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
房颤三联征+心电图提示:P波消失、代之以f波(小而不规则的基线波动,形态与振幅均变化不定)(频率350~600次/分)+QRS波形态通常正常=心房颤动;
房颤三联征:S1强弱不等、心室律绝对不齐(心律极不规则)和脉搏短绌(脉率<心率);
汪师兄提醒:我们都知道房颤三联征是S1强弱不等、心室律绝对不齐、脉搏短绌!做题的时候如何发现?S1强弱不等不用多说;心室律绝对不齐有时候会在心电图上反映出来,就是尖尖的RR间期间距绝对不等(需要自己判断),脉搏短绌就比较鬼,题干里会有脉率,会有心率,而且脉率小于心率!!
【病理生理】心房无序的颤动即失去了有效的收缩与舒张,心房泵血功能恶化或丧失,加之房室结对快速心房激动的递减传导,引起心室极不规则的反应;因此,心室律紊乱、心功能受损和心房附壁血栓形成是房颤病人主要的病理生理特点;心房的收缩射血仅占25%的血量,房颤时心房有效收缩消失,心排血量比窦性心律时减少达25%或更多;
【病因】房颤常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病人,多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心肌病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二狭=房颤!甲亢也容易导致房颤!
【临床表现】
(1)房颤并发血栓栓塞的危险性甚大,尤以脑栓塞危害最大,常可危及生命并严重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
(2)栓子来自左心房,多在左心耳部,因心房失去收缩力、血液淤滞所致;非瓣膜性心脏病合并房颤者发生脑卒中的机会较无房颤者高出5~7倍;
(3)二尖瓣狭窄或二尖瓣脱垂合并房颤时,脑栓塞的发生率更高;

(4)一旦房颤病人的心室律变得规则,应考虑以下可能性:
①恢复窦性心律;
②转变为房性心动过速;
③转变为房扑(固定的房室传导比率);
④发生房室交界区性心动过速或室性心动过速;
①如心室律变为慢而规则(30~60次/分),提示可能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②房颤病人并发房室交界区性与室性心动过速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最常见原因为洋地黄中毒;
【心电图特征】

①P波消失,代之以小而不规则的基线波动,形态与振幅均变化不定,称为f波;频率350~600次/分;
②心室率极不规则(心电图上看来就是尖尖的RR间距绝对不等);
③QRS波形态通常正常,当心室率过快,发生室内差异性传导,QRS波增宽变形;
【治疗】
1.抗凝治疗 房颤病人的栓塞发生率较高,因此,抗凝治疗是房颤治疗的重要内容;
对于合并瓣膜病病人,需应用华法林抗凝;
对于非瓣膜病病人,临床上多采用CHA2DS2-VASc评分系统;评分≥2分者,需抗凝治疗;评分1分者,根据获益与风险权衡,优选抗凝治疗;评分为0分者,无需抗凝治疗;华法林是房颤抗凝治疗的有效药物(使INR维持在2.0~3.0);
①房颤持续不超过24小时,复律前无需作抗凝治疗;
②否则(即房颤持续超过24小时)应在复律前接受华法林有效抗凝治疗3周,待成功复律后继续治疗3~4周;房颤转复三部曲:抗凝→转复→抗凝(前3后4)
③或行食管超声心动图(注意:不是经胸超声心动图)除外心房血栓后再行复律,复律成功后仍需华法林有效抗凝治疗4周;
④紧急复律治疗可选用静注肝素或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抗凝;
⑤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s)如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目前主要用于非瓣膜性房颤的抗凝治疗;NOACs的特点是不需常规凝血指标监测,较少受食物或药物的影响,安全性较好。
注:使用华法林检测 INR;使用普通肝素检测 APTT;使用低分子量肝素无需检测AP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