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概念解释 第13课(上)

2022-03-18 07:30 作者:历史老师定哥  | 我要投稿

文渊阁:文渊阁始建于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南京建文渊阁,后明成祖迁都北京,仿南京已有规制营建北京宫殿,北京宫中的文渊阁随之建成。文渊阁早期功能主要在于藏书、编书。《永乐大典》,就在南京宫中文渊阁开馆编纂。在承载藏书、编书功能并用作"天子讲读之所"的藏书、编书而外,文渊阁也是"天子讲读之所",皇帝不时在此翻阅书籍,并召集翰林儒臣讲论经史。同时,文渊阁还是阁臣入直办事之所,随着明代政治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为事实上的秘阁禁地。明初,朱元璋为强化皇权,废丞相。设内阁,为处理纷繁国事,又不妨碍专制集权,乃置殿阁大学士,定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大学士各一人,于翰林及六部官员内择取。明成祖朱棣逢退朝还宫,遇到要计议事情,都用文渊阁印封入,文渊阁因此有内阁之称。世宗嘉靖年间,文渊阁制进一步完善,其职掌入内阁,预机务,出纳帝命,点简题奏,拟议批答,以备顾问。文渊阁为机密重地。已成为事实上的内阁,其地位和作用非同一般。清沿用明制,设有文渊阁大学士之名,却并无文渊阁之实。因此文渊阁又成为名副其实的藏书胜地。

 

翰林院:唐朝始设,初时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自唐玄宗后,翰林分为两种,一种是翰林学士,供职于翰林学士院,一种是翰林供奉,供职于翰林院。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的职责,翰林供奉则无甚实权。晚唐以后,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有"天子私人"之称。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宋朝后成为正式官职,并与科举接轨。明朝以后职能被内阁等代替,成为养才储望之所,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地位清贵,入选翰林院被称为"点翰林",是非常荣耀的事情。翰林学士不仅致力于文化学术事业的传承,更踊跃参与政治,议论朝政。由科举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翰林制度也使得文学界和思想界的主流处于皇帝的监管之下,有利于皇帝进行专制统治。对学术自由和知识分子的思想独立起了压抑作用。

 

内阁1:中国古代明朱元璋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废丞相,罢中书省,置殿阁大学士,为皇帝顾问。明成祖即位后,特派解缙等入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设立内阁。明世宗嘉靖皇帝将内阁大学士的朝位班次,列在六部尚书之前,地位、权力也大大提高。明神宗万历皇帝,首辅张居正当权时,“部权尽归内阁”,权力空前膨胀,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了但明代之内阁大学士既无宰相之名,也无宰相之权,更非百官之首,所以始终是非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明朝内阁首辅大学士的品级为正五品,所以内阁大学生往往要兼任其他高品级的职位,或者加高品级的虚衔。

 

内阁2西方近代原意为"内室"或"密议室"。是一些西方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政府的名称。内阁最初始于英国,由枢密院演变而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有内阁之称。1717年以前,内阁会议习惯上由英王主持,1717年之后,当时英王乔治一世不懂英语而不再主持内阁会议,于是内阁会议改由一名大臣主持,这样就产生了首相职务,并逐渐形成了英王不得参加内阁会议的惯例。这实际上是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在革命后对英王权力逐步限制和削弱。一般认为,正规的内阁制始于英国1721年成立的沃波尔(1676-1745)为首的内阁。直到1900年,英国议会的布告中才第一次出现内阁一词,1937年通过的《国王大臣法》,内阁这一名称才正式有了法律依据。以后,内阁这一形式,为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成为这些国家的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内阁首相(总理)就是政府首脑。一般来说,所有政府大臣(部长)都是内阁阁员。在内阁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内阁是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某个政党单独组成,或由议会中构成多数席位的几个政党联合组成,由国家元首任命。

 

票拟: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用小票墨书代皇帝批答臣僚章奏,先将拟定之辞书写于票签,附本进呈皇帝裁决。 清初沿明制,凡奏章皆由内阁草拟谕旨,叫做票拟,再以满、汉两种文字写纸签上,称票签,再以票签附奏章内呈送皇帝批示。自设置军机处后,重要奏章改用奏折,此制渐废。

 

批红:亦称"批朱",群臣奏进文书,由皇帝亲批数本,其余由司礼监官按阁票所拟字样照录,或奉旨更改,用朱笔批之,称“批红”。清代,内阁进本拟签,经皇帝定后,学士照签以朱笔批于本面。清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置相》:“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此处实际已无宰相)批之,下六部施行。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概念解释 第13课(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