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时课|第六课 乡井有斯人


海报.jpg
《山海经》,是记载中国远古神话传说的早期地理著作,相传是大禹的得力助手伯益所作。大禹主要通过疏浚河道来治理洪水,而这需要了解各地山形水文的情况,伯益就负责探问各地的山水情势,进行记录,为大禹提供参考。正是源于伯益对山水资源的了解,传说中,他还是另一项重要水资源利用设施——水井的发明人,《玉篇》曰:“穿地取水,伯益造之”。水井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使得古代先民减少了对河道等自然水体的依赖,即便居住在离自然水体略远的地方,也不会影响到正常的生产生活。

良渚文化水井遗迹分布图
回归到真实的历史当中,得益于长江下游地区的地下高水位,至少在早于伯益的近两千年前,河姆渡人就已经知道“穿地取水”了。良渚人更是挖掘了大量的水井以满足日常使用,江苏苏州的独墅湖遗址和澄湖遗址还发现了规模庞大的水井群,仅这两个遗址发现的水井总数就超过了数百口。

余杭卞家山遗址出土木臿
良渚水井的深度一般在1-2米,开挖相对容易。良渚古城外的卞家山遗址出土过一件木臿,形制与现代的铁锹别无二致。这种工具挖土时可以下挖到1米以下,应该是良渚先民们用来挖井的主要工具。
这一时期最多的水井类型就是土井,一方面土井开挖方便,另一方面可能也与它易受损而遭到废弃有关。土井使用过程中井壁经常会受到汲水工具的碰撞,另外,长期被水浸泡,丰水期和枯水期的干湿交替都会造成井壁受损和局部坍塌,影响其使用寿命。为了保护井壁、防止坍塌,良渚人会用木头、竹编苇织物、石头等材料去加固支撑井壁。

余杭庙前遗址J1
良渚博物院文明圣地展厅展示了位于良渚古城外庙前村落的木构水井,是良渚时期木构水井的代表。

余杭庙前J1木构框架

余杭庙前遗址J1东南角木构构筑示意图
采用榫卯结构搭建的“井”字形木构框架是这个水井的主体部分。先民们先挖了一个直径4米,深2米多的椭圆形大坑,然后将提前制作好的木构井架放到坑里。这种“井”字形的木构井架,制作之初应该进行了严密的计算和实验,才能在最后搭建的时候准确地卡住卯孔,成为一个整体。为了使木构稳固,先民们还在底部挖了凹槽用于固定,用碎陶片对木构之间的缝隙进行了填塞。这种“井”字形的木构井架很可能是“井”字的原型,上海亭林遗址出土的一件良渚文化陶罐的底部刻画了一个“井”的符号,与甲骨文、金文乃至现代汉字中的井字几乎没有区别。

上海亭林遗址的“井”字形符号
除了用木构井架进行井壁的固定外,良渚人还在井框外填上了质地较疏松的黑土、碎陶片、石块,用于过滤和净化水质。这些过滤措施,表明了良渚先民们对于清洁水源的追求。有研究者认为,良渚时期水井的大量出现与预防吸血虫病有莫大的联系,井水的使用减少了良渚先民们感染吸血虫病的可能,一定程度上为他们的健康生活提供了保障。

庙前遗址H2出土贯耳壶
从水井里出土的陶器残片来看,良渚人取水的工具多以尊、壶、罐为主。水位高的时候,可以直接“抱瓮出灌”;水位低的时候,则需要绳子的配合,在这些陶器的颈部、耳部系上绳子,或是放入编制的绳网内以“汲深井之泉”。
水井的出现提高了生活用水的质量,方便了农业的灌溉,使得先民们摆脱了自然水资源的束缚,让大型聚落和城市的出现成为了可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水井的开挖变得更有规划,“八家以为井,井设其中”,水井成为了多户共用的集体设施,又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功能;井边聚集的汲水人群是商品交换的对象,“市井”随之发展起来;而在需要依靠井水生活的日子里,水井更是成为了家乡的标志和投射,“背井离乡”这个词诉说了多少在外漂泊的游子们离家的伤感。
而随着现代设施的普及和发展,水井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成为了回忆的代表,那些与水井有关的人和事不再鲜活,汪曾祺笔下独属于夏天,悬在井里,剖开来让眼睛都是凉的西瓜对于现在与冰箱为伍的孩子来说大概也很少再有了,乡井不再有斯人,文化的兴替不外如是。
撰稿:王加点
来源: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