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师婆婆”请托梦传我琵琶大法吧!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支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悠悠华夏史,最著名的路是丝绸之路,最动人的文字是徒步走遍中华大地的那些文人墨客留下的诗篇。对我们这些千百年后的大后生来说,寻根问祖,从故纸堆和历史遗迹里寻找先祖们留下的痕迹更是奇妙无穷。
大家一定好奇今天标题里的“祖师婆婆”是谁?我们是要去终南山拜师学艺么?emmmm~请原谅我偶尔也是个标题党。因为——这位神秘又超级大牌的“祖师婆婆”究竟是男是女,史料里并没有明确记载。他就是来自古龟(qiu)兹(ci)今新疆库车的著名南北朝音乐家——苏祗婆(音译)。

文化想要百花齐放就离不开交流传播,我们如今说起古代乐理中的“五旦七声”,就离不开“祖师婆婆”的贡献。很多伟大事情的开端都离不开细枝末节的契机。谁能想到这位开启中华音乐新时代的音乐家竟是突厥阿史那公主陪嫁使团随行来的其中一名乐师~苍了天了!万一这婚事黄了,真不知道后来的剧本会咋改写……
好的音乐家遇见喜欢他的乐迷需要时间和积累,遇见欣赏他的唱片公司也要靠缘分。“祖师婆婆”很幸运!因为阿史那公主嫁的北周皇帝宇文邕也不是个只会骑马打仗的皇帝,他还是位通音律的资深琵琶爱好者。你们可能都认识他~他不仅凭政绩上过《中国古代史》教科书,连演过他的角色都上过微博热搜。

出身音乐世家,精通乐理的“祖师婆婆”来到北周后,很快就因一身好本领收割了大咖粉丝~皇帝陛下手下的皇家乐师郑译就因倾慕“婆婆”的音乐造诣,常来切磋请教,很快二人就成为了好基友~

命运就是这样神奇,架不住郑译还有一个更著名的同窗。他就是篡了北周建立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杨坚称帝后,希望改换礼乐来彰显新朝风采。作为臣子,郑译就主动请缨,投入到新雅乐的工作中。不过新礼乐的改革进展没有那么顺利,难就难在声调的校调上,一拖就是七年。曾经的同学,今日的陛下终于怒了……

无法完成任务的上柱国表示
▽

自古以来有长技傍身的人想饿死都难啊!虽然北周皇室没了,不做皇家乐师的“婆婆”也没有流落街头,只是带着他的琴在长安城转了转,就成了各大教坊争相哄抢的乐团总教练。就在郑译为新礼乐一筹莫展的时刻,他找到了昔日的基友苏祗婆,于是修订乐理的伟大时刻来临了。
“五旦七声”
南北朝末期到隋唐时期,长安城就是亚洲最繁华最开放的超一线城市。各路商贾往来络绎不绝,音乐圈也被当时最受欢迎的龟兹乐舞深深冲击。

唐长老玄奘大师也曾在《大唐西域记》中以“管弦伎乐,特善诸国”评价龟兹乐舞文化。龟兹壁画中的大量乐舞,充分反映了古龟兹在本土艺术的基础上,吸收印度、波斯和中原乐舞元素所形成的独具民族特色的乐舞体系——“以打击乐为主的乐器组合、多元独特的舞蹈样式以及轻快、热烈、奔放的艺术风格。”

龟兹壁画中出现了多达二十七种乐器,大致分为拨弦、吹奏和打击三种类型,其中尤以五弦琵琶、阮咸、箜篌、筚篥和羯鼓等乐器为代表。除了当地的五弦琵琶和羯鼓,龟兹壁画中也发现了中原的排箫,西亚和印度的竖箜篌和贝。集合如此丰富的配器,真的是相当曼妙的古代大型交响乐团了!

在龟兹音乐世家长大的“祖师婆婆”将古龟兹乐的宫调体系“五旦七调”带给了长安教坊乐手,也因着基友郑译的邀请,一起将此乐理引进新礼乐各部乐器的校调上。
“五旦”为5种调式,分别对应中原人所说的 “黄钟”“太簇”“林钟”“南吕”“姑洗”5种音律。“七调”指的是“娑陁力”“沙识”“鸡识”“沙侯加滥”“沙腊”“般赡”“俟利犍”7种调高,对应中原的“七声”;
苏祗婆乐调的七调:
宫声调(娑陀力)5 凡调(降E调)
商声调(鸡识)6 六调(F调)
角声调(沙识)7 五调(G调)
变征声调(沙侯加滥)应声=#1 乙调(A调)
征声调(沙腊)2 上调(降B调)
羽声调(般赡)3 尺调(C调)
变宫声调(俟利箑)#4 小工调(D调)
经过系统的学习,郑译开始用笙和琵琶,以“七调”为本,勘校、调适“七声”。他先吹笙为琵琶定弦,以定音高,然后在琵琶上反复进行实验,并将龟兹的“七调”与中原的音律组合相乘,终于把“五旦七调”演变为八十四调,称为“旋宫八十四调”。因为这种音乐体系脱胎于苏祗婆琵琶传授的“五旦七调”,于是后人又把这八十四调称为“苏祗婆琵琶八十四调”。
虽然请来了好帮手,任何创新之路都会有拦路虎。总之,这部皇家礼乐新单曲最终还是被郑大夫的对手用炒作的把戏撺掇皇帝拿下了~也就是欺负皇帝是吃瓜乐迷,虽然新歌用黄钟演奏,听起来沉稳大气,但实际上用的还是当年他瞧不上,不愿用的梁朝雅乐曲调。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龟兹乐在民间扎了根,有了庞大的群众基础,自然就有各路粉丝为它打电话~因为流行,所以不仅音乐受欢迎,就像现代乐迷也会留偶像同款发型,用偶像同款吉他一样,当时的人们也会喜爱乐手和舞者们的行头配饰。文艺兴旺,百花齐放,各路诗词圣手也留下了诸多文字记录了这一景象。
“羌笛陇头吟,胡舞龟兹曲,假面饰金银,盛装摇珠玉。”是隋代诗人薛道衡描写龟兹乐舞《苏幕遮》的名场面。真是隔着屏幕,你都能看见带着琳琅饰品面掩轻丝头巾起舞的胡姬。而到了宋朝,“苏幕遮”更是已经由面纱升级成为了词牌名。
“犹抱琵琶半遮面”——古人诚不欺我也!真希望“祖师婆婆”今晚能托梦传我超厉害的琵琶大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