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安装线膛主炮的坦克,如何打长杆脱壳穿甲弹?

2019-01-09 22:41 作者:瀚海狼山  | 我要投稿



瀚海狼山认为,人类的火炮已经出现了数百年,最早的都是黑火药的前膛滑膛炮,从炮口装填,发射球形的弹丸。但是这种火炮由于发射药性能的炮弹形状的限制,往往最多只能打到2公里左右。到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才出现了带棱线的火炮和炮弹,再又来才发明了来复线,让枪械和大炮的射程和精度都大大提高,大炮也基本上进化到了后装线膛炮。原理就是让炮弹在炮管内,在火药爆发的压力下强行自旋,出膛后成为一个枣核形的高速自旋的陀螺体,空气阻力小而且比较稳定,能更好的精确射击。

而坦克在一战期间出现,到二战发展很快。坦克炮也很快从低膛压的小口径短炮发展到直接把高初速高射炮等转行当坦克炮的程度,此时坦克炮的最大出膛速度已经超过1000米每秒,采用钨合金穿甲弹时,已经可以直接击穿150到200毫米的装甲钢。


此时大多数坦克炮仍然是线膛炮。不过二战以后的坦克炮的膛压和初速越来越高,主要目的是对付越来越厚和性能越来越好的装甲。当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这种初速在1400米每秒以上的特殊穿甲弹种出现以后,线膛坦克炮中的传统膛线,反倒成了影响弹丸最大初速度的累赘。

这是因为长杆弹丸并不需要传统枣核形弹丸那种自旋来稳定。坦克炮膛线强制带来的旋转稳定和尾翼稳定的气动机制是相互矛盾的。解决的办法是在弹丸上加装滑动弹带来降低旋转速度,但不能完全消除穿甲体的旋转,只是消除旋转对长杆弹芯的负面影响。滑动弹带只用在发射长杆脱壳穿甲弹上。而线膛坦克炮发射短杆穿甲弹一般不装尾翼和滑动弹带。不过线膛炮发射旋转稳定脱壳穿甲弹在精度上还是要高于滑膛炮的。

线膛炮在发射旋转稳定超速脱壳穿甲弹时为了保持弹丸的旋转稳定性,弹芯的长径比不能超过5,膛压不能过高。而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长径比可以达到15以上,最新型号甚至高达30。这么细长的穿甲体线膛炮很难驾驭。

线膛炮的缺点还体现在使用寿命上。采取120毫米滑膛炮的英国挑战者坦克的炮管寿命只有500发,而同口径滑膛坦克炮的寿命普遍有1000发。在海湾战争开战前,英军第7装甲旅,其编制内约三分之一的挑战者坦克在战前高强度训练中就已经打秃了膛线。


不过105毫米口径线膛炮技术仍然非常有前途。早年引进后,曾经用该炮,一炮试验性现场击穿2辆并排的59式坦克。因此某新轻坦,仍然采用105毫米线膛炮,配备国产新型穿甲弹,2000米距离正面穿深可达600毫米。这种性能已经足够对付大多数3代主战坦克。

线膛炮上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使用的所谓滑动弹带,主要原理是只有弹带顺着膛线旋转,穿甲弹弹体本身旋转的速度很低。离开炮口脱壳后,由于尾翼会对旋转产生巨大的旋转阻力,所以旋转速度会更低。不过即使是滑膛坦克炮,发射的尾翼脱壳穿甲弹也是有轻微旋转的,弹芯在刚脱离滑膛炮炮口的时候弹体不旋转,但尾翼与弹体有一定的角度,在这个角度的空气反作用下,弹体会开始自旋,逐渐达到精度要求。


安装线膛主炮的坦克,如何打长杆脱壳穿甲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