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唐朝的宰相头衔“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究竟是什么样的官职?

2023-10-09 21:56 作者:御鬼人  | 我要投稿

对于了解唐朝历史的朋友们来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一定不是陌生词汇。从唐朝贞观年间开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是宰相头衔。到了北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更是成为首相。那么唐朝的宰相头衔“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究竟是什么样的官职呢?本鬼接下来说说一家之言。

在中国政治制度发展史上,隋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就有里程碑性质的重大影响。“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其中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书文件,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三省六部制”可以算是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朝廷的决策失误。

但“三省制”有一个缺点:三省分别位于彼此不相邻的不同地点,这导致一份文件从起草到生效需要花费很多时间(主要是中书省与门下省之间经常扯皮),降低了朝政运转的效率。而对于中央集权的朝代来说,提高效率是刚需。而唐太宗想出来的解决方法就是建立政事堂。

政事堂原本只是三省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左右仆射)召开临时碰头会的房间,不是权力机构。唐太宗将政事堂会议从临时性碰头会改为包括三省长官在内的宰相常务会议和日常办公地,以此提高三省的效率。这样一来,政事堂就成为凌驾于三省之上的权力机构。

因为设立政事堂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解决中书省与门下省之间的扯皮,所以政事堂一般设在中书省或门下省(唐中宗时期固定在中书省)。中书令和门下侍中则成为政事堂会议的固定成员。除了中书令和门下侍中,包括尚书左右仆射在内的其他官员必须靠加衔才能参加会议。

因为政事堂是高于三省的宰相委员会,所以能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都可以被视为宰相,中书令和门下侍中是首席和次席。唐朝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加衔一般有“参知政事”、“参豫朝政”、“同中书门下三品”等等。其中权限和影响力最大的政事堂加衔就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同中书门下”指的是与中书令和门下侍中地位相等,“平章事”则指的是主持工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意思就是与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一起主持政事堂工作。因为中书令和门下侍中是政事堂首席和次席,所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成为仅次于中书令和门下侍中的政事堂成员。

正因如此,“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唐朝政事堂加衔中权限最大,可谓第三宰相。在特殊情况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甚至能压过门下侍中。“安史之乱”后,随着中书令和门下侍中逐渐变成虚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实际上的首席宰相,北宋时期成为正式的首相。

唐朝的宰相头衔“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究竟是什么样的官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