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修仙小说基础设定构造的尝试(2)灵力及其相关对象

2023-06-14 19:46 作者:雪ノ竹  | 我要投稿

灵力是修仙小说极为基础的设定,但人们很少谈到灵力的本质是什么。“百姓日用而不知”,能用就行,过于流连于此反而会阻碍主角升级。虽然会有一些情节说主角如何深入理解灵力的本质并提出了什么新方法,但这些往往是一笔带过,也不会在之后显现主角这种特有理解的意义。怎么都行啦,我要做的只是尽可能为灵力设定更多的内涵。当然,我这篇文章里进行的讨论是建立在我在前面谈过的气与灵气设定基础之上的,所以重复内容我不会在此赘述。

什么是灵力?灵力是天地灵气经神智炼化后得到的力量。而灵气本就被我们设定为神智的潜能,再经由神智的炼化,得到的产物自然是神智功能的进一步提炼。神智的功能是对气的调谐,更往深层去,进入到天地大结构的层次,在这个结构中灵力承载的功能就是调谐人与天地的关系。灵力贯通物物界限、连结人与万物的呼吸、化解气欲形成新的灵气,因此灵力的运用首先表现为对万物的感应与对万物的治理。也就是说,随着灵力的发动,固执于己身的物被重新纳入天地这个结构中,进入与人的亲密关系之中。甚至可以说,灵力的运用乃是代天行事,一招一式之间自然夹杂天地之威,难以撼动。

鉴于上述讨论,我们可以将灵力设定为对人与天地之结构关联的调谐力量。那么这有什么用呢?首先,是我们对与灵相关的,如灵力修炼,灵根灵器的探讨都有了根基,其次,是能够与另一种修仙中基础的力——法力做区分。关于修炼体系的设定我们放到境界体系设定中讨论,现在我们不妨继续就灵力设定本身进行一点联想:灵力来自于人与天地的结构关联,而这同样也是神灵的诞生方式。灵气在人则为神智,散乎天地之间则为灵气,依于现象则为神灵。神灵是自然界蒙昧初开之产物,是对于天地结构来说尚且锁闭着的神智。唯当人们以人类自己的小结构取代天地循环的大结构,也就是说国家主导社会运行的时候,神灵便开始难以维系其存在,纷纷溃散并最终融合转化为天道意志。这些神灵不是我们后来在人类兴盛之时看到的一些保佑人福运亨通的好好神明——这些神明是有编制的——神灵的本质用鬼神来形容更加妥帖。它们是人类最初在随时可能发生的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对一切自然灾变的恐惧,是莽荒自然界征服人类的恐怖力量(想象一下远古时期那些凶恶的艺术品)。由此我们可以将神力说成是敌视人类,取代并压制人与天地关联的,灵力的前身,一种尚处于狂暴状态的灵力。也可以反过来说,灵力,或者说灵力的进化——仙力是神力的改良。进而仙人就可以设定为是模拟神灵的产物,是人与天地亲和之代表的新神灵。不过注意仙人只是模拟并且满足于模拟,因为他们是自己修炼而成,不是天道意志想要借助一些载体来维护结构秩序而培养出的神明。也因此,灵力的用途与权能相似。前提是人们是根据灵力自身来使用它,而不是通过术来间接操作。不是真正能够沉浸入自身本性的人,不可能根据灵力来使用它。这要求极高的境界了。说的明白点,就是灵力修炼到极深处,会直接根据其本性转变为使用……(火、音乐、领率、划分)的能力,成为天地万物之结构借人身而显化某种联系的载体。

然而诸位可以看到,灵力的诞生是与感应有关的,而感应是中国自己的思想中极为重要的观点。但如此一来法力的基础在哪里?我将其建立在佛教理论之上。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诞生了很多与老概念相似又不同的新概念,可以试着比较神识与神智,劫与眚。廓清这些处于边界地带的设定的来源,我以为是很有益的。但要如何丰富这些设定的内涵呢?我们关注佛教的理论。佛教的机要在于心识。要究明法力是什么,就必须探讨心识构造。限于篇幅与本人理解上的局限,我们只是简单做一下设定,不追求非常贴合理论的本意。

首先要明白,“心能生万法”。我们因此将法力设定为心识的构造能力。当然,心识构造不是说我们可以纯凭空想来创造某种东西,它也是有蓝图的。(参考空想具现,它也需要某些东西作为基底)在通常情况下,所谓能生万法也只是说心如同明镜一样,可以如实映照出万事万物的存在。但之所以说生起而不是照见,是因为我们关注的是事物如何通过我的心表现为这种存在形式。在这里我们绝不把物就理解为客观的物,而是分解出它存在的因缘。并从因缘之网(其实用海形容更准确些)的角度反观物的存在形式,会发现物就像因缘之海的浪花一般,只是真实世界的一个缩合,执着于缩合本身便成妄想。在这个过程中,因缘聚合是客观的,但聚合显现为与他者不同的物则有心的作用。这种作用就是识的能力——了别。因此法力就是主动聚合因缘,并把这团因缘从网中解下,最终打包成一个物的力量。换句话说,就是设定的力量。“法谓轨持,不舍自相。”一般我们无法控制这种力量,因为业力迫使我们必须以这种方式了别事物,忘却了物尚处于因缘之海中时的无限可能性。业力无非是业已成型的法力。业力我们不首先理解为一种类似于一报还一报的强制因果实现的力量,也不径直理解为罪责的感情在猛烈地炙烤着心灵。它是心识自身的螺旋——隐去物的如来如去,让物当下的存在仿佛天然如此一般。唯有通过信仰的方式唤醒心中的愿力,打破这个禁忌的螺旋,才能松动已然僵化成业力的法力,进而让法力重新活化起来为心识所使用。由此法力的修炼在于消业。消业可以是在现实中直接了却因果使心境圆满,也可以是沉入意识深处观察意识构造,而意识的构造说白了就是缘海的构造。我们对一件事情抱有不切实际的感情往往是因为我们没有去分解它;没有追根溯源,从其如来如去理知它。如此,就能在因果未消的情况下止住业力,一身轻松地直面当下。

这样我们就走完了佛教的法力设定过程。现在,我们尝试将其基本概念替换为中国思想里的——心识替换成心神,万法替换为万物之理,因缘之海替换为气之动势,消去业力则替换为澄心祛欲。如此一来我们会得到什么呢?首先,这个心神实际上就是神智,但功能有所偏移。“心者,一身之主宰,神之帅也。”心神的功能是主宰。因为对于执掌天下一理的心神来说,观察事物、预测事物、操作事物的方法是很明确的。物有其理,气有其数。只要通过物在世界运数中的位置计算其未来,行事时符合成物之理,物还是很听话的。心神能够驾驭气之动势,因此关键就在于保持心神宁静,灵台清明。神与欲同出于心。心必须时刻自省,祛除妄欲对心神主宰能力的干扰,最终复归清净大道,万物自化,天人合一。这种法力理解与佛教的区别是,佛教的重点还是在于理知,灭苦得净;而这里的着眼点则在于用,通过合道让用贯穿下来,也即达到万物自然宾服的目的。由此,我们将这种法力设定为据结构世界之理而主宰万物的力量。

由上述两种法力的修炼原理,我们可以发现法力的修炼实际上是重新赢回人的本来面目,恢复心灵本有能力的过程。因此它必然是人人皆有,人人可修的。虽然法力的最大值是随着先天之性的确定而给定的,但反过来说只要人心本身没有枯萎,法力的量就是无限的,只是单纯在一个时间点输出是有上限的罢了。如果说灵力的可使用量取决于结构中能量循环的效率,那么法力的可使用量则是看一件事占用计算量的大小。而且,以法力的性质,使用法力的人也不需要正面比拼力量大小。使用法力可以变大变小,穿透障碍,禁止通行,甚至当场幻化物品。而且一旦被他抓住了敌人行事之理(缘合条件),法力就可以特化为专门打击敌人的力量。但是用灵力就很难实现这些。只是如果这样去设定的话,法力的强度是不是太高了?必须明确的是,法力再怎么说天人合一,它都是人的力量,远远不如灵力使用者自然亲和带来的共鸣增幅,同境界比拼力量灵力必胜。而在量的方面,灵力的使用者如果能够构建足够大或高效的结构——比如阵法、队伍,那他的灵力量也是近乎无限的。套用热血漫里常见的套路,就是一号主角(灵力)是数值怪,二号主角(法力)是机制怪。不过法力使用者也未必要坐以待毙。法力运作自成一体,它完全可以构造符合它心意的世界——法力使用者的心像世界/大道领域。这样,我们就平衡了两者设定的基本强度。

既然已经区分了灵力与法力,顺便清理一下神识的设定吧。一个令我疑惑的问题是,神识究竟该如何想象呢?想象成一个雷达吗?还是说,神识就是气息感知的能力?乍一看,识嘛,了别。察知不就是认识到了,没差别。表面上确实如此,但实际上却并不一样。神识的根底在于了别,它会直接让你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就像前五识会给出影像、声音、气味、味道、触感,神识可以理解为会给出一段信息。但气息感知的根底在气,只能通过气的流向与性质推断事物的变化与状态。感知到某人的气绝不意味着我直接知道对方是谁了。气息感知只是像引发怒气一样在我心里引起一种感觉,或熟悉或陌生,或粗犷或细腻,或轻灵或沉重。我可以根据这种感觉猜测对方是谁,但不能直接知晓。而且气息感知一般是对生物,扩展来说也就是对气的走势,不会去了别出一个物。最后,气息感知是一项技能,神识却是一种能力,是心识本身的功能,两者截然不同。由此针对两者的手段也将有所区别。(为了平衡,削现在动辄几百上万里的神识是一定的,可以从范围,精度,易被反制程度下手。)举个例子,应对气息感知可以催动狂气强制使对方陷入疯狂,而应对神识则可以反制一个幻术致使其误认。一切设定都应该对应的想出一个巧解,战斗起来才精彩,不是几章结束。至于感应,感应是结构层面的事,比如某人对应某颗星,可以用来预测,不能用来侦察。除非是那种虽然现象上没什么,结构上却剧烈变化的事情,比如有人偷偷断龙脉,天子或本地诸侯王薨,天下神器被夺,那即使远隔千里也能感应到。

也许有人要问:搞得这么细,区分这么多干什么?我不会说这些东西铁定能用上。只能说这些设定做得越细,一场战斗要考量的变量就越多。而这种固执到最后会改变目前修仙小说战斗的形态,甚至会允许一种两个人的斗争打完一本书的故事出现。这就是其意义。所以我在第一篇里就说过,我会引入很多新的设定。我也不会隐藏这些设定的灵感来自于动漫或传统。但我要重复那句警示:任何的引入都是有后遗症的。引入传统思想会不自觉陷进传统思想的逻辑;而引入动漫设定的结果,就是故事组织形式发生改变。

最后说一下灵根吧。在修仙小说里,灵根的功能是加速吸收对应属性的灵气。我看到过一些小说效仿现代医学的诞生过程用解剖寻找灵根。如果非要以这种视角去设定的话,可以把灵根设定为类似酶的东西。不过我不太喜欢这个方向。既然灵根是灵气这个层面的东西,而灵气并不实在,那么灵根就不可能通过对实物的分解发现。这么说吧,死人是不会有灵根的。只有在统一的生命体当中,灵根才能存在。那么我们如何设定灵根呢?灵根,称其为根就是因为它尚还潜藏着,有待发作。灵气于人为神智,灵根就是潜藏在神智中治理的倾向性与感应的敏锐性,也即神智先天结构中某种关联的特别强化。如此设定的灵根就与神智运作的方式,也即人的性格有关。这也是我如此设定的目的之一。灵根不是即插即拔的零件,而是会在神智运行中现实地起作用,构成人物性格的东西。不管是否意识到,是选择对抗还是选择发扬,它都会在人静下心时猛地发现它一直都在。至于灵根究竟如何生成,请恕我不能直追先天未画前了。这需要我们理解命格的构成。(愿意的话不妨直接把日主属性与灵根属性关联起来。)

说了这么多,我只希望我们能够真正思考灵力、神识、灵根在设定体系里究竟处于怎样的一环。它们都不是彼此外在的东西,也不是可以无后果使用的东西。人总是从对象中反观自己的存在,道路的选择也总是从微末小事开始。最终这些东西:他所承接的东西、他所曲解的东西、他所放弃的东西、他所希冀的东西,都会内化为他的人格。而“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一个立得住的人物需要的是设定(潜质)、决心与命数(结局)的交相辉映。这也是我构造设定体系的初衷——一个世界(体系)的展现,就是那个踏上命途之人全部自我的绽开。


修仙小说基础设定构造的尝试(2)灵力及其相关对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