着太厚反而会影响到阳气的生发。
第三、把握“三暖二凉”着衣法。明代王大纶总结为:"一要背暖,二要肚暖,三要足暖,四要头凉,五要心胸凉"。背部有肺俞二穴,宜保持背暖;肚为胃之居所,胃为水谷之海,宜保持肚暖;足阳明胃经绕足而过,应保持足部暖和; 头部乃六阳之会,宜保持头凉;心属丙火,宜保持心胸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