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飘摇兵祸连 看一下那些流失海外的清军旗帜

今天介绍的是一组自鸦片战争以来,清军所使用的各种类型的旗帜。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旗帜现在都收藏在英国的博物馆。


根据原网站注释介绍说,上面的第一面金色方形旗帜尺寸是1.5748米*1.7272米。它是在1857年12月29日,被英军查尔斯·费罗斯上尉(Charles Fellowes)在占领广州期间夺得。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广州遭到英法联军的袭击。12月29日英法联军翻墙攻城,法国人率先攻入,但费罗斯被认为是英国人中第一个越过城墙的人。
这面旗帜是手工缝制的,由金色缎面编织丝绸制成,上面有一只贴有金箔制成的飞虎造型的动物,细节涂成黑色,眼睛涂成绿色,并饰有祥云闪电图案。
第二面蓝色的方形旗帜尺寸是1.524米*1.7018米。他也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在广州落入英军之手的。注释介绍说,1857年12月29日,法国人和英国人袭击广州,翻墙攻城后,英军军官罗伯特·约翰·勒梅苏里耶·麦克卢尔 (Robert John Le Mesurier McClure)在占领期间获得了这面旗帜。
这面旗子面料为蓝色缎面织锦缎,图案是一只用金箔制成的带翅膀的飞虎造型动物,绿色的眼睛,周围饰有祥云、闪电、火焰状图案。
下面再介绍一下清朝的黄龙旗。
根据此前学界研究资料认为,清朝在同治朝以前,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旗。但是自鸦片战争爆发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西交往日益增多,在一系列外交、军事、商贸活动中,西方列强都在其船只、领使馆悬挂国旗,但清廷方面却没有像样的旗帜进行悬挂,缺乏辨识,后来也曾经引发一些冲突。这时的清廷才对国旗有了初步的认知。
也就自同治元年(1862年)开始,北洋水师船只上在使用各营旗帜的同时,开始加挂龙旗,成为大清师船的标识。这时的黄龙旗由于缺乏统一的视觉识别系统规范,虽然在其设计、规制、应用上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旗,但已经被赋予了国家权力的象征意义。
下面的这两面就是大名鼎鼎的黄龙旗,一面是三角形的,一面是长方形的。

再说这面三角形的黄龙旗,它是双面的,由黄色丝绸制成,手工刺绣的蓝色五爪龙和红太阳组成,尺寸是0.889米 x 0.94米。这面黄龙旗是由英国海军上将伦纳德·安德鲁·博伊德·唐纳利获得的,他曾在1910-1912年期间在华,具体获得经过不详。
此外,还有一面长方形的黄龙旗,就是下方的这种,其尺寸是1.143米*1.778米。注释介绍,这面旗帜是被英国海军上将休·沃森爵士带至英国的。他于1898 年曾指挥”伍德考克”号内河炮艇,并且参加了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又在1903年中至1904年间担任巡洋舰“利维坦”号的指挥官。
与上面的三角形黄龙旗相比,这面黄龙旗改为了长方形,旗色仍为黄色,图案仍为蓝色飞龙。不过,仔细看这面旗子的制作工艺挺特别,它是由三块长条布料拼制而成,然后再将红日和飞龙绣上,整体看上去比较立体。




根据注释介绍,都是被东印度公司海军部队指挥罗伯特·奥利弗带至英国。
这些旗子都是手工缝制的,由丝绸制成,均为三角形,黄色、绿色,边缘带有锯齿状边框。中央是四爪龙图案,云气缭绕。
此外,还有一面绥远侯神纛旗,尺寸是1.875米*1.737米,也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丢失。同样是一款带有锯齿边的手工缝制三角旗。它由金色真丝锦缎制成,中央为四爪金龙,云彩环绕。旗上绣着“绥远侯”和“神纛”字样。
最后,下面这个硕大的伞形器物是清军将领的遮阳伞,它的主人是清军琼州镇总兵黄开广的。
遗憾的是,在1857年6 月1日的佛山水道之战中它被英军“大黄蜂”号船长查尔斯·科德林顿·福赛斯夺取,看细节,上面还绣有花朵和鱼等图案。
其尺寸是顶篷1.37米*0.82米;支架0.2032米*0.4826米*0.635米;旗帜1.397米*0.7112米。


(本文原创:史说新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