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阳城乔氏琉璃

2022-09-18 08:30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阳城乔氏琉璃

《文物季刊》 1992年04期

张惠民(阳城县文博馆)

以铅硝为助溶剂的带釉陶器——琉璃,古代在我国北方盛行。元明以来阳城县的乔氏琉璃,蜚声四海,领尽风骚。其 规 模之大,制品之精湛,技艺之高超,均居三晋之首。它的生产历史,就是阳城琉璃的历史。阳城乔氏家族对琉璃的烧造技术秘不外传,只在本家族中世代传授,保持着一花独放的优势。相传,他的产品,不仅远销全国各地,而且在北京故宫和十三陵殿堂的顶冠上,都有乔氏匠人的琉璃制品。

乔氏琉璃生产,早在宋金时代就有了一定基础。1986年笔者访问了乔氏后,裔乔小拴,他说“我们祖籍为陕西西安龙桥,先祖是陶瓷匠人,宋时迁居到山西高平桥沟村,后又迁阳城县东关游畔沟(窑畔沟)烧造琉璃。起初因烧造技术不精,先祖曾装作哑人到平阳府一带的瓷窑上当笨工,偷学了技术,之后世代相传,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了。”山西省陶瓷专家水既生先生谈,他在阳城考察过旧窑址,经目测和化验游畔沟遗存的陶片,是宋代旧窑址。1986年在县城西北隅夭门头出土的绿釉陶枕头(图版陆,3),胎质为红粘土,正面线刻卷草纹,很可能是宋金时乔氏遗物。

乔氏琉璃工艺,在明代已从成熟阶段发展到了极盛时期。究其得以大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一、官方禁止民间制作青花、五彩、斗彩等细瓷品,这些产品只许景德镇官窑为宫廷烧造,客观上为乔氏琉璃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明史·食货志》有这样的记载∶“正统元年(1436)浮梁民进瓷器五万余,债以钞,禁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兰花诸瓷品,违者罪死。”二、北方各地大规模地建筑寺庙,为琉璃制品提供了广泛的市场。就本县现存寺庙来看,创修、重修的多为明代遗存,也印证了这一史实。

这一时期,乔氏琉璃工艺人才辈出,技艺卓越,在我国琉璃工艺史上占 有 重 要地位。据遗存制品上的 题 记 所 录,成 化 年(1465-1487)有乔贤、乔彬、乔凤嘉靖至隆庆年(1567——1572)有乔宗继、乔世富、乔世贵、乔永年;万历年(1573——1620)有乔世虎、乔世英、乔世贵、乔世宝、乔世兰、乔世香、乔永丰、乔永年、乔永宦、乔永宽、乔长远、乔长正、乔良才等(见《中国琉璃史》)。

1986年在县影剧院修建工地挖掘的仙人和开福寺献殿的套兽,线条简练,神态生动,均是乔氏明代早期的制品。

明代中叶(1436———1566),乔氏琉璃工艺已发展到品种繁多,制作精致,造型生动,色彩绚丽的境界。建筑物上的构件有砖类(方砖、条砖、挂面砖、空心砖……),瓦类(勾头、滴水、筒瓦、板瓦、挡沟瓦、元宝瓦、折腰瓦、割角瓦……),脊类(正脊、垂脊、戗脊、脊剥……),兽类(吻兽、垂兽、戗兽、套兽、背兽……),仙人类(脊上仙人、脊前仙人、牵神、角神……)等。构件有一至九样(号)的统一型号和规格。

成化十九年(1483)匠人乔赋和其子乔彬、乔凤为城内汤帝庙献亭烧造的鹏吻(图版陆,5),是很好的一件作品。在绿釉的底色上,塑以金黄色的蟠龙,线条流畅,鳞片清晰,秀丽壮观。戗脊兽为腾龙,足下塑卷云纹(图版陆,2),似腾云驾雾,跃身飞驰,令人叹为观止。

嘉靖四年(1561)阳城县白巷里富户李思孝出资修建的海会寺十三层舍利塔上之琉璃钩件(图版陆,4),也出于乔氏匠人之手。在第十层悬空楼阁下束腰部周围,镶嵌琉璃浮雕,内容为释迦佛本生修行故事。楼阁上的擎谵柱、栏杆、栏板、月梁等均施琉璃,钩思奇巧,精湛富丽,别有神韵。

明代晚期隆庆——万历年(1567———1620),乔氏琉璃规模巨大,技艺精湛,在工艺上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

隆庆元年(1567),乔世富和其侄乔永丰烧造的润城东岳庙琉璃构件,是阳城琉璃仕作的代表,天齐大殿的胥 刹 系 三层楼阁式,台基、廊柱、斗榜、顶冠件件逼真,下层立牌上刻“东岳天齐仁圣帝”字样,两侧各塑力士一躯,头顶宝瓶,从容自然。正脊浮雕游龙、折枝牡丹图案,以绿釉为底色,主纹上涂以金黄、孔雀绿、孔雀蓝等釉色,非常显耀。垂脊浮雕娃娃采莲、卷草花。垂兽配以奔跃的师子,昂首撂腿,别有情趣。博风板全用浮雕琉璃块镶嵌,塑以游龙、云纹图案。整个建筑的琉璃釉色浑厚,光泽明快,黄、橙、绿、紫、黑、白、蓝各色俱备,流光溢彩,琳琅满目。

万历元年(1578),乔世虎等建造的县城东关关帝庙琉璃照壁,堪称一大杰作。壁心为二龙戏珠,四边配以人物、鸟兽、花卉图案,生动感人。中国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考察后赞誉“制造手法高明,工艺不亚于北京九龙壁”。中心图案可惜在“文革”中被毁坏。

万历三十六年(1608)乔永丰和其子乔长远、乔长正父子三人建造的阳陵村寿圣寺琉璃塔(图版陆,6),更是天工奇匠之作。塔为八角十级,高20米,塔刹及各层斗檐全为琉璃,每层角棱上隐出琉璃倚柱,塔壁镶嵌佛与菩萨等佛教人物琉璃浮雕像,并刻文字铭记,如“给孤长者”、“祗托太子”、“须达拿太子施象”等。有的还注以施舍人姓名。共计浮雕177块,各种像480余躯,形状多样,姿态各异,有的瞳目张望,有的闭目养神,五光十色,妙趣横生。据了解,该塔是三晋大地琉璃构件最多最精致的一座佛塔。塔壁上嵌有琉璃小碑一块,记颂诗一首

琉璃宝塔创阳陵,天赐乔公来赞成。白手涂形由性慧,红炉点色似天生。神谋不爽魁三晋,巧铜无双冠析城。百业落成垂千古,君名高与碧云邻。

知生少白李题

浅简的诗句,热情赞扬了乔氏匠师们超群的智慧和不朽的创作。

明末清初(1620——1662)近半个世纪的兵燹之患,使乔氏琉璃 趋于 衰落。康熙年后,清王朝为了长治久安,采取过若干明智的措施豁免了一些赋税,对部分手工业工人废弃了“匠籍”制,这样乔氏琉璃才逐渐恢复发展起来。从部分资料及琉璃制品的题记查考,乾 隆 年 间(1736——1795)的匠师有乔珍、乔乐善、乔从善、乔德善;嘉庆年(1796——1820)有乔昌泰、乔和泰;同治年(1862——1874)有乔毓秀;光绪年(1875———1908)有乔崇古、乔义之、乔理之、乔信之等。清代匠师基本继承了明代乔家的传统工艺。

嘉庆三年(1798)乔昌泰、乔和泰兄弟二人为县境西刘村府君庙建造的琉璃照壁,也是一件佳作。壁心主图案是麒麟,并配以凤戏牡丹,釉色均匀,光彩夺目,形象活跃,栩栩如生。可惜这个有很高艺术水平的建筑物,在“文革”中被拆除了。

值得提及的是清代琉璃葬 器,数 量 可观,品类繁多,经考证也系乔氏琉璃制品。出土的琉璃陶俑有神祇、十二生肖、奴仆、马佚、书童、卫士等;冥器有 铭 旌 楼、桌椅、香炉、蜡台、箱柜、供器、粮囤、食品罐、盥洗器具等。1988年县城郊坪头砖场挖掘的康熙年葬器全为琉璃品,多达五十余件。四

1911年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寺庙建筑基本停止,琉璃生产骤然冷落。这一时期乔氏匠人仅有乔承先、乔继章等。

乔承先(1889——1965)是民国年间杰出的艺人,从小继承了家传的技艺,十三岁时就可独立操作。他不仅烧造琉璃,而且还可塑泥像,画壁画,中青年时期他先后到晋城、高平、沁水、浮山及河南济源等地塑泥像,画壁画,名噪一时。民国年间绿货(家院、厅堂的琉璃装饰陈列品,俗称绿货)盛行,外商古董商大量运销。民国十年,他和后则腰卫玉恒合伙开琉璃作坊。烧造的绿货五花八门,种类繁多,主要有二龙戏珠、飞龙、飞马、寿星、八仙、罗汉、菩萨、香炉、花盆、麒麟送子等五十多种。小件制品高约10至50厘米,大件制品竟达两米多。其产品为货商郭文兴全部承包运往天津出口。

建国后,陕西省修建西安大厦,聘请全国各省数十名琉璃工匠烧造琉璃瓦,均不理想。后来慕名请他,他和儿子乔小栓前往,承担了整个大厦琉璃构件任务,一年后载誉而归。

1955年后则腰成立国营陶瓷厂,他被请去任技师,培养了徒弟吴和尚、吴兴旺、梁小顺等。19S0年他被邀请到太原赶制人民大会堂山西厅需要的塑像;后来又和徒弟吴和尚去上兰村仿制对狮,到晋祠仿 制 宋 代塑像,于19S5年因病逝世。

乔先生逝世后,乔氏家族虽然已无后继乏人,但是,他生前培养的徒弟正在努力继承、发扬乔氏琉璃传统工艺,为祖国、为人民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温馨说明: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传递全国各县考古成果,不作为任何商业目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图文编辑校对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及时纠正修改。谢谢合作!

阳城乔氏琉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