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旧闻】澳门回归五周年:团结的人越多越好
NEWS.SOHU.COM 2004年12月22日14:19 来源:人民网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澳门回归五周年之际,世界的目光似乎一下子都聚焦到这里。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它、审视它,结论却是殊途同归: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安定祥和,民众安居乐业,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近来,许多认识的或不认识的人,不断地询问,澳门为什么会发展得这么好?其秘诀究竟是什么?对此,我也曾费过一些思量,原因可以举出许多。但其中有一条重要原因,就是澳门社会各界人士开放包容的心境,大家互相理解、和衷共济,创造了一个包容共济、开放共赢的社会环境,有了这样一个社会环境,就能够把广大市民的积极性引导到建设澳门、发展澳门上来。 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成因,400多年来澳门一直华洋杂居、中西合处,无论是社会文化传统,还是各族群之间,无一不体现出包容共济的特色。生活在澳门,经常遇到这种有趣的场面:婚娶喜事日,一对新人上午先穿戴中式婚礼服,行三叩九拜大礼,接着,乘车环澳门主要街市一圈“行大运”。隆重烦琐的中式婚礼结束后,下午又身着西式婚礼服,到西望洋山的天主教堂,请神父主持西式婚礼,双方互换戒指,神父为新人祝福。 既迷恋承袭,又借重外俗,澳门人连节庆日也中西合璧。每逢传统佳节如春节、端午节、元宵节等,家家供台拜祖,人人上香念佛;碰到西教的圣诞节、复活节等,又都簇拥着去教堂做弥撒,燃烛彻夜庆平安。澳门科技大学的黄枝连教授形象地说,澳门像是一个“大色拉碗”,番茄、青椒、西茄、粟米、蔬菜……混合其中,各显其色,味道百出。这里,每个民族及其社会文化系统都是平等的,在别的地方不能相容的宗教,在澳门能找到共同的栖息地。这里既有儒、释、道等古老的中国宗教,也有后来传入的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弹丸之地的澳门,光庙宇就有40多座,差不多赶上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五台山的庙宇数。而天主教及基督教的大小圣堂也有70多座。逢有庆典,各类僧侣、教士纷纷出动,相聚一起,或念经诵佛,或祈祷上帝;在别的地方被当地主体文化同化、融化的移民语言,在澳门都能顽强地保持下来。葡萄牙语尽管作为澳门官方语言长达数百年之久,但95%以上的澳门居民从来都讲粤语。澳门是个移民城市,95%以上的居民是外来户。置身澳门,谁都会感受到那弥漫于四周浓烈的融合之气。 中西交汇,社会和谐,使得澳门人的生命力在更宽广的天地中展开;海涵与包容,更成了澳门这块中西交融、土洋混杂地方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澳门回归之后,如何认识这种特殊的地方特色?如何对待这种被狭隘民族主义意识认作“殖民主义遗留物”的现象?很快,特区政府和澳门居民就向世界展示了其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他们非常清楚,保持澳门政治上的平稳过渡,就必须保持澳门社会几百年来不同文化共处、共存、互补的特色,这事关澳门社会发展全局,事关澳门未来。继承这种特色,就等于继承了澳门自由岛的地位,从而创造出一个比现在更加丰富多彩的新澳门;发扬这种特色,就等于发扬了澳门开放的态势,从而更能突出澳门这座古老小城的独特形象,对澳门的长远发展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正是从这一认识高度着眼,回归头一年,以何厚铧为首的特区政府即提出“固本培元”理念性施政方针,并把保持和发扬澳门“善良、多元、接纳、共融”的优秀人文传统,化作一件件施政的具体行动。回归五年来,何厚铧先生逢会必讲互助相容、海纳百川的理念。特区政府更是极其重视保护葡语在澳门的地位,不但继续将葡语作为官方语言,而且不惜成本扶助葡语电视频道,并采取多种措施让粤语、葡语、英语、普通话并行流通。在这方面,特首何厚铧等社会精英更是身体力行,都具有精通两种以上语言转换能力。每逢记者招待会,你用英语问,他用英语答;你用葡语出击,他用葡语回应。至于澳门人家庭,特别是土生葡人家庭中,多种语言的转换能力更是发挥到了极致。这些家庭中每个成员都既会讲葡语又懂说粤语,甚至把两种语言搅拌在一起运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别小看这些“倡导”,实际上,是在加倍巩固和营造一种互相融合的社会氛围。正如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联络办公室主任白志健指出的那样,回归以来,澳门社会爱国爱澳、团结包容、守望相助、和衷共济良好的传统得到进一步弘扬,自由港的地位愈加巩固,各族群、宗教、社团之间关系更加融洽,并为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构筑了坚固的基础。 澳门的实践证明,五年来特区政府施政之所以这么顺畅,正是由于整个社会形成了族群和谐、共融共存的良好氛围起了关键作用。胡锦涛主席此次来澳门对这一点给予高度肯定,并把它作为对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和各界人士今后的希望,再次强调指出:“要维护安定,努力建设包容共济的和谐社会。要在爱国爱澳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社会各阶层、各界别、各群体的团结,保持和巩固社会爱国爱澳的社会基础和谐。不论是来自什么阶层、什么界别的人,也不论其信仰什么主义、什么宗教,都可以也都应该在爱国爱澳、保持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的大目标下团结起来。即使对于某些问题一时存在不同意见,也可以展开理性讨论,相互包容,求同存异。只要真正是以澳门的整体和长远利益为重,以国家利益为重,澳门社会各界就一定能够实现广泛团结,齐心协力,同舟共济,携手创造澳门更加美好的未来。” 要建立更加和谐的社会,不是要消灭差异,更不是禁止不同意见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国两制”本身就是古老中国文化求同存异、互利共赢理念在新形势下的发扬光大。包容共济、开放共赢,是澳门成功所在,也是澳门精华之所在,更是澳门留给我们的有益启迪。(载自香港《紫荆》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