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七工厂】曼利夏1888 - 快利步枪原型,北洋军的初代步枪
原视频发布于油管与隔壁某站(评论区说),大家可以去关注(强烈推荐)五七工厂,“五七”哥讲解枪械的历史与构造讲得非常好!

由于专栏不可以用GIF图的原因,很难用配图来描述各个部分是任何运作的,很想了解这一段的朋友鄙人强烈推荐去看视频。无所谓的话那本文还可以凑合的看哈。
往期传送门:
FR-7 西班牙的战术毛瑟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3017789
毛瑟98式步枪在中国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3082436
花口撸子FN1910--终极暗杀利器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3031212
马牌撸子 Colt 1903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3103141
毛瑟 71/84 - 承前启后的短命步枪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8751196
好嘞我们话不多说开始吧!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带来一支不常见的枪:曼利夏1888式步枪。这款枪在中国多有记载是袁世凯小站练兵时最初装备的枪还被江南制造局仿造过那就是就是著名的快利步枪。

可是它在中国军队中很快就被德系,日系步枪取代,在历史上只是昙花一现没有多少流传下来。

虽然各种文献里经常被提及但都没什么细节,中国军队使用的照片都很少这期借曼利夏1888步枪的实物跟大家好好聊一聊。我们以前也讲过,欧陆强国在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集体进入黑火药定装弹时代。

奥匈帝国1867年装备的Werndl步枪是Josef和Franz Werndl(约瑟夫&弗兰茨·韦恩德尔)兄弟兵工厂荣誉出品,他们跟毛瑟兄弟一样,也是哥俩办厂但这兄弟俩设计不行真正捉刀的是工程师Karel Holub所以也叫Werndl Holub步枪。这是奥匈陆军第一款后膛枪,为了接这个几十万支枪的大单,韦恩德尔(Werndl)厂要大量的钱投资厂房设备找银行贷了款,而且把公司上市融资。1869年改名叫Österreichische Waffenfabriksgesellschaft:奥地利兵工有限责任公司,缩写OWG

虽然现在不怎么知名但是OWG是1870-80年代世界规模最大的枪厂,不光做本厂的设计,给中国做过毛瑟71型步枪,给希腊做过法式格拉斯(Gras)步枪还给葡萄牙做过克罗巴查克(Kropatschek)步枪

身段相当灵活,挣钱嘛,不寒碜。它后来也多样化经营,进军民用领域,搞搞自行车,汽车什么的。1926年名字里去掉了兵工以所在地重新命名叫Steyr Werke,其实就是今天大家熟知的斯太尔不光是AUG啊,他们的91型卡车是国产重卡的教父和中国渊源很深了。

1870年代末欧陆强国开始一窝蜂装备黑火药连珠枪,Werndl步枪潜力有限。奥匈帝国得弄款新的好在这时候OWG来了个天才工程师:费迪南德·冯·曼利夏(Ferdinand von Mannlicher)。

这人是科班出身,维也纳理工大学毕业。毕业后在铁路系统做了十几年工程师,他不是一开始就搞枪械的反而有很多奇思妙想,对OWG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前期的设计喜欢搞直拉栓,最早的设计前端闭锁,旋转机头但是对黑火药枪来讲太复杂了所以并没被采用。

他的1886型采用了一款比较简单的后端闭锁设计,然后配合他发明的5发漏夹把黑火药枪的设计推到了新的高度。为什么这么说呢?

当时还有一款更流行的连珠枪设计也是来自奥匈帝国就是克罗巴查克(Kropatschek)管状弹仓,不少其他国家也采用比如毛瑟71/84型,日本的村田22型,法国的1878型。

曼利夏的漏夹比管状弹仓有两大好处,一是装填快,管状弹仓装填8发的时间就是单发装填的时间x8。敌人冲到跟前的时候满弹仓可以救急,一旦打完了要重新装填的话跟单发枪相比,占不到多少便宜,不如漏夹一次就上5发。

二是不降低木托的结构强度因为不用掏空枪托了,曼立夏漏夹的供弹系统,整个就做在钢机匣和钢弹仓里面,强度很高。刚出来的时候是非常先进的设计被很多国家,包括德国,法国,意大利采用

千好百好就一个不好,就是出来的年份因为同一年法国的1886 勒贝尔(Lebel)步枪横空出世。打8x50mm 小口径无烟火药弹,射程和杀伤力无情碾压当时所有的黑火药步枪所以曼立夏1886型刚投产就已经过时了,下一代步枪的关键就在无烟火药。奥匈帝国在这里给难倒了因为它当时没有安全生产无烟火药的技术又不想再军备竞赛中落伍。小口径无烟火药弹这一步跨不出去,那就先跨半步,先上小口径等无烟火药搞出来再换个发射药不就成了。

黑火药时代后期,其实已经出现了一个小口径的浪潮。普通黑火药定装弹一般是11毫米口径,后来发现口径小一点威力也足够,弹道更直,射程更远。像毛瑟给土耳其造的1887型就是9.5毫米。奥匈帝国直接就定了8毫米,和法国,德国的无烟火药弹一样的口径,药筒的尺寸也差不多。

8x52mm,只是里面还是填的还是黑火药,弹道性能不如人先凑合着用这吧。等以后有了无烟火药再换个药呗,曼利夏1888就是从11毫米弹改成8毫米弹的1886型。

一步分两步走的不光它一家。英国也是这路子,英国佬是1888年推出了新式的李-梅特福德(Lee Metford)步枪,也是同样的概念,黑火药小口径。弹药是7.7x56毫米的尺寸。这年生的枪还是“大德意志”的委员会88最优秀了,曼立夏1888装备奥匈帝国全军到了1890年,他们还是没搞出无烟火药弹,整了个半无烟火药弹,药筒里是80%黑火药加20%的无烟火药还能给子弹提提速,药筒也缩了2毫米。
经过改造发射8x50毫米半无烟火药弹的曼利夏1888步枪在收藏界叫1888/90型,五七哥这款就是改造过的。奥匈帝国1893年才搞出来纯无烟火药弹,发现膛压太高了

曼曼利夏88型的初始设计根本就hold不住,真是让人泪流满面只能搞款新式的1893型,虽然也是直拉机但是设计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我们来看看这款生不逢时的老枪的一些特点,撇开性能不谈,设计还蛮有意思的。(这一段讲一看原视频这里的配图很难展示好)
从前往后看,准星是普通的刀片型和大部分黑火药枪一样没有上护木。

三个枪管箍直接固定在枪管上,头箍左侧是刺刀座。黑火药枪的刺刀座普遍在枪管右侧(它中这个在左侧)枪管下方一般让位给通条,然而这枪没有通条,这个棍棍是堆垛勾,架枪用的

表尺是曼立夏1888型的一大特色

跟咱以前讲的步枪都不太一样有个粗大的两翼。外侧是刻度,内侧是对应的锯齿

表尺左右两个薄片卡在锯齿上,从表尺下面可以看到左右薄片中间,是人字形弹簧提供张力

调节位置的按钮直接做在薄片上,这个设计比较特别也就是意大利的卡尔卡诺(Carcano)有些类似。

靠左右按钮交替使用可以实现微调,距离远了直接捏住两个钮也可以一步到位。注意它刻度的单位不是米而是Schritt,步长。一个Schritt相当于0.7几米,所以它的起跳距离也有300多米了。老式步枪的铁瞄,理想都很丰满。左侧标的是500到1800,右侧从2000到3000,中间表尺的高度是一样的。为什么对应两个距离?

大家看表尺照门右侧还有个机关往右拉出一个小照门,它是远距离齐射表尺(Volley Sight)

是和二道箍这里一个尖头配合使用,这个尖头就是准星。

五七哥的这把勒贝尔1888保存状态一般,尖头准星给磨掉了。这支枪印记不多只有机匣左边一个序列号和厂家OWG的标识


奥匈帝国那么不讲究?倒也不是,一开始应该是有部队标识什么的。这把枪经历比较丰富,本来是装备奥匈帝国的但是他们一战战败后枪被战胜国之一的意大利拿去了,意大利人把很多标记搓掉了。这个三流帝国主义国家在1935年入侵埃塞俄比亚的时候竟然还出动了这老家伙然后这把枪又被埃塞俄比亚缴获。

黑叔叔都嫌太落后扔仓库里雪藏接近90年近几年才被美国商人当古董进口到美国。命途多舛,成色一般。


好在埃塞俄比亚气候不错虽然烤蓝都没了但是倒没怎么生锈。

供弹系统是OWG引以为傲的曼利夏漏夹在毛瑟1889年发明桥夹之前,漏夹装弹确实是效率最高的设计。这款老枪的漏夹和子弹现在比较稀有了,没法给大家演示

弹匣下面这个钮应该是弹出漏夹用的,它这种早期的漏夹上下是有区别的

只能从一个方向装弹,黑灯瞎火看不清得摸索一阵才能把一夹子弹塞进去,这是它大屁股突缘弹导致的,上下排列为了防止底缘卡扣必须前后错开。没办法,后来的德国委员会88步枪和意大利的卡尔卡诺(Carcano)系列由于是无底缘弹药,漏夹上下对称装弹就不用分上下方向了。当然这枪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它的枪栓,直拉式的栓动步枪确实不多

曼立夏是首创,奥匈帝国解体后也只有瑞士军方还在坚持这种设计(看看K31)。理论上讲直拉应该比旋转后拉式快一些,毕竟少一个旋转的动作也不会影响视界但是实际操作中射速倒是快不了多少因为不管是直拉还是先转后拉手操作枪栓的时候,枪失去支撑加上后座,射手视线都会偏离目标。在中远距离,两枪的间隔时间大部分是花在重新瞄准上,拉栓不是决定因素,瞄准时间才是决定射速的关键。现在的直拉步枪基本上都是.22口径的运动步枪,基本没有后座而且枪本身也轻倒是可以发挥出直拉机的高射速。

子弹发射后,铜壳受热膨胀和枪膛贴的比较紧,旋转后拉的步枪像毛瑟71/84型一般会做一个斜面利用转动的力矩,预先把弹壳从枪膛里向后拉一点。松动后直接拉栓就没啥阻碍了,这叫预抽壳。这款直拉机是没预抽壳的,靠硬拉。这支枪可能枪栓不是原配的。即使没有子弹,拉栓也不怎么顺滑。

保险的操作也比较简单,待击状态下转90度会锁住枪栓,拉不开也打不响。这枪扳机力偏重对精准射击不友好。

木托有个半小握把对控枪倒是有好处,这款枪的核心还是在这个枪栓上,我们把它取出简单点评一下。这个操作和毛瑟步枪差不多都是机匣右后方一个开关。

往外掰,同时后拉枪栓就能拿出来。

枪栓造型其实还挺简洁的,前面光溜溜就一抛壳钩因为人家是后端闭锁的,闭锁结构在这里,是这块上下摆动的卡铁。

承担黑火药的膛压,磨来磨去的,卡铁承力面都没有生锈。拉栓的时候卡铁里面顶着它的部分会被拉出来

卡铁会上移解除闭锁,这样枪栓就能后拉完成退壳动作,再把枪栓前推就能完成上弹。同时强迫卡铁下摆完成闭锁但这时候的击针会通过这里被阻铁钩在后面,进入待击发状态扣板机就可以安全击发子弹。

这大栓设计比大部分黑火药栓动步枪都简洁,曼利夏是铁路工程师出身的能跳出很多专职枪械设计师的条条框框,搞出不寻常的设计。

当时中国也觉着这枪好啊,1891年在江南制造局仿造。基本设计是曼利夏1888,换了英式7.7毫米口径,也是黑火药弹。网上说快利步枪借鉴了曼利夏,新利和南夏步枪,新利就是Lee Metford使用英式的子弹,所以弹匣的形状和曼立夏1888不一样。南夏枪是无论如何找不到出处,那时候各种枪的称呼相当不规范怀疑是以讹传讹了。

快利参考的第三把洋枪其实是委员会1888,表尺和弹仓内部都是委员会步枪的设计。

快利步枪做出来后,国人振奋,各种溢美之词,有人写文章论中国宜一律用自造之快利枪也有人还把这争气枪排世界第一去了。

而李鸿章推销起来更是不遗余力,他1893年上奏要求奖励快利步枪研发制造人员虽然他这时候主政天津,江南制造局可是他1865年一手创建的。步枪立项也是他推动的,夸他们就是变相夸自己。

奏折上说:
”今年五月,日本陆军中将川上操六“游历来津(天津),试放此枪(快利)动色叹羡 (羡慕嫉妒恨),谓彼国中(说他们日本),村田大厂所造(村田铳)殊不能及(远远比不上),乞取两枝以为标准(求了两支带回去抄)。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是吧,洋大人说好才是真的好。实际上川上操六是日本参谋本部次长,这次访华是刺探情报来着。考察了清军部队训练,武器装备和军事工业。看你这么配合底裤都秀出来了,得了便宜还不得卖个乖随口夸了两句结果就被李中堂李大人拿去邀功了。当然川上的结论就是中国不足惧,次年就爆发了甲午战争

李鸿章创建的淮军和北洋水师被小日子打的一败涂地,吹那么牛逼的快利步枪也救不了场。当然不是所有人都买帐。同样搞洋务的张之洞肯定不服啊

“张香帅”自己也搞步枪项目,吐槽快利枪那是毫不留情:“乃制造局臆造之式(瞎凑的),亦不甚合用”。老张不搞自主研发直接引进了成熟的德国委员会88步枪,国产化的叫汉阳造。张之洞比较汉阳造和快利。“鄂枪管头有两小耳(前面双闭锁榫)关上转弯,此耳即钩住枪身

受力适中弹出后一旋即开,既灵且固”:讲的是汉阳造的前端闭锁旋转后拉枪机的好处
“而沪枪于管(指枪栓)之后,半截下面安设托板借板唇之力钩住枪身直开直关板受张力易致下垂,开管即难(拉栓难)。又拖板受力不居正中,放多时,簧管必因受力不正而弯曲损坏(枪栓上下受力不均匀)且套入枪身处,切面较多而紧,一受药力热涨(弹壳膨胀卡在枪膛)或受沙尘进退均涩,手力不足(手拉不开)每须佐以足力。

快利枪抄的曼利夏1888的闭锁结构是通过铰接,上下摆动的一个托板闭锁不牢靠,受力上下不对称打多了变形而且没有预抽壳。

拉栓困难,拉不开靠脚蹬的话拉机柄有时都踹掉了。还有一个关键差别张之洞没提,那就是委员会步枪用的是无烟火药的弹药弹道性能碾压快利的黑火药弹,这是真正有代差的。快利这枪不光烂产量也不高。
“一年出二千馀枝“所以快利的牛逼还是吹了很多年的。
1903年端郡王载漪也参了它一笔,他的禁卫军虎神营分配了快利枪二千枝:
“大半机簧不灵甚有接笋不密火由缝出致伤兵丁“,要求整顿枪厂所以江南制造局只好改生产汉式步枪。

1891年搞快利的时候,世界已经进入无烟火药的时代6年了。大家都在上马无烟火药的新式步枪。江南制造局仿制了一个诞生前就已经落伍的黑火药枪还感觉倍儿棒说明他们管事的认知水平其实还是很低下的而且人菜瘾大连抄三家然后装成自主创新的样子,去邀功。这么浮夸,怎么可能搞出好枪呢
甲午战败后,大清痛定思痛,决定西法练兵组织编练新建陆军

1895年袁世凯取代了胡燏棻在天津小站练兵。1896年给新建陆军买的第一批洋枪就是6000支曼利夏1888。

这时候毛瑟的无烟火药步枪第二代都上市3年了,大部分打7毫米毛瑟弹以当时的技术水平堪称完美。西班牙,智利,瑞典,巴西,布尔共和国等等都进口,国际上卖到爆。

再不济买点委员会88,法国勒贝尔那样的第一代无烟火药枪也行。结果又买了一堆黑火药弹的曼利夏也不知道是哪个坑爹的G孙给操持的,有术无学的袁大头不会在选枪上费多大心思。估计是给人忽悠瘸了。大清搞洋务的大员靠谱的也就张之洞一个果然没用几年袁世凯的部队又开始换成委员会88和国产的汉式步枪了。



1902年武卫右军护送慈禧光绪两宫回銮的时候,老照片里能看出来这两款枪的存在虽然照片分辨率不高。曼利夏的拉机柄和刺刀在枪身的两侧(一左一右),这种特征的枪是不多的

1903年起改名武卫右军的袁世凯部还引进了日式的三十年式步枪


最终扩编成北洋六镇的时候曼利夏基本都淘汰了,有资料讲一,二,四,六镇都是日式步枪只有第三镇和第五镇用的是德式步枪。当然奥式步枪也没有这么快就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1912年北洋军第三镇在北京hua bian,号称要挽留袁大帅


史称北京BINg bian,史学的主流观点是这件事是袁大头自导自演的闹剧,这样他就不用去南方GMD的老窝就职大总统啦。

确实也达成目的,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中华M国临时大总统

作为收场袁世凯命令驻扎热河的姜桂题部进京维持秩序。

英国记者拍摄的照片里“姜老锅”的部队装备的还是曼利夏1888

他们是以前大清的武卫左军,不算袁世凯的嫡系,枪老一些也算正常

好,这期我们就聊这么多吧,下期我们做个分解,仔细研究下这款有趣的老枪(去看原视频吧)
题外话
鄙人找到的一个好玩的东西,一只义和团运动期间,可能是义和团成员使用的步枪。(还有另外一只是清军使用的曼利夏1888/90)



1888/90


然后推荐大家去看原视频,和专栏完全不一样的,看结构和怎么运作的,视频展示的更为直观。
最后向大家推荐一个很好的国漫:《国魂》神北克他们做的,故事和军事细节做得都不错,虽然评论区很多争议但是见仁见智就好。我记得在哔哩哔哩漫画就有(实体好像也有)。之前也是我一个朋友推荐的,看了感觉真心不错,今天讲到快利和清朝相关的话题就有想到了这本漫画。
(鄙人打算2刷,很少有东西可以让我二刷哈哈,感觉这样说越来越像恰饭了。。不过这估计是第一次我会主动去二刷一部/个作品吧)
主人公三兄弟代表三方,一方是清朝军人,一方是留过洋的青年和变成义和团某头目的老幺。三分在义和团运动中各自的表现挺有趣的。故事时间线从甲午一直到民初,总而言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放几个图大家可以看看(随便选得):



好嘞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