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经》穴位挂图(今图)
一


注
本经首穴是极泉,末穴是少冲,左右各9穴。
《灵枢·经脉》:“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
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
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注





注
注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侧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过上关穴(客主人),沿发际,到额前。
病候肠鸣腹胀,腹痛,胃痛,腹水,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衄,胸部及膝髌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病,发狂等证。


注
起始于足次趾、中趾及无名趾,结于足背,
斜向外行加附于腓骨,上结于胫外侧,直上结于髀枢,又向上沿胁部属于脊;
其直行的上沿胫骨,结于膝部,分支之筋结于外辅骨部,合并足少阳经筋;
直行的沿伏兔上行,结于大腿部而聚会于阴器。
再向上分布到腹部,至缺盆处结集;再向上至颈,夹口旁,合于鼻旁颧部,相继下结于鼻,
从鼻旁合于足太阳经筋。
太阳经筋为“目上纲”(上睑),阳明经筋为“目下纲”(下睑)。
另一分支之筋,从面颊结于耳前部。
注
其病症:可出现足中趾及胫部支撑不适,拘紧疼痛,足部活动感觉到僵硬不舒,股前拘紧疼痛,
髀前部肿,疝气,腹部筋肉拘紧,向上牵制到缺盆和颊部,突然发生口角歪斜,如有寒邪则掣引眼睑不能闭合;
如有热邪则筋松弛使眼睑不能睁开。
颊筋有寒使筋脉紧急,牵引颊部致口角移动;有热时则筋肉松弛收缩无力,所以口歪。


注
《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
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
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
从屈下颊至(出页);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本经异常可表现为下列病症:耳聋,耳鸣,咽喉肿痛。
本经主治“气”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自汗出,眼外眦痛,面颊肿,耳后、肩臂、肘部、前臂外侧均可发生疼痛,小指、无名指功能障碍。
参考:程宝书.《简明针灸辞典》.中医古籍出版社,1989年
二



《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 ,散舌下。
脾主运化。
主治概要: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足大趾运动障碍等。
资料: 梁繁荣,王华.针灸学(第四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8
三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