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至

1
“阿伟啊,订到票了吗?你已经十年没回家了?快过年了,父母一定很想你吧。”
李利伟刚回到基地,脱下了厚重的宇航服,说:“星际特快哪有那么好订票的,当然是高级工程师和科学家们有优先权啊。”
“优先个屁,他们两年回一次家,每次轮换期,能在地球舒舒服服呆两年,而我们就留在这里守工地,我前几年倒是回过一次家,而你呢,已经呆了快十年了,我去想办法看看,让领导安排站票也得给你送回去。”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只要我们还在用燃料火箭,运力上不去,航速上不去,就只能是这样的局面,火星和地球每二十六个月一次的冲日点相吻合,错过了这个时间就只能再等两年多。”
“话虽如此,但是哪有人十年都不回家过个团圆年的,就算他们不想你,难道你也不想他们吗。”
“刘叔,别担心 ,我给他们发了拜年视频,也收到了家里的讯息,父亲让我不要想家,安心的在基地工作,为国家和基地做贡献,争取早日建成基地,为建国百年做献礼。”
“是,是,是,你父亲是老党员,又是当年驻守西非基地的老海军,觉悟当然高,话虽然说得漂亮,但内心里一定很想你。”
2
李利伟走到舷窗前,看着一艘艘的天地穿梭机腾空而起,一次有一百二十艘起飞,每艘载人150人,往返十次,就能将中国在火星长城基地,昆仑基地,以及黄河基地三大基地的十八万人送上火星轨道的荧惑空间站。
他们将在空间站做短暂的停留,之后分批次的登船,每间隔十天,发出一艘载员达万人的大型飞船,从更远的距离看过去,十八艘大型飞船一线排开,犹如一列星际高铁,所以被称为星际特快。
但实际上每艘飞船之间的距离间隔上千公里,他们陆续抵达地球的天宫号空间站,在那里换成穿梭机,回到地球。
虽然很多人在新千年之初就预言着太空电梯,核动力飞船等等的高科技,但直到本世纪中叶,依旧还是只能依靠着老旧且成熟的长征5和长征9等火箭离开地球。
由于运力有限,只能建设更多的发射台,同时发射,然后回收一级火箭,维护之后再次发射,如此一来,成本大为下降,似得大规模开发太空成为了可能。
你能想象,中国在一天只能连续发射十枚长征9,每枚的起飞质量超过4000吨,近地轨道(LEO)运载能力140吨,仅仅是一天之内就将天宫三号一期工程的近千吨舱段全部运载上去吗?
那次发射,李利伟是全程在海南文昌看的,那时他才七岁,看着文昌发射中心20组发射台,十组已经完成,十组在建,据说还有更多的发射台在选址和奠基,未来整个中心,加上还上发射平台,将拥有近五十个的发射发射台。
“只要我们愿意,能够在十天内能将一艘航母发射上太空。”
这是当时国防部的发言人怼记者时说的话,记者询问中国如何看待美国将卫星武器化的问题,中国发言人如此说道,不可谓不霸气。
而如果五十个发射塔建立起来之后,恐怕不需要十天,一两天就能够在太空组建一艘万吨战舰。
3
虽然有这样的能力,但一项务实的中国人没有在太空中大搞军备竞赛,而是在几年后,利用改进之后的长9火箭,将月球天河基地的大部分组件发射上天,中国的月球建立的出局规模,能够入住近千人,大部分的研究人员派驻其中。
这个时候李利伟15岁,已经是国家航天局青训班的一员,青训班成员要求小学六年级之前就需要完成初中级高中的部分知识,然后从14岁起,参加中国的火星365计划.
那是建立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一处封闭空间,内部的氧气,物质不与外界进行交换,人一旦进入其中,就需要保证在其中自给自足,自己种植玉米,土豆,番茄,和稻谷,将自己的粪便处理成肥料,将尿液净化之后重新使用。
类似的空间有十几个,为了大规模的人才培养做储备,李利伟是第一期毕业的,站在航天局杨利伟的雕塑前,听着中国第一个太空人的伟大事迹,李利伟能够深刻的感受到父亲给自己这个名字的意义。
之后他们参加了一系列的培训,如何驾驶太空飞船和太空车,以及前往天宫3号和月球基地进行二阶段的培训。
直到15岁时,终于可以出发了,前往火星。
4
从小就高强度的学习,长期的基地生活,隔离适应,青训,和入住太空,几乎从七岁期,李利伟就和家里聚少离多,但在地球上,至少每年能够回家过个年,吃个年夜饭,看看春晚。
但乘上到达火星的飞船时,李利伟意识到,即便是过年一聚,也将成为奢望。
飞船航行一年多的时间之后才抵达火星,落地的那天,刚好是李利伟十六岁的生日。
火星基地在中国人踏足之前,已经通过远程控制的机器人进行了部分的组装工作,一些建筑材料和设施也已经运抵对方在这里,但是还需人来进行更加精细的安装和调试。
李利伟和初期的人员就是做这些的工作的,繁琐繁重的工作,由于工作的复杂性,所以这一批次的人不仅仅是青年,还有一些专业的技术人员,比如和李利伟在一个宿舍的刘启大叔。
刘启的父亲很早前就参加了中国探索太阳系边界的计划,如今飞行了几十年,刘启都成家有了子女了,他的父亲才飞到母星轨道附近。
正因为他父亲抛下家人的行为,刘启一项很重视家庭,所以每次火星达到近地点的时候,他都要去申请回家陪家人过年。
转眼十年过去了,李利伟从未回过一次家,每次工友们说着要求买票回家,其实都是去申请留守。看着李利伟的坚毅,以及李利伟父亲的包容,刘启似乎也开始理解了父亲,拿起电话给父亲拨通了,打破了父子间几十年的隔阂。
5
十年的时间,在中国已经是两个五年计划的尺度。
足够做成许多大型的项目,比如长城基地之后陆续建立了昆仑基地,黄河基地,目前活跃在一线的工程师,专家,以及各种工作的维护人员,后勤人员加起来,足有20万人的规模。
但是一旦到了快要过年的阶段,这些思乡已久的人就想着要会地球过年,所以在火星和地球之间形成了一道奇特的景观。
一旦到了这个时间节点,18万人同时撤出三大基地,仅仅留下2万人看守,一瞬间从热闹繁华的基地变成了空城,期间的各种维护,面对火星极端天气时候的威胁,仅仅2万人却要面对数不尽的问题。
于是人们将这个阶段称为年关,年年如此,犹如过关。
他们至少要坚持一年多的时间,地球上出发的人才能抵达火星,重新恢复火星基地的建设。
李利伟和刘启虽然都是青训出身,但是并非普通的技术工,而是属于军方的工兵系列,平时辅助维护生产,但是战斗时期就是军人。
而他们所在的长城站之外,百公里的距离就是美国和欧洲的联合基地。
美国,英国,欧洲,日本,印度在那边建立了一个大型的国际火星联合城市。
原本一度入住人口达到了上万人,但是自从一次飞船事故之后,他们的火星基地的人员无法得到相应保障,靠着种土豆艰难的维系了许久,最终在中国的救济下才得以脱离火星回到地球。
但是那次事件之后,没有人敢继续前往太空,于是只能够继续开发更高智能的机器人来负责火星基地的搭建。
除了第一批机器人是从地球发射上来的,后续的机器人建立了自己的生产线,自我维修车间,如今机器人的规模已经几十万台,建设规模紧追中国基地,唯一能够限制他们的建设速度的,只有他们发射物资的效率,大部分时间机器人都是待机状态,物资一到就忙碌起来。
然而由于国际合作项目内部的分歧,他们已经很多年都没有给火星的国际基地提供物资了。
5
走吧,打“年兽”去。
李利伟脱下太空服,很快穿上了一套战斗服,和刘启大叔一同走进了武器库。
这里树立着数百台的大型重力体,高度大约七米左右,以及超过两人高的巨型冲锋枪,子弹和坦克的炮弹差不多大,5米多长的刀刃等等。
自从国际联合项目不再给他们的火星基地提供物资之后,火星基地的机器人们已经将原有的国际火星基地拆解一空,建立了许多大型的机械怪兽,并且开始窥视起中国基地的建筑和物资,他们如同贪婪的机械怪兽,每逢年关期间就想办法偷袭入侵,抢夺资源回去,只为了建造更多的同类,这给中国基地带来了严重的伤害,尽管中国政府在在地球上给了美国和联合计划白案很多的压力,但是最终确定并非他们受益,而是他们完全对事态失去控制了。
所以问题只能由中国自己解决,建设机械战甲的计划很快被通过,送往了火星,用以驻守长城站。
李利伟和刘启,以及数百个驾驶员,平时是开工程机械的工兵,稍加培训就是一个合格的机械战甲驾驶员,每逢年关,他们就是守卫着身后昆仑和黄河基地的守备军。
指挥官立于台上,通过电讯号传来出征口号:
“将士们,年关将至,我们要守卫好前线,让我们的家人能够过个好年。”
众将士回应。
“过年关,斩年兽,卫祖国,守家园!我,即是长城!”
2020.1.19/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