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豆制品补充蛋白质?吃错了糖尿病更严重!
上期我们说了,有些蔬菜应该归为淀粉类,如果吃太多,碳水超标,再加上脂肪和蛋白质摄入不足,糖尿病会更严重。
所以还需要适量摄入蛋白质类食物。
如果是吃鱼吃肉不多的人,自然而言就会想到吃豆子、豆制品。

可是有些人貌似吃了很多,结果还是缺蛋白质,血糖还是控制不好,这是为什么?
原因可能是,你吃错了!

这些豆子吃多了,血糖也会高!
很多人误以为绿豆、红豆、鹰嘴豆、小扁豆等是高蛋白食物。
其实,根据豆类的营养素种类和数量可将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以黄豆为代表的高蛋白质、高脂肪豆类,另一种豆类则以碳水化合物含量高为特征,例如绿豆、赤豆。

那些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豆类,俗称淀粉豆,应该属于全谷物杂粮类。
如果误以为是高蛋白食物,吃了很多,例如豆包里的红豆沙、夏天的绿豆汤,再搭配正餐的主食和淀粉类的配菜,全谷物杂粮很容易就超标了。

但并不是说那些淀粉豆糖友就完全不能吃了,那些豆子的热量与白米饭相当,但蛋白质、膳食纤维和矿物质高得多,是很好的白米饭替代品。如果吃了这些淀粉豆,那么主食的量就要相应减少。

建议大家可以选择黄豆、黑豆、毛豆、豆浆、豆腐、豆干等豆制品。
小心这些“豆制品”!
要特别注意千页豆腐。
因为千页豆腐是放在豆制品冷柜里卖的,再加上它的名字,所以很多人以为那也是豆腐。
其实千页豆腐除了大豆蛋白以外,在制作中,还会加入食用油、淀粉。有些厂家还会加入盐、糖、味精等调味料来调味,所以千页豆腐不能算作豆腐或豆腐制品,而是加工程度很高的豆制品,它的营养价值和豆腐也有很大区别。

像是千页豆腐、素鸡、素鸭,都被归为高脂肪的豆制品,要少吃。
同样,市面上还有不少加工素食,例如素鱼丸、素肉排等,也是由少量蛋白质和大量淀粉、油脂制成的,而且用的油多数是大豆油、葵花籽油之类容易导致炎症的油脂,也要少吃。
而且在制作过程中,可能会加果糖调味,烹饪的时候如果再加糖、番茄酱等含糖酱料调味,无形之中又增加了糖分摄入。

选择更健康的豆制品
建议可以选择更健康的豆制品,例如无糖豆浆、嫩豆腐、传统豆腐、干丝、豆干等。
豆制品还是矿物质铁和钙的很好来源。这些都是人体健康所必需的。
铁是人体制造红血球所必需的营养素,它有助于将氧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
钙对于维持骨骼和牙齿健康非常重要。

如果这些矿物质平时吃不够,可以通过膳食补充剂或其他方式来获取足够的量。
DrKanter钙镁锌三重基础矿物质均衡组合。高吸收度的苹果酸钙和镁达到优化的黄金比例2:1,每天2片含300mg钙、150mg镁、15mg锌和600IU维生素D3,补充日常饮食摄入不足的矿物质。特别添加维生素D3,进一步增强钙和镁的吸收。配方中还含有葡萄糖酸锌,有助于支持免疫功能。
总的来说,豆制品是补充蛋白质的一个很好的选择,豆腐豆干类的可以适当多吃一点,同时要小心其他高油脂的豆制品。
但如果有糖尿病肾病问题,豆制品这些高蛋白的食物就不能多吃了。

如果是蛋白质吃不够的朋友,向大家推荐多一种美味补充蛋白质的方法:管尼葆高纤维高蛋白面条。
每100克面条(一餐的量)中,含有30克蛋白质(相当于半斤鸡蛋的蛋白质含量),膳食纤维9.8克(相当于一斤苹果的膳食纤维含量)。

一天三碗面条,就基本满足了一日所需的蛋白质和膳食纤维摄入量。搭配菜肉一起吃,饱腹感更持久,避免两餐间的高热量加餐。
面条口感劲道,易操作,适合于各种做法,搭配不同浇头,餐餐变着花样吃。
还要提醒大家,如果是为了控制血糖、控制体重,素食吃得多,荤菜吃得少,还要注意是否会缺少维生素B12和Omega-3脂肪酸。
维生素B12对于神经系统和血液健康至关重要。由于这种维生素主要存在于动物食品中,所以吃素多的朋友可能需要通过补充剂或其他方式获取足够的维生素B12。
DrKanter 复合B族维生素每片含维生素B1 20mg、维生素B2 20mg、烟酰胺48mg、维生素B6 10mg、叶酸667mcg、维生素B12 100mcg、生物素400mcg、泛酸100mg、维生素C 90mg。8种B族维生素协同作用,辅酶形式的B族维生素组合可以很容易被身体利用。每天1片,补充日常所需。

Omega-3脂肪酸对于心脏健康很重要,大量存在于鱼中。如果是不喜欢吃鱼的朋友适当吃一些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亚麻籽油、核桃、芝麻等,或补充一些膳食补充剂。
DrKanter高纯EPA 850 鱼油软胶囊来自深海鱼,EPA含量高,含85%EPA和9%DHA,通过分子蒸馏从优质鱼油中提纯和浓缩,确保稳定性好,纯度高,吸收好,口感纯净。

参考资料:
1. 素食者也要小心糖尿病!專家曝「2高1低」陷阱恐惹禍. NOW健康
2. 飲食攻略︳冇肉=清淡?素食=健康?拆解素食5大陷阱+5大正確觀念. 晴報、何沂霖
编译 | 创语生命编辑部 编译小组
声明:本平台自始以来旨在向大众传播医学健康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来源于国内外公开媒体报道的综合整理,仅代表相关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相关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医疗指导,不应视为诊断、治疗建议,也不代表产品功效。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健康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