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妇女节”变“女神节”?什么时候开始的?

2023-03-08 11:08 作者:酱料师nuclemous  | 我要投稿

    “妇女节”的名称逐渐被“女生节”“女王节”“女神节”等所替代,使其似乎沦为一个“被拒绝的节日”

    这可以追溯到2014年京东的“蝴蝶节”。从那时起,京东春季大促就改变了“数码控”的形象,从3月1日到3月9日连续推出“耀目蜕变,生而为美”的主题,这个主题旨在开发国内女性市场的消费力。

    随着女性市场的成功开发,各大电商争相将3月8日打造成消费节日。2015年3月8日,百度为妇女节制作了首页:一个曼妙女子在八音盒上的旋转,鼠标触控即显示“祝各位女神节日快乐”,就这样百度将“妇女节”改成了“女神节”。

    继京东将“女神节”作为消解“妇女节”的一个词汇,各大电商都不愿再用“妇女节”:百度糯米推出“女生节”,阿里推出“娘娘节”,苏宁推出“闺蜜节”,京东上线“蝴蝶节”,天猫推出“女王节”,聚美优品另辟蹊径推出了“3.7仙女节”,海尔和饿了吗则继续延续使用“女神节”的称号。

    可见,“妇女节”这一名称从商业开始被冷落,商家更愿意自行“造节”,广大女性同胞也更愿意享受这种刻意被抬高的优越感。

Haier女王节

    女性成为消费市场瞄准的主要对象有一定客观原因。首先是女性消费群体不断年轻化。根据2021年《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蓝皮书(目前最新的报告),18 ~ 24 岁和25 ~29 岁的被调查女性选择比例高于其他年龄段, 分别为60. 3% 和55. 8%。

    同时,随着城市职业女性的增长,年轻女性在美妆/ 服装/ 首饰等美丽消费方面不断增长。18 ~24 岁和25 ~29 岁被调查女性将大笔开支用于美妆/ 服装/ 首饰等美丽消费方面的比例较高, 分别为36. 6% 和40. 1% (见表30)。由于她们没有来自家庭方面的压力, 有财力、有意愿、有时间投入美丽消费, 打造自己的形象。高收入女性也更加重视自己的仪表形象, 在意自己的消费品位, 打造精致外表成为更多高收入女性的生活态度。

《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蓝皮书

    经济收入增长、家庭分工定位以及社会消费结构转型等原因共同影响着女性消费能力占主导地位。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市场作用下的商业运作和大众媒介正在逐步打造一种充满女权意味的“大女子消费主义”。

    在女性文化消费领域中,存在一种看似注重保护女性,但实则贬低、麻痹女性精神意志的趋势。近年来,大量“女主”“女频”大戏涌现,包括宫斗剧《甄嬛传》《延禧攻略》以及标榜女性独立自主的现代剧《我的前半生》等。这些作品往往采用“玛丽苏”路线,即无论剧情如何繁复,其内核都是描述一个长相姣好、个性鲜明、受众多男性喜爱追求的女主。在看似自我奋斗的过程中,女主必然依靠男性突破一个个重要难关,最终达到人生巅峰。虽然这些影视文化消费产品在军旅、历史、战争等领域中开辟出了新的女性题材类型,并取得了产业上的巨大收益,但必须警醒的是它们背后的文化导向。这种导向迎合了“女人要貌美、要相互斗争、要赢得男人的青睐……”的物化女性思想。

    这种趋势看似“女性至上”,实则是一种恶毒的伪女权,可以被称为“新时代的封建思想”。安东尼·吉登斯将这些作品称为“软色情”文学。虽然这些软色情文学在女权主义的包裹下能吸引读者,但它向人们暗示妇女是性欲望的客体,而非主体。这些文化产品无论形式如何包装,仍然是对女权的自我放逐,没有摆脱对父权背景的维护和依赖。

    追溯节日的历史,是 1909 年 3 月 8 日美国芝加哥妇女为争取“男女平等”举行游行集会,1910年哥本哈根举行第二次国际社会主义妇女代表大会,领导人蔡特金倡议为纪念芝加哥妇女运动,将每年3月8日定为国际劳动妇女节,节日全称是“联合国妇女权益和国际和平日”,强调的是她的政治意义,包括妇女平等权益、对妇女劳动活动以及对妇女的和平主张的肯定。1911 年的 3 月 8 日是第一个国际劳动妇女节。

    最后,好好过一个“妇女节”,相信这个日子终有一日变得平凡。

平权主义


参考:

高博燕主编《女性生活蓝皮书: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No.14(2021)》,2021。

言之有方, 被消费文化诱导的女权主义,sohu.com

“妇女节”变“女神节”?什么时候开始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