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古典名篇(先秦)《诗经·邶风》赏析

2023-08-12 23:10 作者:jxfzylr  | 我要投稿

1、诗经·邶风·新台


作者:【先秦】佚名


新台有泚[1],河水弥弥[2]。燕婉之求[3],籧篨不鲜[4]。

新台有洒[5],河水浼浼[6]。燕婉之求,籧篨不殄[7]。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8]。燕婉之求,得此戚施[9]。


注释:

[1]新台:台名,据《水经注》,故址在今山东鄄城东北黄河故道旁。有泚(cǐ):犹言泚泚;泚:华美貌。指新台。 [2]河水:古称黄河为河水。弥弥:盈满貌。字亦见《匏有苦叶》。 [3]燕婉:和婉、美妙。 [4]籧篨(qú chú):不能俯身。或为残疾,或为肥胖所致。《国语·晋语四》:“蘧篨不可使俯,戚施不可使仰。”又《春秋》邾文公名蘧蒢。不鲜:该死不死、老不死的意思。《左传·昭公五年》“葬鲜者自西门”,张湛《列子注》:“人不以寿死曰鲜。”是鲜即不得寿终的意思。 [5]洒(cuǐ):高峻貌。《韩诗》作“漼”。 [6]浼(měi)浼:河水涨满时平旷的样子。 [7]殄:尽、绝。“不殄”与“不鲜”义同,都是骂人语。 [8]鸿:大雁。鸿本为飞天上飞鸟,落在渔网,比喻诧异、失望。又据闻一多《诗经通义》,“鸿”即“苦蠪”的合音,“苦蠪”即今所谓癞蛤蟆。亦通。 [9]戚施:不能仰身。《国语·郑语》言周幽王“侏儒、戚施,实御在侧”。此处是夸张地说宣公年老躯干弯曲。


点评:

《新台》,讽刺卫宣公强娶宣姜的诗。卫宣公为自己的儿子伋从齐国娶来新妇,因见其美貌便从中打劫,据为己有,并在卫、齐两国交界处筑了新台,以取悦新人。新台的高俊华丽,是写实,也是与下面的“籧篨不鲜”做映衬。籧篨、戚施是比兴之辞,卫宣公不见得有那样的相貌疾病。诗人这样写,不过是夸张手法,是以戏谑表达鞭挞之情。另一个特点是讽刺之情并不直接表达,而是借言新妇的失落情绪婉转而出,这又是诗篇的含蓄。

2、诗经·邶风·静女


作者:【先秦】佚名


静女其姝[1],俟我于城隅[2]。爱而不见[3],搔首踟蹰[4]。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5]。彤管有炜[6],悦怿女美[7]。

自牧归荑[8],洵美且异[9]。匪女之为美[10],美人之贻[11]!


注释:

[1]静女:淑女、善女。“静”通“靖”。姝(shū):美貌、可爱。 [2]俟:等待。城隅:城墙拐角处,古代筑城,在拐角处起台建屋,即后世所谓角楼。 [3]爱:隐蔽的意思。爱,通“薆”,爱而即薆然。 [4]踟蹰:徘徊、焦急的样子。 [5]彤管:古代宫中有记录后妃群妾行为的女史,彤管即女史用的赤色笔管。一说古代针有管,乐器也有管。 [6]炜(wěi):光泽。 [7]悦怿(yì):喜欢,双声词。女:汝,指彤管。 [8]牧:郊外为牧。归(kuì):馈赠。荑(tí):白茅的嫩芽。 [9]洵:实在。 [10]匪:非。 [11]美人:指诗中的男子。


点评:

《静女》,描述情人约会的诗篇。“爱而不见”两句在全诗中最有画面效果。小伙子见到姑娘了没有?结果不需言表,说了就没意思。诗表现心理也是细腻精微的。在姑娘、小伙子各自把玩手里的信物时,诗都用了第二人称的“女”(汝)字。物而人称,是因为物以人贵,即所谓的爱屋及乌;以“汝”呼物,与物对谈,是何等的一往情深(参钱锺书《管锥编》)!诗简洁得像剪影,但轮廓分明之中,却容纳了如此的曲折和情致。明快而不失蕴藉,十分可爱。

3、诗经·邶风·北门


作者:【先秦】佚名


出自北门[1],忧心殷殷[2]。终窭且贫[3],莫知我艰[4]。已焉哉[5]!天实为之[6],谓之何哉[7]!

王事适我[8],政事一埤益我[9]。我入自外,室人交遍谪我[10]。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王事敦我[11],政事一埤遗我[12]。我入自外,室人交遍摧我[13]。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注释:

[1]北门:都城北门。《毛传》:“北门背明乡(向)阴。”诗言北门,似是取其象征义。 [2]殷殷:心情沉重的样子。 [3]终……且:结构词。参《邶风·燕燕》“终温且惠”句注。窭(jù):贫困。 [4]艰:艰难。 [5]已焉哉:算了吧。 [6]为之:有意如此。 [7]谓之何:奈之何。 [8]王事:犹言国事、公事。适:抛掷。“适我”犹言扔给我。 [9]一:都,一齐。埤(pí)益:堆累、增加。 [10]室人:家人。交遍:轮番地。谪:指责。 [11]敦:投掷、扔给。 [12]埤遗:厚加。 [13]摧:折磨。


点评:

《北门》,表现官场小人物牢骚满腹却又无可奈何的诗篇。官场不好混,家庭中也不叫人舒心。“交遍”一词用得好,不分老少谁都可以蔑视他。但诗中人却不见有什么让人提气的想头,一句“天实为之”,就算得精神胜利了。小人物毕竟是小人物。这倒不是说职位和地位的小,而是精神上的小。《诗经》真不愧是一个时代人生世态的万花筒,在一个小贵族自叹自怜的磨磨叨叨中,显示了社会生活的一副“体段”——一股没出息的情绪。

4、诗经·邶风·泉水


作者:【先秦】佚名


毖彼泉水[1],亦流于淇[2]。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娈彼诸姬[3],聊与之谋[4]。

出宿于泲[5],饮饯于祢[6]。女子有行[7],远父母兄弟。问我诸姑[8],遂及伯姊[9]。

出宿于干[10],饮饯于言[11]。载脂载舝[12],还车言迈。遄臻于卫[13],不瑕有害[14]?

我思肥泉[15],兹之永叹[16]。思须与漕[17],我心悠悠。驾言出游[18],以写我忧[19]!


注释:

[1]毖(bì):水从泉眼流出的样子。 [2]淇:水名,发源于今山西太行山侧,流经卫国(今属河南)境内入黄河。淇,《诗经》数见,可知其在卫国人心目中地位。 [3]娈:美好貌。诸姬:各位姬姓女子。周制,诸侯嫁女,其他同姓国要以女陪嫁,姬姓女子多,所以诗以“诸姬”言之。 [4]聊:姑且。谋:谋划回娘家事。 [5]宿:歇宿。周贵族女子远嫁他国,往往路途遥远,中间必须歇息。泲(jǐ):水名。据《水经注》,发源于今河南荥阳东,东北流后,分南北两支流,合流后入于巨野大泽。朱右曾《诗地理征》以为诗中之泲为北支即北泲。也有学者以为是南支。 [6]饮饯:宴饮告别。这一句还是说中间歇息的事。祢(nǐ):水名,又名冤水、大祢沟,在今山东菏泽西南。据朱右曾说。 [7]行:出嫁、嫁人。 [8]诸姑:诸位姑母。古代姬姓贵族与异姓通婚长期反复,诗中被“问”的诸姑,应该是早嫁过来的同姓前辈。 [9]伯姊:姐妹辈年长者。“诸姑”“伯姊”即上文所说的“诸姬”。又,陪嫁女中有的与嫁女同辈,有的低一辈,所以“诸姬”中,有的为姑辈,有的为姊辈。 [10]干:卫地名,在今河南省清丰南。 [11]言:地名。属卫地。朱右曾以为即“聂”,其地在今山东聊城与博平镇之间。一说在春秋郑、宋之间,《春秋·哀公十三年》:“春,郑罕达率师取宋师于喦。”又《左传·哀公十二年》言郑宋之间有隙地,其中有喦。 [12]载:结构词,连结动词。脂:为车轴加油。本义为油脂,在此作动词用。舝(xiá):车轴两端固定车轮的插销,亦作“辖”。迈:前行。 [13]遄(chuán):迅速。臻:到达。 [14]不瑕(xiá):疑问词。“瑕”通“遐”,遐即胡,胡、无通。不瑕为双重否定,不无之意。有害,古代成语,始见于甲骨文,如《甲骨文合集》有“王隹(唯){㞢}(有){上九下虫}(害)?”“害”的本义是人脚被蛇咬。据裘锡圭《古文字论集》。此句大意是该没有害处的吧。 [15]肥泉:泉水同出而异流,称肥泉。据郦道元《水经注·淇水》,流入淇水的肥泉有两支泉源,一出朝歌西北,东南流;一出朝歌西北大岭下,东流至马沟水,两水合流,再东南流,入淇水。据此,“肥泉”与第一章的“泉水”是写的同一条水。诗言肥泉,慨叹自己不能像泉水入淇那样回返卫国。 [16]兹:滋,更加。永叹:长叹。 [17]须:地名。《水经注》:“濮渠又东经须城北。”学者以为即《泉水》之须。其地在今河南濮阳西。据戴震《诗经考》。一说“须”通“沬”,“沬”即朝歌之地,曾是卫国都城。漕:即曹。卫国在遭受北狄入侵后,将都城迁至当时位于黄河东南岸之曹邑,其地在今河南滑县东,与须地距离不远。 [18]驾:驾车。言:语助词。 [19]写:排遣、抒发。


点评:

《泉水》,出嫁卫女思念母邦的诗。从“思须与曹”句可知,诗与卫国遭狄侵害、国都迁移即《左传·闵公二年》所谓“戴公……庐于曹”的重大变故有关。母邦遭遇灾难,出嫁的女儿因而思念故国,在心中设想回国所经路途,并为此询问同样身处异国深宫的姑母姐妹。其实,诗中只有思归,没有真正上路,因为诗篇所言的路线并非一条,甚至方位、方向也不同。就是说,诗篇不是具体表现某位或某几位远嫁女子的故国之情,而是这一类人的乡愁。而且,诗篇表现远嫁女儿的乡情,又与卫国遭遇重大变故同时,这可能与许穆夫人的遭遇有关(参《鄘风·载驰》),就是说,是许穆夫人的爱母邦之情,引发了当时对远嫁女故国情感的关注,因而有《泉水》之作。重大历史变故,引发了一种特定的人道关怀,正是这首诗篇值得注意的地方。

5、诗经·邶风·式微


作者:【先秦】佚名


式微式微[1],胡不归[2]?微君之故[3],胡为乎中露[4]?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5],胡为乎泥中[6]?


注释:

[1]式:语助词。微:微末、轻贱。 [2]归:归返自己的国家。 [3]微:若非、若不是。《论语·宪问》:“微管仲,我其披发左衽矣。”与此语例同。故:缘故。 [4]乎:于、在。中露:露中,经历风霜磨难的意思。 [5]躬:身。一说通“穷”,困穷。 [6]泥中:泥途,陷于艰难的意思。


点评:

《式微》,劝归之歌。刘向《列女传·贞顺》记载:卫侯之女嫁给黎侯庄公,称黎庄夫人,婚后关系不好,她从娘家带来的傅母劝她回娘家,作了诗的前两句:“式微式微,胡不归?”黎庄夫人以诗作答,以表贞一之志,就有了每章后两句。据近代以来发现的诸西周青铜器铭,黎国君主为周初大臣毕公之后,铭文中又称之为楷侯,其地就在今山西上党地区的黎城附近,境内有壶关之险,与卫国地域相邻近。若以上所说可信,此诗就还有一个亮点:它既是一种对唱体式,又是最早的联句体。

6、诗经·邶风·谷风


作者:【先秦】佚名


习习谷风[1],以阴以雨[2]。黾勉同心[3],不宜有怒。采葑采菲[4],无以下体[5]?德音莫违[6],及尔同死。

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7],薄送我畿[8]。谁谓荼苦[9],其甘如荠[10]。宴尔新昏[11],如兄如弟[12]。

泾以渭浊[13],湜湜其沚[14]。宴尔新昏,不我屑以[15]。毋逝我梁[16],毋发我笱[17]。我躬不阅[18],遑恤我后[19]!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20]。就其浅矣,泳之游之。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丧[21],匍匐救之[22]。

不我能慉[23],反以我为雠[24]。既阻我德[25],贾用不售[26]。昔育恐育鞫[27],及尔颠覆[28]。既生既育[29],比予于毒[30]。

我有旨蓄[31],亦以御冬[32]。宴尔新昏,以我御穷[33]。有洸有溃[34],既诒我肄[35]。不念昔者,伊余来塈[36]!


注释:

[1]习习:连续不断的样子。谷风:东风,大风。 [2]以阴句:东风带来阴雨的意思。一说谷风为暴怒之风(见严粲《诗缉》),亦通。 [3]黾(mǐn)勉:犹言勉勉,勤奋努力的样子。甲骨文有两字,形为女子怀孕之义,怀孕是辛苦耗神的事,所以才有后来的引申义。见孟世凯《甲骨文小字典》。 [4]葑(fēng)、菲:又称芜菁、蔓菁,根块硕大的植物,可以腌制咸菜,自古为农家常食之菜。 [5]下体:根块。两句意为采食葑菲主要不是取其根块吗?可现在却不看根块好坏,只看叶子如何,含指责对方贪恋姿色之意。 [6]德音:恩德。莫违:不背离。 [7]伊迩:伊:维,语气词。迩:近。 [8]畿:门槛、门口。畿的本义为垫门轴的石头,韩愈《遣谑鬼诗》“白石为门畿”之“畿”即此。 [9]荼:苦菜。 [10]荠:甜菜。两句是说:都说荼菜苦,与我心情之苦比起来,荼菜那点苦反而像荠菜那样甜。 [11]宴:乐,喜欢。 [12]兄弟:代指夫妻。据钱锺书《管锥编》,古时重血亲,所以诗用兄弟关系比喻夫妻之亲密。 [13]泾:水名,发源于甘肃,南流至长武入陕西,至高陵入渭水。以:由于。渭:水名,发源于甘肃渭源,至陇东入陕西,再东流入黄河。渭水河床多为沙底,所以浑浊。泾水则为石子底,故一年中除春夏河水暴涨,其他时都较清。两水合流后,清浊对比分明。今人史念海有《论泾渭清浊的变化》一文,也认为春秋以前泾水远清于渭水。 [14]湜(shí)湜:清澈貌。沚(zhǐ):水流停下来。两句意:泾水原本很清,因为渭水的缘故才变得浑浊。变浑浊的水静下来,还是清澈的。诗中人以泾水自比,喻言自己的婚姻生活失败是因遭到别人破坏。并言日久好坏自现,自己的好早晚会显出来。 [15]不我句:“以我不屑”的倒装句。屑,洁净,不屑,以我为不洁,即看不上我的意思。 [16]逝:往。梁:鱼梁,古人为捕鱼在水中筑石堰,中间留有缺口,安放竹篓之物拦鱼,称为梁。毋逝等四句,又见于《小雅·小弁》,是风诗袭用前人成语之例。 [17]发:打开。笱(gǒu):竹制的捕鱼器物。 [18]躬:身体。阅:容留。 [19]遑:何暇,哪里有暇。恤:顾及。后:后事。 [20]方:用木筏渡水。舟:以舟渡水。 [21]民:指他人。丧:灾难。 [22]匍匐:手足爬行,有急迫、竭尽全力的意思。 [23]慉(xù):相好的意思,《吕氏春秋·适威》引《周书》“民善之则畜也,不善则雠也”可证,“畜”“慉”可通。 [24]雠(chóu):仇人,对头。 [25]阻:拒绝。 [26]贾:出卖。用:因而。不售:卖不出去。此句以商贾比喻自己的美德不被看重。 [27]育:两育字都是结构助词。恐:恐惧。鞫(jū):穷困、促迫。 [28]颠覆:潦倒困苦。句谓当年艰难的时候,两人心怀恐惧,怕一同陷入困境。 [29]生、育:养儿育女。 [30]毒:毒物。 [31]旨蓄:美好的积蓄。 [32]御冬:比喻的说法,抵御艰难的意思。 [33]御穷:抵御贫穷。两句是说,女子原来以为自己的努力是为抵御共同的艰难,现在发现,男人一直把自己当作御穷的手段来利用。 [34]洸(guāng)、溃:原意为水势凶猛,在此形容态度粗暴、凶恶。 [35]诒:通“贻”,给予。肄:忧愁、苦痛。 [36]塈(jì):通“疾”,憎恨。此句谓丈夫不念过去情意对自己唯有憎恨。


点评:

《谷风》,表弃妇哀怨的诗。从女主人公的自述看,这场婚变起因于男子的喜新厌旧。女子已经被赶出家门,仍然在陈述着自己的美德。这无益的行为,实际表现的是古代婚姻生活中造就的依附性格。诗篇以阴雨起兴,将全篇笼罩在一片阴郁之中。

7、诗经·邶风·匏有苦叶


作者:【先秦】佚名


匏有苦叶[1],济有深涉[2]。深则厉[3],浅则揭[4]。

有弥济盈[5],有鷕雉鸣[6]。济盈不濡轨[7],雉鸣求其牡[8]。

雍雍鸣雁[9],旭日始旦[10]。士如归妻[11],迨冰未泮[12]。

招招舟子[13],人涉卬否[14]。人涉卬否,卬须我友[15]。


注释:

[1]匏:葫芦,又名瓠、壶、蒲芦等,原产印度,我国自古种植。瓜和叶嫩时皆可食,嫩瓜又可入药;秋天长成后,葫芦质地坚硬,可用以渡河,也可做成容器。匏瓜长成,可系于腰间渡深水。苦:同“枯”。 [2]济:津渡。涉:渡水。两句是说,匏葫老时可用以渡水。 [3]厉:衣带飘浮。厉的本义是衣服下垂的带子,《小雅·都人士》“垂带而厉”即是。一说用葫芦渡水,葫芦浮起,犹如衣服的带子漂浮。 [4]揭:撩起衣服。一说揭为搭,是说水浅时就把匏搭在身上。 [5]有弥:犹言弥弥,形容水涨满的样子。 [6]有鷕(wěi):犹言鷕鷕。鷕,雉的叫声。 [7]濡:湿。轨:车轴的轴头。 [8]雉:雉鸡,俗称野鸡,留鸟,广布于中国各地。雄的体型较大,颜色披金挂彩,满身点缀着发光的羽毛,受惊时飞行快,叫声大。雌性则体型较小,颜色较暗淡。据《夏小正》,正月雉鸡闻雷声而鸣叫,可据以判断时令。另外,从此鸟习性看,求偶时一般是雄性向雌性展现羽毛和声音,所以“雉鸣求其牡”为反常现象。牡:雄雉。 [9]雍雍:雁叫声。雁:形状似鹅的候鸟,初春北来,秋天南下。古人结婚六礼纳彩、纳吉和请期等环节中以雁为挚(见面礼)。诗篇写鸣雁,或暗示了婚礼缔结时令到来。 [10]旭日:红日。旦:升起。古代婚礼,亲迎典礼在傍晚黄昏时分,其他各礼都在早晨日出之前,诗表旭日,或与此有关。 [11]士:男子。归妻:迎娶妻子。 [12]迨:趁着。泮:冰解冻。其时夏历在正月中以前。《荀子·大略》:“霜降逆女,冰泮杀(结束)止。” [13]招招:招手貌。舟子:驾船摆渡的人。 [14]卬:我,俺。马瑞辰《通释》:“卬者,姎之假借。《说文》:‘姎,妇人自称,我也。’”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析言之谓女子,浑言之亦人也。”意即“姎”有时也可用于男人自称。 [15]须:等待。


点评:

《匏有苦叶》,对结婚不合时令现象表示不满的篇章。诗在表现上采用了一些象征手法,含而不露。表达对时俗的不满,却只从时令说起,河水已经“弥盈”了,雉也鷕鷕然鸣叫了,言外之意是结婚的时间已经过了。同时,诗还处处从济水的这一边着笔,叙济盈、表鸣雉、说旭日、讲招招舟子,喻世众人对礼法规矩的有意蔑视。最后以“卬须我友”表达自己的不从流俗。全诗借渡水为喻,抒发对现实不满。这样的手法在《国风》中也颇为独特。

8、诗经·邶风·雄雉


作者:【先秦】佚名


雄雉于飞[1],泄泄其羽[2]。我之怀矣,自诒伊阻[3]。

雄雉于飞,下上其音[4]。展矣君子[5],实劳我心[6]。

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7],曷云能来[8]?

百尔君子[9],不知德行。不忮不求[10],何用不臧[11]!


注释:

[1]雄雉:雄性野鸡。头上有冠,尾很长,毛色美丽。 [2]泄(yì)泄:翅膀扇动貌。 [3]诒(yí):通“贻”,遗留。自诒即自找的意思。伊:结构助词。阻:艰难,引申为烦恼。 [4]下上:上下。参《燕燕》“下上其音”句注。 [5]展:诚,实在。君子:指丈夫。“展矣君子”与下句合起来可以译作:“真的,君子,我实在劳心透了!” [6]劳:伤神。 [7]云:助词。 [8]曷:何。来:回来,有止息的意思。此意《诗经》常见,如“我行不来”“职劳不来”“羊牛下来”等。 [9]百尔:凡是,任凡,所有。 [10]忮(zhì):贪心。求:过分追求名利。 [11]何用:怎么会。臧(zāng):好。


点评:

《雄雉》,表女子思念丈夫的诗,因思而生恼,是其特点。雄雉的比喻很有个性。雄赳赳长了一身漂亮羽毛的雉鸡,整天在外面上飞下跳,正是那些整日为虚头名利东颠西跑的“君子”的绝好譬喻。诗中人说“君子”们“不知德行”,不是说自己的丈夫缺德,而是指他们不顾家、为虚荣而瞎忙,是不知道生活的真正幸福在哪里。这固然是因思念痛苦而生的怨言,也是一种对功名心看淡的见识。诗中女主人公因此而越发可爱。《诗经》表现闺中思念千姿百态,此篇即富于个性的一例。

9、诗经·邶风·凯风


作者:【先秦】佚名


凯风自南[1],吹彼棘心[2]。棘心夭夭[3],母氏劬劳[4]!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5]。母氏圣善[6],我无令人[7]!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8]。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9],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注释:

[1]凯风:南风,南风和煦。 [2]棘心:棘,丛生灌木,俗称酸枣棵子。春天返青晚于一般花木。棘心即棘木嫩芽,指代诗中七子。 [3]夭夭:摇摆的样子。一说少壮貌。 [4]母氏:即母亲。劬(qú)劳:劳苦。劬,劳累。 [5]棘薪:薪,柴,棘长大成柴。 [6]圣善:高尚善良。 [7]令:好、善。 [8]浚(jùn):卫地名,在今河南省北部。 [9] 睍睆(xiàn huàn):羽毛美好的样子,一说鸟声清和婉转貌。黄鸟:黄鹂。


点评:

《凯风》,感念母亲养育之恩的诗歌。母亲的“劬劳”在独自抚养七子;对母恩的感念则在于儿子“我无令人”的自责。艰辛中的母爱,惭愧的自责,感人肺腑;而南来熏风吹拂棘心的意象,形象鲜明,诗篇因此越发动人。

10、诗经·邶风·击鼓


作者:【先秦】佚名


击鼓其镗[1],踊跃用兵[2]。土国城漕[3],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4],平陈与宋[5]。不我以归,忧心有忡[6]。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7]。于以求之[8]?于林之下[9]。

死生契阔[10],与子成说[11]。执子之手,与子偕老[12]。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13],不我信兮[14]!


注释:

[1]其镗(táng):犹言镗镗,形容鼓声。古代敲鼓以召集民众。 [2]踊跃:跳跃、奋起,在此为喜好的意思,是穷兵黩武疯狂模样。 [3]土:筑城,动词。国:城郭。城:动词,与土同义。漕:城墙外的护城河。此句是说,挖城外壕沟的土,加固城墙。一说卫国城邑,在今河南滑县境。 [4]孙子仲:公孙文仲,出征的主将。从《毛传》说。 [5]平:调停。《左传·宣公四年》:“公与齐侯平莒及郯。”此句是说,调停陈、宋两国敌对关系,使之结好。陈:春秋诸侯国,帝舜之后,都城在今河南淮阳。与:于。从《毛传》说。“平陈于宋”也是使陈宋交好的意思,宋:春秋诸侯,为殷商遗民国家,都城在今河南商丘。两国地域接近。 [6]不我句:我再也回不来的意思。以,在此有让、使、允许的意思。句含哀怨气。有忡:犹言忡忡。 [7]爰:在这里。丧马:丢失战马即意味着难以逃离战场,有丧命之虞。 [8]之:指诗中之“我”。 [9]林下:山麓树林之下。又据《左传·宣公十二年》“邲之战”所载,古时有身份的人战死疆场有人收尸,为方便寻找,以某些树木为标志。 [10]契阔:阔别,长别。在此为偏义词,只用其中阔字义。契:合;阔:离。 [11]子:指妻子。两句的意思是说,生死离合,已经与你约定。成说:约定,发誓。 [12]偕老:一起到老。 [13]洵:远,远离。《韩诗》“洵”字作“敻”,即迥远之义。 [14]信:讲信用,此句指自己不得已违背当初的盟约。


点评:

《击鼓》,表被迫参战军士怨恨之情的诗篇。诗从体现战争气氛的鼓声写起,渲染出一幅兵荒马乱的情景。一个“独”字,写出了主人公怨怼而又无奈的心情。战士厌恶国家强加于他的任务,是由于他忠诚于另一意义上的义务,这就是他作为一个男人、丈夫,对妻子、家庭的道义。家与国在利害上发生冲突时,人们义无反顾地倾向于个体的家庭。如不是国家政治已经腐败透顶,怎会有这样的情况呢?

11、诗经·邶风·终风


作者:【先秦】佚名


终风且暴[1],顾我则笑[2]。谑浪笑敖[3],中心是悼[4]。

终风且霾[5],惠然肯来[6]。莫往莫来,悠悠我思[7]。

终风且曀[8],不日有曀[9]。寤言不寐,愿言则嚏[10]。

曀曀其阴,虺虺其雷[11]。寤言不寐,愿言则怀[12]。


注释:

[1]终、且:《诗经》句子结构词,参《燕燕》“终温且惠”句注。暴:暴雨。《说文》引《诗》作“瀑”。此句为既刮大风又下大雨的意思。 [2]顾我句:意思是想到我时一副嬉皮涎脸的样子。笑在此表示不庄重,与下文“谑浪笑敖”句同义。 [3]谑:戏耍。浪:放荡。敖:傲慢,放荡。 [4]中心:心中。是:这,代词,指上文“谑浪笑敖”。悼:伤心。 [5]霾:阴霾,因尘土飞扬而造成的昏暗天气。 [6]惠:好心。在此反语。此句是说,偶尔你发善心肯来看望我。 [7]两句的意思是,很想与你断绝往来,又难下决心。 [8]曀(yì):天阴而有风。 [9]不日:没有太阳,即不见天日的意思。有:只有。 [10]寤言句:睡也睡不着的意思。寤、寐见《周南·关雎》注。言:语助词,而。两“言”字同义。愿:思虑。嚏(zhì):忿恨,同“懥”。句意:想到此事就愤恨。 [11]虺(huǐ)虺:形容雷声滚滚。 [12]怀:心思萦绕。


点评:

《终风》,表现受无良丈夫虐待的女子内心苦闷的篇章。受难的女性不是被遗弃,而是遭虐待。诗人在展示这对变形的家庭关系时,实际揭示出重礼法、重“合二姓之好”的婚姻关系在春秋时期给人造成的性格扭曲,以及这类婚姻关系败坏时呈现出的“怪现状”。诗篇的风雨阴霾的比喻,也极具个性,既是对男子变态性格的象征,也是对女子晦暗、郁闷而又无奈心境的传达。

12、诗经·邶风·燕燕


作者:【先秦】佚名


燕燕于飞[1],差池其羽[2]。之子于归,远送于野[3]。瞻望弗及[4],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5]。之子于归,远于将之[6]。瞻望弗及,伫立以泣[7]。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8]。之子于归,远送于南[9]。瞻望弗及,实劳我心[10]。

仲氏任只[11],其心塞渊[12]。终温且惠[13],淑慎其身[14]。先君之思[15],以勖寡人[16]。


注释:

[1]燕:燕子,古称玄鸟、鳦(yǐ),即家燕,为候鸟。诗称燕燕,重言而已。于飞:飞。《吕氏春秋·音初》:“有娀氏有二佚女,为之九成之台,饮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视之,鸣若谥隘。二女爱而争搏之,覆以玉筐。少选,发而视之,燕遗二卵,北飞,遂不反。二女作歌,一终曰:‘燕燕往飞’,实始作为北音。”《史记·殷本纪》也有类似记载,表明燕或曰玄鸟为殷商远古祖先。甲骨文等各种文献都表明,殷商人群崇拜飞鸟;“燕燕于飞”之句,又与“燕燕往飞”句很相似,或者正是殷商古歌亦即“北音”的遗响。 [2]差(cī)池:不齐的样子。 [3]野:郊外的原野。 [4]弗及:目力达不到。 [5]颉(xié)、颃(háng):上下飞舞。分别言之,向下飞为颉,向上飞为颃。 [6]远于:远。于为语助词,无实义。将:送。亦见《召南·鹊巢》。 [7]伫立:长久地站立。 [8]下上:即上下,犹言高一声,低一声。陈梦家《古文字中的商周祭祀》言:“下上”是殷商特有的用语,周人则习惯言“上下”。 [9]南:南郊。 [10]劳:忧愁。 [11]仲氏:排行第二。任:对人有恩义、讲信用。只:语气词。《荀子·成相》:“穆公任之。”“任之”与此诗“任只”语法相同。 [12]塞渊:性格诚实深沉。 [13]温:温和。惠:贤惠。终、且:《诗经》常见的句式,其意犹如既、且。 [14]淑慎:善良谨慎,表仲氏修养之好。 [15]先君:故世的父辈君主。之思:是思。 [16]勖:勉励。《礼记·坊记》引此诗字作“畜”,为同音假借现象。寡人:寡德之人。古代君主自称之词。


点评:

《燕燕》,送别之诗。至于送别者为何人,因何送别,古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诗以“燕燕于飞”起兴,带有原始信仰的胎记,是《诗经》的特点,也是其特有的价值。其“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的句子,表现送别者的深情,有“惊天地泣鬼神”之誉,流传千古,影响很大。深情的表现又不限于此,燕的颉颃飞舞、高低鸣叫,都是送别人心绪翻卷的表征。诗篇表情感又善于变化,前三章情绪激荡,最后一章则转为对所送之人品德的言说,使诗篇蕴藉更为丰厚。

13、诗经·邶风·柏舟


作者:【先秦】佚名


泛彼柏舟[1],亦泛其流[2]。耿耿不寐[3],如有隐忧[4]。微我无酒[5],以敖以游[6]。

我心匪鉴[7],不可以茹[8]。亦有兄弟,不可以据[9]。薄言往愬[10],逢彼之怒。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11],不可选也[12]。

忧心悄悄[13],愠于群小[14]。觏闵既多[15],受侮不少。静言思之[16],寤辟有摽[17]。

日居月诸[18],胡迭而微[19]?心之忧矣,如匪澣衣[20]。静言思之,不能奋飞[21]。


注释:

[1]泛:漂荡。柏舟:柏木做的独木舟。 [2]亦:语首助词。 [3]耿耿:内心烦躁貌。 [4]隐忧:痛苦忧愁。 [5]微:非。 [6]敖:同“遨”,与“游”同义。 [7]匪:非。鉴:铜鉴,形似圆鼎的容器,盛水后可以像镜子一样鉴照。此器后来为铜镜所取代。 [8]茹:吃,吞纳。 [9]据:依靠。 [10]愬(sù):诉说。 [11]棣棣:仪态有度的样子。 [12]选:算,筹算、算计,引申为因计较得失而改变准则。 [13]悄悄:忧愁貌。 [14]愠:怨恨,恼怒。群小:成群的小人,指众妾。 [15]觏:遭受。 [16]静言:静静地。言:而,结构词。 [17]寤:接续,连续。通“啎”,逆、相逢的意思。也通“晤”。《诗》“寤言”“寤歌”“晤歌”,都是连续、连续歌唱的意思。据余培林《诗经正诂》。辟:拍打胸膛。字亦作擗。摽:拍击胸膛发出的声音。有嘌,犹言嘌嘌。据闻一多《诗经通义》。 [18]日、月:《诗经》常以日月比喻夫妻关系。居(jī)、诸:语气助词。日居月诸,犹言“日啊月啊”。 [19]迭:叠,日月交叠则有日蚀月蚀。微:日蚀、月蚀。《小雅·十月之交》“彼月而微,此日而微”,微即指日月之蚀。 [20]匪:彼。澣衣:洗涤衣服,诗以衣服洗涤时的揉搓比喻内心煎熬。“澣”同“浣”。 [21]奋飞:振翅高飞,有摆脱烦恼的意思。


点评:

《柏舟》,表现贵族家庭主妇遭众妾排挤而愤懑的诗。诗从隐忧言起,再以鉴镜之喻,表明自己不纳污浊的性格,也表露出诗中人所以遭遇隐痛的原因。第三章中“匪石”“匪席”的比喻,更高扬的是煎熬中不破不碎的高傲人格,比喻恰切而出人意表,才华出众。诗篇格调阴郁,形象挺拔,颇具艺术的震撼力。


古典名篇(先秦)《诗经·邶风》赏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