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

提起岳飞,家喻户晓,连环画、教科书、评书、影视作品中各种演绎,小时候学习的只是些片段,某一场战役,某一个小故事,依稀记得老师严肃的表情,语重心长地说,岳飞是好人,秦桧是坏人,我们就这样牢记于心,前往杭州参观岳飞祠时,虽然无法做到唾弃他,但依然会用极度鄙夷的眼光瞪着这大奸臣,仍难消心头恨。尽忠报国的成语已成为父母教育孩子的典范,他的形象被塑造的太高尚,简直神一样的存在。如果那时候有人问我,为什么这么崇拜他,我根本无言以对,因为老师这样说的。现在想来,我有点怀疑语文老师了。
我们不能脱离社会因素,单独拿出人物形象加以分析。横穿整个宋朝历史主线,完整了解岳飞一生事迹后,课本灌输的关于他的认识完全被打翻了,我顿然醒悟,其实我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崇拜他,他也不是我所认为的那样伟大,他只是个战将,做了他的本职工作而已,既没有革新思想,也没有推进历史前进,纵览历史长河,优秀将领多如牛毛,比他优秀的也大有人在,前有韩信,后有孙承宗,这些都是改写历史进程举足轻重的人物,功盖天地。至多,他只能算个悲情人物。
为什么岳飞在民间会如此受欢迎呢,《说岳全书》功不可没,小说不是史书,作者的个人情感和演绎需求掺杂其中。结合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从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起,宋朝一直重文轻武,武将地位极低,上至皇帝,下到朝臣,全拿起书本,吟诗作对,宋朝的文学艺术反而达到了巅峰,但提枪上马征战沙场的少之又少,没有对比,岳飞的战将形象自然也就更加凸显,当时,军事力量薄弱,抵抗外敌时节节败退,只能一味退让、委曲求全,突然有一支军队退敌百里,连连报捷,犹如平地惊雷,震天霹雳,大家口口相传,顶礼膜拜,再加上戏剧舞台上大肆鼓吹、美化,进一步神化他的形象。
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最后惨死。这与他骨子里的封建思想局限性有很大关系,从他的《满江红》可以一窥端倪,当时宋高宗已定都临安,岳飞念念不忘靖康之难,或许有那份自傲和显赫军功做后盾,他多次向宋高宗主动请缨迎回徽钦二帝,他怀念东京的盛况,‘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希望‘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他不想偏安江南一隅,渴望重回中原大地,回到以前的东京汴梁。可他忽略了当朝天子的感受,宋高宗临时被选为新皇帝,但没有享受一天锦衣玉食,一路南下逃难,最后被赶到了海上。金人的口号‘搜山检海捉赵构’,宋高宗狼狈至极,在海上颠沛流离许久,韩世忠把金人阻挡在长江以北。从此定都临安,接受群臣朝拜,也真正享受到天子的一呼百应和权力的甜头,我想一旦登上天子宝座,没有几人想从权力的顶峰退下来,如果迎回二帝,他该何去何从,让他放弃皇位,做回从前那个倍受冷落的皇子?旧朝臣子万一想拥护老皇帝上位怎么办,可能他连性命都难保。当朝天子当朝臣,一切已回不去,他却固执的坚持己见,遥想一切回到从前,盼望着‘却归来、再续汉阳游’。历史就像九曲流转的溪流,虽有拦截分支,却从未停滞不前,更不用说倒流回去。他未能揣度赵构之心,同朝大将韩世忠与岳飞面临相同境遇,但韩世忠主动朝见皇帝,陈述赤子之心,消除了宋高宗的杀心,得保全家,后来赋闲在家,与临安府才子吟诗作赋,倒也逍遥。是他的自负、政治局限导致其悲惨结局,甚至牵连其子岳云,可惜二十出头就命丧黄泉。我不为岳飞的死难过,他是想生,却求生不得。这让我联想到戊戌变法的谭嗣同,他是可以不死,却主动求死,高中时曾读过二遍《北京法源寺》,每次读到谭嗣同英勇赴死那章,满腔热血瞬间极速上涌,精神振奋,热泪盈眶,深深的为他的理想和气节折服,崇拜敬仰之心溢于言表。变法失败后,当时有外国政府提供政治保护,梁启超和康有为都远赴海外,谭嗣同对劝他离开的人大义凛然的说道,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我愿做流血第一人,他以死殉节变法,与顽固的封建势力斗争到底,为清除封建毒瘤提供了极大的推动力,他的鲜血像把利刃直插广大热血青年的心底,激起大家的斗志,为社会进步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众多英雄人物,为什么如此崇拜岳飞。这与他的悲惨结局息息相关,惨淡落幕博得了大家更多的同情心,我们认为善始善终才是最好的人生,这是我们的文化特质,我们同情弱者,尤其悲情式人物。自古以来,英雄辈出,我们不崇拜英雄,也很少给予英雄掌声,我们骨子里认为英雄已拥有一切,自然不需要格外的赞誉,但我们给予岳飞式人物以同情怜悯。这种文化特质也体系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已是不成文规定,我们常说,他最小,让着他,他有困难,帮帮他,他不懂,教教他,我们不问:凭什么。那一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吟诵上千年,博取多少人心酸的眼泪和愤懑不平,对那些惨淡收场的英雄人物,我们不问原因,我们只投以更多褒义的说辞。我想说更多还是他自身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