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老县城城门及城墙位置猜测
引言:
做这个调查其实纯粹是一时兴起,想着自己在东莞土生土长,但是一直以来都只是清楚地知道东莞老县城西门(现迎恩门)所在,对于另外几个城门地确切位置一直都没有说法,因此在今年五一回家期间,用半天时间闲逛东莞老县城,对东门、南门、北门的城门旧址所在以及城墙走向进行了一番调查。
西城门(迎恩门)被我计划为这次调查的一个起点,之所以如此计划,是因为西城门是现今东莞老县城仅存的一座城门了,其大致方位应当是准确的,以此为基准,参照东莞老县城地图与现在东莞地图对比,可以比较好的确认另外三座城门以及城门之间城墙的位置。


根据东莞老县城的地图和东莞市现在地图的对比,我发现从北门(镇海门)到南门(崇德门)之间的北正路和迈豪街仍然是一条直线可以通行的,且其位置和东莞市现在地图所标出的位置与名字都是相同的,因此此次调查的计划也应运而生。
我计划先由西门(迎恩门)出发,沿东莞运河寻找北门(镇海门)的位置;之后直穿北正路和迈豪街,抵达南门(崇德门)可能的位置;随后进入东莞市人民公园,探索南门(崇德门)到东门(和阳门)的城墙走向;再然后由东门(和阳门)的可能的位置出发,向北寻找东门(和阳门)到北门(镇海门)的城墙走向;最后抵达北门(镇海门)后,仍走北正路——迈豪街抵达南门(崇德门),并出发寻找南门(崇德门)到西门(迎恩门)的城墙走向。
第一阶段
按照计划,这一阶段是由西门(迎恩门)出发,沿着东莞运河寻找北门(镇海门)。结合东莞市地图的标注,在经过平乐坊桥以后,有一条北门桥,因此我猜测北门(镇海门)的大致方位应该就在北门桥附近。

但是对西门(迎恩门)到北门(镇海门)的城墙的位置实在难以妄下定论。大致可以判断的是,这段城墙走向和图3中东莞运河及运河东二路的走向相似,但是我不认为运河东二路或者东莞运河就是这段城墙的确切位置所在。这里涉及到了下一个问题,即对北门(镇海门)位置的判定。
关于判定北门(镇海门)位置一事,我认为其外城门位置应该在图4红点处。

之所以这样判断,即是对比图2与图4两图中的北正路的位置,可以发现老县城地图中的北正路在城内是略带倾斜的直线,其间没有走向变化,而东莞市地图中北正路走向在临近运河东二路时发生变化。可以猜测,这一小段变化了走向的北正路在过去应该是为了连接运河东二路,先前并没有这种走向。那么结论也呼之欲出,东莞老县城北门(镇海门)应该在在图5位置。

现在可以回到关于西门(迎恩门)到北门(镇海门)城墙位置的判断问题上,依照上述结论,加上图2中这段城墙的描绘有明显弯折,我猜测这段城墙实际位置应该如下图图6中红色标记所标示。

第二阶段
按照计划,第二阶段将沿着北正路——迈豪街一路向南直穿到迈豪街尽头寻找南门(崇德门)的位置。现在的北正路已经变成了单行一车道(结合图7情况看,大致还是可以并排走两辆车的)。在过了北正路——西正路——市桥路三路交汇的丁字路口以后(图8红点处),走进迈豪街。结合迈豪街的名字,我感觉以前这条街巷怕不是生蚝买卖的地方,毕竟迈豪街离东莞蚝岗贝丘遗址直线距离也就3千米左右(随便瞎猜,没有根据)。


回到正题,穿过迈豪街,就到了向阳路——新芬路——南城路三路交汇的丁字路口,同时也是东莞市人民公园的正门(人民公园西北门)。结合图9中东莞时地图对附近街道又是南门路又是南城路的命名方式,基本上可以判断这附近就是东莞老县城南门(崇德门)所在。

在此时,对比图2与图9,东莞老县城南门(崇德门)所在地呼之欲出。基本可以断定其在这向阳路——新芬路——南城路的丁字路口上,大致位置在图10中所示位置。

其中,依照高德地图上的命名,街景照片中的大厦名字叫做南城大厦。基本上已经可以确认,东莞老县城南门(崇德门)就在这里。在这里做一点解释,现在东莞市南城街道距离图9所示的南城路以及南门路甚远,可能会有人将现在的南城街道所辖地区下意识的当作曾经东莞老县城南城的位置。事实上,南城街道原本名为篁村街道,是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年,才改名为南城街道,在历史上其地点离县城甚远,属于是郊区中的郊区,因此切勿将现在东莞市南城街道与上文所提到的南城路、南城大厦相混淆。现在东莞市南城街道指的是现在东莞市区的“南城”,而上文提及的是以前东莞老县城的“南城”。
第三阶段
这一阶段将进入东莞市人民公园中探寻东莞老县城南门(崇德门)到东门(和阳门)的城墙走向与位置。之所以选择进入人民公园中寻找而不是沿着几乎平行的南城路寻找,基于的是东莞老县城地图图2的标注,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段城墙市囊括钵孟山进去,而钵孟山是人民公园中三座小山中的其中一座。如果沿着南城路寻找的话,经过南城路到罗沙路,会将人民公园中三座小山全部囊括进去,很明显就已经与城墙囊括范围不符,因此我决定进入人民公园中探寻。
参照图2中城墙的走向,我计划沿着图11所示红线前进,随后走下山丘来到人民公园莲塘湖与鹅湖湖畔。

在图11中第二个红箭头与第三个红箭头之间,即是东莞市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图12)。结合图2中此段城墙的走向,我猜测这段城墙走向恰如我的行动路线,这也意味着城墙途经了现在东莞市的胜利纪念碑所在的山丘。不确认这是当年营建革命烈士纪念碑时有意为之抑或是说时纯属巧合,但是个人观点倾向于前者。

沿着鹅湖前进,出东莞市人民公园东门,到达了东门广场以及东正路——东门路——和阳路丁字路口。从以上地点的命名情况基本上可以断定,这个丁字路口就是东莞老县城东门(和阳门)所在,按照图2东莞老县城地图来看,和阳门正对着步步高街区,而结合图13来看,也恰如东莞老县城所反映的那样,出东正路到和阳路,再往前就是步步高小区。


第四阶段
这一阶段,我计划沿着东门路去寻找比较契合图2中所展现的东门(和阳门)到北门(镇海门)之间城墙走向的道路。基本上个人猜测其走向为现在东莞市的东门路到新风路,如图15所示。

但是关于城墙的位置,我认为是东门路中间绿化带到新风路和安靖乡街之间的民房区域。这是基于两点,除去古今地图对比以外,还有就是在这里存在有平行的道路。东门路被绿化带分作两条单向平行车道,而在新风路与安靖乡街也很好地平行沿伸到了前文判断的东莞老县城北门(镇海门)所在的位置因此我大胆猜测这一段城墙内外各有一条环路,这种情况在中国其他原有城墙但已被拆除的地方都可见到,当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猜测而已。
第五阶段
这一阶段按照计划,其实就是从南门出发去寻找南门到西门的城墙位置。结合历史记载,这段城墙途经了曾经的道家山(据记载位于东莞市文化广场南边),但是现在山头基本上已经被铲平。结合这个信息,作为一个老东莞人,我立刻想起来沿向阳路向西行有一条向北通往西正路的凤来路。而这条凤来路就是一条从西正路爬升到向阳路的道路。
据此,我猜测原本文化广场南边现文化周末剧场附近,是附近一带的高点,也就是被铲平的道家山,而这段城墙的沿伸方向也就是沿着向阳路沿伸,经过现在的文化周末剧场以后,经文化广场向北抵达现在的迎恩门。

小结
经过这次在老莞城内的游览,大致梳理清楚了东莞老县城各个城门的确切位置。除此以外,发现了一个好玩的规律,即基本上所有的城门遗址或者是现存城门,都是是在现在街道的某个一个丁字路口上,都在丁字路口这点可能是巧合,如果将东门(和阳门)门口的东门路拉直穿过东门广场到罗沙路,那么这个路口就会从丁字路口变成十字路口,因此也可以严谨一点,认为所有城门所在地都已经是路口。这其实反映出东莞老城区整个城市的街道布局变化并不算大,基本上历史上城市的交通要道到现在依然是老城区的交通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