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办:关于新人的故事》第四章 第二次结婚 18
18 卡杰琳娜·瓦西里耶芙娜·波洛卓娃的信
(圣彼得堡,1860年8月17日)
亲爱的波琳娜:
最近有件新鲜事叫我非常高兴,目前我也正在尽心竭力地投入这件工作,我想在信里给你讲一讲,我想你也会对它感兴趣的。但是,最主要的是,你也许也有机会去做同样的事,我的朋友,那该是多愉快的事啊。
我想写给你的是关于一个工场——缝纫工场的事,其实这是两家工场。这两家工场都是由一位女士按照同一原则创办起来的,在两周前我刚刚和她相识,不过现在我们已经很要好。现在,我给她帮忙,但有一个条件,即在以后她要帮我建一个同样的缝纫工场。这位太太叫薇拉·巴芙洛夫娜·吉尔沙诺娃,还相当年轻,是位心地善良,性情快活的人,和我十分相投。她更像你,波琳娜,而像你的不好动的卡佳①的地方少。这是位十分机敏、富有朝气的太太。我是偶然听人讲起她的工场的。他们只给我讲过其中一家,我于是根本没找人介绍,没拐弯抹角地径直登门找她,直言我对这缝纫工场很感兴趣。我们真是一见如故,尤其是我发现她的丈夫吉尔沙诺夫,就是当医生的吉尔沙诺夫,你该记得在5年前,他曾对我有很大的恩惠。
——————
①卡佳即是卡杰琳娜的爱称,指写信者本人。
——————
薇拉·巴芙洛夫娜和我谈了有半个小时左右,她看出我对这些事确实关心,于是她就带我去她自己的工场,这家工场由她亲自管理(还有一家办得早,是她的一个好友负责,那也是一位很好的、很年轻的太太)。我就把这次初访的印象告诉你吧。印象真是新奇而又深刻,我当时就把它写在日记里,其实我好久不写日记了,可是由于特殊情况——这些我以后向你详述——我又恢复了。我很高兴当时写下了这些印象,不然许多当时令我激动不已,而如今虽然才过两周,却显得平凡的事会被忘掉——其实这本来应该是最平凡的事。可是也许因为它越平凡,我对它就越敬仰,因为它真是太好了。好了,波琳娜,我就开始从我的日记中给你摘录一些事,同时也补充一些我后来又知道的细节吧。
不知照你的想法,我所看到的是个什么缝纫工场呢?我们的车停在大门口。薇拉·巴芙洛夫娜领我登上很漂亮的楼梯,怎么说呢,这是那种有看门人家邸才有的楼梯。我们上了三楼,薇拉·巴芙洛夫娜按了一下铃,于是我们出现在一座大厅里,那儿放有钢琴,还有很像样的家具——简而言之,大厅的豪华程度相等于年收入四五千卢布人家的住宅。
“这是工场吗?裁缝使用这些房间吗?”
“不错,这是接待室兼晚会大厅。我们到缝纫工人的宿舍去看看吧,现在她们在工作室,我们不会妨碍谁的。”
我在下面写的就是在这些房间亲眼所见和薇拉·巴芙洛夫娜给我讲解的内容。
工场工作间是三套房间组成的,全在同一层楼上。在它们之间有门相通,就连成了一片。原先这三套房间的年房租分别为700、500、425卢布,共计1675卢布,但是,根据一张为期5年的租约一并出租,房主同意减为1250卢布。工场总共有21间房子,其中两间很宽绰,每间有四扇窗子。一间当接待室,另一间为饭厅,还有两间也比较大,辟为工作室,其余的作宿舍。我们走过六七间女工宿舍(我还是说初次参观看到的),这里房间里的家具相当不错,多是红木和胡桃木家具。一些房间还有立地穿衣镜,另一些房间有梳妆镜,做工精致的扶手椅、沙发都平平常常。不同的房间家具各式各样,几乎这里的一切家具都是碰巧用低廉的价格逐渐购置的。从这些住处看,住在这种档次房间里的人,很像中级官吏——比如说年长的科长或者就要升迁到科长的年轻股长家不过如此。比较大的房间住三位女工,有一间甚至是四位,其他房间都是两位。
我们走进工作间。我直觉得在这儿工作的女工颇像官吏的小姐、姊妹或年轻的太太。有的穿的是普通丝织品做的长衫,其余的人穿的是印花轻纱和薄纱衣服。她们的脸庞丰腴、新鲜,这是只有生活富裕、无忧无虑的人才会如此。你可以想象,我对此是多么惊奇。我们在工作室呆了好久。我认识了几位姑娘。藏拉·巴笑洛夫娜讲了我访问的目的,她们的文化修养参差不齐。有人说话蛮有教养,像富家小姐一样懂文学、懂历史,还了解外国情况,以及我们社会里一般富家子弟所了解的东西,有两位女工甚至可以说是博览群书的。其余一些人进工场时间还短,文化水平比较低,不过,就是和她们中的每一个人谈话也完全可以把她作为受过相当教育的人对待。总之,这些女工文化程度的高低与她们在工场呆的时间长短成正比。
薇拉·巴芙洛夫娜因为工作忙,只能抽空陪我,于是我就和那些姑娘谈,就这样一直谈到午饭时间。平时的午饭是三道菜,那一天有大米汤、炖得很烂的鱼和小牛肉。午饭过后桌上摆上了茶和咖啡。饭菜都很好,我吃得很香,我想就算我经常吃这样的饭菜也算不得清贫了。
你知道,我父亲现在就有一名好厨师。
这便是我初访的印象。原来人家对我说过,连我自己也这么想过:心想要去看的不就是裁缝们劳作、生活的裁缝店嘛,看见的也不外是裁缝的房间,还能见到一些裁缝,吃到她们吃的饭菜,而实际一看,这几套连成一片的房间决非穷人敢于问津之处,我碰见的女工颇像中级官吏或不大富足的地主家里的姑娘。吃的伙食谈不上丰盛,但我已经心满意足——这作何解释?这怎么能办得到呢?
当我们一起回到薇拉·巴芙洛夫娜家里,她和她的丈夫向我解释说,这些事都毫不奇怪。顺便提一下,当时吉尔沙诺夫为了举例说明,给我在纸上写过一份小账单。这张账单还夹在我的日记本里,我把它抄录给你,不过事先再说几句。
取代贫穷的是富裕,取代脏乱的是整洁。她们居住的房间岂止干干净净,甚至有点奢华。良好的教养取代了粗野。产生这一切的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裁缝们的收入增加了,另一方面是她们在支出中做到了最大的节约。
你知道为什么她们会获得比较多的收入吗?因为本钱是她们自己的,她们自己是老板,为此老板要赚的那笔利润就归己所有了。事情还不止于此,因为她们是用自己的本钱为自己的利益而工作,为此她们在工作中就更加爱惜原材料和节省时间,工作进展得快,而支出尽量减少。
很显然,她们在生活开销上也能有许多盈余去存储。她们无论买什么东西都是批量购入,付现款,所以她们买来的东西自然比零买、赊买要便宜。她们在挑选东西时细心、在行,而且先作市场调查,这就使她们买的东西达到物美价廉,比一般穷人买的东西实惠。
此外,还有许多开支或是大大压缩,或者干脆全部省去。你看,举个例子说吧,如果每天跑两三趟商店——那会多费多少双鞋子和衣服啊。我再给你举一个最小的例子,例子虽小却足可以说明这方面的道理。如果不备雨伞,那就必然要蒙受衣服被雨淋坏的损失。现在你来听听薇拉·巴芙洛夫娜对我讲的话吧。假如一把普通的粗麻布伞为2卢布,工场里有25位裁缝,每人一把伞,合计起来就是50卢布。如果不预备伞,她们的衣服受的损失肯定超过2卢布。可是她们是住在一起的,每个人只有在她们方便时才外出,特别是在坏天气时是不会有大批人一齐要出门的。她们认为买5把伞就足够了。这些伞是上乘的绸伞,每把5卢布,总共的伞钱——是25卢布,平均到每个裁缝身上是1卢布。你瞧,她们每个人用的是高档货而不用贱货却只花了买贱货的一半价钱。许多小事都是如此处理的,这些事凑在一起可就不可小瞧了。住宅和伙食问题也是如此。比方说,我在前边给你描述过的那顿午饭,总共要花5卢布50戈比或者5卢布75戈比,面包在内(但无茶与咖啡),而就餐人数是37人(不算我这个客人和薇拉·巴芙洛夫娜),固然其中有几个孩子。5卢布75戈比由37个人分摊,每人还不到60戈比,一个月不到5卢布。薇拉·巴芙洛夫娜说:假如一个人单独开伙,花这些钱只够买面包和在食杂店里买那些粗劣的食品。据薇拉·巴芙洛夫娜说如果在小饭馆里吃这样一顿午饭(当然不会做得如工场食堂那么干净),要花40银戈比——如果吃30银戈比的那要差得多了。这当中的差别显而易见:饭馆老板准备20个人或不到20个人的伙食,他要靠赚这个买卖的钱来生活,而且还要付房租、伙计的工钱。在这儿,这些多余的开支却几乎全部可以省去,或者最大限度减少。两位老太婆——两个裁缝的亲属的工钱是她们在这方面的全部支出了。现在你会明白当我初次去吉尔沙诺夫家时他给我写的做为例子的账单了吧。他写过之后是这么对我讲的:
“当然,我无法确切告诉您一个数字,这十分困难。因为在各种商业活动中,每个店铺、工场的各种收支项目的比例都不尽相同。我定出一个数字来,只是为了举例而已。但是,为了让这个账目更使人信服,我故意把数字定得低于我们的惯例所得的实际所占的便宜。所谓便宜,是与绝大多数商家和绝大多数贫穷的家庭的实际开支比较而言的。
“一个商业机构从销售当中所得的收入——吉尔沙诺夫继续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用来作工人的工资;第二部分作企业其余的开销:房租、水电、原料等;第三部分的比例是这样的:工人的工资占进账的一半,其余的开支占四分之一,其余的四分之一为利润。这就是说如果工人的开支为100卢布,那么其他开支为50卢布,留给老板的利润为50卢布。我们看看根据我们的方式工人们可以收入多少吧。”——吉尔沙诺夫念起写着数字的一块纸片来。
她们应得工资数额…………100 卢布
她们自己是老板,为此她们又拿到老板
的利润…………50卢布
她们的工作间附设在宿舍,为此比单独
租用工场厂房更经济,而且节约原料。这
两项在节约中占比例很大,我觉得能占一
半,可是我们只假定只占三分之一。为此她
们又从原定的50卢布必须开支中省下了…………16卢布67戈比
总计收入额…………166 卢布 67 戈比
“我们已经算好了,”吉尔沙诺夫继续说下去,“我们的工人可以收入166卢布67戈比。如果换一种方式(或叫制度)工人只能得100卢布,而且他们实际上得到的还不止于这个数目。她们是在为自己而工作,干起活来更加勤奋,效率就更高,速度更快。假如在一般的情绪下做5件活(在我们这里可以举例说做5件成衣),而在她们却做出了6件——这个比例太小,但我们是这么设定吧,于是,在别的企业赚到5卢布时,我们可以赚6个卢布。
由于提高速度、干劲大,收入增加了1/5
166卢布67戈比的1/5为33卢布33戈比
因此在上边的总数上要再加:33卢布33戈比
总计:200 卢布
“所以,我们的工人的收入比其他厂家的工人多一倍。”吉尔沙诺夫继续说,“现在再谈谈这笔收入是怎么使用的吧。她们拿到的钱比人家多一倍,花起来却实惠得多。您知道,这里的实惠是双重的。第一,这里都是成批购物,假定这样做可以省三分之一的花销——同样的东西零买或赊购如果花3卢布,在这里只要2卢布即可。事实上她们得的实惠还要多,以她们的住房为例吧:如果把每个房间隔成几个房间分租,那么占2扇窗子的房间共17间,每间住三四人——假定总共住55人。有3扇窗子的房间是2个,每间住6人,共住12人,有4扇窗子的也是2间,每间住9人,共住18人,这些统计在一起———共为38人。再加上上边说的各个小房间的55人——整个住宅所能容纳的人数为85人。如果每人每月付3.5卢布房租,年租则为42卢布,如此统计,把这些房间分着出租的小东家们整个房子的收入则为3570卢布。而我们的工人租这个房子总共才花1250卢布,差不多便宜了三分之二。很多事情都是如此,几乎全部如此。虽然我说是节省了二分之一,其实远非这个比例,我也只是按节省三分之一来假设的。而且,这还不是事情的全部。在这样的生活制度下,她们不需要很大的开支,她们所需要的东西相对要少得多——薇罗奇卡已经拿鞋子和衣服的事给您举过例子了。假定她们所买的东西的数量可以因此节省四分之一,比如人家需要4双鞋,她们只要3双就够了,或者说,她们3件衣服顶别人4件衣服用——这个比例又定得太小了。那么请从下列这些比例中得出结论吧:
由于采购物美价廉,她们买到的东西便比别人便宜1/3,就是说,假定别人买3件东西要付3卢布,她们却只需付2卢布,但是,在我们的制度下,这3件东西用起来又至少抵得上人家的4件。这就是说,我们的裁缝们用自己的200卢布买的东西,在别的制度下的人至少要花300卢布才能买到。而在我们的制度下,这些东西提供给人们的便利,在别人那里至少要花400卢布才能办得到。
“请您把一个每年支出1000卢布之家和支出4000卢布同样大小的家庭作个对比,其差别不是大相径庭吗?对不对呢?”吉尔沙诺夫继续说,“在我们的制度下确实存在着同样的比例,假如不把它说得更大,收入比人家多一倍,而使用这笔收入所得实惠也多一倍。您看到我们的裁缝所过的生活完全不同于平常制度下裁缝所过的生活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吧?”
以上就是我亲眼所见的奇迹。我的朋友波琳娜,你看,它被解释得多简单哪。现在我对它已经完全习惯了。我甚至奇怪当初我怎么会对它感到那么惊诧,为什么没有料到后来我所找到的东西正是我当初要寻找的。告诉我,你有没有可能做我现在准备做的事:创办一个采用这种制度的缝纫工场或者别的什么工场。这将是非常愉快的事,波琳娜。
你的卡·波洛卓娃
我完全忘记谈另一家工场了——暂且如此,下次再述吧。我只想说一点,老的一家缝纫工场更成熟,在各方面都超过我在上面所描述的那一家。在规章制度上细节还另有千秋,因为一切都得因地制宜。
又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