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知识:为何很多重装备是上级单位统一管理的?
昨天和一位小伙伴交流时,他很奇怪为什么中国的舟桥部队都是“舟桥旅”“舟桥团”,而不是合成营下属的“舟桥连”。与他有相同疑问的,也有那些纳闷为啥不能把PKM通用机枪,甚至把89式重机枪下发给步兵班的人。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聊聊“编制等级”这回事情。
本篇需要和以下三篇共同阅读。




根据火力打击范围划分的部署等级:
首先,我们先要理解两个军事名词:正面宽度和纵深深度。假设我们的陆军师被部署在面向敌人的一个矩形区域,那么这个正面宽度,就是指面向敌人那一侧的矩形一边;纵深深度就是从面向敌人一侧向己方控制区延伸的边长。正面宽度决定了你能对敌人投射火力的范围和力度,而纵深深度决定了敌人突破你防线需要通过的距离。
别尔哥罗德附近反攻的总企图是这样的:沃罗涅日方面军以近卫第5和第6集团军、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和坦克第1集团军的兵力,以瓦尔基和新沃多拉加为总方向实施主要突击。
近卫第5和第6集团军突破地段上的炮兵密度达到每公里正面上230门火炮和迫击炮,坦克70辆。各师受领的突破地带宽达3公里。
在朱可夫元帅这段关于库尔斯克反攻战役的描述中,我们就会发现苏联当时选择集中兵力向着敌人薄弱部分开始进攻。当时通常一个苏联的简编师有6000-8000人,而这么多人和他们配属的火炮却只需要攻打一个3000米的正面,可见在这个狭窄的正面苏军集中的火力有多么强悍——每公里230门火炮和迫击炮,70辆坦克!
所以我们了解了陆军部署的正面宽度和深度后,就可以谈谈武器配备的级别问题了。
武器可以划分为两种:第一是直接和敌人“正面对决”的武器,如步枪,坦克,基本上打起来都是直接瞄准敌人开打,直到瞄准的目标(或自己)倒下才算结束;第二则是不进行“正面对决”的武器,即进行火力支援的武器,如迫击炮,重机枪,榴弹炮(多数可以间接瞄准),它们往往对敌人密集的部署区域、进攻中的敌人队列进行猛烈的范围射击,用火力覆盖的手段取到面积杀伤的效果。这样一来,通过间接瞄准法,射程较大的武器——如12.7mm重机枪,82mm迫击炮,122mm榴弹炮所发射的弹丸覆盖的面积,远大于它直接可以瞄准到的目标,甚至可以隔着自己的前排输出。这样一来,往往一个师团只需要配备十多门大炮,就可以为整个正面宽度上面对的敌人展开有效的火力打击。
所以,对于一个正面宽度仅有3公里的师,位于自己纵深2公里中央部署的1个122榴弹炮营(M30榴弹炮有效射程12公里)实际上可以照顾到正面3公里宽,11.9公里长的一个矩形范围(虽然可以用圆圈表示最大覆盖面积,但其他区域和队友是重叠的,不到万不得已不会用己方火力支援队友)。用图画出来就是这样:

这样一来,1个122榴弹炮营实战中可以覆盖29.7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的所有的目标;
那么,一个军下属的3个师,火力连在一起就是这样:

3个师如果采用水平部署,那么打击宽度可以扩张到9公里,面积扩展到90平方公里。
在二战中,苏联师一级火力上面还有军一级火力,如著名的ML-20 152榴弹炮。ML-20榴弹炮射表射程17公里,最大射程19公里。那么,如果军属炮兵团就摆在这三个师后面的正中央,它覆盖的火力可达:

由图可见,一个军属152炮兵营的火力能够覆盖自己3个主力师的进攻区域,甚至还比主力师还长出来一大截,总面积达到了(18-2)*9=144平方公里,比起自己3个师覆盖的90平方公里足足多出了54平方公里。
所以说,这样能够为整个战场提供火力掩护的重型武器,自然不需要多少就可以为所有的部队提供掩护,其编制等级自然就很高了。最后,看过我分析步兵营后勤的文章的小伙伴会发现,一个师团随着重武器增加,其后勤补给需要的数量是几何级数增加的,因此考虑到交通网络的运力,一个军也无法同时供养那么多直接作战部队和火力支援不多,所以还不如控制重炮的数量,确保每一门大炮都能分到充足的弹药基数。这就是装备分级部署的道理。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些武器的编制适用于步兵师的重型火器,对于摩托化部队、装甲部队不能一概而论。在需要的情况下,坦克、突击炮的主炮也可以间接射击,遂行火力支援任务,但不可因此认为坦克是“每个坦克班组一门105/125大炮,1挺12.7mm机枪加1挺同轴机枪和若干自卫枪械”。同时,对于装甲步兵班,也不能因为载具携带了30mm机关炮,12.7/14.5mm机枪,就说“重机枪下班”;对于中国使用山猫突击车搭载12.7mm机枪、107火箭炮的山地步兵,也同样不适用这个编制。装甲部队、摩托化部队的载具武器和班组武器是分开计算的。

根据“服务对象”多寡决定的部署等级:

上一条我们写的是根据火力覆盖的面积决定的装备部署等级,这点适用于大炮,区域防空导弹等,这里我们主要谈得是辅助性设备。
学过通讯网络的小伙伴一定明白,现实中我们的移动网络架设是分级进行的,如我们运营商运转着大型的区域服务器中心机房,通过光纤网络汇总一个区域的网络通讯,而这个区域的网络通讯是在分机房里控制的;接着,运营商的区域机房通过城市光纤系统对用户所在的小区进行发线,在小区/大型写字楼内,通过交换机转换为各个入户光纤,最后这些光纤接到家庭的无线路由器,连接各位的手机WIFI。
随着信息化发展,此类的通讯系统也广泛适用于军队中。事实上,我们常用的INTERNET,TCP/IP协议,本来就源自于美国北美防空司令部的全美防空指挥网。因而,一座良好的大型无线通讯系统,它能够服务的单位的数量,就如同一台区域服务器能够服务成千上万家一样多,一台设备就足够为整个师,乃至一个集团军提供信息接入服务。所以,在中国,过去集团军、军区才会有一个直属通讯团(目前很多转到战略支援部队了),这是因为只需要一个这样的单位就可以服务一大群部队。所以这样的辅助部队编制等级也通常很高。

至于舟桥部队也有类似的性质。架设野战桥梁突破大江大河的“天堑”,是一门非常专业的学科,需要有专业的人员来操纵。同时,敌人不会坐视不管你建设的桥梁,会不停通过空中轰炸、大炮炮击和特种兵破坏等手段骚扰你的桥梁,并不断发起反突击试图把你的桥头堡歼灭。这样一来,舟桥部队架设桥梁,就不仅仅是是为了自己所处的部队开辟道路,而是为了一个战役所有的部队,乃至战役结束后所有要通过该区域的部队进行服务。
所以,在战役中突破江河湖泊,一向是地域广大且地理环境复杂的中国,苏联研究的课题。由于一线突击部队没有时间顶着敌人炮击架设桥梁,要尽可能快夺取登陆场和拓展桥头堡防御纵深,因此以苏联装甲部队为例,为了尽快行进间突破江河障碍,他们为坦克配备了潜渡通气管,同时所有的履带式步战车、轮式步兵输送车,甚至防空导弹都有两栖能力。



当第一线部队成功通过浮渡、潜渡方式行进间突破江河障碍建立登陆场后,第二线的人就有时间架设桥梁了。而架设完毕的桥梁也不会在军队通过后立即拆除,而是会非常严密的保护,一直留待战役完全胜利,被破坏的常规桥梁完全修复为止。所以,这样的专业性、服务范围广大的舟桥部队,在中国都是集团军和军区直属的单位。


平战结合的装备编制等级:
很多人一直对通用机枪、重机枪的配备抱有疑惑。虽然是射程较大,覆盖面积较大的重武器,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用作直射火力直接对敌方密集队形射击,因此一直不乏有“重机枪下排”、“通用机枪下班”等论调。甚至还有RPG神教,认为平常就要把巨大如98式火箭筒的火箭筒下发给步兵每一个人。但是,且不论一个步兵班的人员体能是否能够胜任此类重武器及大量弹药的搬运,和平时代这些重武器的日常维护,也不是一般步兵班能够执行的。因此,考虑到武器的日常维护,通常会把重机枪集中在连和营一级,由专业的军械员和机枪班维护,待战斗打响之后,再根据情况调拨到基层使用。

除此之外,刚刚提到的战略通讯部门,舟桥部队也有平战结合的意义。在和平年代的抢险救灾中,经常发生桥梁被冲毁、地震摧毁、通讯中断的情况,在地方政府无法解决时候,就会派出军队工程兵、舟桥部队和通讯部队参与抢险救灾。比如金沙江堰塞湖灾情导致川藏金沙江大桥被冲毁,就是请工程兵用储备的战备钢梁修建了临时桥梁。因此对于这样的突发事件,较低编制等级的工程兵、舟桥部队储备的器材显然不够实用,必须要集中大量的资源才能操作。这样一来,和平年代工程、舟桥、通讯部队的装备由高级部队统一保存,统一维护,统一调度就很有实践意义,自然编制等级较高。

因此,看了这么多,大家应该明白,为啥很多武器要配置在较高层级的部队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