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学习笔记(43)——先验方法论:纯粹理性的训练

2023-08-18 12:00 作者:青芥芥芥芥  | 我要投稿


        先验分析论是将人类的知性的能力限制在经验范围之内,这本身就是一种批判;先验辩证论谈论,一旦人类的理性超出了经验范围之外,就会产生幻相。康德在先验分析论中划定了知识的界限,在先验辩证论中讨论谬误,并从中得出了一些经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就是先验方法论,即建立科学形而上学的方法原理。

        先验方法论是《纯》的最后一部分。尽管先验方法论的篇幅在《纯》中只占一小部分,但是仍然十分重要。先验方法论要解决形而上学的如何可能的问题,详细点说来,是解决未来的可能的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如何可能的问题。在康德看来,以往的形而上学只是作为自然倾向的形而上学,不是科学。

        先验方法论解决了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如何可能的问题,谈论的就是对纯粹理性进行批判的方法,并提供了以自然形而上学和道德形而上学为基本组成的未来的科学形而上学体系的方法论原则工作计划,简言之就是为未来的科学形而上学打下基础。


        先验方法论包括四个方面:

1、纯粹理性的训练;

2、纯粹理性的法规;

3、纯粹理性的建筑术;

4、纯粹理性的历史。

        其中前二者最重要,简言之,前两个方面谈论的是我们如何从前面谈论的所有问题中获得一种训练,并通过这种训练建立怎么养的法规。


一、纯粹理性的训练

        训练,disziplin,规训、练习、规范。在展开新体系之前,要先把方法训练出来。训练出来之后就不会再犯之前的错误了。根据先验要素论所有的讨论,训练大体可分为四条。

 1、对独断运用的训练。

        纯粹理性的独断运用一直是康德对于理性派与经验派的批判焦点。独断论就是不经经验证实,只凭借自己的理性,利用逻辑去断言,从中得出先天知识的哲学思想。康德认为,先天知识只有与经验材料结合起来才能成为知识,这本身就是独断的运用。通过经过训练的独断的运用,我们就能知道知识的界限何在。

        在独断的运用中,康德着重批评的就是在哲学中运用数学方法,这也是康德之前近代的经验派与理性派(尤其是理性派)特别爱用的形而上学的方法。按笛卡尔与培根的说法,形而上学的建立就是依赖于数学的成功的榜样。笛卡尔认为,人类应该使用数学的方法——理性来进行哲学思考;斯宾诺莎的《伦理学》的副标题就是“以几何学方式加以证明”;莱布尼茨也是如此,他首先明确地提出了数理逻辑的指导思路,他认为论辩或争论都可以用数学演算来解决。他们认为形而上学的理想就是终结讨论的逻辑,哲学家遇到问题就应该拿出纸来演化计算。

        康德就指出,数学就是数学,形而上学就应该是形而上学,二者毫无关联。康德认为将数学作为哲学的榜样去讨论先天知识是完全错误的,因为二者的“概念”是完全不一样的。数学的“概念”是与“直观”直接地结合在一起的,直观不是概念,直观的对象是建构而成的,概念是立足于普遍而考察特殊的。数学的直观是立足于特殊形成普遍的。所以数学的概念,例如三角形、圆、进位制等,就是从特殊中而形成的普遍。哲学的“概念”是后天经验的综合规则,哲学面对的是经验对象,并思考如何对它提供法规。哲学使得先天的知识成为先验的,先天的是不管对象的,先验的是管对象的。数学作为一种先天的知识是无法独立地成为一个知识的学科的,它必须考虑经验对象的可能性才能成为一个知识的学科。哲学的“概念”可以把数学的“概念”提升到哲学的层次,但是哲学的“概念”不能下降到数学的“概念”。

        康德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区别哲学与数学:

        1)定义。讲概念就要讲定义。康德认为,只有数学概念才能下严格意义上的定义。经验的对象很难称得上有严格的定义,经验的对象永远是处于变动的。所以哲学不能给出严格的定义,尤其是不能在一开始给出严格的定义,因为经验对象包含无限多有待发现的性质。哲学的定义依赖于对象的配合,例如刚开始提出范畴的时候,例如因果性,离开了经验对象对因果性下定义是不可能做到的。哲学的定义是在最后的定义中显现而出的,但是这一定义最终即将浮现之时又难以使用一个精确严格的命题来进行定义。尽管我们明白了一个哲学概念是什么意思,但是我们经历的是一个非常长的思维过程,我们难以言说。而且哲学的定义一定是有限制的,它是做不到完全的普遍性的,它要么太小,要么太大。所以我们不能模仿数学去为哲学下定义。由此引出了哲学的定义的特点:只能阐明(exposition),不能建构(konstruktion)。这就是哲学与数学不通的地方。康德把以往的理性派对数学的迷信一下子推翻了,哲学就应该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术语,不应该机械地模仿数学,数学、物理学对于哲学只能提供“哥白尼科学革命”式的榜样,无法提供方法论上的榜样。

        2)公理。公理是数学的前提,在数学上不认可公理就等于一切无从谈起。那么在哲学中有没有公理呢?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一开始就提出了几条“哲学公理”:“实体理解为……”、“上帝理解为……”,只有承认这些“公理”,按照欧几里得几何学的方式才能继续往下展开。斯宾诺莎的体系是严格的,严格到几乎吹毛求疵。但是这些在哲学上是毫无意义的。哲学不存在公理,哲学命题依靠自然语言。公理就是不证自明的命题,而哲学必须要有经验对象才能体现其意义,至少也要是通过时间的图型赋予其意义。

        定义是对概念的定义,公理是命题(判断)的公理。定义之于公理,就如同概念之于判断。

        3)演证(demonstration)。演证有推理、证明的含义。演证是一种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证明。只有数学才有演证。数学本身就是依靠直观建立起来的。而形式逻辑不需要演证,形式逻辑没有演,只有证。演证必须依赖于直观。

        哲学无法演证,哲学只能推证(diskursive)。哲学必须运用抽象概念,先验哲学不是能用计算、具体的画图、建立数学模式来描述的。有些人喜欢用数学符号对哲学概念进行阐述、理解、推演,这对于哲学而言实际上是不合法的,对于哲学的这些操作只能在初学哲学时作为辅助的入门性理解,过分强调符号的推理只会坠入分析哲学的歧途。哲学体系的建立最终只能归结到概念、语言、语义来进行。


        康德的定义——公理——演证思路还是有形式逻辑的痕迹,三者是一步步来的,从而将数学与哲学进行区分。总而言之,康德认为数学方法完全不适合哲学。哲学命题的可靠性依赖于施展到经验对象之上,哲学命题是用于经验对象之上而得到证明的。理性派的独断论者总是喜欢将哲学类比于数学与形式逻辑,康德彻底地批驳了他们。尽管康德反对独断论,但是康德没有反对独断论的运用,独断论的运用在数学是有效的,在哲学的部分领域——实践理性中也是需要的。这一运用同时也是要训练、限制的。


2、争辩运用的训练。

        “争辩运用的训练”其实是运用争辩的训练。争辩,polemisch,就是吵起来了、对立起来了。这也是一个需要抓住并利用的方法。这一点特别针对英国经验派的最终形态——怀疑论。怀疑论就已经触及到了争辩的运用,怀疑论者对独断论者的一切命题都加以怀疑,他们的依据就是独断论中的自相矛盾的命题。康德认为,争辩的运用比独断的运用层次更高,争辩更加接近批判了,批判是从争辩中提取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批判哲学的前提就是怀疑论。这些命题都值得怀疑了,还不值得批判么?但是休谟只停在了怀疑,他没有进行批判。所以争辩也需要训练。

        比如说,二律背反的双方只能通过归谬法来反证自身的正确,二律背反的双方都是独断的争论,独断的争论的冲突必然会引起争辩的运用,无尽的争吵就会倒向怀疑论。康德认为,应该将“一团糟的二律背反”视作人类理性的警钟,这一种绝望的状态恰好是最好的训练,它帮助我们看穿了理性的幻相怀疑应该是研究的起点,而不是终点。我们必须首先认同怀疑论的挑战,从此出发上升到对人类认识能力的先天的批判批判应该是怀疑——检查的过程。认识能力的问题只有通过批判的考察才能解决,单纯的怀疑不产生结果,不产生结果就无法回过去检查,就不是哲学的态度了。纯粹理性批判就是纯粹理性自己对自己的批判,纯粹理性必须将自己贯彻到底才能完成批判的任务。

        先验辩证论都是争辩的运用,都是指出谬误推理并提供解决办法。而康德对于谬误推理的解决办法简单粗暴:划分现象和物自体就完事了。在康德看来真正的提到最高的纯粹理性就是划分现象和自在之物,分清界限就没有冲突了。实际上这个解决办法这还是站不住脚的,但是康德留下了一个更宝贵的遗产——需要将理性提高到更高的层级。后来的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将理性提升出来从而拯救了理性。


3、假设的训练。

        假设的训练就涉及到了理性的理念。我们可以说,理性的一些理念都是假设。理念就是从有条件者追溯到最终无条件的条件。任何有条件者按照理性推理的要求都必须把未经证明的大前提加以证明,这就会造成一种无限的回溯;最终,纯粹理性提出“理念”作为最终的理由使得整个回溯系列得以成立,使得整个自然界万物都具有充足理由,这就是理性的理念的作用。但是在知识界,理性的理念只能起调节性作用,无法将其视作知识。换言之,理念不是知识,它只是知识的引导。所以我们不能用先验的假设来弥补自然知识的不足,不能将先验的假设作为一种“更高的知识”套在自然知识后面,这样操作必然会产生幻相。

        理念不能作为知识,理念是物自体的假设,既然物自体无法被感知,那么理念既不能被证实也不能被证伪,既然理念既不能被证实也不能被证伪,那么不妨将它作为引领自然界所有知识的悬设摆在那里。这一悬设的理由何在?一个是充足理由律的要求,是为了知识的完备性;一方面就是道德的要求,例如自由意志就是道德的需要。

        自然科学的假设(经验的假设)与纯粹理性的假设(先验的假设)是不同的,纯粹理性提出的假设(先验的假设)是不能被证实的。自然科学的假设是可以被证实或证伪的,而先验的假设并不是为了知识的扩展,先验的假设是不可作为一种知识而信以为真的,先验的假设是为了引导知识的扩展。先验假设更重要的领域在实践方面,先验假设是一系列道德实践的范导。例如自由意志,我们不能将其视作真正的知识,不能认为人的身体内部埋藏着自由意志进而去理解把握它;另一方面,既然自由意志既不能被证实也不能被证伪,我们不妨将其作为悬设引领我们的道德生活。先验假设只能做争辩的使用,只能用来反驳对方,而不能用来证实自己。


4、证明的训练。

        康德认为只有对先天综合判断才有证明的可能,对于经验事物不存在证明。先天分析判断也不需要证明。

        先天综合判断有三个层次:数学的先天综合判断、自然科学的先天综合判断、形而上学的先天综合判断。进而有三种证明:直接的证明(数学的证明)、间接的证明(作为经验知识条件的先天知识的证明,自然科学的证明)、辩证的证明(形而上学的证明)。辩证其实是无法证明形而上学的原理的,因为辩证是在双方的冲突中进行的。但是人类理性的自然倾向又会去要求辩证的证明,“知其不可而为之”。康德认为,我们可以好好利用这一自然倾向,在运用自然倾向时应该符合以下规则:

        1)必须说明、论证这一先验证明所根据的原理从何而来,有什么权利期望证明的成功。

        2)理清证明方式,尽量将每一个先验命题归结为一个证明。例如,先验神学历史上提出了纷繁复杂的数种证明,康德将其压缩为三种证明,最后又将其归结为本体论证明,而本体论证明最终是逻辑上的误用(“存在”是系词与谓词的误用)。康德认为要根据逻辑层次对证明进行清理,然后根据内容加以归结,最后才能暴露出问题所在。

        3)先验证明不能使用归谬法,而应当用明示法。这是针对二律背反而言的。

        康德就是为了颠覆以往证明的毛病,以促进人类纯粹理性的成熟。以往形而上学的三种证明(理性心理学、先验宇宙论、先验神学)都违背了上述三种原则。



学习笔记(43)——先验方法论:纯粹理性的训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