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圈文化的本质:“同者”与“他者”的博弈和“自我”的否定
今天有件事想跟大家讨论,不过可能稍微有一点点严肃,就是关于饭圈文化。 一、同者与他者的博弈——圈层的产生 如果你静下心来仔细想想,似乎对于“饭圈文化”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甚至现有的定义都十分模糊,但大家好像都有点明白那是怎样一回事,都有自己对它的理解。 其实我觉得大众对这个词的使用和理解存在偏差。毫无疑问,现在只要一提到这个词,所有的感受全都是负面的,甚至大家都在惧怕这个词汇,害怕自己被贴上饭圈文化的标签,又不确定自己有没有做出相关的行为,并且很多人不知道当他们使用这个词评判他人时,“饭圈”就产生了。 饭圈是如何产生的?在我看来,饭圈,是圈层中的一种。一群有些相同“喜好或崇拜对象”的人聚集成了一个群体,于是出现了圈层,因为单词Fans所以音译成了“饭”所以“饭圈”这个名词就产生了,当群体聚集时形成了圈。那既然有“饭圈”就一定会有别的圈。为什么会有圈?因为人是群居动物,因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生活中我们总会去寻找和自己有相同喜好或观点的人,可以稍微简单的将其理解为寻找“同者”,同者增多,同者聚集,于是圈层出现。各种各样的圈层出现。饭圈、体育圈、娱乐圈、电竞圈、文艺圈、演艺圈、学术圈、配音圈、盖章圈、娃圈、二次元……甚至可以将任一网络平台上的兴趣分区作为划分圈层的标准之一。圈层之间本应该是平等的,但我们在寻找同者的同时,他者出现了,所以有了争端。 他者,简而言之,就是区别于自我的一切,在这里可以看做是“和我持不同观点的人”。正是由于他者的出现,不同的观念产生碰撞,于是出现争吵,出现倾轧。在这场旷日持久的论战中,为了区分“敌军”与“友军”,为了辨别同者与他者,于是我们毫不费力地认识了标签,学会了给他人贴标签,于是,“饭圈文化”这个标签诞生了,诞生于大众凭借自己的认知给他者划出的界限。
所以,这样凭借标签区分同者与他者的行为才是论争的源头,是这种行为放大了圈层间的区别,引起了圈层之间的鄙视链,带来混战,拒绝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一切。
甚至在同一群体内部之间也存在互相贴标签的行为,只为将“同者”的范围缩小,取得更多的认同与支持。当然,这只是“饭圈文化”引起网络问题的一个方面,但我认为这是最主要的方面。 歌手讨厌自己的粉丝,只认可自己的歌迷;演员不喜欢自己的粉丝,只认可自己的影迷;运动员不需要自己的粉丝,只认可自己的球迷。可即便是只存在歌迷,影迷,球迷,难道就不会有争端?不会出现不同观念的碰撞或争吵?不会出现过激的行为了吗?并不是,每一个群体中都会有行为不当的人,因此,法律成为约束人行为的底线,在其上还有道德。歌手、演员、运动员是暴露在大众视野内最容易获得“追随者”的群体,随着群体的扩大,行为不当的人也在增多。所以问题的本源其实是个别的缺少行为约束的个体。但不得不承认,这些个体确实来源于某一群体,并受到了一定圈层风气的影响。于是粉丝群体不止在网络的言论上,更是在行为上又被贴上“饭圈文化”的标签。插入一些能让大家理解我观点的例子“冲入球场拥抱梅西的球迷”,再比如“那场疯狂的电竞狂欢”点到即止,我的意思是不应该仅凭标签就判定善恶。当然也要说那些不那么偏激,却十分流行的“应援”活动,包括“过度关注”“过度支持”“接送机”“跟拍”甚至发展到“偷拍”“窥私”。这些行为有的游走在疯狂的边缘,有的触碰到法律的底线,但这种行为不止是粉丝才会去做,做了的也不一定全是粉丝。所以用“饭圈文化”这个词简单粗暴地将矛头指向粉丝群体,而保护其他也存在上述种种行为的别的群体,是一种刻板印象。 粉丝与歌迷的界限,粉丝与影迷的界限,粉丝与球迷的界限到底在哪,没人能够说清,因为属实没有必要在喜欢这种情感上再加上限定,只能喜欢一个人的歌,一个人的作品,一个人的才能才算是正常?那就是喜欢或者崇拜这个人呢?喜欢这个人的各个方面不可以吗?仅仅是单纯喜欢一个人,单纯有了某种兴趣爱好就要被打上各种“欲望”的标签……难道真的会有人从来没有喜欢的感觉吗?所以出了问题的可能并不是喜欢这件事亦或是喜欢的方式。歌手、演员、运动员拒绝的只是某种让他们不舒服的超出边界感的行为,而且这种行为普遍存在偏激现象。 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偏激,所以当“饭圈文化”这个标签化作了语言的利刃,无差别地伤害所有拥有喜好的人,且重点指向被贴上标签的“粉丝们”,而很多人却能堂而皇之地一边给他者下定义,一边规避一切风险时,粉丝群体会再度被异化。就像曾经处于风口浪尖的“二次元文化”“宅文化”很多人不加以理解,就要随意评判,观点的表达是自由的,但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某一群体时,你也成了施暴者。终有一天当“影迷文化”“歌迷文化”“球迷文化”由于群体中的个别人变成大众口中代表负面的风气时,你怕了,你终于想要撕下自己身上全部的标签。 日本动漫作品《名侦探柯南》中的“疯狂足球迷杀人事件”“福尔摩斯迷杀人事件”我想大家都看过,其实并不是球迷和书迷就有多疯狂,也不是粉丝群体都行为偏激。只不过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同者与他者的区别暴露得太过彻底,争端逐渐愈演愈烈。饭圈文化这个词汇所存在的负面意义,应该在于某些触碰底线行为而不是简单的对某一类群体贴上的标签。其实,当大部分人开始使用这个词汇来区分评判自己的观点与其他一切不同的观点时,饭圈文化才真正产生。因为当这个词被使用时你已经做好了战斗的准备,时时准备好排斥与否定。 在英文中Fans这个词带有狂热的意义,所以我会认为这个词带有一些贬义的词性。那么,真的只要有喜欢或者崇拜的感觉,就拥有原罪,就要带着被贴上标签的风险小心翼翼吗?人类的情感都是复杂的,无论是拥有兴趣爱好,还是怦然心动,追求的都是一种情绪价值,情绪价值可以分出等级,优劣,但追求每种情绪价值的群体并不一定要被打上标签分出“高贵与低贱”。但毋庸置疑获得情绪价值的途径和方法需要受到控制。 “饭圈文化”现在成为了一种专有名词,特指粉丝群体所进行的一切负面行为,包括但不限于“打榜投票”“控制评论”“集资应援”“等级划分”“集体网暴”以及一系列“灰色经济”。总结起来不过就是上文中提到的两个方面“在网络中排斥他者”和在生活中“行为不当”。所谓“饭圈文化”确实是需要管理与控制的,但需要管理和控制的绝不仅仅限于某一圈层的粉丝或者热爱者,也绝不是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否定某一群体。必须要承认,现在认知中的“饭圈文化”就是在特指那些产生负面影响的文化,同时也并不是否定所有的热爱,只不过确实有一部分人存在“思想偏差”“行为过激”的现象,且在这一部分人里,青少年占大多数,对于世界观尚未明确的他们,很容易被“误导”被“诱惑”被“利用”这实在是可恶!但这个名词真的存在严重的滥用现象,
仅仅是表达自己的观点就会遭受网络暴力的现象屡屡发生,个人的情绪无法发泄,便通过给他者贴上“饭圈文化”的标签来寻找一些精神上的胜利,原来“阿Q竟然是你我”。
在这一部分的最后,我想说,确实粉丝群体由于喜爱,由于过度关注,会导致“窥私欲”的滋生,并且这种欲望产生的概率远高于其他群体,这大概是其他群体排斥粉丝群体的原因之一。但欲望之上尚有克制。粉丝群体内部也在排斥行为不道德的人。所以错的是不道德的行为。用某种标签批判群体中的每一个人有点以偏概全。我的观点肯定有疏漏的地方,但希望读到这儿的你能够对所谓“饭圈文化”有一点更清晰的理解,能够做出自己的判断。 二、“高我”的追求——追星文化的本质 追星的本质是对高于自我事物的崇拜。这种高于可以局限于某一方面的高于。我认为,追星是对“高我”的追求。相貌、才华、权位、名利、品性无论是哪一方面的出众都可能成为他人眼中特殊的存在,成为一个被大众崇拜的对象。
人们越是渴望拥有,越是渴望成为,越是想要接近。辩证来看是不是就是因为没能拥有,没能成为,无法接近,所以才产生了崇拜的感觉。
所以,崇拜是可以的但太崇拜,是不好的,因为反过来想“追星”这件事很有可能发生在“人生困惑”之时。就是因为自己太“低”所以一抬头就看见了“星”。如果自我存在于“星群”之中,那么宇宙才是星光的探寻。当然也有人将追星行为当做一种娱乐手段,填补生活空缺,不过生活如果出现空缺,是不是精神上也出现了空白呢? 搜索引擎上将偶像与粉丝的关系叙述成“粉丝会将偶像幻想成自己的伴侣”这样的说法多少有一点表面,其实可以放大这样的思想探索本质。最普遍的藏在潜意识里的想法便是“成为”与“占有”这与搜索引擎上的“幻想对方是自己的伴侣”有异曲同工之妙。“成为”就是对高我的追求,甚至可以是对理想的探寻。想成为像自己偶像一样的人,拥有那不曾拥有或实在有些不足的相貌、才华、权位、名利、品性本无可厚非,但这份想要成为的追求由于自身条件的受限,极大可能在思想的激荡中转变为一种“求而不得”的羡慕或者是更恶劣的嫉妒,
于是欲望滋生,产生一种“恋爱的错觉”想要占有,并渴望通过一定的付出将占有的目的合理化。过激的行为就在这样的欲望下产生,我将其称为“思想的痛症”。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精神寄托,一种精神信仰,不只是每个人,每个时代都同样需要,但当社会大众的崇拜对象由一种信念,一个理想,一份终身追求转变为对某些“特定阶层”的群体中人的追求时,我可否能肤浅地认为人们渴望追求外表美丽的事物,甚至我想要用更加恶意的思想去揣测人们想要拥有金钱,名利,地位……我们,是不是越来越“拜金”了呢?现代的追星,是不是我们对外表与名利过度崇拜的结果呢?这何尝不是一种新兴的“拜金主义”呢?人们通常会陷入一个误区,就是在潜意识里我们总会觉得处于高位者往往拥有美丽与强大,反而低位者由于自身的不足就不温柔、不善良、不美丽、不强大。正是潜意识中我们自然而然地用阶级去评判他人,所以就会导致低层对高层的崇拜。而在“追星”的过程中,粉丝们很容易将自己看做低位者将崇拜的对象看做高位者,从此丧失了自己的理智与判断。 这里我想要用《简爱》里的一句话来总结我的观点“你以为我贫穷、相貌平平就没有感情吗?我向你发誓,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无法离开我,就像我现在无法离开你一样。虽然上帝没有这么做,可我们在精神上依然是平等的。”无论是哪一圈层的明星,都应该允许他们的存在,同样也应该允许他们崇拜者的存在,但欲望的范畴需要价值观的把控,我们与“星星”精神也应该是平等的。当我们平等地看待“星星”温柔的星光会从自身发出,抚平占有的欲望,转变成欣赏与动力。追星这件事本没有错,因为它的本质是对更好自己的追求,但出现偏差的是群体的价值观,而导致问题出现的是追星文化的形成。
追星文化的产生源于“同者的同质化”。同者的肯定,是同质化的表现。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在寻找与自己最相近的群体的同时,渴望这个群体带来的肯定。因为渴望这份肯定,渴望这份话语权,便在群体活动中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活跃。而过度寻求同者认同的结果就是视野的缩小,至此,再容不下他者的存在,所有与“我”与“我所在的群体”持不同观点的一切,都要“纠正”,于是网络暴力悄然发芽。一些用于“控制他者话语”的网络话术潜移默化地在群体间被模仿,学习。于是,随着群体的庞大,粉丝群体本身又带有被暴露,被放大的性质,追星文化逐渐产生,逐渐演变。群体的行为渐渐不止满足于网络语言上的交锋,更是由于粉丝群体的需要,产生了“经济上的开发”。而大多数追星文化带来的负面感受都是由于这些经济上的开发。 追星文化好像自古就有“看杀卫玠”“掷果盈车”魏晋时期的卫玠与潘安尚且因美貌遭受如此程度的困扰更何况是科技水平如此发达的今天。饭圈文化,其实是舶来品,这与日本独特的偶像文化息息相关,并且与“韩流”的火爆直接关联。“韩流”是将偶像明星包装成“商品”并利用这份“商品”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不仅限于明星本身的商业价值,更是拥有潜力无限的粉丝经济。
“饭圈”与“贩圈”谐音让人毛骨悚然,不得不感叹中文的无限魅力。
直白来说“韩流”将粉丝经济合理化,利用粉丝经济获得丰厚利润。其实日本的偶像文化也是这样,但“韩流”却因其侵入国内市场的目的更加明确而对国内的粉丝生态影响更广。当“韩流”流入国内时,粉丝经济成为了“饭圈文化”的一环。国内的粉丝生态受到影响,一些行为被效仿,追星文化逐渐演变,变成了今天的饭圈文化。 粉丝经济,小到明星周边产品的制作与贩卖,大到粉丝购买明星的代言产品,粉丝支持明星的影视作品,以及粉丝支持明星所参加的各种类型的“商业活动”。太多人看到了饭圈文化下隐藏的粉丝经济究竟可以带来多么可观的利润,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只要肯出钱,似乎什么都能买到,于是公众人物的隐私被一次次侵犯,在粉丝经济的驱使下,越来越多越过道德底线和法律标准的行为出现,关于“饭圈怪象”的流言四起。 “买卖同罪”用于形容参与粉丝经济的所有人似乎程度太深。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商品”都不合理,但总是有不合理的“商品”出现,这种不合理的商品最主要表现在“公众人物的隐私”,因此这种经济形需要被把控,因为这种经济的身后总会出现灰色的地带,总会游走在界限的边缘,这些都会带来隐形的责任。承担“隐形”责任的到底应该是谁说不清。公众人物又其处在的特殊地位,需要接受大众的关注与审判。所以产生了粉丝经济中的灰色地带。其实大部分粉丝经济产生的原因,是人们在对“高我”的追求中,求而不得的心理。因为求而不得所以思想的痛症愈发严重,很多人看准了这份“商机”在这个灰色地带里牟利,灰色产业链形成使得粉丝群体中的一些行为被默认被接受,并不断地产生模仿者,“接送机”“代拍”“追车”等行为悄然发展。这其中其实是有很多粉丝以为自己不带有任何目的地去表达支持的,但只要稍微想想,在这些行为发生的过程中,他们满足了自己的“想见”的欲望。 受到的关注越多,就越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我一直在思考“明星”们在受到大范围的关注之前对于小范围的“应援”比如接送机或者粉丝间组织一些小活动,这些活动无论在“线上”或“线下”仿佛都无伤大雅,仿佛都是可控的,仿佛都在“明星”们可接受的范围内。似乎也能够有一种“明星”与“粉丝”之间的良性沟通,所以将事情往不可控方向推动的有可能是大众关注度的提高。大众的关注度越高,人们越期待被关注者的完美形象,于是思想会逐渐产生偏差,想要接近与掌控,打破一开始的良性互动与完美平衡。而这些过度关注通常也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可以提升商业价值,另一方面也确实会带来困扰。因此,“明星”群体需要对粉丝进行沟通与引导。
思想的痛症在偏差日复一日的蚕食下,在群体行为的影响下,在同者寻求同质化的过程中,在追求高我而不得的失望中逐渐发作,酝酿成情绪的波动,情感的释放——饭圈文化,蔚然成风。
三、“自我”的否定——饭圈是现代社会的乌托邦 如果一定要将“饭圈”的粉丝与幻想中的恋爱联系,那么人在恋爱中很容易迷失自我,在追星中亦是如此。经常性的在所有地方都能看到一个公众人物的发言下面,一定是成排的粉丝的声援。“你说得都对”。不过,到底真的全都正确吗?粉丝们究竟是真的思考过认为正确?还是只想留一句话证明自己的支持?亦或是由于从众心里就随手发哦这样一句话?当然,无论怎么认为,秉持怎样的观点,旁人都不应该随意地为其做出正确或错误的评判。但这样的现象中是不是存在一种“自我”的否定呢?
活跃在大众视野内的一切都要接受大众的审判。
审判者不应该局限于某一群体,也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如果面对一切都失去了个人的判断,都只服从或者尝试说服自己,那么“自我”的否定必将会导致“本我”的丢失。如果你连自己都丢了,你又如何去“爱人”呢?我们应该尝试聆听各种各样的声音并保持理性,做出最清醒的判断。当然这是很难的,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也无法唤醒陶醉于情感中他们。 如果追星是对自我的否定,对高我的追求甚至是对高我的求而不得,那么在这种情感体验的过程中就难免有幻想的存在。既然是幻想,就一定要塑造一个完美的幻象,这个过程是“造神”的过程。所以有人说追星群体有时候与宗教很类似,确实,当一个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否定了内在的自己而相信自己幻象中所创造的完美的神时“乌托邦”诞生,一种独属于追星群体的世界隔绝了外界,在此没有一切压力与困苦,有的只是满心欢喜。
所以当这样的群体几乎覆盖了大部分青年与青少年时,追星文化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文化现象。它成了时代独有的镇痛剂。
人们对现实生活的逃避,使追星文化有了更大的市场,每天靠着一点点幻想中来度过人生艰难期的现象比比皆是,但问题出在想象中塑造的完美幻象的本体是一个个真人,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个人期望的强加本来就不切实际,更何况在这个幻象世界里,粉丝群体潜意识里就已经将自己放置在低层。于是幻象被打破,由造神再到毁神只在一念之间,在幻象打破之时由于信仰的崩塌很大可能会带来更多负面影响。所以我才会说搜索引擎上写着的粉丝会将偶像看做恋爱的对象并不是十分准确,因为更多的情况,粉丝会将自己看得很低,而偶像是完美的个体。 其实这种寻求“精神寄托”的行为不仅仅在追星的范畴。不过我想稍微引起注意的是,当大部分的人们开始逃避现实生活,那么我们的现实一定太过残酷,需要注意。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同者在寻求同质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严明的等级制度——权重。在社交媒体上与同者交往时“权重”显得尤为重要。很多人很讨厌这点,其实逐渐增加“权重”的同时就是慢慢丢掉自我的过程,且其中不乏有人对其加以利用谋求暴利。但也很多人很喜欢这种带有等级制度的追星文化。因为只要肯努力做数据,控制评论,或者买代言,权重就会增加,能够取得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取得的“认可感”。这何尝不是另一种镇痛的方式? 不难想象有的人就是很难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到同者,所以在网络世界里,在追星文化中,或者就是在“饭圈”找到一群同者,与观念相近的人一起狂欢,这时似乎自己在做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一个群体里,不是一个人。 现代社会,我们每个人都活成了一座孤岛,追星文化好像精神鸦片一样给与短暂的快乐,当然,它具有两面性,当它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社会现象时,参与其中的人或多或少会获得一定的成长。我们当然可以有喜好,当然可以有崇拜的人,但在这一切进行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否定自己,也不能任由他人否定,我们最好不要长久地沉醉在乌托邦的幻想里,也最好能做到不投入太多的感情,我们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到他者的身上,我们应该立足于自己的生命。 当你触摸风的时候,你会发现世界不是虚无,即便是无形风,也有时狂烈有时温柔。当你重新认识自己,记得自己时,你依旧拥有热爱一切的能力,只是这份热爱很安静,能够当做生活的调剂,却不会影响日常的任一。 四、浅谈饭圈文化与竞技体育 竞技体育是否应该娱乐化?竞技体育是何时开始娱乐化的?我想对这两个问题的解读可以不用那么直达本质,说说现象就好。首先必须明确的是对于竞技体育来说最重要的永远是集体的荣誉,其次是个人的荣誉。当然我们同样看重运动员的精神意志与成长经历。其次需要谈到竞技体育与商业价值。 运动员的商业价值主要在两方面,一是比赛成绩,二是商业活动。竞技体育娱乐化的矛盾就来源于这两方面。一方面由于成绩是靠自身奋斗取得的,所以他们不必过于在意他们的“支持者”,另一方面关注度高的运动员确实会拥有更高的商业价值,这份关注度只靠对某一运动热爱的群体是不够的,高关注度会带来高影响力,不仅会提升个人价值也会对该项运动的推广起到一定的作用,运动员需要支持,社会也需要这样的榜样。竞技体育一个正向榜样的树立,不仅有利于青少年对体育活动的热爱,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商业利益回馈为集体付出的运动员。不过进行过多的商业活动同时也会影响运动员的日常训练,所以商业化的程度需要把控。 现在竞技体育个别项目娱乐化已经成为事实,所谓娱乐化其实可以解读为大众的过度关注,这与“几代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现代网络的飞速发展使运动员们不止在赛场上暴露在公众视野内,更以更多的身份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引起过度的关注。过度关注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提升商业价值,又使与商业价值息息相关的“饭圈文化”入侵。 其实这种“饭圈文化”的入侵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还是集中在上文提到的两个方面“网络上同者与他者的博弈”和“生活中不道德行为的发生”。由于对某一运动员的关注超越了对比赛项目的关注,所以在大众发表自己不同观点的时候经常会产生争端,而由于相同喜好聚集的群体共同控制舆论的走向时“饭圈文化”的标签再次袭来。能够做到允许不同的观点存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生活中不道德行为的发生”是负面影响的另一种体现。要承认现在让运动员们不舒服的“接送机”“代拍”甚至“过度应援”等行为确实是由“追星文化”迁移过来的,但并不应该将矛头指向所有粉丝群体,也不应该双重标准,要承担起公众人物的责任进行正向引导,并对不道德甚至触碰法律底线的行为严肃处理。 公众人物即便走在街上都会令大众趋之若鹜源于人们的过度关注。 并不是每项运动都会受到大众过度的关注,也不是每项运动最后都能够娱乐化,商业化。参照NBA对“明星球员”的塑造对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利用,我们可以做出选择是活跃在公众视线承担过度关注带来的风险与利益,还是淡出大众视线专心做好自己。无论怎样选择都要记住每个人都有隐私权,即便是公众人物也有维护自己隐私的权利。 每个人都会热爱,每个人都拥有复杂的情感,每个人都可以产生不同的观点,每个人都渴望寻找接纳自己的集体,同者的同质化是对自我的探寻,但过度的同质化会让我们丢失自我的个性。
“追星”本质上是对高我的追寻,在探寻高我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将自己看低,再一次迷失自己。幻想是时代的镇痛剂,是对自我的否定,在对自我一次次的否定中,我们寄希望于神明。
“饭圈文化”是一个标签,并且是一个带有负面属性的标签,“粉丝群体”是矛盾的集合不应该被有色眼镜定义。圈层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偶像与粉丝之间也应该是平等的,过激行为需要被重视被制止,价值取向也需要被引导,公众人物要承担自己的责任,在此之外仍有一个特例——“感情”。情感是复杂的,不只是对公众人物,哪怕是对一个普通人“过于喜爱”的情感占据心扉也有可能带来偏激的行为和不稳定的情绪状态。我觉得喜爱是正常的,但“过于”喜欢一个事物或者一个人的时候应该回头看一眼,自己的现实生活是不是出现了问题,是不是在逃避些什么。即便不是也要尽量回避“过于”喜爱给对方带来的伤害。 写在最后:其实我很早就想跟大家谈谈关于“饭圈文化”这回事,在这篇文章里,我用“同者与他者的博弈”和“由于金钱利益带来的灰色行为”来解释它。我觉得大众对饭圈文化这个词存在刻板印象,并有乱用的现象,与自己观点不同就要给对方贴上饭圈文化标签的现象屡见不鲜。在这篇文章里我试图探寻“追星”的本质,尝试引入“同者”“他者”“异化”“自我”“本我”“高我”等概念,我不太喜欢故作深奥的文章,所以凭着自己的理解将这几个词进行了简单化理解的处理,可能会有说得过于简单的地方,也难免会有疏漏。我当然接受大众对这篇文章会有不同的观点,但我总觉得虽然想与大家讨论但真正回应我的人可能寥寥无几。我不知道我对“饭圈文化”“追星文化”的探究是不是太过表面,或者我只提出了这种文化现象所表现出的一部分。但我希望我对这一部分的理解能够提供一份新的理解给读到这篇文章的所有人,帮助一些迷茫的人,虽然我不确定自己有一百分的清醒。 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是对竞技体育与饭圈文化的浅谈,因为是自己关注的领域所以稍微谈了谈,虽然不够深刻但多少有些意义,其实我觉得哪怕是应援活动在竞技体育范畴内也是可以做到良性互动的,因为自己家乡的“辽篮”就打出了一个不错的范本。窥私欲是很可怕的,无论是谁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因为欲望往往需要付出代价。我理解情感的爆发,也理解在熟悉的圈层内持续地获得情绪价值是非常棒的事。我试图共情,以同理心去看待不同的群体,所以在文章里我没有对粉丝群体做性别的区分或者刻意用年龄评判一切。 在写作这篇文章时,我大多是凭借自己的感受,所以我会担心自己学识浅薄,知识储备不够丰厚导致认识得不够透彻,但我还是觉得我应该写,仅作为表达我今时今日的观点。 双向奔赴的感情才有意义,我们渴望付出可以得到回报,能够得到回应,但这一切的付出支撑的最好是现实生活儿不是虚无缥缈的幻境,观点表达太多也许会跑偏,所以今天就说到这里。
希望我们能自由表达独立的思想与观点;希望我们能够“去标签化”地面对不同的理念;希望能够对读到这篇文章的所有人有所启发。
全篇一万多字读到这里辛苦了,感谢您阅读我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