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钢琴的音色组成和音质构成
音色组成
从钢琴的机械结构上讲,钢琴的单音音色只和Letoff后击弦的“临界速度”单相关。也就是说,一个临界速度对应一个声音。
而人不同的力度、手法、触键手法综合决定了下键时给予键盘的动能传递,从而决定了榔头速度,这是一个多对一的映射关系。
然而钢琴的丰富音色并不限于此,从声学上讲,位于泛音列上的不同琴弦会在演奏时或多或少的共振,也就是说,你松开止音器,按下一个琴键,不仅仅是它一个因在发声,还包括了其他琴轩的共振。其中,一架合格的钢琴上,这种共鸣在该琴键泛音列最近的三个上应该很明显,而好的钢琴,如Steinway等,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双泛音装置),可以让这种变化更加丰富。
这就是我们说的泛音;泛音是钢琴音色重要的组成成员,通过控制踏板深度和不同和弦琴键,不同的组合方式极多;踏板深度来控制它的大小和长度,琴键组合来控制其组织构成。
音色还包含了键噪和尼毡音、榔头敲击、踏板音,除了心理暗示,这也的确是现在钢琴演奏时音色的一个组合部分。其中尼毡音和榔头敲击声占了不小的分量。(很多人甚至会以为尼毡音是不合格的,但实际上所有的钢琴都无法消除这种声音)
音质构成
钢琴音质是一个多方面的概念。对于音色而言,或明或暗只是取向问题,但整体上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衡量,就是提出音质的意义了。
以下是我个人的理解,也结合了一些专业工作室为一些钢琴家整音时的要求取向。
1.单音色变化。这里包含两种:
a.单音不同力度下音色的变化:一台好的钢琴在不同力度下音色变化明显。主要是体现在金属音的占比上。应该从无金属音时的柔美--到金属音完全绽放的高强音;还有一部分是音头变化,即随着力度增大,音头由润变尖,直到突破。
b.单音音头到音尾的变化:这里有两种取向,一种是音头强出,然后延音迅速衰减,类似雅马哈和贝森朵夫(这两个区别是音头不一样),另一种是缓落,慢慢延伸下去。
c.另外,泛音和演奏厅环境能造成一种渐强的错觉,感觉音尾上翘,富有“歌唱性”。这一般是两个原因:一是高音琴弦共鸣导致;二是演奏厅混响造成的,在家不可复制。
2.多音色突出
指同一个和弦能轻易突出不同音以造成不同和声色彩。越轻易敏感越好。
3.动态范围
指最强音到最弱音的范围,一般来说越大越好。不够好的动态范围除了音量不够外,还有强音出不来、弱音直接没了的问题。老的贝森朵夫动态就一般(强音部分),所以有“适合室内乐”的传言。
4.共鸣效果(琴体)
琴体共鸣主要取决于钢琴的尺寸。但用料也对共鸣有不小的影响。比较确切的例子:琴体材料胶合板/实木;三角琴外壳层压薄板的层数。音板材料也至关重要。
还有一部分很重要的共鸣来自于发音弦外的其他弦。这种共振可以带给钢琴一种特有的色彩(琴弦泛音)。但不同品牌的钢琴对这种共鸣量的取舍也不同。不过自从Steinway做了双泛音结构的标准后,各琴厂也逐渐向多泛音的方向靠拢。但值得一提的,传统的一些欧洲琴那种少泛音的结构也被很多人认为“纯净”、“干净”,只不过我们已经逐渐习惯于施坦威的声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