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与《满江红》观后感
结束了年前的忙碌和年中的奔波终于到了年后有空和朋友出去转转,然而大冬天万花凋落尽,寒风刺骨凉,最好的去处只能是电影院了。当然,若是有戏剧表演我肯定欣然,但可惜小城市太难得。《满江红》和《流浪地球》两部片子摆在眼前,我毫不犹豫地选了《满江红》,因为我喜欢历史,同时不太想看科幻片。
“科幻”写的是未来,可无论人类还是地球我们可以预见的未来都是毁灭和虚无,也许受限于知识的险隘我们无法看到毁灭之后的东西,虽然本能地相信毁灭之后必然是重生如此循环往复,但我们的眼界只能证实毁灭的必然,而对重生再坚定的相信也仅仅是臆想和推测。古早的《星际穿越》中《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记忆尤深,就连《独行月球》这么一部打着喜欢标签的电影我都能联想到那种空洞、无力和孤寂,小到我个人,大到种族乃至世界,面对必将到来的毁灭,我们究其一生从虚无中寻找意义,通过无数场辩驳克服对虚无的恐惧,也许到死依然无法解答,依然怀着莫大的恐惧迎接消逝。就像戒毒成功者的悔悟:“我虽然再也没吸过,但我到死都想再吸上一口啊”,我这样的人或许也会如此跟寂灭斗争一生,拼命从漆黑中攫取出一丁点光亮。我知道终将来临的它不可战胜,没有生物能克服对死的恐惧,所以我只能躲,在天理的注视下完成一场对神的僭越。
每晚睡觉对我来说都是战斗,要努力让意识不会坠入虚无的深渊,让自己忘记对死的恐惧,仅仅借此获得暂时的喘息。但看那种宇宙深空的科幻片难免让我重新想起、面对这些。我喜欢历史,喜欢从过去看未来,把历史上人类智慧的结晶拿出来擦擦灰,看看那些在当下在未来仍有用武之地,这样会强化在我心中逝去的必要性,它们没有白白淹没于长河,依然为后来者开辟了道路,即便哪天我逝去了也一样,这是一种宽慰;我不喜欢从未来看过去,不希望验证那句“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这样会让我感觉几千年几百代人的探索都是在原地踏步,牺牲和试错是没有意义的。
可是看完《满江红》我又很疑惑。整部片子埋得最深的目的是让秦桧背出满江红,但其实真秦桧根本不知道有这首词,非要刀架在脖子上假秦桧才背出来让全军复诵,这下好了,全世界都知道这首词了,然后真秦桧就随便放了,通敌密信也不管了,就这么事了拂衣去了。难道岳飞当今在中国历史上的最大价值就是这一首词吗?比起让这首词流传后世更要紧的事不是把上奏密信平冤昭雪吗?论功绩岳飞虽然战果累累但大业未成,远不比卫青霍去病却匈奴七百余里;论诗词《满江红》是否是岳飞亲笔尚有争论,即便是但光凭这孤篇在文学上的成就也不比同为军旅的辛弃疾。然而不读史的人不知卫青霍去病,不读书的人不知辛弃疾,岳飞却偏偏妇孺皆知名声最广,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是源于仇恨——国仇家恨。一方面岳飞忠心为国却被奸人所害含冤而死,“忠义”二字深深刻在中华民族的骨髓,古有关云长败走麦城,忠义之人未得善终本就令人感慨伤怀,更何况还有搬弄是非的小人从中作梗,奸臣昏君人所不齿,此为小家之恨;另一方面徽钦二帝昏庸无能丢掉半壁江山,高宗不思收复失地反倒纵容甚至支持秦桧赔款求和,好不容易出了一位能征善战的岳元帅,竟唯恐当真迎回先帝自己皇位不保急忙收兵,此为亡国之仇。是这样剜心刻骨的仇恨把“岳飞”这个名字推上了民族之巅,“爱国”我认为都是次要的,为国牺牲只是个人英雄,而他身上承载和寄托的民族自强、国家复兴才是真正动人的。遥想崤山之战后的秦国老百姓唱道:赳赳老秦,复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休战。《满江红》的“红”如果是“红军”的红,爱国的红火候都不够,就应该是鲜血浸染,不死不休。只可惜,我在电影里感受最深的是“黑”,古代官场斗争的黑,虽然这种黑的演绎有可圈可点之处,但终究是讲“古”的东西,却没讲清“古之于今”的意义何在是有些欠妥的。
至于《满江红》是不是岳飞亲笔所写,其实并不重要,就像关羽是不是真的手拿青龙偃月刀,大众眼中的他从来就不是历史上的他。还有电影结尾《满江红》的朗诵者能不能是秦桧?我认为这样一首赞扬岳飞的词从站在对立面的秦桧嘴里念出来可以理解为一种讽刺,就像推行法治的商鞅最后作法自毙一样,极力诋毁岳飞的人最后以赞扬岳飞结尾是很有戏剧性的。但是,这种戏剧性包含着认同和妥协,邪恶的一方在临死前稍微认同了一点死对头的固执,正义的一方看到“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也会稍微动摇复仇的决心对恶流露出一丝同情,这样的戏剧性放在原创剧情里无可厚非,唯独不能放在秦桧身上;可以放在古达劫富济贫的大盗身上,绝对不能放在现代的毒贩身上。文学可以通过立场制造矛盾丰富形象探讨人性,有些立场是有好人有坏人,但有些立场只有存粹的坏。当官的出发点是更好的管理社会、统筹资源,贩毒的出发点就是杀人放火;历史上诛杀功臣的皇帝比比皆是,汉朝的权臣霍光架空皇帝把持朝政但没多大骂名,因为他是权臣只爱权力不害百姓,而秦桧的评价是“奸臣”。
总体来说《满江红》这部电影对岳飞和历史可能稍有戏谑,但对当下社会还是有作用的。文艺作品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不能单纯地评价好与坏,引起争论无妨,重要的是能引发思考。《满江红》激发了大家对“历史架空题材与历史的界限”“文艺作品对待历史可创作的范围”“国民精神中戏说的底线”等等问题的踊跃讨论,还有那个写毒贩的什么不摇晃,对当今社会价值观的引导乃至法治道路的完善都起到了推进作用,这点是值得肯定的。
再说《流浪地球2》相比第一部无论故事还是情感都更加平滑,第一部仍有个人英雄的倾向,第二部则是完完全全的群像,如果说英雄的故事我可能只会感慨,因为英雄不可能是我;但如果是群像更多的是踌躇满志,总有一个身份适合我,我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贡献一份力量。《流浪地球》的世界观于许多文学作品中的末世颇有相似,像是《崩坏》、《明日方舟》里的天灾,讲述和探讨的问题也无非是:毁灭总会到来,个体如何面对,文明如何延续?给出的也是同样的答案:薪火相传。面对无与伦比的灾难,首先表现出的是迷茫,《流浪地球》里的反对派、各地的暴乱,《明日方舟》里的整合运动,这是普通人的在错愕中崩溃的哀嚎。迷茫是必然的,也是短暂的。之后便是一个种族前所未有的凝聚和歇斯底里的挣扎,无数打破常规的设想与不计代价的实验,《崩坏》中十三英桀选择不同拯救人类的道路,《崩坏》中不同国家截然不同的政策和氛围,《流浪地球》不惜毁灭月亮带着整个地球逃难。没有生命能够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同样也没有生命能够窥见死之后的世界,无法证明灵魂永生,但同样无法论证意识会随肉体消失,所以每个故事中都有抛弃物质拥抱精神的阵营,《流浪地球》中的数字永生,将人的意识上传机器;《明日方舟》中的“大群”,你是意识便是大群的意识;《崩坏》里的“圣痕计划”,将所有人类的肉体消灭凝聚成永生统一的意识体。当然这些设想在我们看来多少有些极端,占据主流的一定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倡导的。
《流浪地球2》作为一部科幻片能够被中年一代的知识分子也就是我的老师给予好评是我去看这部电影很大的影响因素,回想当代文学中从国家层面的宏观叙事到伤痕、反思再到个人创作,文学与政治的距离像是狗血剧,时而暧昧时而决绝。听老师讲近代中国企业的故事,要从故事中挖掘出国家在世界地位上的一步步崛起,从处处受制到证明自己再到肩负起大国担当,这是一部漫长、恢弘、闻者振奋、感者落泪的史诗,这样的故事如何讲?我想《流浪地球》给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用未来讲过去。《流浪地球2》的时间选在不近不远的2044年前后,虽然是未来末世,但没有虚构新政权,灾难迫在眉睫,人类被迫统一,没时间打乱现在的国家格局,这就有了借“未”说今的空间。美国的逐月计划失败后中国力排众议提出移山计划,其可行性受到质疑只能被迫接受半年内完成月球发动机的实验,这种“不公平的对赌协议”中国签过太多了,但每一次都能以圆满完成结尾。中国用行动获得了世界的认可,这其中有刘培强一类的基层工作者,有马兆一类的技术人员,有周喆直一类的高层领导,各界人员的共同协作才有最后的胜利。中方代表周喆直在最后一个高潮反复说:“我相信我们的人一定能完成任务,哪怕会有牺牲”时,我觉得这么直白的台词多少有些赞歌写作的味道,但我亲身听过在国际一线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讲述,没有那么多漂亮的说辞,他们的世界能打动人的除了利益只剩一种无言的坚决。这是喜极而泣的无言,更是对牺牲者的缅怀,他们很清楚为什么而去牺牲,我们很清楚必须得有牺牲,这是生死依托的默契,一种庄严肃穆。
国家社会的话题不多说了,我更想聊聊对待死亡的看法。未来未来,死一般寂静的未来,也许那是宇宙的尽头,我认为好的展望是带人们往远处看,看到尽头然后说:“你看,那边什么都没有,不要想啦,咱们好好过当下吧”。看历史是翻翻旧东西还有什么现在能用的,看未来也是,光把人的向往或担忧勾出来不管那是渣男,最后要服务于当下,说清楚该以怎样的态度面对未来,面对末世,面对死亡。
《崩坏》中姬子唤醒被律者操控的琪亚娜上了最后一课,《明日方舟》中李雨霞一路周转终于选择留下来接鼠王的班,《流浪地球》中张鹏送刘培强回家、马兆对图恒宇的开导、周喆直培养的郝晓晞,他们都在讲传承。我们面对的是滔天巨兽,是数千年来所有生命的归宿,个人的力量是何其弱小,所以聪明的人类学会了传承,“我若是倒下了,自然会有更优秀的后人接替我的位置。江山代有才俊,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重要的不是一人一世,而是传承。人生代代,自古如此。阻挡文明的不是弱小与无知,一定是傲慢。人类从来没有傲慢到觉得自己能够轻易地击败巨兽,为了这场必然要面临的围猎,哪怕准备千年也不算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