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人抛弃海底捞,不过是遵从内心
原创 不喝奶盖 青年横财发展会
前两天,海底捞突然宣布一大重要决定。 从2月21日起,海底捞旗下所有门店,今后不再允许顾客在消费时自带食材。

原因很简单,这届年轻人已经很久不去吃海底捞了。 曾经是业内顶流的海底捞究竟是从什么时候起退居二线的,现在已经无从可考了,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次自带食材政策调整,让很多人看清了一点:往日财大气粗的海底捞是先没的钱,后掉的粉。
确实,从最近一年多网络上的讨论话题来看,吐槽海底捞抠门的声音变得越来越大。


虽然海底捞方面一再声明食材平替并没有降低成本,但被伤透心的顾客还是用脚投了票。 在过去两年里,海底捞在全国范围内一共关店超过300家。

提到海底捞,在你脑海里出现最多的记忆点,是某种好吃的底料,还是某次聚餐时看到的“耍宝”? 相信很多人看到这个问题时,给出的答案都是后者。
没错,作为国内甚至国际上服务业的第一梯队,海底捞在最初登陆各大城市时,主打的“拿手菜”就是顾客高于一切的服务态度。
犹记得那年,一些去海底捞尝鲜的顾客,惊喜地发现这家火锅店为了照顾南甜北咸的不同口味,在小料区摆满了几十种蘸料。 零食水果区的丰富程度更是吊打不少机场贵宾厅。

整个用餐过程里,完全无需自己动手,服务员就会帮你随时斟满各种饮料。
从给长发顾客提供头绳,演化为给用餐结束的客人洗头。
为了避免客人抢着结账时动作太大误伤到对方,海底捞还贴心地在洗手间的蹲坑前安排了一个隐藏按钮。一键冲水之外,还能快速结账。

在鲜花手幅和生日歌这三板斧的衬托下,在热烈祥和的氛围和一声声say hi hi的歌声里,打工人快速破冰,有效拉近员工间的关系。
于是,去海底捞过生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公司聚餐的必选项目。 以部门为基本单位的消费人群,也是海底捞以往最大的目标客户。
现在回头看,生日会这种强行炒热气氛的仪式感,或许很多人都会觉得脚趾酸痛。但在2000年之后,大部分同行还停留在“穷修门面富修灶”的阶段时,海底捞确实凭借这样的一招鲜,吃遍整个大中国。 毕竟那时候,距离国内服务业不许殴打顾客的时代,不过十几年。
日式服务太远,英国管家太贵,去海底捞吃个火锅就能感受做上帝的感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巅峰期的海底捞已经脱离了餐饮服务业的范畴,成为一种主题性体验的消费场所。
比起没什么太大特色的火锅料,大部分来店里消费的客人,更期待能在这里打开一个情绪盲盒,感受商家的诚意和七窍玲珑心。 按理说,这种以诚相待,温情暖心的服务不应该被淘汰啊! 可事实证明,这届年轻人已经不吃这一套了。

冒菜是一个人的火锅,火锅是一群人的冒菜。 这句前几年的广告语,用来形容火锅的社交属性,再合适不过了。 在中国人的传统认知里,吃火锅都是一件阖家团圆、邀朋唤友的热闹事。
所以在海底捞早期经营期间,四人以上的客单一直是消费群体里的大头。 但由于城市进程的变革等原因,近十几年里,“独居”早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一个人吃饭时,冒菜、麻辣烫等类似外卖产品,完全可以替代火锅。 还坚持一个人去火锅店消费的客人,完全是因为太想吃这口了! 敏锐观察到这一点的海底捞,及时推出了娃娃陪吃服务。
“拜托,我就是想来吃顿火锅,大可不必搞得好像有多鳏寡孤独。” 除了不被领情的娃娃陪吃,海底捞还搞出过陪失恋客人用餐、给吵架情侣送花、给分手情侣唱歌的服务。 在这种情况下,就问谁还能吃得下去饭?
除了过度服务之外,这几年的海底捞还经常被质疑是否侵犯顾客的隐私。 在去年被爆出来的一条新闻里,有顾客就反映自己曾亲眼看到过海底捞的点单机器上,给会员按身高、年龄、发型、脸型等体貌特征以及个人喜好等,进行详细标注。
比如,吃饭和朋友说到今天升职加薪了,结账时就会被送一份小礼物,以兹祝贺。 虽然这样的贴心之举会让人觉得温暖,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意味着私下聊天内容都会被人“偷听”。 这种不拿自己当外人的态度,难免会让有的人觉得没有边界感。 而保持适度的社交距离和边界感,恰恰是当下年轻人最在乎的一点。
就像时下最受欢迎的一人食餐厅,以及导购不主动询问的服装店。这种风评走红的服务态度,无一不说明,顾客至上和保持距离是两回事。 当然让90后远离海底捞的真正原因,除了对边界感的微妙态度,还有更重要的一点。 那就是,90后不需要团建!

早在海底捞初现颓势之前,90后已经不愿意参加团建了。 和不熟的人一起强行破冰,给对骂过的同事唱歌送生日祝福,休息日要陪领导一起烫火锅……
种种上演虚假繁荣的职场塑料情,以及团队里过分强调社牛的重要性,都成为职场人的一种精神内耗。 为了躲避参与这种没有丝毫利我的无用社交,90后打工人率先打响了第一枪。 君不见,各个工作群里,能大声喊出不参加团建,不吃生日宴的90后勇士,经常被同事们称为“新世纪的福音战士”。
在这一代消费者看来,比起和团队一起围炉涮锅,他们更希望能安静吃饭。 在他们的带动以及破窗效应的影响下,最近几年的公司团建方式,已由强行手拉手弱化为允许背对背。
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就像最经典的美食剧,内容主线大多数是强调单人用餐一样。 生活在人群里,吃饭这件事能够给我们带来愉悦感,本质是源于食物,而不是社交,更不是热闹。
无论是职场聚会还是家庭聚餐,饭桌上的社牛都不是必须的。尊重每个人社恐的权利,才是一家餐厅,能够留住客人胃和心的最好方法。 省流来说:
设计/视觉:壮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