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选择研究生的三个标准!你符合吗?
不知道大家心里是不是都会有这样的疑惑。导师,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学生呢?今天就给大家来揭晓一下答案。
一般情况下,根据重要性排列,依次为人品、能力、投缘。可以说这三个标准并不是很难达到。
接下来,跟同学们说一说这三个标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01 人品
基础项:善良、正直、负责
科研相关项:进取、有一定承受能力、好奇心
加分项:乐于助人、大度、幽默、为他人着想、细心、独立。
善良与正直是做人的基础。做事先做人,不能做一个大写的人,知识越多,只怕就越反动了。
导师不对研究生的人品负责,人品培养未成年人是父母的责任,成年人是自己的责任。
研究生是成年人,要对自己、对所承担的课题、对周围的人负责任。做研究不是替老师打工,是为自己培养分析问题、提出方案、获取资源、解决问题、总结推广的能力。
承受能力:科研90%是失败,99%是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太纤细的神经不适合。
好奇心:世界很奇妙,科研就是要看看世界为什么这么妙。没有好奇心,请勿入此门。
细心:太重要了,尤其对试验科学来说。很多时候,认真决定实验的成败。
02 能力
基础项:生活能力、基本的学习能力
科研相关项:动手能力、思考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表达能力。
生活能力:导师不是保姆,不负责吃穿住行。上研究生后面跟着老妈的,通常比较不靠谱。
基本学习能力:这对于研究生本来不应该是问题,偏偏变成了问题。
考研专业户固不用说,高分低能者也很多。填鸭式教育使得大学生很多是活动书架,对知识了解的很多,但就是说不清“为什么”。更可怕的是,根本想不到要问“为什么”。
03 在校成绩
学校层次不是绝对的。比如,清华、北大,一般学校都非常喜欢的,但清华北大的后20%,跟211的前5%,可能就没有竞争力。
因为在校成绩一般表明你这门课有没有学会,学习态度是不是认真。
这些老师们的经验是,清北的后20%也是稀里糊涂的,不太上心,不如211的前5%或者前10%。做科研,认真是第一位的。
当然,有的人在学校是挑着学,有些学科学得好,有些学得不好。这个老师应该是能接受的,因为这些人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反而更容易做科研。
当然,导师们也哀叹,有些人是考试机器,什么考试都非常好,但一到研究,就糊里糊涂,不知道怎么做了。总之,导师们也很不容易,很容易被坑。

更多考研信息可以关注公众号——树蕙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