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驾驶我的车》想说,抛却那些复杂的背景吧
昨天下午看完了《驾驶我的车》。在网上找了一些影片资源,分别是两小时五十四分,五十六分,五十八分。一直以来的习惯,想比较哪个版本的台词翻译更深得己心,还有就是怕删减太多,太着痕迹,影响观看。
有人说三天分三次才看完,确实这个片长挺考验人的。如果对你来说是一种享受,并非酷刑,那么这时长便不是问题。昨天度过了一个平静的下午,如果中途不吃零食,大概会更沉浸和高效一点,不会一遍遍倒回去。看完后也没什么感觉,故事本身很简单,似乎没有什么值得讲的。略近于无的空茫。于我而言,影片更像是诉说一种状态,一种情感,甚至一种幻灭。当然是有故事在的,只是故事类似隐没的脉络,藏在精神的血肉里。
我在思索,作为一名普通观众去观看,会不会觉得索然无味,不知所云。大概是不会的。若是你没读过《没有女人的男人们》之《驾驶我的车》,不了解契诃夫的剧作《万尼亚舅舅》,更没听说过该片导演有无其他了不得的作品,似乎也不影响你欣赏这部电影。
抛开这些复杂的背景,你依旧可以好好观看,获得一些东西,引发一些思考,也会被其中的一些细节打动。一个孤独沉闷的男人撞见自己的妻子出轨,却不动声色地轻轻关门离开。他职业的特殊性,使得他经常在自己的红色萨博车里练习台词,这似乎是他唯一可以宣泄的出口。他饰演的万尼亚舅舅也面临着另一种幻灭:偶像的坍塌。而他自己的人生看似完美幸福,实际已经形同废墟,他和妻子一贯默契并深爱着彼此,妻子却辗转于不同男人之间。或许真是 “我们越幸福越不可能真的幸福”。
直到他遇到他的女司机渡利,内心的困惑才如流水一样缓缓淌出。而渡利也同样困于有关母亲的伤心往事,当她对家福先生即男主说出:“ 我恨她,但这并不是我对她唯一的情感。” 时,让人泪目。单纯的爱或恨有可能会让人疯狂、痛苦,而爱恨交织才是真正的地狱。那种矛盾时时分裂人心。两个有着同样灵魂质地,一样过着灰暗生活的人,渐渐了解、靠近、救赎。
电影的整个基调是平静缓慢的,沉闷但不乏味。在一个无事打扰的下午或者晚上你可以一个人静静看完,然后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它甚至不会留下任何刺激在你的身体和头脑里。你看过,却无法诉诸语言。导演的功力是高阶的,看叙事,看节奏,你就会明白。其实最吸引我的是最佳编剧这个名目,对于那些从事编剧工作和学习编剧的人来说,或许更能心领神会,体悟其中妙处。对导演的意图也会有一种顺畅的理解。这可能便是一般观众心里的那道门槛吧。
已经好久不读村上的书,少时读他的《挪威的森林》,如今心里也只剩下这个了。《没有女人的男人们》也读过,只是里面的故事忘个精光。若是某天看到他的字,大概不用看作者,读几行行文,那木讷的语气,有趣的想法,甚至标志性的“我”,便会一眼辨识是他。那终究是遥远的青春期了。……对于这本书,它的翻译者林先生曾说:“别指望能读到幸福美满的大团圆故事。” 苦情结局。Bitter End。编剧自然是深谙作者意旨的。我忘记了在《驾驶我的车》中,村上在描述男主职业时,有没有大篇幅提到契诃夫以及《万尼亚舅舅》。导演将《万尼亚舅舅》这一细节放大了贯穿整部电影,相较小说,调整了结构,以便符合个人的电影叙事。这便导致整个故事相对淡化了,而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却明朗了。
在观影之前,可以大致了解一下契诃夫剧作《万尼亚舅舅》的简介,三两句话,一言以蔽之的那种。似乎没有必要看太多影评和推介而乱了心。看便是了。如同读一本书,每个人得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想要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影片唯一让我觉得不适的地方,大概便是那个女演员带着腔调的普通话台词了。那种不适源自母语带来的某种“羞耻”。仿佛上学时期,父母来学校看望自己时那种局促。完全是深植血液的。真要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