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华中师范大学“类型电影鉴赏”考试主观题参考

2022-06-08 19:48 作者:木子石页哒  | 我要投稿

1.战争片的艺术特征与文化价值

     我个人是比较偏宅向的,喜欢的电影也多为动漫电影。但如果让我选出我最喜欢的类型片,我认为是战争片,其中,我尤爱《血战钢锯岭》。

    战争片是比较常见的类型电影。从艺术特征来看,其涵盖的时间范围较广,从古代到现代;切入的视角也较广,可以是现实场景,也可以是幻想场景。就该影片类型而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对于影片创作而言是一个非常复杂而独特的时期,因为在这个时间段,可以挖掘出大量的优秀素材,也可以使用不同的评价体系与历史视角,比如说以希特勒为主角的《帝国的毁灭》。

    从内容上,我认为战争片可以划分为两块。一块是人性的光辉,强调人发生的故事。在《血战钢锯岭》中,军医戴斯蒙德·道斯因为自己的信仰拒绝携带武器上战场,在战场上赤手空拳救下多名战友甚至是受伤的敌人,满足了对于英雄情怀的崇拜。从被教官、战友所鄙夷到最后用绳索迎接英雄,一起祈祷,这种无声中矛盾的化解与认同,令人潸然泪下。另一块是战争奇观,即激烈、紧张的战争场景。在《血战钢锯岭》中,故事所处的太平洋战场爆发了激烈的战斗,登陆战、攀爬山脉、地道、械斗等战争画面被描绘淋漓尽致,这些是我们当下环境体验不到的场景。其中,我最喜欢美国舰队的炮轰与正面战场的拼斗场景,耳边不停歇的呼喊、子弹、轰鸣声,画面中喧嚣的尘土、火光、血液,使人血脉偾张、心跳加速。总体来说,战争片由缓到急、节奏密集、场面恢弘、跌宕起伏的内容是我沉迷于此的原因。

    从文化价值上,战争片的思想内核是反战,作为反面角色的大多是极端的意识形态,如《血战钢锯岭》中实行帝国主义的日本。在战争中,平民与裹挟其中的战士不过是上层的棋子,他们对于战争本身并不是发自内心的执着,如影片中的道斯,其目的是保护国家、救助伤员,被救助的日本战士在被注射镇痛剂后也不再反抗,虽然言语不能互通,但是人性是互通的。战争片向人们传递的是对和平的向往与珍惜,不同国家可能在其中融入的意识形态不同,但是本质是不变的。

    以上,就是我最喜欢战争类型片的原因。

2.

    我认为当下中国类型电影的创作现状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泛娱乐化。

    电影,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商品。既然作为一种商品,那么尽可能地俘获更多地受众或者说观众是其最主要的目的。在研究去年的中国电影产业备忘后,我发现中国电影市场的总体规模是在增大的,而战争片、喜剧片、动作片、悬疑片占了大部分,而节奏偏慢的文艺片、公路片等等则票房惨淡。观众的观影选择中,明星特点是他们所考虑的重点之一,一部电影有他们所喜爱的影星或明星,那他们会更加支持。当然,优秀的电影,内容创作是很重要的,但当下电影市场中,编辑对节奏紧凑、画面爆燃的影片有更高的创作欲望,恨不得每时每刻都嵌入情绪点或元素,而欠缺对内容的深度挖掘,因为他们知道,受众需要的是娱乐。而这类电影又会进一步限制观影者的选择,形成一个不断收缩的创作圈子。典型的案例,如《唐人街探案》,所谓的“爱国三部曲”。

    我认为中国类型电影的发展困境是受众范围狭窄。

    中国的类型电影在国内或许有很高的票房、很高的口碑,但是电影输出海外市场的状况并不理想。这其中固然有国内外政策的影响与西方对中国刻板的印象,但最根本的是意识形态的差异造成的文化差异。以近几年中国票房最高、口碑最好的科幻片《流浪地球》为例,我是看过原作的,改编的剧情表现也可圈可点,《流浪地球》是强调集体牺牲、集体奉献的,中间掺杂了中式文化的情感内涵,而西方的科幻片则更多地彰显个人主义,发生的情境也更多的放在地球之外的星球或者空间站,更多地带有幻想色彩。这种差异使得《流浪地球》并未在海外引起特别大的反响。难道是中国类型片质量不好吗?并不如此,中国类型电影曾在海外也有较好的表现,但大多集中在武侠片和喜剧元素较多的警匪片,而随着近年来武侠片的式微以及警匪片风格的转化、观众口味的变化,中国类型电影在海外的扩散力度也大不如前。近年来,中国类型片在国际电影节中屡获认可,但是获奖片很多篇幅较短,知名度也并不高。所以,中国类型片如何更好地平衡中国文化与海外受众的口味,做到更广的受众面,是当下亟待解决的困境。

 


华中师范大学“类型电影鉴赏”考试主观题参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