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sc] 社交:疑问,错觉,迷茫。

2023-08-24 16:21 作者:SEALchanPS  | 我要投稿

用这篇专栏记录我混乱的社交关系和社交心态,以及一个失败的企划,也为我以后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交策略和关系提供一个锚点。

其实我没有想过抱怨——至少没有想过用专栏抱怨。但既然目前社交关系已经陷入了混乱,面临一个大多数人不愿意和我交往的混乱,我就一定要找个机会把我的浮绪记录下来——哪怕这篇专栏只是为我自己而作。

他人的视角是看不到我现在面临的危机的。从我的视角看,我近期和很多人都闹了矛盾,而社交圈子也越来越乱。当然,尽管是抱怨,也不能是无休止的抱怨。我仍然需要更加理性的改变。这篇专栏记录完之后,我就要着力去改变这种状态了。

注明:三次好友指的是现实中见过面的好友,二次空友指的是网上认识的好友,也包括三次好友的好友(但是没见过面)。

自私和自利,欺骗和隐瞒

第一次感觉到我在社交这方面出现问题时,是我偶尔的一次「吃醋」。好感列表在连续多个小时不回复我的私信,又转头在空间贴出自己和其他亲友出去玩的照片时,我才猛然觉得我对社交的依赖度太高了。

事实上,TA 并没有做错什么——TA 只是去陪另外几位地理上更近的亲友出去玩,而没有时间理会私信而已。这种事情明明很正常,然而我却显得异常难受——心里强烈的占有欲作祟——而我也不清楚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我强烈的占有欲。

我不知道我的行为该不该被定义为「自私和自利」。这很难说。或许是因为我和 TA 关系真的很好(事实上亦如此?),所以我会很害怕 TA 因为一个新朋友而忘记老朋友。(这也可以归咎为我强烈期盼他人认可和赞同的感觉。)同时,我也很害怕我的这种强烈的占有欲会为他人造成困扰。我尽力掩饰着这一点——我告诉别人我没事,我不需要安慰,但我知道我永远骗不过我自己。社交上的这种问题带给我的痛楚是的确存在的。

不过后来,我和那些好感列表的关系逐渐淡了下来(原因显而易见),我的占有欲也随之消失了。我的确和一些曾经的好感列表「闹掰」过——我一味将困境的原因归咎在对方身上,完全没有考虑过自己的问题。后来(目前)当我再想起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当时我的一些发言不当,或者是关系处理不当,也间接导致了这样的情况出现。这时我意识到,我的确面临了一些社交方面的问题。

溯源原因,讨好和客套

事实上,我认为这些问题源于我本身的性格。

想要被所有人尊重,想要和每个人都处好关系,想要满足每一个人的看法——曾经的我的性格就是这样。我总是很害怕别人对我产生异样的眼光,总是希望和每一个人搞好关系,很希望改变自己在自己所讨厌或讨厌自己的人的内心中的想法。而一旦有人对我释放强烈的好感时,我又会被压得喘不过气,满脑子都想着如何逃避这个人。同时,我又容易激动,容易被一时的意识冲昏头脑,或带偏节奏——这导致我经常答应了一些本来不想做的事情,说了一些本来不该说的话,而之后又陷入到悔恨之中。

我无法溯源到我这种性格产生的原因,但是这种性格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想要让所有人都满足我,在一段时间内甚至成为了我的人生的目的之一。所以,现在,在我的视角看来,我总是显得很装模作样,总是很擅长在别人面前装样子——尤其是三次中,在陌生人面前,在老师和同学面前。我总是想讨好每一个人,我与他人的对话中,总伴有想让对方多一点对我的好印象的出发点。我在想,这样是不是会丢了自我。可能讨好别人,也算「自我」的一部分,但我很想改变这一点。

除此之外,我有一些身体方面的基础疾病,也有一些说话时奇怪的癖好(说话用敬语,喜欢对未读的群聊消息一条一条回复之类)。三次同学很多拿我的这些问题开玩笑(没有恶意并且我也乐于参与其中),不过我觉得这也是引起社交混乱的一大原因。不管怎样,混乱是这么形成了。久而久之,一部分(并非全部)二次亲友似乎不愿意再和我聊天——在群里总是跳过我的言论,或者忽略我的私信——又或者在我的消息之后直接开始转入新的话题。我难以得知这是否也是他们个人习惯的一部分,但是这样的聊天对我而言,总让我感觉非常不舒服。

互联网社交的温暖,一次华丽而拙劣的效仿

当然,并不是说我上网找罪受。互联网社交带给我的温暖是存在的。我也尝试着去将这份温暖传递给别人。

大概是 2022 年的 7 月。几个要好的三次空友和我闹了矛盾,而我的二次社交也出现了一些危机。我和他们和好,但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的确感受得到他们说话中的冷漠语气。所以我放弃了和他们的交流。

我登上尘封数个月的 Telegram,找到了一个每天晚上都一起玩狼人杀的小群组(100 多人)——那个群组是一位网友拉我进入的。群里面大多都是和我一样的技术宅 虽然我没有什么技术 我和里面 95% 的人都不认识,而他们已经彼此相处很久,互相了解,所以群友的互相分辨没什么困难 因为他们可以直接称呼我为新人

加群的第三个晚上。大家都玩累了,在群里随意地聊天。我感受得到那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大家畅所欲言,明明身处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却又总是能聊得到一起。这种氛围真的很好。没有冷漠。没有质疑。我很快融入了进去。

他们聊到了学校,聊到了城市建设,从晚上 9:00 到 11:00。一个间隙,我在群里说,最近和别人闹了矛盾,总感觉心态不好。于是许多人都来回复我的消息,问我发生了什么,乐不乐意和群里大伙讲一讲。我说到底是有点惊愕的——即使到现在,如果我在群里发一条消息,说我的心态不好,得到的结果也大概是被别人忽略。于是我就开始慢慢和他们叙述着发生的一切。听完了我的故事,他们开始安慰我,这是我最能感受到互联网社交温暖的一次。「沙雕网友永远是你身后的依靠」,这是群里一位群友当时的话,而这句话让我一直记忆犹新。我告诉他们,我会坚强而勇敢地面对接下来的一切的。那是第一次,互联网让我获得了一种依靠的感觉。

直到 12 月。这时我的人际关系早已经恢复好了。我在 QQ 上建立了一个群聊,后来里下一个目标,想要给迷茫的网友也重现这种温暖。最终,这个群聊失败了。我为这个群聊开启了匿名功能,想让不愿意透露身份的大伙倾诉苦难——然而匿名后来变成了群友互相谩骂的地方,甚至有人开着匿名将矛头还要对准正在倾诉的人。我关闭了匿名。现象又一次出现了——我的消息又被一次次忽略,而群主的权威似乎也在大大降低。群聊成为了「病号」互相乱骂的场所。我自认为这样的氛围确实帮助不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我数次解散群聊,又数次恢复群聊。「恢复」是为了给这个群聊留一个念想。我思考了很久这个群聊最后没能达成预期的原因。往昔那个带给我温暖的群组,本来就不是以帮助他人为初衷——而最终温暖了我的原因,是群友的友善待人的素质,而不是群聊本身。庇护所的庇护作用总是产生于庇护这个行为,而不是庇护所这个响亮的名字。同时,狼人杀群组里大部分人都不那么着急,他们有大把的时间阅读和回复群里的消息。而我的群里,大家总是着急表达自己的内容和想法,总想着开创一个自己的新的话题,有人将 B 站视频转到群里又转头去打开 B 站,更有人将他人的消息逐条转发进来。我想,这两点应该是这个群聊最后失败的原因。

回到我建立的那个群聊。有一点我不得不提及。群友的聊天内容太不切实际了——我明白比起解决问题具体的步骤,他们更加倾向于提供情感上的支撑,但是这支撑太不切实际了。

群友们总是擅长以「我爱你们」这种宽泛的表达去安慰别人,或者是引起所谓无意义的共鸣。这有相对而言的作用,但当这种表达开始向着毫无实际的角度靠拢时,当彼此都擅长运用所谓「光芒」「前方」「神明」「圣洁」之类的 华丽而毫无用意的,宛如青春伤痛文学中所常见的,又或者是小红书上都用烂了的 辞藻点缀自己的话时,为他人提供帮助这一点则完全被抛掷脑后。我不是很乐意将这些过于具有修饰意义的辞藻使用称为「富有文采」,相反这一点正好阻碍了这个群的初衷。他人的问题并不能靠词语堆叠来解决;而同样,用真心写下的话语才更能打动人心。

必然的问题,解决方案

为什么要提及我所建立的群聊?事实上,群聊创立之初是为了让群友们帮助解决我的问题,这一点也的确达到过。后来,当我把群聊改造成排解他人情绪的群聊时,问题就接踵而至了。这说明,我对社交总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期望,对社交的依赖性太高了,总认为网络上的聊天可以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

然而,我并不是在反对网络社交。网络社交给身边很多网友都带来了正面的影响——但我面临的是一种「过度依赖」——在生活中无论遇到多大多小的事都要在群里痛斥一番,每天回到家大多数时间都在群聊里待着(尽管自言自语无人理会)。你可以设想,面前的群聊是一位不会说话的知心朋友,TA 保持沉默就是为了倾听你的烦恼,这时你只需要一位听众就好了。然而群聊对于我来说似乎是撒气筒,有事没事就骂几句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我目前的性格,这是一种不那么积极的影响。

有问题就一定是要解决的。我不是空想主义者,我更愿意脚踏实地地去改变一些事情。我还是很害怕成为他人眼中讨厌的样子,但我的改变绝对不会再以满足别人为目的——而是以改变自己为目的。我想尝试着不那么在意他人的眼光,尝试活出自己。这很困难,但是我会坚持做出改变。同样,我也会着力注意我平时的发言风格。我的发言风格和习惯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这次社交混乱的发生。

结尾

在发布这篇专栏之前,我删掉了 QQ,想要尝试用这种激进的方式去戒断我对社交的依赖。

我很感谢互联网上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如果不是他们,说不定也没办法造就现在的自己——只是我也被互联网搞得有些疲惫了,需要一定时间,去改善一下我对社交的看法,改变一下我的社交原则;需要一定时间,休息一下,去专心于当下一些比社交更加重要的事情,去改变自己身上存在的潜在问题;需要一定时间,去过滤一下我的社交圈子,让我有能力和精力去为更多的网友提供真正的温暖。


sc

2023/8/24

[sc] 社交:疑问,错觉,迷茫。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