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2】兜兜转转回到原地
今年的年末总结有些心酸,因为是阳着在家码出来的,一边码字一边咳咳咳。
2022年发生了很多事情,与我读研前预料的一样,2021-2025必然是我人生的巨大转折点。
但我也确实没想到,这个转折弯拐得都要漂移了……
1月,码论文。
那段时间已经放了寒假,国考京考也都已经结束。收拾东西回家待着,开始安心继续码毕业论文。2021年下半年那段时间,除了开题报告忙活了小半个月以外,都在忙着看公考课程视频+练真题。也就是国考京考都完事儿了,才有时间开始集中些毕业论文,论文主体5万字就是在这一阶段完成的。
也是这个月,国考京考都出成绩了。国考没进面,但京考成功进面。不过发现进面排名里显示,自己并不是第一名,心知想上岸是有点悬。所以没花太多钱去培训,只报了粉笔京考面试的线下7天班,花费5,800块。
2月,京考面试失利。
赶在春节后把论文发给了导师,导师很快给了修改意见,又修改了一周发给了导师,确认差不多可以定稿了。月初,省考职位表公布,没想到居然有个家门口的岗位符合自己专业,就顺手记了一下,月末报了名。
回京后没有回校,而是直接去了集中面试培训的酒店。因为进班仓促,没有预习视频课程导致跟上面授进度有点吃力。不过在经历了7天的面授课程后发现,其实具体面试要说的内容倒也不用老师太过培训,很多案例或者解决方法自己也完全了解。这个线下面试班的真正意义在于,让人了解面试流程,在面对多人讲话时不至于紧张到说不出话来而已。
月末正式参加了京考面试。在面试场上还遇到了同学,互相唠嗑语气轻松,还引得其他考生侧目。因为同学之间条件都差不多,报考的时候会互通有无,不会报相同的岗位,以避免内部竞争。只可惜看其他岗位的成绩就知道,我这个岗位的第一名成绩必然很高,我来也只是凑个数。毕竟我这个成绩还赶不上同单位另一个岗位的最低成绩,能进面就不错了。
3月,查重4%,毫无意外。
京考面试成绩通知的效率还蛮高的,没两天我就知道自己落榜了。因此也就安心准备完善论文,争取顺利毕业。
在其他同学都战战兢兢等查重的时候,我安心得很,自己这一字一句写出来的论文可不是那些拼凑出来的,在paperYY上的查重率还不到2%,按这个数值估算,知网也不会比这个数值高很多。
社科对学生论文一向要求很高,对工商管理要求是所有论文都要参与盲审和提前查重。毕竟出个问题丢脸丢的是学校的脸。所以同学们还都集体掏钱去知网查重。知网真是坑钱大户,有的同学因为重复率高还多测了几次,小一千块就出去了。还好我的知网查重结果才4%,在许多同学还惴惴不安的时候,我可以直接躺平了。
4月,开始找工作,线上笔试、面试。
有个同学说得好:“去年我们忙着找工作的时候你在写论文,现在我们忙着改论文的时候你在找工作。”
我是到了4月才知道,好多同学已经通过去年的秋招和暑期实习把工作敲定了。之前一直忙着国考京考和毕业论文,压根儿没关注其他同学的动态。也是到了4月才开始集中投递了一些简历。
找工作是真不能海投,没有用。海投的简历几乎都是石沉大海,跟2019年时我一开放简历就有HR主动来聊的状态天差地别。
好在有三家我很关注的企业都给了反馈,要求参加笔试面试。只不过当时望京校区还在封校,人出不去,有一个要求线下面试的我只能直接放弃了。一家给了个通知就没下文了,后来还把岗位撤了,估计是不想再招。只有最后一家参加了笔试,考得自我感觉还不错。
5月,毕业答辩顺利通过。
不知道其他学校的答辩是怎样的,反正社科的线上答辩可以提前围观其他同学。在看过其他同学的答辩后熟悉了流程,感觉答辩并不困难,教授们讲的问题都很实际。只要这篇论文能说明白想解决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的就不会不给过。整个答辩过程十分顺利。答辩前给十几个同学看过毕业论文,这些找我帮忙看论文的同学都过了,开心。
6月,线下面试,拿到了想要的offer。
毕业的月份,线上笔试、线上群面后,又进行了单独的线下面试。聊得也还行,等信儿吧。结果这家公司还是有很浓重的“体制内”感,光入职走流程都要走到7月份。想想也是闲着,就直接回家休息了。正好,2月报名的省考一直推迟到了7月,想着虽然这半年没怎么复习,但也可以去考考。
7月,参加省考。
毕业在家蹲着无所事事,遂参加了省考,行测申论都荒废半年,纯纯靠半年前的底子上去糊弄事。我这人,别的本事没有,自己选了哪个答案记得清楚得很,客观题估分手拿把掐。高考那么多科目加起来估分误差在5分以内。行测估分70,最后也证明这次的估分误差只有0.5分。
考完之后也没想着能考上,就收拾收拾东西准备回北京上班了,结果公司那边又推迟了入职时间。好吧,就接着在家躺平休息。那叫一个快乐。
结果,月末忽然间接到电话,让去资格复审。哦吼,上网一查省考进面了,还是第一名。麻溜的准备材料去审查。同时还报了一个粉笔的线上10人面试班,花费1680。因为成绩公布没几天就要面试,这个面试班只有5天。而且原本的10人,上着上着课就只有6人坚持到了最后。
8月,公考成功上岸,回绝了北京offer。
8月初,北京的公司还没能走完入职流程,我也就按部就班地参加了省考面试。自己的面试成绩当时就知道了,出来后跟同岗位第二名一对,发现自己面试分也比对方高。考完的激动情绪持续到了晚上,随着时间推移理智重新归笼。
北京的公司工作内容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工资水平虽然跟研究生入学前差不多持平,但也是有发展前景的。疫情情况下,能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工作实属不易。
而老家的公务员工资只有4000块,让我很是犹豫了一下。我打开了安居客,看了一眼北京公司周边的房价,一个离公司30分钟车程的46平米老破小要价300万。这价格都能在老家买别墅了。再加上这个公司不能提供北京户口,两相比较后,我心里的天平倒向了老家公务员,给北京公司发了回绝offer的信息。
有些失望,但没办法,人生选择就是这么实际。
我没有300万,也不想住老破小。
9月,新公务员摸鱼期。
新入职的时候什么人都不认识,也不知道干什么活,就自己看看书。办公室的姐姐说会重新给我安排科室。这大概就是哪里需要哪里搬吧。
10月,开启疯狂加班模式。
调整科室后,就开启了天天加班模式。加班加得那叫一个昏天黑地。
11月,继续疯狂加班。
经过兵荒马乱的10月,我决定,11月不能这么稀里糊涂过下去了。每天把工作内容和加班时间全都记录了下来。月末一统计,刨去新公务员入职培训的时间,11月加班时间达到91个小时。
但是这种加班并不难受,因为我知道,我加班的最终结果与以前不同了。
曾经工作的时候,所在公司核算过每个员工为公司创造了多少利润,答案是我这个岗位员工每个人每年为公司创造60万利润,而我们每个人年薪都不足20万。学过马克思的人都知道,这中间的差价就是资本的剥削,而我们无力抗衡。
但作为公务员加班,我知道我的付出并没有成为任何人敛财的工具。
12月,疯狂加班+阳了。
年末活多,加班加班再加班。结果一个不小心阳了。先是我妈,接着是我,最后是我爸。一家人整整齐齐。反复发热结束后最近开始咳咳咳。去做了核酸,还是阳性,不知道元旦过后还能不能正常上班。
2022这一年过得太快了。京考后我以为考公愿望破灭,认真准备工作,结果阴差阳错上了省考的车,兜兜转转又回到了自己出生的小镇。说起来还有阿姨问“你个研究生怎么回这了,这就是农村”。
我倒是无所谓,该出去见识过的已经见识过了,该学的也都已经学了,为什么不能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平静度日呢?我也是个普通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