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桑德斯《公正》有感

最近在看桑德斯的《公正》,这本书本应是本科就看完的书,但我到现在才认真坐下来看。虽然离上本科已经过去了近十年,但还是有些地方看得晕乎乎。不过我喜欢这样的感觉,觉得自己的智力受到了挑战,而不是在钝化、倒退。
此书要探讨的核心问题在于:什么是公正?作者并没有给出最终的答案,但是列举了各种各样的可能。从康德到罗尔斯到亚里士多德。没看到一个人的观点时,我都觉得很有道理。我非常欣赏康德所认为的理性赋予了人价值,人即是目的本身这样的观点。因为他让我觉得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光荣——虽然这其中似乎在蔑视其他物种。但是当我看到罗尔斯的认为应得不应以道德为基础时我又有几分“爱恨交加”。一方面我确实认同他的无知之幕的方法,觉得这是一个走向公正的可行之路;但另一方面,从个人情感上来说,我很难从心底里接受自己的应得不主要来自于自己的努力,而来自于某种“时代的运气”,即便他可能是对的。看到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人是政治的动物,只有在政治中才能实现良善的生活。我觉得很熟悉,这是本科、硕士很多老师们都曾重复过的观点,但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觉得他如此地有道理。这真是一件神奇的事情!
当然,书中出现了很多事例,很多观点,我记住的不多。但是在阅读中我发现很多观点之间的联系,看着康德,我似乎找到了罗尔斯无知之幕假设的来源;看到亚里士多德的适合理论,我想到了马克思的异化观点;看到桑德斯经常提到的现代政治是一种必要的恶,我想到了听过无数遍的马基雅维利……就是在最近读书的过程中,我才把之前学过的东西再翻出来想一想,感觉到了一些乐趣。我发现,相比于一些更有趣的小说,我似乎更喜欢这样一些讨论公平、正义、自由、平等的文字。当然,这并不是说我真的热爱它们,现在只是一种朦胧的感觉,毕竟当年看着这些书,我都是昏昏欲睡的;即便是现在也只是作为逃避枯燥无味工作同时降低玩手机的罪恶感的手段之一。不过,我仍旧可以借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为我自己辩解,德性的养成需要不断地练习。只有在多次地浸染和实践中,我才能真正明白什么东西适合我,而是什么东西只是不得已而为之。这需要时间,也需要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