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隐公
鲁隐公二年,戎人遣使者进于鲁国,言于鲁公,其君欲与隐公会于潜。公以惠公与戎国交好,应之。 至于其日,隐公于戎国之主会于潜,而戎君告于隐公,请求于鲁国缔结盟约。公辞,对曰:“无需也。” 后修德于五月,无骇帅师入极,生祸也,隐公施德以消之,德遂少大半也。而费庈父胜之,亦没有将摄政君放在眼里。 修德于秋季八月,戎再请隐公缔结盟约,隐公认为多次拒绝他人情谊,有伤义也。遂遣臣子与戎主订立盟约。而戎主怨隐公未亲临也。 九月,齐国里的莒国国君入向国,将姜氏带还。 初,莒国国君在向国娶姜氏,而姜氏认为莒国国君平平无奇,非其心中之盖世英雄也。遂还向。而莒国国君闻之,遣其兵往向,呼于姜氏:“夫人,现得汝心乎?”姜氏心动,随莒国国君还于莒国,不复回也。 而纪国与莒国又缔结盟约,欲干一番事业。 修德于十二月,仲子死,隐公怒,恨恨而曰:"天王与宰咺真诅吾鲁国也。" 后葬仲子,微防周王室,于周王室,有二心也。 而后郑人伐卫,取二邑,隐公以其事大,不参与其中,欲求自保也。 隐公三年 于隐公,无事也。武氏子来求赙。欲葬平王,隐公因宰咺之故。曰:“然,汝归汝国以待之。”然实则未与也。 修德于四年 卫州吁弑其君。 隐公然,问于众仲曰:“卫国那个州吁能成功吗?”众仲对曰:“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夫州吁弑其君而虐用其民,于是乎不务令德,而欲以乱成,必不免矣。”隐公然。 秋季,诸侯联盟又伐郑,联盟之主宋公使人来乞求鲁国发兵,隐公不想卷入旋涡之中,严拒。而公子羽父请以师会之。公拒,而羽父固请之,隐公大怒,羽父亦怒,甩手而去,以师会之师。隐公憎之也。 后诸侯之师败郑徒兵,公子羽父遂回于朝。隐公无作,而羽父之位已从尊至微卑也。(你细品。) 吾曰:“位不以位,而以德,以义。隐公虽为摄政王,然仍为国主,况隐公又持修君德,所行之事皆以义为准。公子羽父为人臣,应奉行君命,无违君也。然其所作为,本就不把隐公放在眼里,隐公何罪之有也哉?不义不昵,固遭惩也。郑庄公寤生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如是之谓乎?” 时也,天下大乱,诸侯混战,乱象渐起,而唯鲁国置身于事外,何也?隐公之功果也。若不是隐公施德以挡乱象,鲁国安能辟焉。哲人有云:“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然可一个拥有英雄而不去拥护他的民族却更为可悲。”隐公于鲁国,非为英雄也哉?而鲁国人却逆隐公,实乃不义不昵也哉。而我们现在,也有很多的乱象,作为中国人,至少得先做到父慈,子孝,兄爱,子敬。至少身为人,得去做一个人该干的事情,守人的分,而不是以人之身而行禽兽之事。望诸君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