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早餐之王,他排第二,没东西敢排第一

2023-07-21 20:05 作者:流氓居委会主任  | 我要投稿

一到夏天,山东人的餐桌上除了土豆、茄子、豆橛子三件套,还少不了的一样,就是凉拌油条。到夏天,山东人的餐桌上除了土豆、茄子、豆橛子三件套,还少不了的一样,就是凉拌油条。

夏天,山东人的餐桌上除了土豆、茄子、豆橛子三件套,还少不了的一样,就是凉拌油条。

许多人乍一听,这是什么搭配?

但济南、淄博、青岛人却熟知其美味,青脆的黄瓜和切段的油条,经过蒜泥醋或麻汁一拌,爽口入味,再猛烈的热气都要悄悄溜走。

油条在中国,可以算是美食界里的扛把子。

外酥内软的口感,横行四方,遇“火”更酥,遇“水”更绵。不论甜咸,包容万千。

它是清晨里唤醒灵魂的一股热气,也是夜色中抚慰人心的一口鲜香。

我想,一个对三餐饱含期待的人,一定心怀着对油条的礼赞。

中国早餐之王

南北通吃,三餐皆香

林俊杰在歌里唱——

“……豆浆和油条,要一起吃下去味道才会是最好。”

将一根油条拆开,一条泡在豆浆感受豆香,一条直接吃,品味酥脆,可以算是吃货届“最雨露均沾”的吃法了。

热而脆的油条配

甜豆浆

,是温柔与亲近;绵而韧的油条配

咸豆浆

,则是鲜香与满足。

若是

冷豆浆配热油条

,更是冰火两重天,如风味在舌尖舞蹈。

湖南人

早晨一碗粉,配着油条泡进汤里,滋味全数进了嘴;

安徽人

则泡在馄饨里,或搭配垮饼,碳水一次吃个满足。

山东

临沂人

则爱一碗糁汤,骨香与肉香缥缈间,咬一口油条,能被拯救千千万万遍。

河南人

将油条做出单条的造型,胡辣汤里配油馍,或将鸡蛋灌入油条中,哪怕是寒冬也心里热。

山西

运城人

,则有着一碗咸鲜的豆腐脑,馋人的乡愁顺着风飘远。

福建人对油条的爱,爱到统一切段,又爱到各不相同。

福州人端上锅边糊,厦门人熬出鸭肉粥,皆让口水垂涎。

泉州人则出手一甜一咸——

奶白色的

花生汤

,混合了花生香与蛋香,再搭配油条,能浸透所有尘世纷扰。

加入卤大肠、豆腐、醋肉的

面线糊

,流滑香浓。

泡入切成小段的油条,从早吃到晚也不会腻。

到了

浙江舟山

,油条加紫菜做汤;而在

湖北武汉

,将油条在自带鱼香的糊汤粉里沾一沾,能将鲜香传遍肺腑。

一个海南人去杭州吃油条,可能会一脸懵,因为

在海南,油条可以沾糖或炼乳吃

。万宁还有

油条加咖啡

的吃法。但到了杭州,咸才是油条的归宿——除了葱包烩,还有可能蘸酱油。

而到了东北早市,油条都要比南方大一圈,也叫

大果子

。炸到松软的油条甚至无法完全直立,轻轻一扯,中空的地方热气袭出,就连蘸取的汤汁都更丰富。

在以螺蛳粉闻名全国的

柳州

,酸辣爽口的粉汤中,也为油条留下一席之地。

江西上饶

的烫粉,也少不了油条的精彩亮相。

广东人

则称油条为“油炸鬼”,粥有粥味的艇仔粥里、晶莹剔透的肠粉皮间,潮汕人最爱的粿汁中,甚至是打边炉的锅旁,油条,总能找到它的鲜味皈依。

有油条的地方,就有烟火气。

《舌尖上的中国》一二季导演陈晓卿曾说——

“城市如何发展,我不太懂,但地球上不缺的是钢筋水泥的都市,缺的是人间烟火。”

一放入热油就瞬间膨大,变得酥脆金黄的油条,就像我们心底不会坍塌的角落。它见证着普通人是如何努力地生活,也为赶路的人提供最简单,也最妥帖的补给与快乐。

十八般武艺

既能单打独斗,又能锦上添花 

各地人将油条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联合。

大吃货

汪曾祺独创的油条塞肉

,用肉茸、葱花、榨菜末让油条摇身一变,拥有了春卷般的多元风味,又保持了“声动十里人”的酥脆。

而在汪老无比心动的云南——

烧饵块夹油条、稀豆粉油条、百叶卷油条

才更地道。

同属“折耳根联盟”的

贵州

,则会将包饼油条里加入脆哨和折耳根,可谓将爱意落实到方方面面。

川渝人

则忍不住让油条“滚入红尘”,在火锅辣汤里飘摇,激荡出辣味的美妙。

还有些地方,

喝白粥、吃麻辣烫、配甜酒

都要有油条。

油条,总能想方设法给予人安慰。

当牙齿通过酥脆的表壳触及到内里的绵香,曾陷落在岁月里的生命,也会重新活过来。混沌的灵魂,被油条的热气悄悄擦拭干净。

吃完这口,继续上路,都多了几分勇气

“没关系的,关关难过关关过。”

爱吃油条的人

热爱生活,接纳人生的每一面

一块小小的面团,泛着油光,一拉就变得纤长,一炸就塑了金身。

油条,也是热爱生活的最好佐证。

因为它兼具着坚韧与柔软,更代表了接纳与包容。

历经高温“煎熬”,它不改初心。

百般滋味流转,它令回忆与味道共振。

爱吃油条的人,总是活得真实而生动。

中国早餐之王,他排第二,没东西敢排第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