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时代洪流下的个体命运,浪漫主义的悲歌——观《长安三万里》

2023-08-27 23:37 作者:甲的舞台剧  | 我要投稿

可能是因为一直被古文中的诗歌吸引,想要了解真正的大唐盛世是什么样子,我一直想去看但直到这周才去看了《长安三万里》。

好的诗歌是在你与之产生共鸣的时候,

又生出无限遐想。


看的时候几度落泪,

为少年澎湃,

为中年郁郁,

为晚年蹉跎。


免责声明

看到这部片子有争议是因为部分与史实不符,但作为一部动画片,我认同部分b站up主说的,它至少可以起到“抛转”的作用,让人们可以积极主动地走进电影院,对诗歌背后的故事感兴趣,它就是一部某种意义上的好电影。

更何况,它所做的改编也远远没有达到戏说的程度。

再次,因个人不是历史生,仅就这部电影写有感。


时代的洪流

可能因为是毕业生,临近毕业面临人生的选择。

一方面是在时代的巨流下,感觉到个人的无力感,个人作为渺小的个体是在整个时代的背景下往前走的。

不论是日本核污水会造成怎样的影响我们无力阻止且尚未可知。

又或者是在当前如此低迷的生育率、就业率下,未来的何去何从。

个体的力量在面对时代洪流,乃至整个制度面前的无力感,也许是从古至今就一直存在的。

就像是即使是生于盛唐或长于盛唐的那一批诗人

他们的才华无疑是值得肯定,但整体的郁郁不得志在巨大的时代背景下是注定的。

李白有才吗?有才,有大才。但商人之子不能科举。

不论他有无才华,不论他长相如何,制度下,就注定走不了科举路,只能行卷路。而行卷路不是高门贵族,又如何走得通呢?


大鹏赋见心中气势,却未曾获礼遇三分。

图源:豆瓣官方电影截图,侵删。


高适几度返回梁园,如不是时逢乱世,最后又如何出头?

王维看似官运亨通,最后也身为“叛臣”。


更不论杜甫,生于盛唐,最后潦倒而死,虽然知道是影视,但看到年少子美,想到其之后注定经历的半生漂泊。

某些悲剧就是在你看到结局潦倒的时候,偏偏又看到了他青年壮志,生活圆满。

图源:豆瓣官方电影截图,侵删。


美好事物的破碎、失去、不能持久,这样的一种时代的注定是悲剧的命运感之所在。

当我们再次透过高适的眼睛去看曾经的长安、曾经的黄鹤楼、曾经的扬州的时候,就更加有了这样的一种物是人非之感。


个人的力量和选择

另外,个人的性格也在某些时候为个人的命运埋下了注脚。


李白一边是洒脱至极,“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边是处处求官,漂泊半生,毕生也没有施展自己的政治的抱负。最后好不容易施展了一次,但站错了队伍,暮年政治眼光或失误或至始没有。

换句再说,即使李白一开始真的就求到了玉真公主门下,他洒脱至极的性格,也不会容他在官场上走多远。

当他从当年的雄心壮志的少年,变成有了啤酒肚的闯出名声的李白李仙人的时候,动画很好地展现了一个人的一生。

图源:豆瓣官方电影截图,侵删。
图源:豆瓣官方电影截图,侵删。


即使这个人是才华横溢的李白,也逃不过人的一生,是青年壮志,壮年郁郁,和晚年迟暮。


而当他最后在影片中最后吟出“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时候,再次使出唤群鸟之术的时候,我们或许又可以再次窥见当年的那个雄心少年。


图源:豆瓣官方电影截图,侵删。


相对而言,高适似乎就是电影写给老实努力人的浪漫了。

说他现实,是因为高适似乎给了普通人一个视角。

当人越来越长大,越会发现自身的平庸与渺小。

如同高适拜别李白,和杜甫去乾陵拜祖父时谈到,不同于祖父二十岁骁骑郎将,四十岁大破新罗;此时四十三的高适还无建树。

成年的无奈就在于,你可以清楚地知道小说里的主角不是你,没有才子的气魄与才华。

曾经的万千可能,到最后只剩下一种,所谓的万千机遇、鹏程万里,是现在连想都觉得不现实的东西。

图源:豆瓣官方电影截图,侵删。

说他浪漫,是高适在不得志时,可以返回梁园苦练,可写边塞诗,也不忘苦练技能。

最后,时逢乱世,升任节度使,可谓厚积薄发。

高适每次“求职”不得返回的“梁园”,似乎就是李雪琴口中的“铁岭”。

当拼不过、留不下的北上广成了注定,从大城市的逃离成为了必然。

但和高适不同的是,现在的年轻人又有多少人拥有梁园?拥有可以再次出山的高氏枪法?又有谁会有一个一发冲天的机遇?



另外,两人的对比也很有意思。

也许才华不同,出生不同,境遇不同。

但同为少年,也都曾胸怀大志,也都曾郁郁寡欢,也多曾行到尽处。

一句,人生恍若初见,怀念的是曾被我们抛之脑后又无比怀念的旧时光。

图源:豆瓣官方电影截图,侵删。
图源:豆瓣官方电影截图,侵删。
图源:豆瓣官方电影截图,侵删。


文学的流传


如果你要问我个人有作用吗?

肯定是有的。

普通人的作用或许如螳臂当车,或许如压倒骆驼之稻草

但个人力量的渺小不能说明其无意义。


此外,从历史长河来看,即使诗人甚至可以说文艺创作者们经历的生活正是其文学灵感的来源,也许我们不会记得唐代的所有皇帝,但那一首《将进酒》会更深地锥入我们脑海。

图源:豆瓣官方电影截图,侵删。


诗人们写诗原本是为了做官留名,但千年来人们记得的却不再是官名,而是一首首泣血诗句。


你所创造的也许在你的一生都不会发光,它或许不会给你带来些什么,但有意义的东西一定会给后世留下些什么。

从古至今皆是如此,功名利禄如过眼云烟,伟大的思想和对于孤独、死亡、离别、国仇、家恨的情感,一定是从古至今都存在的。

当人认识到终有一死,而死后不会留名,或者即使留名也无关现在的自己的时候,或许可以获得真正的某种程度上的自由。


图源:豆瓣官方电影截图,侵删。


时代洪流下的个体命运,浪漫主义的悲歌——观《长安三万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