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非正式劳动市场-发达国家的背面,到底会不会饿死人
前几天就有人问过我:日本是不是真的会饿死人?
本来不想出这种内容的,因为没什么人看,但是这两天在某X上看到还有些人一直在洗某个事,洗得我感觉我的智商受到了侮辱,越想越气。
我也不知道他们出于什么心理一直在“以偏概全”的说日本的饮食成本有多低有多便宜,日本的社会保障有多全面等等,食物成本低并不意味着生活成本低,生存问题也不仅仅是食物的问题。

关于【在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到底会不会有人被饿死】这种问题,答案是:很难饿死,但不是没有,任何社会,都存在着底层,也都存在着瘦骨嶙峋的现实,即使是发达国家,在社会底层架构中也存在着不完善。
关于那几篇“日本的福利政策有多么多么好”之类的文章,不外呼极力鼓吹日本民生政策,说日本食物多便宜,不可能饿死,说得日本好像没有穷人一样。
日本有没有穷人?
日本人自己都有答案,你哪怕自己搜一下关键字你也说不出什么“食物很便宜,便利店会免费把过期食物送人”这种话。
往远了说,最出名的饿死事件是2013年的【大阪母子饿死事件】,往近了说,2020年【八尾市母子饿死事件】,57岁的母亲心脏病突发,24岁的长子饿死家中。

那你如何解释24岁的年轻男人自己把自己饿死,他是巨婴吗?还是他不喜欢吃饭????
那你知道这个事件被日本人自己写成了【人性的期待完全被辜负了】吗?

细说下这个事件,57岁的母亲是残障人士并且多种疾病缠身,典型的贫困家庭,从2007年就开始领取生活保障金,但是这个钱也是拿的断断续续的,2018年丈夫去世,家中就是雪上加霜的贫困。
这个长子他从高中毕业之后打的工全都是非正式劳动工作,并且没办法在一个岗位上待很久。

但是只要他有工作,他就被排除在“生活保障”名单之外,也就是他只要有工作他就拿不到社会支援金,关键是他补贴的减免政策没了。
所以即使他有工作但他也不属于“能生活”的类型,有工作的生活情况相较于领取“保障金”来说并没有变化。

所以不断的在失业和就业中徘徊,这对母子基本靠的就是儿子的保障金生活。
然后就有人说叫他把居住证迁出来,这样他的个人所得就不用被东扣西扣各种减免,结果他还真信了,真迁出来之后,他兜里时常凑不出200块。

关于这个事件,其根本原因就是:社会福利所的保障根本就没有落实到真正的弱势群体中。
2018年他父亲死了之后,补助进一步减少,因为补助规则是按家庭人口减免的,他家少了个人,减免就少了,哪怕这个少掉的人是主要的家庭经济来源,这就是补助的规则,人性化吗?合理化吗?
最后付不起房租被赶出来,借钱搬家寻求帮助,结果因为搬了家每个月的支援又减少了两万円,一直到这个长子被饿死之前,他都没等到日本社会体系中说好的:给予他最低生活保障。
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日本的社会福利保障确实相对来说很好,但是落实的问题一直都很迷,规则限制很多,最终它并不能全面覆盖到“真正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上,而是落实给了“懂得规则限制”的人身上。
而绝大多数“真正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生活是被孤立的,是封闭的,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应该能得到什么补助,也不知道上哪去咨询,所以别再吹什么日本的社会保障有多全面了,说得好听不一定做得好看。
而且,这并不只是个例,并不是说发达国家就没有社会问题,社会是复杂且多样的,社会具有多面性,有好的也有坏的,但总有些人打着理性的名义夹带私货灌输一些以偏概全的玩意

关于日本有没有人被饿死,有多少人被饿死,这些都有相关的数据,甚至日本自己也在说:【日本是粮食浪费大国(日本对食物的浪费非常严重),但是却和“饿死事件”发生在同一个时代】,用杜甫的话就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相关的数据都不用我去找,稍微还有点清醒的日本人自己都能列出数据来跟掰扯一下:“日本究竟是个怎样矛盾的发达国家”。

比如说,2020年日本因为疫情原因,失业人数激增,受补助人数却出现下滑;
这合理吗?这人性化吗?
可能大家或多会少会接触到一些“日本的劳动环境很好,收入很高”之类的说法,从数据上来说确实,在日本,赚大钱不太可能,但是达到中产水平还是比较容易的,大学生出来找个稳定点的公司,只要公司不破产能赚钱,十年后基本可以达到中产收入水平。
这个说法不算错误但是片面,日本确实拥有着广泛的中产阶级,这也意味着相对较多的人能够获得良好的教育、医疗保健和其他基本服务。
但是这又涉及到很多很多前提,或者说他们是选择性的只跟你说好的地方,其实还有很多他们没说的:
1、食物确实有便宜的食物,但是其他生活成本呢?租金、水电、通讯、强制保险这些他们是选择性忽略啊!而这些成本远比食物的成本高得多。
2、社会保障确实很全,但是规则也多,针对的群体也是五花八门,很多条条框框的东西并不是落实到那些不懂规则的人身上,比如上述的那个表格,2020年真正拿到补助的失业者是出现负比的,这还能说日本的社会保障很人性化???
比如说,2020年确实给了全民补助,但是是按照居住证给的,如果你穷到了连个身份都没有,穷到了居无定所,抱歉,你不在全民补助的范畴中,那些住在网吧里的甚至不属于“全民”。
这合理吗?人性化吗?但是这套操作并不是个例,很多补助规则就是挺谜的。

3、日本社会阶级的差距是隔开的,富人的世界、普通人的世界、穷人的世界是不交集的,穷人在居住区域和社区周边基本都是被社会孤立的状态,他们也过得很封闭。
普通的上班族也不一定能接触到这些群体,你住在哪,在哪消费,结交什么样的圈子,这些都根据你的收入水平做出了层级分割,收入层级不一样消费水平也不一样,不同成层级的人完全被隔开了。
他们把区域和资源按阶级分配,住在轻井泽的人一定是富人,住在山谷地区的人一定是贫民,这都是已经划分好的,他们的生活区完全就没有沾边的可能。
如果不是有特意去关注贫困问题的话,在日本确实看不到穷人,也没什么人去在意穷人,中村淳彦每年都在说日本新型贫困的问题,他到现在也仅仅只是个不温不火的纪实作家,因为他说的那些贫困,在有些日本人看来也只是书面上的故事。
4、日本的社会有着一些潜性的、畸形的价值观,比如【生活保障金】确实可以领,但是另一方面,社会潜性的给人关注灌输一种“领取救济金是社会蛀虫”、“有手有脚为什么要领取救济”、“人只有通过自己努力翻盘才是热血人生,你不能翻盘应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等等的价值观。
社会救助说的是保障,但是在某些价值观的催动下,领取保障也变成了一种接受降格的施舍或者是堕落的行为。

前几天中山美里的发文说的也是这种矛盾,她们也接受不了歧视,但社会就是存在这歧视,大部分人不关注她们为什么下海,下了海就是贱业,社会体系虽然没有明说你不能这么做,但潜性的价值观就是会存在这种矛盾。
而且,日本中产确实很多,他们享受着良好的教育和社会资源,并且觉得这都是通过自己努力的成果,持有这种隐性社会观点的人也就占据了大部分群体。
所以很多时候,贫困人可能会说“生活不下去了”,中产们不这么想,他会觉得:活不下去应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工作了这么多年工资涨没涨?你有手有脚,有没有努力去赚钱?想想自己的问题不要给社会造成麻烦。
而这一些东西,是那些瞎鼓吹的人不会告诉你的,总有些吃里扒外的人喜欢抬高别人来贬低自己家,对自己家重拳出击,对别人家唯唯诺诺,净挑好的说。
他们会说日本的工资有多高,民生有多好
但是,他们却选择性的忽略了【非正式劳动市场】。
在日本,非正式劳动市场的工作者通常难以享受到与正式雇员相同的广泛社会福利待遇。社会福利体系主要面向正式雇员和他们的雇主,包括养老金、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
以下是关于非正式劳动市场的一些主要问题:
社会保险缺失: 大多数非正式工作者(例如短期工、临时工、兼职、派遣工作者等)通常不被要求加入正式的社会保险计划,如养老金、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这意味着他们无法享受到这些计划提供的保障和福利。
医疗保健挑战: 对于一些非正式工作者来说,获得负担得起的医疗保健可能会成为一个挑战。虽然日本有国民健康保险制度,但一些非正式工作者可能无法支付保险费用,或者他们可能无法获得雇主提供的医疗福利。他们需要额外增加成本去购买保险才能享有这些医疗保障。
3.退休金问题: 非正式工作者可能没有机会建立养老金积蓄,这可能会在他们退休后导致经济困难,他们需要额外增加成本去购买保险才能享有养老保障。


从介绍中也能看得出来,【非正式劳动市场】本身就是一种不平等。
那些所谓的【社会福利】跟【非正式劳动市场】群体的关联也不大,而【非正式劳动市场】的存在,本质上就是一种上位阶级对下层阶级的剥削。
正职社员确实福利很完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公司都愿意签正职社员,说好听点是节省员工成本,减少企业责任,其实就是想方设法钻空子,压低劳动力的价值,所以就有了【非正式劳动市场】。

从这个曲线图也能看出来,日本的【非正式劳动市场】是逐年在上升扩大的。
而且这种市场是光明正大存在的,底层而被剥削的点也很奇特:
1、学历,如果不上大学,工作不好找,而很多体力劳作并不愿意给正式雇佣的合同,反正也多的是人需要工作,说没学历的话,往往就很容易被剥削。
所以在日本,贷款上学(因为学费很贵)的超50%,这就意味着毕业即负债,通常要还到40岁,但是在正职员上相对有优势。
2、年龄,搜索下日本那几个招聘平台,大多数公司要求的年龄就是35岁以下,但实际上,绝大多数公司更愿意去找更年轻的,35岁没爬上管理层,一旦失业了基本上也就是在【非正式劳动市场】里挣扎了。

3、资历,你们知道为什么很多业界演员,在有条件之后总喜欢考证吗?各种各样的资格证书,做面包的证,做甜品的证,甚至是摆盘都要有一本证。
原因就是,很多时候不看能力看资历,【非正式劳动市场】中不是没有人才,但是很多时候企业要求的是要有相关的经验或者资历,没有经验和资历也没关系,先从【非正职人员】开始做起呗。
当然,这其实往往都是一些借口,尤其是服务业,本身就喜欢用【非正式雇佣】的模式招人,然后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证书,连商场里做服装展示的都需要搞本证书出来。

所以说白了,【非正式劳动市场】的出现,就是一种劳动力的剥削,理论上说日本打工可以进入中产,但是这部分【非正职员群体】实际上是被排除在外的,付出劳动力的同时,根本就享受不到所谓的“健全保障”。
而这群人,他们的保障更少,但是生活成本却是被提高的,生存问题不仅仅是“吃饭”的问题,你需要住的地方,不然连工作都找不到,然后房租水电通讯等等问题,每天都是要花销的。
不交这些行不行?你还得考虑到信用问题,不然工作更难找了,这是个死循环啊,光说食物很便宜有什么用?难道我们这就没便宜的食物?混淆什么概念呢?

以东京为例,日本人自己平均下来的每月固定成本就是20万円左右,而【非正式劳动市场】的群体,平均年收入是多少??
是198万円,远不及平均固定成本的水准,其中男性平均后是267万円,女性是162万円。

还有些人就非要杠,说日本有针对【非正式劳动市场】的扶贫政策,他们也在努力解决这种职场不平等。
那解决没有呢?说了多少年了,解决没有?说得好听又没什么用?
确实,日本也有针对【非正式劳动市场】的规范以及保障,这点不可否认。
但这恰恰就是一个非常非常矛盾的地方:
一方面是一个发达国家出现了【非正式劳动市场】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他们又给这种不平等设立了一点基础保障,那这还是变相允许了【非正式劳动市场】的存在。
他们不是去解决这种不平等的社会问题,而是在不平等的社会问题下有了不会饿死人的基本保障(还不一定落实到需求群体)。
这不矛盾吗?一边默许了不平等,不去解决这种不平等,一边还要当个好人说这群人是弱势群体,一定要保障他们活下去,一边提高了底层群体生存的成本,再去给与基本保障,这是什么逻辑?
这不就像【新救济法】一样吗,不解决贫困问题,先解决提出贫困问题的人,这有什么可吹的?
就这样了,那些吃里扒外的人还觉得这是一个文明健全的社会,忽略了社会底层人的生活成本,只关注给予底层人所谓的保障,并且觉得感动,说这是一个发达社会的优点。
这不是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