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幕中的戏曲记忆】邀您走进——梅兰芳的舞台艺术
【银幕中的戏曲记忆】邀您走进——梅兰芳的舞台艺术
https://mp.weixin.qq.com/s/2TzW7aMcMAkIVLFdPK5m5Q
梨园乡韵
《银幕中的戏曲记忆》
戏曲在中国百姓文艺中悠久而成熟
电影是依靠现代工业技术形成的大众娱乐
20世纪初期电影刚刚从西方传入中国
东西方的大众文艺也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银幕上的戏曲记忆由此诞生
或许,您曾被大银幕上那动人的传奇
脍炙人口的唱腔深深打动
某些戏曲电影至今依然影响着我们的审美
占据着我们的艺术回忆
今天我们邀您重温那些经典片段
去探寻,当年的震撼是否还在您心中萦绕
没有半点衰减呢?
梅兰芳的舞台艺术
《梅兰芳的舞台艺术》从1953年一直拍到1955年,历时三年之久,当时我国百废待兴,北京电影制片厂没有洗印彩色片的条件,拍摄的胶片必须用飞机送到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冲洗,隔好多天把冲洗好的工作样片再送回国内。拍摄的时候也没有监视器,就一台摄影机,导演站在旁边,看不到具体的拍摄画面的内容,摄影师只好按照导演的要求自己来把握画面,那么具体效果也要等胶片从莫斯科冲洗回来后才能知道。文化部对此很重视,特意从前苏联请来了专家协助拍摄,虽然语言不同,生活习惯也不太一样,但是彼此相处还算好,可是在具体创作的时候,也难免出现一些矛盾。主要原因是来自苏联的摄影家对于戏曲的表现不够了解。

比如说拍摄《断桥》一折,许仙、白娘子和小青表演跑圆场,苏联专家就很费解,中国的导演怎么跟他解释,他似乎也不大懂。跟他说:这是表现许仙在前面跑,白娘子和小青在后面追。苏联专家问道:这样转一圈不就能抓住了吗?当然戏曲的程式化没被西方的专家看懂,观众听来也一定觉得非常有意思,但是至少这也说明了,当年咱们的电影是在简陋的条件下,拍得是多么的不容易。

当时梅兰芳先生为了拍摄这部片子,打乱了一贯的作息习惯,而且摄影专家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布置灯光,一天拍摄下来也不过拍十几个镜头,梅兰芳先生要勒头化妆。勒头对于戏曲演员来说是很辛苦的事情,梅兰芳先生扮上戏以后,又不能卸妆,为了配合断断续续的拍摄,那么中间休息的时候,只能把外边的服装暂时脱掉,但是这个头是一直勒着的,所以经常是从早上八点钟勒头化妆一直要坚持到下午六点多,但他从来没有怨言。

梅兰芳的舞台艺术纪念邮票
在《梅兰芳的舞台艺术》中《霸王别姬》的霸王是刘连荣先生扮演的,他与梅先生站在一起身材略显矮小,所以剧组建议换当时有名的杨派武生孙毓坤来扮演,同时剧组还建议《洛神》当中曹子建的扮演者姜妙香先生换成刚刚拍完《断桥》许仙的扮演者俞振飞先生,不是姜先生演得不好,而是在年纪上俞振飞先生比姜妙香先生更年轻一些,这是剧组的建议,但是艺术创作和人间情意之间,梅兰芳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他是这么说的:演一场戏临时换一下是可以的,但是电影是传世之作,况且我们彼此之间的亲密关系都是几十年的合作结晶,要换人绝对不行。艺术是因为有了人间的情而出现的,这种崇高的认知幻化为了一种纯粹的人生境界,或许这就是梅派。
今天,我们重温经典,共同走进戏曲艺术片《梅兰芳的舞台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