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国竞争但不寻求冲突?拜登还在自欺欺人

文/行走斯图卡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即将在印尼巴厘岛举行,外界对此保持了高度关注。在中期大选中表现还算不错的美国总统拜登,也早早地来到了巴厘岛,他想借助“中期大选”的风头,说服东南亚领导人相信自己的能力和美国的实力——虽然他之前在金边将“柬埔寨”叫成了“哥伦比亚”。
拜登来到巴厘岛,除了“二十国集团”峰会的行程外,最重要的活动恐怕就是外界期待的中美元首会晤;对于这次会晤,拜登当然有话要说。据路透社报道,拜登在柬埔寨会见东南亚领导人后表示,美国将与中国激烈竞争,但会确保竞争不会演变成冲突;国安顾问沙利文随后也发出了类似的言论,表示总统拜登的基本方针始终如一,将会和中国进行激烈的竞争,但会进行负责任的管理,确保这种竞争不会陷入冲突或对抗;财长耶伦在前往巴厘岛之前,也公开呼吁“美中两国应当保持稳定关系,并且重新开启定期沟通渠道。”
从拜登到沙利文、耶伦,华盛顿的态度似乎很明确,“竞争,但不是对抗”;这不过是一种文字游戏:美国的竞争手段是比一比谁发展经济能力强?对其他国家帮助大?这些都不是,华盛顿的“竞争”其实就是“制裁封锁、围堵遏制”,跟中国打一场“混合战争”,试图将世界分裂为两个阵营、搞“冷战式”集团对抗。
所以拜登和其他美国高官的那些话,都是自欺欺人;不管华盛顿如何粉饰,对中国发动“新冷战”、持续对中国进行“围堵遏制”的事实是不会改变的。
华盛顿搞出来的这些战略、计划和手段,所有人都看在眼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在参加完东盟峰会后,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表示,欧美为了地缘政治而设置的贸易壁垒,可能引发一个“破坏性的循环”,对民众造成危害;她还警告说,美国对华商品设置的关税,不仅毫无意义而且效果适得其反。
她提醒西方,让下一代卷入一场新的冷战是“不负责任的行为”,中美之间的年贸易额仍然巨大,超过6000亿美元,两国经济已经交织在一起、完全决裂是不可能的。
但是这位保加利亚出身的总裁,可能对美国人的思维还不是很了解。华盛顿理解的“竞争和冲突”与普通人不同,在他们看来:不寻求冲突就是“对方别还手”,只能任凭美国宰割;但凡对方还手,那就是“挑起冲突”。华盛顿还要求中国“理解”美国的“苦衷”:无论怎样对你,都必须理解;打你骂你踩你是不得已,是竞争、要坦然接受,这就是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
历史的实践告诉我们:面对美国的压迫,退一步换不了海阔天空,只能换来华盛顿的步步紧逼;在关系到我们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没有任何妥协和退让的余地。我们早就警告过美国,没有资格从实力的地位出发与中国谈,但是华盛顿依旧想证明自己的霸权地位;当西方高唱“和平”的时候,我们一定要预防它们是在准备“对抗”在这次“二十国集团”峰会上,西方国家很可能会搞出各种政治伎俩,比如组团对中国施压、试图绑架峰会议程,等等。
但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西方以前做不到的事情、眼下及未来也不可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