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談談解放神學——起源·上

2023-07-25 21:55 作者:橫山城的殷親王  | 我要投稿

一、導論

  解放神學作為一門天主教的新興神學,備受社會各界關注,尤其是在信息環境特殊的中國內地。青年學生們無不好奇在他們認知中封建反動的急先鋒天主教會是如何產生一門具有濃厚社會主義傾向的理論學科的。這其實和歷史教育息息相關,內地的高中世界史教育關於天主教部分,在宗教改革的部分介紹依納爵羅耀拉之後便已經結束。絕大多數青年學生對之後天主教會的巨大變革一無所知,但對左翼色彩濃厚的解放神學保有好感。

  解放神學的出現確實受到了社會主義思潮的影響但絕非全部,解放神學仍然是一門正在發展和完善中的正統天主教神學,並且它的出現並非偶然,在本文中筆者想要介紹解放神學的起源便不得不介紹近代神學的發展史。

從古至今對於有神論和無神論之間的論戰從未停止過,涉及文化圈十分龐雜,事實上各個民族對於神的定義都不一樣,這也是為什麼在基督宗教向外拓展時出現了諸如印度禮儀之爭和中國禮儀之爭,本質上都是文化圈對某一核心概念理解出現偏差而產生的衝突。而神學研究對象要歸於基督宗教的語境中的神,為方便內地讀者閱讀以及避免歧義,本文中所有天主、上帝的字眼統一使用拉丁文deus作為代稱,在人名以及地名上將採用內地通行的主流音譯方法。

民間習慣上將各個宗教改革後的教派稱之為基督教,實質上是不準確的,為方便論述,我在此做解釋統一。在之後的論述中,所有宗教改革後裂教教派路德宗、加爾文宗、聖公宗……統一稱為新教。為區分東正教會和諸東方正統教會(東派教會),我們將迦克墩會議(公元四百五十一年)後仍然堅持一性論而分裂出的東方教會稱為一性論派。將1054年東西教會大分裂後的西方教會稱為天主教,東方教會稱東正教。所有中世紀宗教改革前的異端如聶斯托利派、諾斯替派、阿里烏斯派、保祿派、亞勒比根斯派將在敘述中採用該教派具體名稱。而所有信奉聖經為宗教核心經典教派將統一稱為基督教。

二、什麼是神學

  神學一詞是對希臘文teologia的意譯,它由兩個字根teo和logo構成,前者表示神,後者的含義十分豐富,有“話語”的意思,但更像是中文語境中的“道”。從詞根上我們可以看出,神學的研究上更像是中文理解上的中國古典哲學,對包容萬有達到的研究。古希臘是一個多神教社會,有很多我們耳熟能詳而且十分有趣的神話故事,從本質上看,這些神話都是古希臘人根據人的經驗而反省所得的神的面貌,並不是現今基督宗教所理解的神。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曾用這個詞來指代有教育意義的神話故事,而亞里士多德則將這個詞引入到了哲學上,神作為宇宙根源,所以神學應該是研究宇宙根源的學問,但談論的本身是用神來解釋宇宙現象,所以只能算是一種哲學上的反省。聖奧思定更批判說亞里士多德只是一個物理學家而非神學家。但古希臘的神學定義並不是完全錯誤的,有兩個含義讓然與今天的神學密切相關:

  1.對根源的存有,對宇宙根源的思考。

2.關於超越人認知的存有。

  十一世紀時,聖安瑟莫將神學定義為“信仰尋求理解”,致力於領悟信仰對象的思考,在信奉的基礎上進行理性思考,就是神學。這為神學定下了信仰與理性並重的基礎。但基礎一詞很容易被斷章取義為信仰為首理性則不重要,於是招來無神論和泛神論的抨擊,抨擊神學為毫無理性的信仰捍衛工具,這裡我們暫時不表。

  在十二世紀,伯多祿亞培拉正式把關於deus的學說歸納整理,指出神學是一門合乎理性思維,有法可循的學科知識。於此,神學正式成為一門學術學科登上了歷史舞台。在這之後無數神學家為神學進行定義,這裡我們取二十世紀神學家拉內的觀點:“神學是基督徒有意識地聆聽deus在歷史中以言發出的真實啟示,並以學術方法認識這種啟示,以及反省這啟示的內涵。”從最宏觀角度上deus以言發出包括兩部分:

  (1)世界,世界作為deus的造物以及自我同傳媒介,是認識deus的最好方式。

  (2)人,人同為造物也擁有者deus的部分特性,但這些特性並不完美,不妨礙人透過自己來認識無限,也就是deus。

  由此可見,神學論據並不是人類純粹透過思考而獲得的結論,而是對deus啟示的反省,而哲學普遍定義神學為客觀唯心主義則定義deus為純粹精神體,但是神學定義中deus包含萬有顯然不僅僅有精神,這種思維理解偏差經常出現並影響對神學的客觀看待,我們應當注意。但神學又獨特在是建立在信仰之上,研究神學之前我們需要肯定兩個主題:

  其一,deus確實向人自我揭示。

  其二,人有能力認識和講論deus。

  關於這兩個主題,無數先哲已經做了充分的論述,筆者才疏學淺暫且進入下一部分。

 

三、近代神學發展史。

  1.十三世紀——經院神學的黃金期

  在十三世紀歐洲封建社會趨於穩定,整個社會逐漸走出黑暗時代的陰影,大學制度使得神學能夠普及化並為更多的學者研究討論神學提供了舞台。各大修會的建立也為神學的傳播提供了媒介。十字軍東征使得伊斯蘭教思想和天主教接觸,同時希臘哲學再度回歸西方,各種思想在大學、修院碰撞,此時的神學被稱為士林神學,或者經院神學。是歐洲文藝復興前思想黃金時期。聖多瑪斯阿奎那,聖文德等一眾神學家甚至在哲學史上都有一定地位的先賢們在此時大放異彩,這期間的神學突出強調了理性和信仰的先練。

  但其中有一個學派的異軍突起間接導致了神學的衰落,為之後的宗教改革新一輪裂教潮提供了機會。那就是唯名主義,它的先驅是真福董思高(約翰 鄧斯各脫),他指出:神學不應該過渡運用理性,而應該用邏輯去批判信仰條文是否可以成立,至於條紋之間合理與否,與信仰的內在解釋無關。

  2.經院神學衰落

  十四、十五世紀的歐洲民族國家逐漸萌芽,各國逐漸削弱教廷在各國的影響力,連年的戰爭和黑死病的爆發使得很多人對宗教失去了信心。同時經院神學受眾僅限於神職人員和學生,受到唯名主義影線的深學家們不信任理性思考更不屑於反應解決社會問題。其中將唯名主義完善的方濟會神學家英國的奧坎,其思想認為認為只有具體的事物才是真實的,抽象概念只是無意義的名稱,而經院神學最初所肯定的實在主義則認為五官感知以及世界所接觸的都確實存在。奧坎的理論傾向於把一切訴諸於實際且個別的經驗,認為人的所有經驗都是一個獨特的存在,而其它企圖用抽象名詞所做的解說是完全沒有意義的。奧坎也特別強調天主意願的絕對自由,也引申人們不能探討deus本身的意願,這使得神學淪為了一種哲學思辨遊戲。

  唯名主義引發了以下三種思想

(1)唯信主義:該概念徹底拋棄了理性,奔向神秘主義,認為人們不可以也不能明白信仰的內容,只需要去相信,不需要思考。這為之後馬丁路德的因信稱義概念打下了基礎。

  (2)唯理主義:認為神學應該以人的理性去理解deus啟示中的聯繫性和可信性,故神學應該是一門分析名稱和概念的學科,無信仰的人也可以研究神學,和今天的宗教哲學很累死。對認為神學只是對現象分析的傾向,我們稱之為唯理的傾向。

  (3)神契神學:中世紀飽經戰亂疾病的百姓渴望尋求更直接的精神寄託,這促使了神契神學的產生,神契神學認為人可以直接體驗deus的臨在,更注重直接與deus接觸的經驗,這種學說的盛行也促使神秘主義大行其道。

  3.馬丁路德宗教改革與特倫托大公會議

  我們所熟悉的文藝復興是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的復興並賦予了新的人文內涵,這一時間的學者認為西方文藝整整消退了一千年,開始注重對古典經卷的研究並謳歌現世生命之美,這種情況下,學術界不信任來自“黑暗時代”的經院神學,越來越多的學者轉而研究《聖經》原本。在這時期大量學者不再專注於理性推論以及證明和結論,轉而以直觀的生命體驗來取代演繹思維。在這樣的背景下,馬丁路德和他的思想登上了歷史舞台。

  十六世紀的天主教會腐敗異常,信眾愚昧迷信。於是路德提出了著名的“唯獨基督”思想,認為聖經所載為真理,所有不是直接由聖經而來的理論聖事一概不接受。雖然絕大多數的世俗君主都對馬丁路德的思想看做一種攻擊天主教勢力的政治工具,但這也深深的衝擊了腐朽的天主教會。促使特倫托大公會議召開,進行反宗教改革。但特倫托大公會議也是頗具爭議性的,除了改革天主教會之外,其餘全部信仰內容都是對馬丁路德的絕對抨擊,這種堅決的態度斷絕了相互交談的可能。

  特倫托大公會議之後,很多神學家們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在唯名主義興起後,神學家們都以修會為派別引經據典捍衛自己的理論並互相攻訐,創造新的抽象且拗口的名詞和概念,輔之以大量空中樓閣般的論文,這種模式極度僵化,脫離了解決實際問題也脫離了信仰。

  於是神學家們從聖多瑪斯理論出發重新對神學劃分各個子學科,主要有以下集中:靈修學、倫理神學、實證神學和信證神學。

  靈修學基於啟示原則,面向信眾靈修生活,研究靈修生活的結構和意識,並解釋其發展和進補原則。倫理神學更注重解決社會道德問題,往往以末世論做總結。實證神學強調切合時代,以科學方式研究deus啟示,這種方法一直延續至今。信證神學則更面向信仰,運用理性輔助,以更加通俗的語言體系解釋信仰。


談談解放神學——起源·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