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历史之利比亚篇(第一期)
利比亚历史简介
(一)利比亚国简称“利比亚”,是北非的一个国家,位于地中海南岸,与埃及、苏丹、乍得、尼日尔、阿尔及利亚跟突尼斯相邻。面积为176万平方公里,首都为的黎波里,国土面积为176万平方公里。人口为710万,主要是阿拉伯人,其次是柏柏尔人,全国划分成22个省、3个地区。利比亚现仍处于过渡期,政局动荡,暴力事件频发。前3世纪利比亚人在反抗迦太基帝国统治的斗争中曾建立统一的努米底亚王国,7世纪阿拉伯人打败拜占庭人,征服当地柏柏尔人,带来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教。16世纪奥斯曼帝国攻占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控制沿海地区。1912年利比亚在意土战争后成为意大利殖民地,1943年初法、英分别占领利比亚南、北部,二战后由联合国对利全部领土行使管辖权。1951年12月24日利比亚宣告独立,成立联邦制联合王国,伊德里斯一世成为国王。伊德里斯一世(1889年3月12日~1983年5月25日)本名赛义德·穆罕默德·伊德里斯·本·赛义德·穆罕默德·马赫迪·塞努西,赛努西教团的教长,利比亚王国国王(1951年~1969年)。1889年3月12日生于奥斯曼帝国的阿尔雅胡布,是赛义德·穆罕默德·马赫迪·本·塞努西和第五任妻子阿伊莎·本特·艾哈迈德·西尔特的孩子,他是祖父即创立教团的苏非教领袖穆罕默德·本·阿里·赛努西。1916年他接替退位的表兄赛义德·艾哈迈德·谢里夫·塞努西,成为赛努西穆斯林教派教长,初因年幼导致大权旁落。1916年开始直接统治。首先对付1911年侵入利比亚企图建立北非帝国的意大利人,1917年的《阿尔科马和约》实际上确立他在昔兰尼加内陆的权利,根据1919年的另一协议时建立昔兰尼加议会,并给予他一笔贷款。由于他不能也不愿意解除他的支持者的武装,1922年意大利发动入侵的黎波里内陆的战役,他没有进行抵抗,而选择流亡埃及。1947年他回利比亚定居,领导一个正式政府,他的主要支持者是保守的部落领袖。他们希望赛努西政府统治整个昔兰尼加,而年轻、城市化非洲人则主张建立三省联盟。1949年11月21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规定利比亚于1952年1月1日前完成独立。于是伊德里斯以利比亚代表的身份与联合国进行协商达成共识,决定由昔兰尼加、的黎波里塔尼亚、费赞三个地区共同组成一个联合王国。他于1950年12月由利比亚全国代表大会推举成为国王,1951年12月24日利比亚宣布独立,他正式登基。

(二)即位后他对军队和议会严格控制,并得到城市富人、强大的部族领袖和西方的支持, 但年轻军官和城市中产阶级对他保守的政策和置身于阿拉伯民族主义浪潮之外的态度不满。由于没有儿子,早在1956年伊德里斯就选其侄儿哈桑·塞努西成为王储,正当利比亚经济随着国内首度发现石油和美国空军维勒斯空军基地的存在而开始蓬勃起来的时候伊德里斯的健康开始转差。1969年8月4日伊德里斯签署退位诏书,指定由王储哈桑继承王位,同年9月2日生效。同年9月1日(即伊德里斯退位前一天)他正在土耳其接受治疗,此时奥马尔·穆阿迈尔·卡扎菲领导的利比亚军队发动武装政变,成功废黜伊德里斯,“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成立。他之后从土耳其乘船逃往希腊小镇卡曼纳瓦拉,再流亡到埃及。1971年11月伊德里斯被利比亚人民法庭以缺席判处死刑,1983年5月25日在开罗近郊城镇多基去世,终年94岁,身后被葬在沙特阿拉伯麦地那阿尔巴奇。1969年9月1日以卡扎菲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九月革命,推翻伊德里斯王朝,成立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1977年3月改国名为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1986年4月改国名为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卡扎菲时代的利比亚是非洲北部最发达的国家,而且会援助其他非洲国家。卡扎菲执政时利比亚政府持有143吨黄金储备,卡扎菲欲借此创建一个泛非货币,与全球现行的美元系统相对抗,利比亚巨大的石油产量也是美国军事干涉利比亚内政的原因。美国和卡扎菲政权之间的积怨由来已久,1970年6月利比亚宣布收回美国设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附近的军事基地。1980年美国宣布利比亚为“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关闭驻利比亚大使馆。1981年美国海军的飞机击落两架利比亚飞机,两国断交。1986年时任美国总统里根下令停止与利比亚的经济和贸易关系,冻结利比亚在美国的资产。此后美利接连发生军事冲突,里根下令空袭利比亚。1988年12月美国泛美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47客机制造爆炸,机上的259名乘客和地面11人罹难,即洛克比空难,美国认为是两名利比亚情报官员所为(但当事人始终未认罪)。美国政府在打败萨达姆之后在所谓的“战后重建”中越陷越深,从而对卡扎菲采取怀柔政策,而卡扎菲在威慑和利诱的情况下也选择退让,1999年利比亚同意移交两名疑凶给联合国受审。

(三)21世纪初美国已经开始从伊拉克脱身,而且有埃及政变这么好的机会,美国会趁机顺手推动卡扎菲下台。2003年9月12日联合国安理会以13票赞成、2票弃权的表决结果通过第1506号决议,决定解除联合国因1988年洛克比空难和1989年法国联航空难事件而对利比亚实施的长达11年的制裁。2011年2月16日起利比亚多个城市出现抗议活动,要求卡扎菲政府下台,抗议活动向全国蔓延,演变成武装冲突。3月17日联合国决定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以法国、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利比亚展开“奥德赛黎明”军事行动。8月21日反对派攻入的黎波里,两天后占领卡扎菲权力象征的阿齐齐亚兵营,卡扎菲政权正式倒台,反对派成为利比亚执政当局。10月20日执政当局称完全占领卡扎菲残余最后一个据点苏尔特,卡扎菲及其接班人穆塔西姆被俘身亡, 执政当局武装将两人遗体送至米苏拉塔一处肉类冷藏库中向市民展览4天 后秘密下葬。卡扎菲身亡后利比亚分崩离析。2013年1月9日利比亚国民议会正式批准停止使用“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名称的决定,改国号为“利比亚国”。2011年卡扎菲政权被推翻,历史上利比亚由的黎波里塔尼亚(西部)、昔兰尼加(东部)和费赞(南部)三个地区构成,2012年3月6日利比亚东部的拜尔盖地区(旧称“昔兰尼加”)宣布实行联邦自治。利比亚地处非洲北部,国土面积为175.954万平方公里,东西长1196.81公里,南北长922.25公里。东接埃及和苏丹,西邻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南界尼日尔和乍得,北濒地中海,海岸线长1900余公里。利比亚全境95%以上地区为沙漠和半沙漠,沿海和东北部内陆区是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其他地区基本上为沙砾覆盖,为向北倾斜的高原和内陆盆地。最高海拔为2267米(在Bikku Bitti),高原上分布一些海拔500米到1500米左右的山脉,最低海拔为-47米(在Sabkhat Ghuzayyi)。高原和意大利隔海相望,境内无常年河流,无大湖泊。但地下水资源丰富,井泉分布较广,成为主要水源。利比亚北部沿海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冬暖多雨,夏热干燥。夏季常受来自南部撒哈拉沙漠的干热风的侵害,气温可高达50℃以上,年平均降水量为100-600毫米。内陆区属热带沙漠气候,干热少雨。季节和昼夜温差均较大,冬季平均气温为15℃,夏季平均气温为35℃。年平均降水量100毫米以下,中部的塞卜哈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地区之一。

(四)利比亚境内无常年性河流和湖泊,井泉分布较广,为主要水源。自然资源以石油为主,利比亚石油储量为430亿桶。其次为天然气,探明储量达1.54万亿立方米,居非洲第四位。目前受到东部地区封锁油田港口影响,利比亚石油生产由战前的130万桶/日下降至约20万桶/日。其他资源有石膏、铁(蕴藏量20-30亿吨)、钾、锰、磷酸盐、铜、锡、硫碘、铝矾土等,沿海水产主要有金枪鱼、沙丁鱼、海绵等,全国森林总面积为2200平方公里。1990年利比亚重新划分行政区域,将原来的13省合并为7个省(沙拉拉、巴延奥卢、五点、苏尔特湾、的黎波里、绿山、西山),下设42个地区。1998年利比亚全国划分成26个省,2002年增至28个省及两个地区。卡扎菲执政时期国名为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2011年卡扎菲政权被推翻,国名暂定为利比亚。2013年1月9日利比亚国民议会正式批准停止使用“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名称的决定,报道称议员们批准“利比亚国”作为现国名,在新宪法确立以前将一直使用这一国名。议会领导层的消息称;“通过这个决定的目的是让政府可以修改所有官方文件,这些文件仍采用以前的国名。”国名源于希腊语,意为“白种人居住的地方”。人口数为710万,主要是阿拉伯人,其次是柏柏尔人。阿拉伯语为国语,绝大多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2011年2月利比亚局势持续动荡,民众示威游行遭到当局镇压后迅速演变为内战,反对派在东部城市班加西成立“国家过渡委员会”,与卡扎菲政权分庭抗礼。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第1970、1973号决议,对利比亚实施制裁,并授权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北约随后对利比亚发动军事行动。8月20日“国家过渡委员会”武装攻占的黎波里,10月20日卡扎菲被俘身亡。11月22日利比亚过渡政府成立,并于2012年7月顺利组织举行国民大会(制宪议会)选举,“过渡委”向国民大会和平移交权力,11月新政府宣誓就职。2013年5月国民大会通过《政治隔离法》,禁止曾在卡扎菲政权时期担任高官者在新政权中担任要职。1969年12月曾颁布临时宪法,1973年卡扎菲发动“文化革命”,宣布停止执行一切现行法律。2011年8月“国家过渡委员会”公布《宪法宣言》,在政治过渡阶段发挥临时宪法作用。《宪法宣言》规定利比亚将建立多党制民主国家,实行法治,保障全体人民平等享有基本自由和人权;伊斯兰教为国教,教法是国家立法的主要依据,国家保护非穆斯林民众的宗教信仰自由。因利局势持续动荡,制宪进程处于停滞状态,新宪法草案尚未完成。

(五)卡扎菲政权时期设有总人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卡扎菲政权被推翻后国民代表大会成为利比亚最高立法机构,国民大会更名为国家最高委员会,成为利比亚最高咨询和协商机构。卡扎菲政权被推翻后利比亚成立总理委员会,行使国家元首职责,由其负责组建民族团结政府。利比亚过渡时期《宪法宣言》规定司法权是独立的,由不同的法院行使,根据法律作出裁定。法官将是独立的,除了效忠于法律和其道德心外不隶属于其他管理机构。1969年9月1日卡扎菲领导的“自由军官”组织推翻伊德里斯王朝,建立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1977年3月2日,改名为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卡扎菲出任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兼武装部队总司令,并晋升为上校,此后卡扎菲执政长达42年。在卡扎菲执政时期成立政党被视为“叛国罪”,在2011年利比亚内战中卡扎菲政权被推翻,2012年7月7日利比亚举行首次多党制国民议会选举。利比亚长期实行单一国营经济,依靠丰富的石油资源曾一度富甲非洲。1992年开始因洛克比空难问题遭受国际制裁,经济下滑。1999年联合国中止对利比亚制裁后随着国际油价上升,利比亚石油收入大幅增加,利经济曾出现较好的发展势头。2003年起利比亚开始实行经济改革,尝试建立股票市场,加快部分国营企业和银行的私有化进程。2011年内战爆发前利比亚原油日产量约160万桶,局势动荡使利比亚石油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内战结束后利比亚石油生产一度恢复至战前水平。利比亚拥有非洲最大的石油储量,自20世纪50年代发现石油后利比亚石油开采及炼油工业发展迅速。石油是利比亚的经济命脉和主要支柱,据利比亚统计和人口调查局统计显示利比亚出口收入的95%来自石油,占政府收入的99%。利比亚原油油质好,含硫量低,蜡油产量高,广受原油进口商的青睐 。能源部门的巨额收入以及人口相对少,曾使利比亚成为非洲人均GDP最高的国家之一。2012年石油出口创汇达516亿美元,日产原油约145万桶,日出口128万桶,主要出口至意大利、德国、西班牙、法国等国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油气工业占到利比亚出口收入的70%以上。由于国内冲突,自2013年以来利比亚石油产业遭受产量、出口、收入锐减。2013年7月受民兵武装多次围攻油田影响,日产原油从战前每天160万桶下降至20万桶以下,此外石油价格下降更是给利比亚石油收入带来毁灭性打击。
(六)根据利比亚中央银行数据显示石油和天然气收入将占总财政收入的92.8%,除石油产业外利比亚工业还包括石化、铝、钢铁、建材、电力、采矿、纺织业、食品加工、手工业和水泥等。农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约2.6%,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7%。可耕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03%,水浇地不到1%。利比亚农业非常落后,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玉米、花生、柑桔、橄榄、烟草、椰枣、蔬菜等。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全国有牧场约850万公顷。利比亚食品自给能力不足,近一半的粮食和畜牧产品依赖进口。2013年农业产值14.18亿美元,占GDP的2%,80%的粮食依赖进口。畜牧业在农业中占重要地位,全国有牧场850万公顷。养殖的牲畜约1160万头,主要为牛、羊、骆驼,其中牛107万头、羊1038万只、骆驼23万峰,利比亚近一半的粮食和畜牧产品依赖进口。利比亚货币为第纳尔,利比亚中央银行成立于1956年,既是国家中央银行,又是最大的商业银行。前利比亚有两个中央银行,位于的黎波里的西部中央银行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掌管着利比亚的石油收入;而位于东部城市贝达的东部中央银行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被称为“平行中央银行”。利比亚当地主要商业银行有:新共和国银行、撒哈拉银行、瓦哈达银行、国家商业银行、农业银行、城市银行、商业发展银行等。利比亚证券交易市场(LSE)是根据前政府总人委2006年第134号决议和伊历1369年(公历2001年)第21号商业法组建,始建于2006年6月3日,于2007年7月1日完成商业注册,始注册资本2000万利第。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利比亚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分布密度为每10万人拥有11.8家商业银行分支,ATM机分布密度为每10万人拥有3.8个ATM机。有24家外国银行在利比亚设立代表机构,包括汇丰银行、法国兴业银行和迪拜国民银行等。主要出口产品是石油(产量80%以上供出口),主要进口粮食、食品、机械、建材、运输设备、电器、化工和轻工产品以及武器装备,主要贸易对象是意大利、土耳其、德国、埃及、中国等。由于利比亚是以石油业为主的单一经济体,除石油及石油衍生品和部分农产品外90%商品依赖进口,地缘政治危机和冲突严重影响利比亚的贸易环境。利比亚主要出口目的地为:意大利(占出口总额的19%)、西班牙(12.5%)、法国(11%)、埃及(8.6%)、德国(8.6%)、中国(8.3%)、美国(4.9%)、英国(4.6%)和荷兰(4.5%)。

(七)进口主要贸易伙伴为:中国(占进口总额的13.5%)、土耳其(11.3%)、意大利(6.9%)、韩国(5.9%)、法国(6.4%)和西班牙(4.8%)。主要出口产品为:原油、精炼油、天然气、化学品等。主要进口产品为:机械、半成品、食品、运输设备和消费品等。利比亚于1997年出台旨在鼓励外国人投资的第5号法律《鼓励外国资本投资法》,该法律就外资项目立项的条件、对外资项目的豁免、外国投资者享受的权利和优惠、允许外国投资的领域、外国投资的保护和保障等做出规定,由隶属于经贸投资部的外国投资促进局负责实施,此后利比亚对该法进行多次调整。由于利比亚石油资源优势,外国投资主要集中在石油领域,石油行业的知名跨国公司ENI、BP、EXXON、SHELL、OMV、REPSOL等在利比亚石油领域均有投资。由于利比亚的非石油领域工业基础薄弱、产业链缺陷、效率不高等原因造成投资环境欠佳,其非石油领域吸引外资的总体规模不大。外商投资的主要领域是服务业(42%)、旅游业(25%)和房地产业(22%),战后利比亚进行重建,水泥厂、钢厂及制砖厂大量投产,非石油领域的十大外资来源国是英国、美国、马耳他、阿联酋、科威特、毛里求斯、突尼斯、约旦、巴拿马和意大利。提供利比亚捐款最多的国家依次为:德国(1.72亿美元)、意大利(6037万美元)、美国(4464万美元)、英国(1896万美元)、瑞士(521万美元)等。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也有部分利比亚人说英语和意大利语等。伊斯兰教是国教,逊尼派穆斯林信众占96.6%,基督教占2.7 %,佛教占0.3%。利比亚烹饪融合阿拉伯和地中海的烹饪风格,并深受意大利影响。菜单上一般都备有意大利面食,特别是意大利通心面。当地一道著名的饭菜是Couscous,即用粗面粉、肉和马铃薯混合蒸成。肉食以羊肉、牛肉为主,Sherba是一种很好喝的利比亚汤。Bazin是一种当地的大饼,由大麦、盐和水混合制成。当地盛产椰枣、橙子、西瓜、杏、无花果和橄榄等水果,每年进口大量苹果、香蕉等,市场上水果和蔬菜供应充足。依照伊斯兰法律时利比亚禁止饮酒和所有含酒精饮料,一般饮用瓶装矿泉水和软饮料。建议不要直接饮用当地的自来水或浅层地下水,口感上有一些咸。利比亚茶是一种加有薄荷叶的浓茶,有时还加有花生,深受当地人喜爱。美式和英式咖啡比较普遍,消毒牛奶、鲜牛奶等奶制品和鸡蛋等随处可以买到,超市、商店里的食品和饮料多来自欧洲和阿拉伯国家。
(八)许多地方的餐厅和咖啡店一般是外国人多有光顾,在一些餐厅和大型宾馆可以提供外国风味的饭菜。利比亚是一个典型的阿拉伯国家,其主要节日如下:伊历1月1日为伊历新年;伊历1月10日为阿舒拉节;伊历3月12日为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迈德生日;伊历9月为斋月;伊历10月1日至3日为开斋节;伊历12月9日至11日为宰牲节;公历2月17日为革命节;公历9月16日为烈士日;公历10月23日为解放节;公历12月24日为利比亚独立节;每周五、六为公休日。利比亚民风古朴,受伊斯兰教影响较深,忌讳与女性单独交谈,除一般违禁品外酒、猪肉等禁止携入境。社会阶级意识不强烈,见面时不分阶级皆以握手为礼。与官方机构往来函件必须使用阿拉伯文,在利比亚安排会晤要尽量提前并准时到达。利比亚人对时间的运用很灵活,幷不受时间表安排约束。利比亚烹饪融合阿拉伯和地中海的烹饪风格,并深受意大利菜肴影响。但目前社会安全局势不稳,有少数青年饮酒吸毒。利比亚独立后组建利比亚皇家军队,1962、1963年先后建立海军和空军。“九·一”革命后实行义务兵和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制,服役期2年。1983年2月通过“革命总动员计划”,对全体适龄男女进行军训。1988年8月卡扎菲宣布取消正规军,将其改编为“民众国卫队”,并在各省建立由省防御委员会领导的“防卫区”(地方部队)。1989年9月宣布成立全国临时总防御委员会(总司令部),卡扎菲一直任武装部队最高统帅,直至卡扎菲政权被推翻。根据伦敦国际战略问题研究所统计显示2010年利三军总兵力为7.6万,准军事力量“人民武装”为4万人。其中陆军为5万人、海军为8000人、空军为1.8万人。2011年3月20日多国部队展开代号为“奥德赛黎明”的军事行动,重创利防空体系和装甲部队,在利比亚建立起“禁飞区”。北约于2011年接管军事行动指挥权,至7月8日北约共出动各型军机14281架次,其中5388架次执行打击任务。2011年8月22日利国防部被全国过渡委员会攻占,2011年10月20日利比亚军事中心苏尔特被攻占。利比亚过渡政府国防部长朱瓦利在2011年12月25日表示过渡政府将组建武装部队,数千名利比亚前反对派士兵将从2012年1月起被编入利比亚武装部队,这将是对利当局从现武装力量领导人手中接管部队能力的考验。

(九)2011年利比亚卡扎菲政权被推翻后利比亚各地“军阀割据”,武装组织林立,主要形成亲伊斯兰及亲世俗派的武装力量。主要武装组织简况如下:利比亚政府军:利比亚政府军尚没有形成有效的军事力量,正在训练新招募的人员,负责的黎波里街道安全,严重缺乏有经验的士兵及武器。利比亚革命者行动局:曾为政府认可负责保卫首都的组织,2013年10月因涉及绑架临时政府总理扎伊丹被剥夺保卫的权利,在班加西设有分支。国家安全局(利比亚常规警察部队):负责调查犯罪案件及交通违法行为,保护公共财产,在东部城市德尔纳、南部城市塞卜哈遭到伊斯兰武装袭击。雷霆特种部队:利比亚精锐部队,由伞兵和突击队员组成,反对伊斯兰武装,2014年5月参与哈夫塔尔领导的“尊严”行动。反犯罪组织:隶属于内政部,主要负责打击毒品犯罪,被指控参与绑架利前总理扎伊丹。石油设施卫队:成立于2012年,负责保护利比亚重要石油设施。卫队领导易卜拉欣贾哈兰利用该卫队占领重要油田港口,要求提高东部地区在国家石油销售中的分成。利比亚国民军:由退役将领哈里发·贝卡西姆·哈夫塔尔领导,号称6000人,士兵多数为世俗人员,自2014年2月开始进入公众视线。5月16日以反恐名义发动“尊严”行动,在班加西及周围与亲伊斯兰武装发生激烈冲突。利比亚之盾:该部队是总部设在班加西一支民兵,隶属于国防部,曾于2014年5月遭到哈夫塔尔的攻击,在全国共有四个旅。津坦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于2011年,汇集利比亚西部津坦及纳夫萨山区共23支民兵武装,据称是利比亚最强的武装力量。亲世俗派,自2011年秋季起控制的黎波里国际机场,不时与其他武装发生冲突。2014年7月米苏拉塔民兵组织为争夺的黎波里国际机场控制权,与津坦民兵在机场及周围爆发激烈军事冲突,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机场设施、民用飞机损毁,机场被迫关闭。卡厄卡厄旅:该组织人员曾在津坦地区接受培训,分别在津坦及的黎波里设有基地,宣布支持“尊严”行动。雷电部队:该组织与卡厄卡厄旅有密切联系,已宣布支持“尊严”行动。米苏拉塔旅:成立于2011年,在“2.17”革命中缴获大量卡扎菲部队装备,是津坦民兵的主要竞争对手。联合国国际调查委员会指控其犯有战争罪,曾一度驻扎在的黎波里。2013年11月的黎波里民众游行抗议安全局势恶化,该组织向示威民众开枪,致42人死亡,随后撤回米苏拉塔。该组织高层支持国民议会中的宗教势力。
(十)2.17革命旅:总部设在班加西,建制大约12个营,数千人左右,涉嫌参与袭击杀害美国大使克里斯·史蒂文斯的事件。安萨尔旅:基地位于利东部,2012年9月美国驻班加西领事馆遭袭,大使约翰·克里斯多夫·史蒂文斯等4人丧生。美方指认安萨尔旅策划袭击,并将其列入恐怖组织名单,安萨尔旅是哈夫塔尔“尊严行动”的主要打击目标。利比亚境内陆路交通以公路为主,公路网遍布全国主要城市,总长10,0024公里,其中铺装路面长57214公里,农用路长42810公里。主干线为贯穿利比亚东西的沿海公路,东连埃及,西接突尼斯。准高速公路主要是首都的黎波里的二环路,总长约35公里。利比亚无铁路,建设中的铁路因战争停工。利比亚拥有三家航空公司,即两家国有企业(利比亚阿拉伯航空公司、泛非航空公司)和一家私人企业(布雷格航空公司)。泛非航空公司主要业务为国际航线,可通达欧洲、阿拉伯国家及非洲国家的主要城市。主要民用机场设在的黎波里、班加西、米苏腊塔、赛卜哈、土布鲁克、锡尔特和布雷加等,国内各主要城市之间通航,旅行比较方便。外国多家航空公司在的黎波里和班加西设有办事处,如阿联酋航空、卡塔尔航空、英航、法航、荷航、意航、瑞航、汉莎航空公司等。利比亚北临地中海,拥有1900公里海岸线,主要海港为的黎波里、班加西、米苏腊塔和胡姆斯等重要海港,可通往突尼斯、马耳他、埃及、迪拜和欧洲等主要港口,利比亚内战期间米苏拉塔等港口多条国际航线停运。利比亚油田通过管道网络接至地中海。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拥有7条输油管道,有6个石油储备基地,并还在筹化扩建石油储备和炼油基地。利比亚实行9年义务教育,小学入学年龄为6岁,初中和高中分别3年。15岁以上接受过教育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89.2%,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年,男性平均为8年。各级学校教师总数为16.26万人,各种职业训练中心学生人数为13.15万人。初级师范学院73所,在校学生1.14万人。全国有15所高等院校,主要有的黎波里大学、班加西格尔尤尼斯大学、纳塞尔大学、卜雷加明星大学、拜达奥马尔·穆赫塔尔大学、行胡恩电器学院、贝尼·贝利德电子学院、布拉克技术学院、体育学院。利比亚对国民实行免费医疗,医院主要集中在的黎波里和班加西。2011年危机爆发以前政府对医疗卫生的支出占其总支出的6.4%,个人支出占医疗总支出的36%。利比亚医疗水平一般,因工资原因,近年来许多来自东欧的医务人员离开利比亚。

(十一)随着私人投资医院政策的出台,出现服务质量较高、收费也较高的私人医院。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显示利比亚全国医疗卫生总支出占GDP的5%,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时人均医疗健康支出806.23美元,据世界银行统计显示利比亚人均预期寿命为72岁。利比亚是非洲地区移动电信服务普及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其移动电话市场接近饱和。据世界银行统计显示利比亚移动电话拥有量602万部,移动电话普及率为94.4%。宽带普及率相对较低,但上升速度较快。世界银行数据显示显示利比亚固定宽带用户为31.8万,每百人中有5人使用固定宽带,宽带普及率比上年增长85.8%;固定电话拥有量为157.6万部,固定电话普及率为24.7%;互联网用户为132,6194个,占总人口的20.3%。当地主要电信供应商包括:利比亚国家电话公司(负责固定电话)、利比亚马达移动公司、利比亚纳移动公司和利比亚通讯技术公司(负责互联网业务),利比亚邮政电信资讯公司(LPTIC)下属有7家公司Libyana(利比亚移动电话公司)、LTT(利比亚通讯技术公司)、Hatif Libya(利比亚固定电话运营商)、Al-Madar(利比亚两大移动电话供应商之一)、Al-Jeel、Al-Jadeed 和Bareed Libya(利比亚邮局)。利比亚电力缺口较大,主要利用天然气、轻油和重油发电,分别占总发电的41%、33%和26%。利比亚发电量为350亿千瓦时,全部用于国内消费。利比亚用电浪费严重,输变电设备陈旧,线路老化,用电高峰跳闸、拉闸限电时有发生,有时长达7小时。装机容量为89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的99.2%来自化石燃料。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利比亚人均电力消费1857千瓦时,城市人口用电普及率为70.15%。利比亚坚持阿拉伯、非洲、伊斯兰和发展中国家属性,强调独立自主、平等互利、互不干涉内政等原则。美国和利比亚1951年建立外交关系,1954年上升为大使级外交关系。1969年9月卡扎菲执政后利美关系一直紧张,1980年里根当选美国总统后美国政府指责利比亚支持国际恐怖主义,两国关系迅速恶化。1991年美国、英国指控利比亚两名情报人员策划1988年洛克比空难事件,推动联合国安理会对利比亚实施制裁。2003年8月利比亚在洛克比问题上对美国、英国做出重大让步,表示愿支付27亿美元巨额赔偿并为利比亚官员行为承担责任。
(十二)2004年利美恢复代办级外交关系,美国宣布全面取消对利比亚经济制裁。2006年美国宣布全面恢复与利比亚的外交关系,并将利比亚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中删除。2008年1月利比亚外长沙勒格姆访美,9月美国务卿赖斯访利,标志着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2011年2月利比亚局势发生动荡后美国公开要求卡扎菲下台,3月美国联合多国部队对利比亚实施军事打击,3月31日美国向北约移交对利比亚军事行动指挥权。7月15日美国宣布承认“全国过渡委员会”为利比亚合法执政当局,10月18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访问的黎波里,10月20日卡扎菲被击毙。在利比亚局势发生动荡前欧盟是利比亚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石油的主要销售地,2007年欧盟与利比亚签署全面恢复与利比亚关系的框架协议,并宣布与利比亚建立全面伙伴关系。2011年2月利比亚局势发生动荡后欧盟于2月28日决定对利比亚政府实施制裁,4月12日欧盟外长发表声明呼吁利比亚政府停火,并要求卡扎菲下台。5月22日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阿什顿访问班加西,宣布欧盟驻班加西办事处正式运行,8月29日欧盟委员会在的黎波里设立人道主义救援办公室。10月10日欧盟理事会发布会议声明,承认“过渡委”为利比亚国家和人民唯一合法代表与合法临时政府,支持“过渡委”代表利比亚重返联合国,2012年11月欧盟表示欢迎利比亚新政府执政。卡扎菲执政时期由于卡扎菲本人长期推行“个人外交”,常以“非洲领袖”自居,外交政策极富个人色彩,故利比亚与地区及其他阿拉伯国家关系多有不睦。2011年2月利比亚局势发生动荡后阿盟遂中止利比亚在阿拉伯联盟的席位,8月阿盟正式承认利比亚“过渡委”为利比亚人民唯一合法代表,并恢复利比亚在阿盟中的席位。利比亚新政权建立以来将恢复和发展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作为外交重点,积极化解前政权与部分阿拉伯国家结下的历史恩怨,开展与周边及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友好合作。利比亚是非洲联盟(非盟)成员国,卡扎菲执政时期利比亚积极参与非洲事务。1997年8月利比亚倡议成立萨赫勒-撒哈拉国家联合体,1999年9月卡提出建立“非洲联盟”设想。2000年7月卡扎菲推动非洲统一组织(非统)第36届首脑会议通过《非洲联盟章程草案》,2001年7月非洲联盟正式成立。卡扎菲还提出设立非盟联合政府并进而建立“非洲合众国”等设想,强调非洲在包括联合国改革等重大问题上应团结一致,用一个声音说话。

(十三)2011年2月利比亚局势发生动荡后非盟积极进行政治斡旋,设立高级别特设委员会,先后提出政治利问题的“路线图”、《框架协议建议书》等,并推动联合国安理会召开利比亚问题会议。9月21日非盟宣布承认“国家过渡委员会”,10月20日非盟表示利比亚可以恢复在非盟及其下辖各个机构的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利比亚于1978年建交,利比亚前领导人卡扎菲于1982年访华,江泽民主席于2002年访问利比亚。2011年2月利比亚局势急剧动荡,中国从利比亚撤回35860名公民。利比亚“国家过渡委员会”(简称“过渡委”)成立后中方逐步开始与其接触,6月“过渡委”执行局主席吉卜里勒访华,7月中国外交部亚非司司长陈晓东访问利比亚班加西。9月1日外交部副部长翟隽作为中国政府代表以观察员身份出席在巴黎举行的“利比亚之友”国际会议,其间会晤利比亚“过渡委”执行局主席吉卜里勒,9月12日中国政府宣布承认“过渡委”为利比亚执政当局和利比亚人民的代表。2009年12月28日时任古巴总统劳尔·卡斯特罗在古巴首都哈瓦那接见到访的时任利比亚国家安全顾问穆塔西姆·卡扎菲博士,古巴总统向穆塔西姆·卡扎菲博士表示欢迎,赞赏两国保持经常磋商,期间他们讨论卫生、旅游和投资等领域合作以及落实两国11届混委会所签协议等方面的事宜。2011年9月利比亚执政当局接管卡扎菲政府的联合国席位,但是拉美几个左翼政府包括古巴、厄瓜多尔、尼加拉瓜与委内瑞拉等国表示反对。2011年2月利比亚局势动荡后联合国安理会于2月26日一致通过制裁卡扎菲政权的第1970号决议,包括对利比亚实行武器禁运、限制利比亚高官旅行、冻结相关人员海外资产、将利比亚局势提交国际刑事法院等。3月17日安理会通过1973号决议,决定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要求有关国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护利比亚平民,并对利比亚实施更为严格的武器禁运和财产冻结制裁。利比亚内战结束后联合国安理会于9月16日通过第2009号决议,解除部分对利比亚的制裁,并决定成立联合国利比亚支助团。10月27日安理会通过第2016号决议,决定在10月31日后终止第1973号决议关于保护平民和设立“禁飞区”的授权。为防止武器流散,避免利比亚国内武器泛滥威胁周边国家安全稳定,安理会于2011年10月31日和2012年3月12日分别通过第2017号和2040号决议。2013年3月14日安理会通过第2095号决议,放宽对专供人道主义或防护用非致命军事装备的禁运措施。
南美洲国家联盟
(一)南美洲国家联盟是根据《库斯科宣言》于2004年12月8日成立的主权国家联盟,截止2008年共有成员国12个,观察员国2个。联盟原名为南美洲国家共同体,2007年4月16日改南美洲国家联盟。联盟总部将设于厄瓜多尔首都基多,而南美洲银行将设于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南美洲国家联盟由玻利维亚、哥伦比亚、秘鲁3个安第斯共同体成员国,阿根廷、巴西、乌拉圭、巴拉圭和委内瑞拉5个南方共同市场成员国,以及厄瓜多尔、智利、圭亚那和苏里南共12个南美国家组成。联盟原名为南美洲国家共同体,2007年4月16日改南美洲国家联盟。联盟将合并已有的两个自由贸易组织——南方共同市场和安第斯山国家共同体,建立起一个覆盖南美洲的自由贸易区,分别于2014年和2019年前取消非敏感商品和敏感商品的关税。联盟总部将设于基多,而南美洲银行将设于巴西利亚。南美洲国家联盟是一个拥有3.61亿人口、面积1760多万平方公里和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多亿美元、2000亿美元的出口总额、3000亿美元的外债、800万平方公里的森林面积以及占世界总量27%的淡水的地区性组织,其综合能力居世界第5位,该组织另有2个观察员国:巴拿马和墨西哥。2004年12月8日第三届南美国家首脑会议在秘鲁库斯科举行,与会的南美12个国家的总统或其代表通过《库斯科声明》,宣布成立南美国家共同体(CSN),总部设在厄瓜多尔首都基多,2007年4月改名为南美洲国家联盟。机构设置: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委员会:最高决策机构,每年举行1次例会。外长委员会:负责筹备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委员会会议并执行其决定,协调南美一体化等重要问题的立场,每半年召开1次例会。代表委员会:由各成员国派1名代表组成,负责筹备外长委员会会议,并执行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委员会会议及外长委员会会议决定,每2个月召开1次例会。秘书处:设在厄瓜多尔首都基多,负责处理日常事务。理事会:联盟设有防务、卫生、能源、反毒、选举、基础设施和规划、社会发展、教科文与技术创新、经济金融、公民安全、司法与打击有组织犯罪等12个理事会。南美国家联盟议会:根据2008年5月签署的《南美国家联盟组织条约》建立,总部设在玻利维亚科恰班巴。2008年10月智利总统巴切莱特和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为议会总部奠基,标志着南美联盟议会诞生,此后一直处于筹建中。南方银行:2009年9月宣布成立,总部设在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由阿根廷、巴西、巴拉圭、乌拉圭、厄瓜多尔、玻利维亚、委内瑞拉7国共同组建,启动资金为200亿美元,尚未正式启动。

(二)南美洲国家联盟的诞生经历漫长曲折的过程,早在1824年南美解放者西蒙·玻利瓦尔就曾呼吁南美大陆的独立与统一,20世纪下半叶拉美部分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相继建立。21世纪初在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下全球范围内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发展,此外南美大多数国家多次遭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并引发国内政局动荡、经济衰退。与此同时美国等发达国家一方面要求南美进一步开放市场,另一方面拒绝后者提出的取消农产品补贴、扩大市场准入等合理要求,在这种形势下南美各国联合自强、积极寻求一体化发展道路的要求日益强烈。2000年在巴西总统卡多佐倡议下首届南美国家首脑会议在巴西举行,与会首脑一致认为南美国家只有通过地区一体化、增强本地区经济实力才能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才能增强与其他经济区域的谈判实力,在此基础上他们还提出建立一个属于南美国家自己的共同空间的设想,2002年7月这一设想在厄瓜多尔举行的第二届南美首脑会议上得到重申。2004年12月南美国家在秘鲁举行第三届首脑会议,会议通过《库斯科声明》,宣布成立南美国家共同体,并决定于2005年在巴西举行共同体首届首脑会议,但会议没有明确共同体的性质、宗旨、纲领及运行机制。2005年9月30日第一届南美国家共同体首脑会议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举行,12个成员国的总统或代表以及外交部长出席这次会议,会议通过《主席声明及优先日程》、《行动计划》和《基础设施一体化声明》等文件。会议还就南美地区一体化进程中的趋同问题发表一项声明,表示将促进南美国家之间经济互补协议的趋同化,并要求地区内的有关一体化组织对此进行研究。首脑会议还对尼日利亚总统奥桑巴乔提出的举行南美-非洲国家首脑会议的建议表示欢迎,首脑会议还一致表示将为落实南美-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决议和建议而努力,会议决定第二届南美国家共同体首脑会议于2006年在玻利维亚举行。2006年12月8日至9日第二届南美国家共同体首脑会议在玻利维亚第三大城市科恰班巴举行,会议通过《科恰班巴宣言》和《深化南美一体化进程战略计划》等文件,以推动南美地区的均衡发展。2007年12月南方银行成立,拉美一体化进程又迈出坚实一步。2008年5月23日南美洲国家联盟特别会议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举行,12个成员国的领导人签署《南美洲国家联盟宪章》。宪章指出南美洲国家将加强成员国之间的政治对话,重点在经济、金融、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等领域开展区域一体化建设,宪章规定南美洲国家联盟的专门机构包括一个由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组成的委员会、外长委员会、代表委员会以及设在厄瓜多尔首都基多的秘书处。

(三)《南美洲国家联盟宪章》的签署标志着南美洲一体化进程取得一个里程碑式的胜利,也标志着南美国家从此将以一个共同的身份出现在国际舞台上。2008年5月23日阿根廷、巴西、智利、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哥伦比亚、秘鲁、巴拉圭、乌拉圭、苏里南、圭亚那等12国领导人在巴西利亚签署“南美洲国家联盟宪章”,“南美洲国家联盟”成立的宗旨在于推动该地区的一体化,主要任务包括:政治协商;自由贸易;能源、交通一体化;制订共同防务政策;科技、教育、文化领域合作;企业和社会团体合作,推动成立南美洲议会。宪章指出南美洲国家将加强成员国之间的政治对话,重点在经济、金融、社会发展、文化、环保、能源和基础设施等领域开展区域一体化建设,并致力于解决贫困、社会不公和被排斥等问题。南美洲国家原有两个主要的一体化组织:一个是1969年成立的安第斯共同体,成立初期成员国有秘鲁、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和智利。1973年委内瑞拉加入,1977年智利退出,2006年委内瑞拉退出。现成员国有四国,即秘鲁、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另一个是南方共同市场(简称南共市),1991年宣布建立,1995年1月1日正式启动。成立初期成员国有巴西、阿根廷、巴拉圭和乌拉圭4国,智利(1996)、玻利维亚(1997)、秘鲁(2003)、厄瓜多尔(2004)和哥伦比亚(2004)为其联系成员国,2006年南共市批准委内瑞拉为正式成员国,南美洲12国家除圭亚那和苏里南以外其余10个国家均为南共市或安共体的成员国或联系国。在巴西时任总统卡多佐的倡议下于2000年9月在巴西举行首届南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会议决定加快南美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巴西在会上提出建立“南美洲国家共同体”的倡议。2002年7月在厄瓜多尔举行第二届南美洲国家首脑会议,重申进一步推动南美洲地区一体化的愿望和决心。2004年10月南共市和安共体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同年12月9日第三届南美洲国家首脑会议在秘鲁历史古城库斯科胜利闭幕,与会的12国元首签署《库斯科宣言》,宣布成立南美洲国家共同体。2007年4月16-17日在委内瑞拉马格丽特岛召开的第一届南美国家能源峰会上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提议将原南美洲国家共同体改名为南美洲国家联盟(西班牙语缩写为UNASUR,正好是“南方团结起来”的意思),这一提议得到与会的南美洲国家共同体成员国的一致同意。2008年5月23日在巴西利亚举行的南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上南美洲国家联盟在原南美洲共同体基础上在巴西利亚正式成立,南美洲国家联盟截止2008年有12个成员国、2个观察员国(墨西哥和巴拿马)。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在首都加拉加斯举行仪式,欢迎到访的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

(四)在巴西、委内瑞拉等国的推动下南美洲国家的一体化取得不少成绩,如成立南方石油公司、南美输气管道;开设南方电视台;建立南方银行等。这次南美洲国家联盟宪章的签署和联盟的正式成立必将进一步推动南美洲一体化的进程,正如巴西总统卢拉所说:“《南美洲国家联盟宪章》的签署标志着南美洲一体化进程取得一个里程碑式的胜利,是朝着正确的方向迈出来历史性的一步。”联盟成立的主要意义在于:首先在《联盟宪章》经过成员国国会通过后南美洲国家联盟将从此具有国际法人资格,正如巴西总统卢拉所说:“南美国家从此将以一个共同的身份出现在国际舞台上。”南美洲国家联盟将与欧盟、非盟等地区组织展开对话,谋求地区间合作;南美洲国家联盟是由拉美国家自己建立的独立于美国的一体化组织,它没有让美国参加,南美联盟将在21世纪提高南美洲人的地位;南美洲国家将加强联盟内部成员国之间的政治对话,重点在经济、金融、社会和文化等领域开展区域一体化建设。南美洲国家联盟将可能建立一个中央银行,为本地区发行一种统一的货币;准备成立南美洲防务委员会,这个南美洲防务委员会将采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模式,其目的一是保卫本地区拥有的丰富的自然资源,二是防止和制止任何直接干涉南美洲国家的图谋,三是缓解南美洲国家之间的关系。到2008年这一建议已得到了除哥伦比亚以外的其他国家的响应,哥伦比亚表示将在90天内最终决定是否同意这样建议,卢拉将出访哥伦比亚,将劝说乌里韦总统接受这样建议。南美洲一体化的进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2006年4月委内瑞拉因哥伦比亚和秘鲁同美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而宣布退出安第斯共同体。2008年3月因哥伦比亚越过厄瓜多尔境内打击哥反政府游击组织“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导致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委内瑞拉南美三国边境危机一度剑拔弩张,局面失控,原定于2008年3月底在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举行的南美洲国家峰会只好推迟到5月并改在巴西利亚举行。尽管危机已经解除,但产生的负面影响仍然存在。由于哥、厄之间的外交危机余波未平,两国至2008年尚未恢复大使级外交关系,哥总统乌里韦拒绝出任下一任南美洲国家峰会轮值主席,改由智利总统巴切莱特担任。原准备在这次峰会上成立的南美防务委员会,由于哥伦比亚的反对而没能在会上成立。
(五)在南美防务委员会的宗旨问题上巴西主张南美防务委员会有别于传统的军事联盟,不设作战部队,其主要作用是协调南美各国在地区军事和国防事务上的立场、促进地区军事工业一体化、推动成员国间军事人才交流以及组织联合军演等,而查韦斯则要求把它建成一个传统的军事联盟。在建立什么样的联盟和联盟的主要目的问题上巴西卢拉的主张和委内瑞拉查韦斯的主张也不尽相同:卢拉认为联盟的重点是在经济、金融、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等领域开展区域一体化建设,要把南美国家联盟打造成为像欧盟一样的地区性联盟;而查韦斯则认为联盟主要目的是对要同美国进行抗衡,他主张建立一个具军事联盟实质的“南美洲北约组织”,但巴西则坚持“不干预各国主权”的主旨。在某种程度上巴西和委内瑞拉一直在争夺对南美洲的领导权,在这次峰会上巴西的主张占领上风。巴西之所以积极推动南美洲国家联盟的成立后运转,其目的之一是想提升巴西在本地区影响力,通过其具影响力的领域以确定巴西在世界政治舞台之上的角色。在对待美国的态度上巴委之间以及其他南美洲国家之间的态度各不相同:委内瑞拉、玻利维亚等国家采取“反美激进”政策,强烈批判新自由主义,全力推进国有化,对美洲自由贸易区说“不”;哥伦比亚、秘鲁等国实行“亲美路线”,支持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密切与美国的经贸关系,借美国的投资发展经济;而巴西卢拉政府实行“温和左派”政策,强调独立自主发展本国经济的同时,与美国保持正常的经贸关系。巴西一手牵着委内瑞拉等左派,一手拉着哥伦比亚等右派,致力于南美国家间的平衡和团结。此外原已同意担任联盟秘书长的厄瓜多尔前总统博尔哈由于对联盟的性质和作用有不同意见而拒绝接受秘书长的职务,使联盟成立伊始没有秘书长。博尔哈主张南美洲国家联盟成立后原有的安共体和南共市应该取消,他主张联盟应成为一个强有力的机制。但是博尔哈的主张只得到厄瓜多尔总统科雷亚一人的同意,大多数南美洲总统不同意取消原有的小地区一体化组织,主张联盟成为一个论坛性质的组织。此外南美洲一些国家之间常常龃龉不断,如在出海口问题上玻利维亚和智利、秘鲁的矛盾;秘、智在海疆问题上的争端;巴西和阿根廷两国之间不同规模的贸易摩擦经常发生;阿根廷与乌拉圭之间因环保引起的“造纸厂风波”至2008年还没有得到解决。

(六)就在南美洲国家联盟宣布正式成立后不久的2008年6月初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说:“安共体中有的成员国(指秘鲁)为了与美国建立自由贸易关系而不惜牺牲安共体的完整性,如果安共体中有成员国与美国建立自由贸易关系,玻利维亚将考虑退出该组织。”莫拉莱斯还说:“我见到加西亚总统胖了,但反对美帝国主义的理念却消瘦了。”2008年6月5日秘鲁外交部长宣布召回秘驻玻大使,以抗议莫拉莱斯对秘鲁政府和总统加西亚的讽刺和批评。秘鲁外长认为秘鲁政府是否与美国建立自由贸易关系是秘鲁本国事务,玻利维亚不应干涉。总的来看南美洲国家拥有相似的历史遭遇和文化传统,并且深受玻利瓦尔的一体化思想的影响,南美洲国家对加强地区经济政治的一体化也有广泛的共识,南美洲国家联盟的建立和联盟宪章的通过无疑会进一步推动南美洲和拉美的一体化进程,因此南美洲一体化的前景是令人鼓舞的。但是南美洲一体化的道路是曲折的,截止2008年所出现的一些问题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悬殊较大、综合国力各不相同以及对外政策(特别对美国的政策)有很大的差别。南美洲国家联盟要在21世纪内建立类似欧盟那样的一体化组织是困难的,如何加强团结及共同应对联盟内部和外部的种种挑战将是21世纪初联盟所面临的主要任务。2007年12月南方银行成立,拉美一体化进程又迈出坚实一步,2008年5月23日诞生的《南美洲国家联盟宪章》指出南美洲国家将加强成员国之间的政治对话。2009年8月第三届南美洲国家联盟首脑会议在厄瓜多尔首都基多举行,来自12个成员国的政府首脑和代表出席会议。12个成员国的代表在会议上签署《基多声明》,呼吁加强区域一体化,并希望避免外国军事势力在该地区的存在。在此次会议上还宣告成立南美反毒委员会、南美基础设施和计划委员会以及南美教育、文化和科技委员会,并且建议尽快成立南美人权委员会。2009年8月28日南美洲国家联盟在阿根廷南方城市巴里洛切举行特别首脑会议,讨论哥伦比亚和美国加强军事合作引发的地区紧张局势,在为期一天的峰会上与会的南美各国领导人由于分歧较大,未能就这一议题达成具体协议。2010年5月4日南美洲国家联盟特别首脑会议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省的卡达莱斯举行,讨论对海地和智利地震灾区援助等议题,阿根廷前总统内斯托尔·卡洛斯·基什内尔当选为该联盟首任秘书长。会议批准南美地区能源战略和地区能源一体化行动计划, 南美洲国家联盟诞生“掌门人”。
黑海经济合作组织
(一)黑海经济合作组织又称黑海经济合作计划,简称黑海经合组织(BSEC),最先由土耳其倡议成立,成立于1992年,总部位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1992年6月25日土耳其、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希腊、摩尔多瓦、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俄罗斯、乌克兰和阿尔巴尼亚等11个黑海沿岸国家的总统或总理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举行会议,签署关于建立黑海经济合作计划的协议,11国领导人在雅尔塔签署《黑海经济合作组织章程》。随着该章程于1999年5月1日起生效,黑海经济合作组织正式诞生,秘书处设在伊斯坦布尔。该组织的宗旨是建立黑海地区国家间的睦邻关系,发展经济和社会合作。现有泛黑海沿岸成员国:土耳其、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希腊、摩尔多瓦、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俄罗斯、乌克兰和阿尔巴尼亚,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地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白俄罗斯、克罗地亚、埃及、以色列和突尼斯为该组织观察员。2002年12月9日至10日“黑海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国家科学院院长理事会在乌克兰首都基辅举行自成立以来的第一次会议,会议研究该理事会的工作及其在黑海经合组织整个机构系统中的地位,同该组织其他机构协同行动等问题。讨论黑海地区一系列最迫切的共同问题,确定科学院院际合作新途径和新机制,并对该组织成员国科研机构和学者与其欧盟伙伴之间发展合作、参与欧盟第六个科技框架计划的前景给予“特别的关注”。会议通过一系列规定该理事会及其各个工作机构的职能性文件,其中指出理事会要为完成“黑海经济合作组织”在科技领域的各项主要任务作出贡献,帮助各成员国确定有关黑海地区共同的科技优先发展领域。此外理事会今后还要研究本地区企业各种问题中的科技问题,促进各科学院间的科研合作,为开发和应用创新技术作出贡献等等。会议强调黑海地区国家的专家学者拥有解决这些共同问题的巨大潜力,同舟共济必能取得必要的成果。乌克兰国家科学院科技实力与科学史研究中心学者布尔金副博士对该组织各国科技状况的分析称:“整个黑海经济共同体的国内生产总值总和不过19820亿美元,大体和德国差不多。”

(二)“各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科技含量(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都很小,研发人员总数也只有30.25万,还赶不上日本。若不计俄罗斯,则比德国还少35%。至于乌克兰,研发人员不及英国的一半,同韩国比人数差不多,但工作效率低得多。整个共同体的研发经费为176亿美元,和韩国差不多,如不算俄罗斯则只有59亿美元,相当于西班牙的水平。”布尔金曾发出呼吁:“大家不要坐而论道,夸夸其谈。”2002年4月黑海经合组织外交部长理事会举行第六次会议时乌克兰总统库奇马对该组织给予一个相当高的评价:“大有所成,但任重道远。”如果库奇马总统能从科技合作角度看合作问题,恐怕其语调就未必会如此乐观了。没有科技合作之帆,任何区域性经济合作之船都不可能出海远航,然而在黑海虽然经济合作大船已造了10年,但却未能扬起科技合作之风帆。黑海经济合作组织首脑会议2007年7月在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举行,土耳其、俄罗斯、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希腊、乌克兰、摩尔多瓦、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尔巴尼亚和塞尔维亚12个成员国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参加此次会议。能源是本次首脑会议一个重要议题,与会国讨论为把里海和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及天然气输送到欧洲而铺设新管道问题,表达黑海经合组织成员国同欧盟和其他国际组织合作的愿望。出席会议的俄罗斯总统普京说:“应巩固能源市场,保证能源安全,并使能源资源多样化,应在能源方面共同承担金融风险。”美国和欧盟对黑海经合组织的能源发展计划给予支持,美国方面表示为黑海经合组织发展项目基金提供1千万美元。会议的一个重要议题是关于建造长达7200公里的环黑海高速公路,开通黑海地区海运,充分发挥该地区合作潜能。2007年4月19日成员国的12辆大型长途运输车从贝尔格莱德出发,途经各成员国于2007年5月28日到达伊斯坦布尔。途中考察路况,找出存在的问题,也为此次首脑会议提供论据。与会国相信今后会在交通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会议还讨论能源、反恐、打击有组织犯罪等紧迫问题。会上确认欧盟委员会的观察员地位,会议公报强调发展同联合国和欧盟的关系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

(三)此次首脑会议表达黑海经合组织不仅致力于在经济方面发展合作,而且还准备在国际场合发挥政治和战略作用。俄罗斯计划以能源为后盾,扩大在巴尔干和黑海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在黑海经济合作组织高峰会议上俄罗斯呼吁保证该组织成员国的能源供应,曾经被俄罗斯切断天然气供应的乌克兰希望借助黑海经济合作组织保证乌克兰的能源供应,格鲁吉亚希望该组织能支持格鲁吉亚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俄罗斯在这次黑海经济合作组织峰会上积极打能源牌,普京呼吁建立黑海地区统一的能源系统,在这次峰会上普京还呼吁建立黑海地区统一的能源系统,保证该组织的能源供应。可靠的能源供应在黑海地区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俄罗斯提议巩固黑海地区能源市场的稳定,这包括签订长期的能源供货合同。但是曾经被俄罗斯切断天然气供应的乌克兰总统尤先科却呼吁,应制定黑海地区统一的能源政策,尤先科解释说:“这样做可以降低把能源当作政治武器以及依靠能源施加政治影响带来的风险。”乌克兰在2007年下半年将接替土耳其,成为黑海经济合作组织的轮值主席。尤先科总统呼吁应建设环黑海地区的自由贸易区,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特别关心自己国家的主权以及解决该国的分裂主义问题,格鲁吉亚的两个地区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曾多次宣布脱离格鲁吉亚独立,但这两个地区的独立行动没有获得国际社会的承认和支持。由于俄罗斯不满意格鲁吉亚亲西方,不喜欢在颜色革命中上台的萨卡什维利总统,俄罗斯同格鲁吉亚的关系一直紧张。格鲁吉亚指责俄罗斯支持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的分离势力,在黑海经济合作组织峰会上萨卡什维利总统呼吁俄罗斯帮助解决南奥塞梯问题。俄罗斯同黑海地区国家加强联系是着眼未来,他随着科索沃独立问题日益受到关注,黑海地区附近一些被冻结起来的独联体内的冲突热点有死灰复燃的危险,俄罗斯想为此提早准备。

(四)乌特金说:“所以这涉及到高加索地区的局势,涉及到几个共和国或地区试图独立的问题,他说这些地区包括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以及位于摩尔多瓦境内的、俄语系居民聚居的第聂伯河沿岸共和国,还有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参加黑海经济合作组织峰会的12个国家的元首决定将建设一条环黑海公路,促进该地区货物运输以及旅游业的发展。参加会议的摩尔多瓦总统沃罗宁说:“环黑海公路将同欧洲公路网连接在一起,这有助于黑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环黑海公路将经过伊斯坦布尔、格鲁吉亚的旅游胜地巴杜米、俄罗斯南部港口新俄罗斯斯克、乌克兰城市奥德萨和哈里科夫以及摩尔多瓦首都基什尼奥夫和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黑海经济合作组织12个成员国2007年4月19日在此间举行部长理事会第16次会议,表示要加强成员国之间经济、文化和外交方面的合作,使拥有3.5亿人口的黑海地区充分发挥其潜能。会议发表的联合声明说会议期间成员国签署4项谅解备忘录,内容涉及建造环黑海高速公路、发展黑海地区海运线路、外交学院合作以及缓解道路货运紧张状况等。旅游业是黑海经合组织发展合作的一项最具潜力的产业,因此该组织成员国将大力发展旅游合作,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将泛黑海地区建设成世界上最有吸引力的旅游地区之一。这项合作不仅将会加速黑海地区的各项建设,也将有益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会议还就发展旅游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进行探讨,并确定今后各国在发展旅游业方面的共同方向。会议指出各成员国应将保证旅游者安全、提高服务质量作为发展旅游业的首要任务,此外该组织各成员国将在立法和财政上创造更多有利条件,以吸引国内外投资者涉足旅游业。黑海经合组织成员国的外长或副外长出席本次会议,本次会议之后土耳其接替塞尔维亚,成为这一地区性组织的新任主席国,土耳其外长阿卜杜拉·居尔当天宣布在2007年6月25日黑海经合组织创建15周年之际土耳其将举办黑海经合组织首脑会议。
太平洋共同体
(一)1947年2月6日当时在南太平洋地区有属地和托管地的美国、英国、法国、荷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六国政府在澳大利亚堪培拉签署《堪培拉协议》,宣布成立南太平洋委员会,1962年荷兰把西伊里安岛移交给印度尼西亚后退出。南太平洋委员会总部设在新喀里多尼亚首府努美阿,委员会一度取名南海委员会,在1997年10月举行的会议上该组织决定从1998年10月起改名为太平洋共同体(PC)。1947年2月6日当时在太平洋岛国地区有属地和托管地的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荷兰6国政府签署《堪培拉协议》,宣布成立南太平洋委员会(SPC),1998年更名为太平洋共同体。1950年该委员会为使南太地区的属地和托管地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决定每三年召开一次南太平洋会议,1967年改为每年召开一次。1973年根据澳大利亚建议,南太平洋委员会和南太平洋会议决定自1974年起每年举行一次联席会议,通称“南太平洋会议”,就财政预算、资金使用方向、优先项目、吸收合作伙伴、选举和任命委员会主要官员等重大事务作出决策,但仅美、英、法、澳、新、西萨摩亚(后更名为“萨摩亚”)、斐济、巴布亚新几内亚、库克群岛、所罗门群岛、瑙鲁、图瓦卢和纽埃13个政府成员代表有选举权。在1983年第23届南太平洋会议上根据澳大利亚的提议,规定当时27个成员都有选举权。1997年9月第37届会议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会议决定每两年举行一次“南太平洋会议”,主要在医疗卫生、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等方面提供咨询和起顾问作用。1976年起又扩大至农村发展、青年事务、文化教育、体育交流、海洋资源的开发和研究等方面,与其他国际组织合作,向南太岛国提供经济技术援助。全体委员会是南太平洋委员会最高决策机构,有权任命南太平洋委员会主要官员,每年在年会前4个月举行会议,秘书处负责日常工作。创始成员为:澳大利亚、法国、荷兰(1962年退出)、新西兰、英国和美国。宗旨:促进南太平洋各国(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福利和进步,与其他国际组织合作,向南太岛国提供经济技术援助。

(二)自1983年起27个成员代表组成南太平洋委员会整体委员会,为南太平洋委员会最高决策机构,有权任命南太平洋委员会主要官员,每年在年会之前4个月举行会议。在多数岛国设有办事处,具体实施既定项目。总干事下设2名副总干事,具体项目的副总干事下设7个司:包括地质科学司(合并南太应用地学委员会SOPAC后设立);经济发展司;社会发展司;渔业、水产养殖和海洋生态系统司;陆地资源司;公共卫生司;发展数据司等。其中SOPAC、陆地资源司和经济发展司办公室位于斐济,其余均位于努美阿。运营管理副总干事下设财务、行政、人力资源、通讯、出版、翻译、法务等部门,此外还单独设战略与政策规划署。太平洋共同体在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波纳佩设有北太地区办事处,在所罗门群岛霍尼亚拉设有国家办事处。太平洋共同体每两年召开一届会议,制定相关政策并决定总干事人选,闭会期间政府及行政机构代表委员会有权就重要事项作出决策。组织成员有27个: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汤加、萨摩亚、斐济、巴布亚新几内亚、基里巴斯、瓦努阿图、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帕劳、库克群岛、所罗门群岛、瑙鲁、图瓦卢、马绍尔群岛、美属萨摩亚、关岛、法属波利尼西亚、新喀里多尼亚、瓦利斯和富图纳群岛、纽埃、托克劳、皮特凯恩群岛、北马里亚纳群岛。荷兰曾为南太平洋委员会创始成员,1962年在把西伊里安移交给印度尼西亚后退出。英国曾于1996年退出,1998年1月重新加入,2005年1月再次退出。主要负责人是总干事,总干事下设2名副总干事分别负责运营和管理具体项目。资金来源分3部分:会员费,总额约1000万美元,90%由澳、美、法、新4大国缴纳,其余10%由22个岛国和地区负担;澳等4大国提供的项目援助;欧盟、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以及各国通过多边组织或直接向太平洋共同体秘书处提供的援助。1950年该委员会为了使南太平洋地区的属地和托管地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决定每3年召开一次南太平洋会议,1967年后改变为每年召开一次。

(三)1973年根据澳大利亚建议,南太平洋委员会和南太平洋会议每年举行一次联席会议,1974年起执行,通称“南太平洋会议”。就财政预算、资金使用方向、优先项目、吸收合作伙伴、选举和任命委员会主要官员等重大事务作出决策,但此前仅美、英、法、澳、新、西萨摩亚、斐济、巴布亚新几内亚、库克群岛、所罗门群岛、瑙鲁、图瓦卢和纽埃13个政府成员代表有选举权。在1983年第23届南太平洋会议上根据澳大利亚的提议,规定现有的27个成员都有选举权。在医疗卫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方面提供培训、咨询服务和协助,侧重落实各国和国际组织对南太地区的经援项目。在1976年举行的第16届会议上南太平洋委员会的活动范围扩大到乡村发展;青年和团体事务;特别专家协商、文体、教育交流;海洋资源的开发和研究等。1999年12月太平洋共同体首届会议在法属波利尼西亚举行,通过规定该组织机构设置和工作规则的《塔希提宣言》,此后太平洋共同体会议每两年在法属新喀里多尼亚首府努美阿举行一次,主要关注议题包括卫生、教育、气候变化等。2001年11月太平洋共同体第二届会议在努美阿举行,制定2003~2005年期间的5项重大战略规划,即人力资源开发、在太平洋地区实现国际开发目标、在经济社会领域进行政策分析与建议、与相关国际机构加强沟通与协调、提升机构自身计划与执行能力等,其中人力资源开发被定为核心任务。2003年11月太平洋共同体第三届会议在斐济首都苏瓦举行,会议主题是“太平洋岛屿应对传染病”,主要讨论防治艾滋病、疟疾、肺结核全球基金;法国和新西兰资助的“太平洋地区妥善应对流行病计划”;太平洋海洋战略;共同体就执行“千年发展目标”向岛国提供援助;在帕劳举办太平洋艺术节等。2005年11月太平洋共同体第四届会议在帕劳首都科罗尔举行,会议主题是“发挥青年作用,创造安全、繁荣及可持续的未来”,还讨论太平洋共同体《机构述评》以及大流感、艾滋病地区战略、地区卫生基金、渔业、“太平洋计划”等问题。

(四)2007年11月太平洋共同体第五届会议暨该组织成立60周年会议在萨摩亚首都阿皮亚举行,会议主题是“太平洋渔业的未来:做好规划和管理,实现食品安全、民生及经济可持续发展”,还讨论城市化、气候变化、数字化战略等问题。2009年9月太平洋共同体第六届会议在汤加首都努库阿洛法举行,会议主题是“在国家层面实现地区项目效益最大化”,还讨论太平洋共同体的作用及其长期可持续融资战略、核心发展指标、卫生领域优先工作等。出版物:《活动月刊》;《南太平洋会议报告》年刊,两刊均为英、法双语。五眼联盟(FVEY)是由五个英语国家所组成的情报共享联盟,成员国包括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五眼联盟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法西斯同盟所发布的《大西洋宪章》。1948年美国与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共同签署电子间谍网络协议,旨在使这五个英语国家联盟间进行情报分享与联合拦截敌国情报。“五眼联盟”的前身是英美战后多项秘密协议催生的多国监听组织“UKUSA”,二战初期通信情报合作在盟军之间几乎不存在。为了改变这种单打独斗的局面,美、英两国于1941年3月达成协议,考虑正式建立情报合作关系。“偷袭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最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是破解日本海军的通信密码,为此美国军事情报局于1943年4月派人前往英国布莱彻庄园,向英国密码人员学习德国“超级”密码的破解经验和技术。一个月后双方签订协议,建立情报共享和人员交流机制,以共同应对日本、德国海军的威胁,战争结束后成功破解日本和德国密码的英、美双方决定将合作延续下去。1946年3月5日为了共同对抗以苏联为首的组织,英美两国签订的“英美防卫协定”,确定共同搜集、分享苏联以及其他“华约”国家有关的通信情报,开启两国的“铁杆盟友”之路。英国政府通讯总部和美国国家安全局联合操作,将这一系统以英美两国的国名缩写定名”优库萨”,其高度机密的代号是“梯队”。 为了增加讨价还价的分量,英国于1948年开始拉来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英联邦国家参会,最终为英国站脚助威的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3个英联邦国家都被吸纳进英、美情报协定,“五眼”情报联盟正式成立。
2011年埃及民众抗议活动
(一)2011年1月25日开始埃及多个城市发生民众大规模集会,要求总统穆巴拉克下台。2月11日穆巴拉克宣布辞职,将权力移交给军方。为要求军方尽快交权给民选世俗政府,并撤回副总理塞勒米提出的赋予军方更多权力的“宪法原则”文件,2011年11月19日首都开罗市中心解放广场的示威者与军警之间爆发冲突。2011年1月25日开始由于不满物价上涨、失业率高和腐败等问题,埃及多个城市发生民众大规模集会,要求总统穆巴拉克下台。埃及首都开罗的示威游行活动主要在位于内政部大楼和执政党民族民主党总部附近的解放广场进行,巴拉迪的发言人萨米尔称巴拉迪将参与周五聚礼日祈祷之后的示威抗议。通常穆斯林最大规模的示威活动发生在聚礼日(周五)的祷告之后,尽管政府宣布禁止任何抗议活动,但仍然没有控制住抗议人群。从2011年1月25日开始截至1月28日至少有6人在抗议活动中死亡,几乎有900人被警方扣留。巴拉迪是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前总干事,自从其去年回到埃及后就成为穆巴拉克政府最大的挑战者之一,而且他已经在改革派中获得大批支持,不过他仍坚称除非拥有操控选举权力的人下台且进行民主政治改革,否则自己不会参与今年9月的总统选举。巴拉迪的返回对于示威人群来说是莫大的鼓励,也可能导致抗议规模和局势加剧。同时其反对者则表示巴拉迪离开埃及的时间太久,缺少对埃及社会彻底全面的认识,同时质疑其进行变革的承诺以及能否真的实现。1月27日埃及著名改革派、2005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巴拉迪启程返国,他批评政府无视示威者的诉求,又称是时候对穆巴拉克政府做出改变了。68岁巴拉迪抵达开罗机场时得到小批支持者的欢迎,他表示:“这是埃及历史上的重要时刻,我来加入埃及人民的行列。”他说:“对改变的渴望必须获得尊重,这个政权绝不能对示威行动使用武力。”得过诺贝尔和平奖的艾巴拉迪同时呼吁示威者保持克制,他还表示如果接到要求,他预备“领导转型”。他说:“穆巴拉克已为国效力30年,该是他退休的时候了。”埃及多个省份25日以来爆发反政府抗议活动,据初步统计显示抗议活动已造成1名警察死亡,另有104人受伤。

(二)在席卷埃及的示威浪潮中国际原子能机构前总干事巴拉迪已成为反对派的精神领袖,巴拉迪领导的“国家变革协会”对示威公开表示支持,他日前接受德国《镜报》采访时说:“如果突尼斯人能做到,埃及人同样也能做到。”巴拉迪还表示随时准备好返回埃及“执掌政权”。巴拉迪生于1942年,曾3次连任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2005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2010年2月19日巴拉迪回到埃及,受到支持者热烈欢迎。21日在参加颇具影响力的脱口秀节目时主持人说:“大多数埃及人都得益于总统穆巴拉克的长期稳定统治。”巴拉迪则反驳说:“不要再自欺欺人了,如果人们得不到充足的食物供应,也得不到基本的医疗和教育保障,这样的稳定能持久吗?”此后巴拉迪频频现身各种访谈节目,暗示有意在2011年竞选总统,但由于埃及宪法规定总统候选人必须担任合法党派领导人至少一年,巴拉迪的参选资格仍存在疑问。2011年1月25日为了突出警察的腐败,埃及的抗议组织者挑选1月25日警察节(是埃及全国性的节日)举行抗议活动,至少有2人在1月25日的抗议活动中死亡。1月26日凌晨有示威者出现在首都开罗市中心的解放广场,警方随即使用催泪弹和高压水枪力图驱散示威人群,直到日出后开罗局势得以恢复。埃及政府26日下令禁止游行集会,这是该国持续3天的数万人示威抗议之后埃及政府最新的管制措施26日埃及当局还否认关于封杀网站的说法,之前政府已经禁止twitter等通讯工具的使用。有媒体称埃及总统的儿子或已外逃,至少有4人在1月26日(星期二)的冲突中死亡。1月27日Facebook和Twitter无法登陆,黑莓即时通讯也不能使用,抗议演变成骚乱。27日目前居住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埃及改革派代表、下届总统大选的热门人物穆罕默德·巴拉迪回国参与示威,可能将鼓舞更多埃及民众走上街头。27日晚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称:“穆巴拉克在很多关键性问题上都是美国的盟友,但是我一直告诉他要确保不断推进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埃及执政党民族民主党总书记谢里夫27日说:“该党有信心与其他政党和青年进行对话,表示将支持扩大青年的政治参与。”他同时否认一些政府官员逃离埃及的传言。
(三)1月28日埃及酝酿大规模游行示威活动,当天凌晨起首都开罗的互联网服务和手机通信中断。28日上午首都开罗相对平静,各重要地点有持枪警察守卫。1月28日晚位于首都开罗的埃及执政党(民族民主党)总部大楼被抗议者纵火, 埃及国家博物馆当天晚上遭到不明身份人员袭击抢劫。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表示埃及应当容许和平的示威游行者,控制保安部队并恢复与民众之间的交流。她指出:“对于埃及警方及保安部队针对反对者所采取的暴力措施,我们深表担忧,我们呼吁埃及政府采取一切措施控制保安部队,同时反对者也不应当采取暴力措施,而是以和平的方式表达观点。”1月29日凌晨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发表电视讲话,要求以纳齐夫为总理的政府辞职。穆巴拉克说:“埃及是一个法治国家,人民应该保卫埃及在过去十几年中取得的成果,应该通过对话和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们的目标是解决失业、提高医疗和教育服务水平,我一直都很关心穷人的生活,未来也会继续关心。”穆巴拉克还表示他将继续已经开始的改革之路,没有迹象表明穆巴拉克将辞职或离开该国,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在埃及总统演说不久后他们进行交谈。当地时间1月29日埃及首都开罗爆发全面游行,老人、儿童、妇女都纷纷走上街头,游行人数不断上升。在开罗解放广场上聚集数万名群众高喊口号参加游行,要求现任总统穆巴拉克辞职。埃及卫生部发言人阿卜杜-拉赫曼当天下午说过去4天以来的抗议和骚乱已经导致至少51人死亡,1100人受伤。总统穆巴拉克当晚在召集有政府高级成员参加的紧急会议之后宣布任命埃及民航部长艾哈迈德·沙菲克为新政府总理,同时任命埃及情报局局长奥马尔·苏莱曼担任副总统,这也是穆巴拉克执政近30年来首次设立副总统。1月31日大批民众星期一上街示威,并计划稍后发起一百万人大游行,迫使总统穆巴拉克下台。当局的直升机在星期一早上继续在首都开罗的上空盘旋监视,民众就向直升机喝倒采。而军方的坦克除了在市中心周围布防外也在市区的主要马路驻守。埃及的反政府示威进入第七天后一度离开岗位的警察恢复执勤,在市面指挥交通。

(四)经过连日的冲突及抢掠后市内不少建筑物留下被破坏的痕迹,不少居民为免受到暴徒抢掠,自发组织起来,以棍棒作武器在路口设置路障,检查来往的可疑车辆。而民众就继续在市中心的解放广场周围集结,响应百万人大示威和全国大罢工的号召,希望进一步向总统穆巴拉克施压,迫使他下台。2月1日埃及局势持续紧张,多天以来的反政府示威已最少造成140人死亡。军方星期一发表声明,表明不会使用武力对付示威者,又说公民用和平方法表达意见的自由得到保障,派驻在街上的士兵是要保障人民的安全,但绝不容许抢掠及破坏的非法行为,今次是军方首次表态,不会向示威民众动武。2月2日埃及军方发言人发表电视讲话,呼吁民众结束示威游行,尽快使社会生活恢复正常。埃及国防部一名发言人在电视讲话中对示威者说:“你们的信息已经传达,你们的要求也已被知晓。”他同时呼吁示威者继续为建设国家效力。这名发言人表示军队和人民有能力度过现在的困难时期,无论存在什么样的挑战,埃及军方将一如既往地保卫埃及。埃及总统穆巴拉克表示不再寻求连任,埃及总统穆巴拉克1日晚发表电视讲话说自己无意竞选下届总统,将在本届剩余任期里努力保证政权平稳过渡,并敦促议会修改宪法中有关总统竞选人条件和任期的条款。埃及将在今年下半年举行总统选举,根据目前的埃及宪法时总统任期6年,可连选连任。截止2月2日埃及抗议活动造成100多人死亡,上千人受伤。 2月3日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在开罗总统府表示他已“厌倦”总统职位,愿意现在就辞职,但由于担心国家陷入混乱,他不能现在辞去总统职务。穆巴拉克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记者采访时他的儿子贾迈勒在场,穆巴拉克表示他从未打算让儿子接任总统。穆巴拉克重申:“我永远不会逃离,我要死在埃及这片土地上。”同日埃及副总统苏莱曼表示不论是总统穆巴拉克,还是他儿子贾迈勒都不会参加2011年8月或9月的总统选举,这是埃及首次宣布贾迈勒不参选。今年总统选举前将完成关于总统选举候选人和总统任期的宪法修改,并将付诸全民公决。美国前总统奥巴马1日发表讲话说埃及政权的有序过渡必须是有意义的、和平的,并且必须从现在开始。
(五)当被问及对此作何反应时穆巴拉克说他会告诉奥巴马:“你不了解埃及文化以及我现在辞职将会发生什么事。”政府提倡对话,而以穆斯林兄弟会为首的反对派阵营拒绝政府邀请。当天穆巴拉克的支持者再度与反对派发生冲突,一些人还用棍棒和拳头殴打外国记者。2月4日是开罗的胜利日,埃及人集会敦促总统下台要求民主改革的示威者潮水般涌入开罗解放广场,反政府民众的领导人称今天是“下台日”,这是示威者要求总统侯赛因·穆巴拉克交出权力的最后期限。巴拉迪对记者说穆巴拉克应该听到人们清晰无误的呼声,有尊严地辞职。据美联社报道,他称这事关信任,而如今信任已荡然无存。一个罕见的举动就是埃及的国防部长侯赛因·坦塔维和其他军队高级将领在天亮后巡视解放广场,这表明今天的示威活动是军方许可的。埃及军队这些天起着调和示威者和政府支持者的作用,可能是保持中立,不介入冲突。据《卫报》报道称成百上千的抗议者齐声唱诵、祈祷,还一齐唱埃及国歌,然后他们把一个坐在轮椅里的人连同轮椅抬起,他在涌动的人群上头振臂挥拳。志愿者开设临时医疗站和安检点,穆巴拉克的支持者不能进入。与此同时美国的外交官们正在讨论穆巴拉克立即辞职,并把权利交给副总统奥马尔·苏莱曼的可能性。此人长期以来是埃及的特工头子,在国内以严苛著称,而对美国却很忠心。欧洲的外交官们今天也在布鲁塞尔开会,试图制定政策支持埃及的民主运动,而这是埃及危机以来他们第一次召开会议。2月5日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召集政府总理及一些部长在总统府就埃及国内的经济形势召开会议,着重讨论抗议活动对经济造成的影响和确保民众基本生活等议题。埃及执政党民族民主党执行委员会集体辞职,其成员包括总书记谢里夫和穆巴拉克之子贾迈勒,民族民主党成员胡萨姆·巴德拉维被任命为该党新的总书记和政策委员会书记。中东问题有关四方的联合国、美国、欧盟和俄罗斯5日在德国慕尼黑举行会谈,就中东问题及埃及等中东地区国家最近局势进行磋商,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参加此次在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期间举行的会谈。有关四方会后发表书面声明说:“有关四方注意到最近在埃及和该地区其它国家局势的发展变化,四方成员考虑到这些事件对阿拉伯和以色列和平的含义,同意在下一步会谈中作为首要关注事务进一步加以讨论。”

(六)埃及各银行关门一周后于周日重新营业,雇员们陆续上班,顾客排起长队等待处理业务。银行家们在交易室忙着处理混乱的业务,海外投资和和当地商人则纷纷抛出埃及镑。街头示威行动已导致埃及相当部分经济陷入瘫痪,同时失去重要的外汇来源。装甲车在街头路口驻防,士兵们垒起沙包掩体,很多大型国有银行的雇员搭乘公交车来上班。2月6日埃及最大的反对派组织“穆斯林兄弟会”派出代表,首次参加埃及政府与各反对派之间的政治对话。这次对话决定设立一个由各方代表参加的宪法修改委员会,同时还决定成立另一个委员会,负责处理解除对媒体限制以及视国家安全局势结束紧急状态等问题。穆斯林兄弟会是目前仍在持续的反政府抗议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之一,以建立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为政治目标,一直坚持穆巴拉克总统必须立即离职。随着埃及政府与反对派开始正式的对话,埃及局势以和平收场的可能又增添了一分。埃及反政府示威进入第13天,据新华社报道称埃及副总统奥马尔·苏莱曼6日与穆斯林兄弟会等反对派团体的代表对话,商讨如何结束国内政治危机,两名穆斯林兄弟会领导层官员参加对话。会议决定设立一个由各方代表参加的宪法修改委员会,以确定穆巴拉克总统承诺的宪法改革的具体方案。虽然示威仍在继续,但埃及街头局势正在缓和,埃及首都开罗多家银行从昨天开始恢复营业,不少民众到银行取钱,试图回归正常生活。穆斯林兄弟会是目前仍在持续的反政府抗议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之一,此前一直被埃及政府认定是非法组织,此前坚持其与政府对话的条件是穆巴拉克总统必须立即离职。该组织官员6日仍表示尽管同意加入对话,但这一要求没有改变。美联社援引穆斯林兄弟会一份声明的内容报道:“这一组织代表将参加与苏莱曼的对话,要求后者实现本方合法和公正的要求。”虽然最终接受政府提议,但埃里安警告说如果没有示威者代表参与,穆斯林兄弟会将退出对话。
(七)一名不愿公开姓名的穆斯林兄弟会成员告诉法新社之所以同意与政府对话是因为:“我们希望看看他们准备接受多少民众的要求。”他认为:“反对派与政府对话可以阻止外国或地区势力插手我们的事务。”对于穆斯林兄弟会参加会谈时各方反应不一,有美国媒体认为邀请更多反对派有利于埃及稳定。但也有示威者对此表示担心,解放广场的一位示威者说:“我是穆斯林,但我不喜欢伊朗、真主党一类的。”穆斯林兄弟会说不会指派候选人参加埃及新总统大选。新华社援引中东通讯社的说法,对话开始前与会者为示威中失去生命者默哀一分钟。根据对话结束后发表的声明,政府和反对派双方同意建立一个专门委员会,研究宪法和立法改革等事项。该委员会应最迟在3月初成立,成员包括司法界和政界人士。声明表示反对派同意穆巴拉克总统今年9月后不再寻求连任,并保证和平过渡以及自由、公正的选举。声明还说双方同意还将成立另一个委员会,负责处理解除对媒体限制以及视国家安全局势结束紧急状态等问题。与会各团体一致表示反对外国势力对埃及内政的干涉,参加对话的反对派团体代表包括穆斯林兄弟会、新华夫脱党、团结党、青年团体代表和独立人士等,全国变革联盟创立者、反对派主要人物巴拉迪的支持者代表也参加对话。6月28日夜至29日埃及首都开罗发生自穆巴拉克倒台以来最严重的流血冲突,数千示威民众与安全部队对峙,示威者打出“打倒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的标语。“二次革命”的口号在埃及正式响起,埃及的民众准备用推翻穆巴拉克政权的劲头,推翻当前的军人过渡政府。2011年11月18日穆斯林兄弟会等伊斯兰团体发起“保卫民主”大游行,要求取消此前发布的被指为“延续军队干预政治生活并享有特权”的“宪法原则”文件,并要求副总理塞勒米下台,军方尽快交权给民选政府等。从19日起埃及军方开始使用武力清除聚集在解放广场上的示威者,双方遂爆发冲突,并蔓延至全国。11月21日上午埃及军警继续使用催泪弹驱散开罗解放广场上的示威者,而后者则用石块进行还击,双方你进我退的攻防战持续多时,截至11月22日解放广场的暴力冲突已经造成22人死亡。

(八)受流血冲突事件的影响,埃及证券交易所股指已经跌到近6周以来的最低点,民众对于国家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信心明显下降,对于即将举行的选举充满担忧。现任总统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自1981年上任,历任4届埃及总统,执政近30年,引起民众极度不满。在首都开罗市中心的解放广场上,26日早些时候又出现示威者的宣告。警方使用催泪弹和高压水枪,到日出后首都局势得以恢复,目前警方部署在首都的各个重要场所维持秩序。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对埃及的局势表示关注,不过她称根据美国的判断,埃及政府目前是稳定的。埃及政府已经命令禁止游行示威,保证国家的稳定。同时一些政府官员还接到命令,要求他们给下属“做工作”,确保26日以后都要回到工作岗位,不要参与反政府游行。西方媒体报道称埃及目前有8000万人口,60%的人年龄在30岁以下,年轻人的失业率超过50%。此外该国人口有三分之一是文盲,40%的人生活费每天不足2美元,因此媒体分析这是埃及民众走上街头抗议的根本原因,同时印度媒体称被视为接班人的穆巴拉克的儿子贾迈勒全家飞往英国。突尼斯“茉莉花革命”之火延烧埃及,对于突尼斯近两周的民众抗议,1月24日突尼斯军方明确表示将会保卫民众的革命运动和尊重突尼斯宪法。而突尼斯民众反对独裁之火已经延及埃及等国,埃及此次示威是受突尼斯“茉莉花革命”启发,该国在穆巴拉克的强权统治下从来没有发生过反政府示威。同突尼斯人民一样,埃及人对物价高涨、高失业率和独裁专政感到不满,他们要求执政30年的穆巴拉克下台。除了埃及外也门首都萨那昨天也爆发大规模示威活动,上万个示威者要求执政30多年的总统萨利赫下台。在阿曼中约200人走上街头,要求政府停止贪污腐败。在苏丹中喀土穆和杰济拉大学的学生也走上街头,抗议政府削减石油和食糖津贴。约旦和阿尔及利亚也在本月早些时候发生反政府示威,埃及、毛里塔尼亚、沙特阿拉伯在突尼斯摆摊青年自焚后也相继发生民众自焚事件,自焚者藉此表达对政府的不满。2011年2月11日埃及副总统奥马尔·苏莱曼通过国家电视台宣布穆巴拉克已经决定辞去总统职务,并授权埃及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掌管国家事务,埃及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的领导人是埃及武装部队总司令穆罕默德·侯赛因·坦塔维。2012年8月1日埃及总理希沙姆·甘迪勒已经组建新内阁,坦塔维担任国防部长,2012年8月12日坦塔维被解除国防部长职务。2012年6月24日穆罕默德·穆尔西当选为埃及总统,穆尔西执政以来埃及制订新宪法,选举出新议会,结束军方的“代管”,开启政治过渡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