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将游戏作为自己的终生爱好


读书,看剧,运动,音乐,绘画...空闲时间可以做的事情很多,选择一件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并且总是能乐在其中,这不仅让闲下来的时间充实起来,也能卸下生活的压力,暂时的忘掉不愉快的麻烦事。而现在,尽管游戏依然是大多数家庭里长辈眼中的洪水猛兽,更多的年轻人还是"不务正业"地选择游戏作为终生爱好。在长辈眼中,年轻人就算在空闲时间里,也应该做对自己真正有提升的事情,读书可博闻,习乐而冶情,健体以强身,这些“正当”的娱乐活动对一个人有着明显迅速的积极反馈。而游戏呢,只是你坐在电脑前加重自己的近视程度并且逐步与现实生活脱节,百害而无一益。这时候长辈往往会感叹一句,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都这样呢?这种疑问式的感叹非常常见,而且他们往往只有疑问而没有解答,另外,如果要解决玩游戏这个坏习惯,那就是让你少玩,不玩游戏。可我们都知道这个无脑拒绝游戏的方法是治标不治本的,因为长辈在拒绝游戏时候,一:首先他们不知道自己拒绝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二:他们也拒绝去真正的了解自己拒绝的是什么。三:一和二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绝不改变的。

前两点很简单易懂,这就是大部分年轻人的亲身经历。而第三点,可能会有人异议,因为有些父母由于自身性格不愿用简单的拒绝来解决问题,这种父母不会砸你的PS4,不会摔你的显示屏,也不会无情地拔电源。他们会坐在你旁边看你玩,问你好玩在何处,并且“理解”了游戏为什么好玩,为什么可以成为艺术。
但是!
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你也无法催眠一个不想睡的人。如果从一开始你的父母就是用正当爱好的作用来对号入座你的游戏的优点,那么他/她并不是在理解你为何喜欢游戏,只是因为你玩巫师三可以像读历史书一样体验中世纪欧洲的风土人情,你玩彩虹六号可以像打篮球一样感受通力合作的快乐,你玩黑魂打BOSS可以听古典音乐陶冶音乐品味。不但没有认清游戏好在哪里,他们反而以此确认了只有那些“正当爱好”才是正当的爱好。所以,不要从所谓正当爱好的角度去肢解游戏,否则你只会得到虚假的相互理解。是的,他们理解你的热爱,前提却是因为你玩的游戏里有现实的用处,这种理解的态度虽说比暴力手段好很多,可是在你考试挂科,成绩滑落时,游戏依然是怪罪的元凶,他们对游戏恐怕还是望而却步,避之不及。


说完了三点暴力拒绝游戏治标不治本的原因,关于游戏的洪水猛兽观点上,我们来探讨另一个话题,逆反心理。

当你做自己特别喜欢的事情(并不是特指游戏)时,别人突然毫无根据的贬低你的热爱,这就很自然的产生了逆反的心理。在很多人眼里,年轻人的逆反就是你东我西你南我北,无须解释也无从解释,年轻人就是想通过反对的态度来突出自我,实际上,逆反心理的产生是水到渠成,环环相扣的:本来你只是喜欢一件事,被人不由分说贬低一顿,你的心里或嘴上就会为之辩护,这个辩护的过程就把喜欢升级了,反而找到了这件事更多的美妙之处。年轻人态度:喜欢-为之辩护-更喜欢-更多可辩护的地方,正反馈循环。长辈的态度:拒绝-对辩护不以为然-更拒绝-更加不理解,也是正反馈循环。就像两个背对着不断延长的矢量,他们的距离也越来越长。或许一开始你只是觉得游戏很有趣,来随便玩一玩,在彼此矛盾的对峙中不自觉的加深了对游戏的理解,甚至选择把游戏当做自己的终生爱好。由此看来,喜欢提出疑问式感叹的父母啊,有可能你们答案就在于你们自己身上。

可是说到现在, 到底为什么现在很多年轻人愿意把游戏当做终生爱好呢?游戏,如果不以音乐,体育,读书等等角度来肢解,第九艺术到底有何自成一派的资本呢?要说震撼的画面电影里有,要说开阔眼界书籍里有。游戏不是八大艺术的简单相加,之所以是第九艺术,是它有其他事物无法望及项背的独特之处。

首先,游戏有个最突出的优点:持续反馈机制。没有任何一种艺术,能够做到像游戏一样无间断的实时反馈。何为反馈,反馈便是奖励,看到一幅栩栩如生的画作,情感上的冲击是反馈,读着一本书,故事的起承转合给你反馈,但是这些反馈都是有间歇性,有延迟时间的。反馈等于奖励,奖励等于效率,让你时时看到效率的工作,做起来才能更加努力。在黑魂里,你打败敌人右下角的魂数量就会立刻增加,在第一人称射击游戏里,爆头就会立刻有额外加分,在黎明杀机里,你修电机的动作每一秒都在产生进度。你行动,就会立刻得到奖励,游戏时时刻刻都在提醒你,每一秒你都在变得更强,每一个瞬间,你都比上一个瞬间更加熟悉这个游戏,你变得更加强大。在美国作家简·麦戈尼格尔的《游戏改变世界:游戏化如何让现实变得更美好》一书中,他以自己钟爱的魔兽世界为例,对反馈机制有这样的评价:
“这种瞬时的积极反馈让玩家更加努力,更成功地完成艰巨的挑战。”
而反观其他活动的反馈机制,比如让学生最头疼的考试,你考试的目的是更多的分数,换句话说,这个分数就是玩黑魂时屏幕右下角获得的魂数量。我们从反馈机制来分析一下考试为什么让人焦虑,考试前你需要长时间的复习,把课本从头看到尾,你的分数依然是0。因为考试的分数反馈是有数百小时的延迟的,你考前学过的东西考场上也许会忘记,在复习过程中你是全程0反馈的状态煎熬下来的。全凭己身意志力和自制力的推动才能做到的工作,其趣味性自然是无法和每时每刻效率都在提升的工作相比的。被大众广泛接受的游戏,都有一个明确迅速的反馈机制。比如PUBG,一百人从飞机上跳下来后争夺最后的幸存之位,剩余人数,缩圈范围,血量,护甲耐久,每一项都在实时反馈着,剩余人数每减少一个,你就离胜利更近一步。你随时可能被攻击,所以你必须时刻注意血量。换下摩托车头盔戴上三级头,护甲值的增加让你感觉到自己更强。反馈系统越密集迅速,办事效率就会越高,所以游戏更让人享受不断变好的乐趣,它是积极,向上,充满成就感的。

第二,低门槛。游戏设计出来,那么玩的人越多越好,和其他可以作终生爱好的活动一样, 大部分的游戏都有着极低的门槛。而绘画,学乐器之类的爱好,你需要学习各种知识和练习才能入门。当然,门槛高低与这件事好坏无关,只是越容易入门的活动,显然会有更多人参与。现在电脑如此普及,游戏自然成为了年轻人最容易接触和入门的爱好。游戏不管是休闲还是紧张,都是容易入门,操作简单老少皆宜。当做终生爱好,即便是操作老年,打死亡细胞高难度反应不过来了,你还是可以玩玩欧洲卡车模拟来放松一下心情。游戏有难的也有简单的,可是就算再难的游戏,你也不需要其他知识的基础就可以直接开玩,至于因为挫败感玩不下去,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第三,完美的互动性。在游戏里,一切都围绕着你的行动而展开,没有任何一件事能像游戏一般给你如此沉浸的互动体验。与控制的角色互动,与场景互动,与联机玩家互动,电影里的故事再精彩,你也只能坐在屏幕前默默观看,而游戏里呢,一切都是你的行动产生的后果,即使是剧情固定(如古墓丽影)的单机游戏,在一步步奔向结局的路途上,其中的喜怒哀乐最终怎样回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体会。

第四,无用。易中天讲历史,在百家讲坛说过历史最大的用处就是无用。莫言,写小说,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说过读书最大的用处便是无用。无用乃大用,这是艺术的通性。游戏作为第九艺术,对普通玩家来说,你玩游戏并不是为了赚钱也不是为了名声,游戏只是你寻找幸福感和满足感来填充人生的途径。当你不以功利的想法去自愿完成一件事,那只能说明你是真的享受这个过程,若是事事非要找出个用处才肯去做,那你可真是在这人世间白走了一遭!小老弟,你怎么回事?



使人效率满满的无间断反馈,上手简单的低门槛,艺术的通性之无用论,沉浸式体验的互动性,这四点就是游戏能使人爱一辈子的原因。或许你也有自己的理由和观点,总之游戏可以给人幸福感和单纯的快乐,它是各种艺术的结合,也有自成一家的资本。但是,长辈们对游戏的洪水猛兽之看法也有一定的道理。游戏里的反馈机制实在太过美好,比起现实几乎没有反馈的工作,我们很容易沉浸在游戏世界厌倦现实。但是这并不代表游戏就是不好的,只能说明现实不够理想。我们是否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来让现实变得更美好呢?答案是可行的:现实没有反馈,你可以模仿游戏的反馈机制为现实创造反馈条件,其实说白了,就是把一个大的目标拆成多个小目标,分的越多,越细,现实的工作就越接近游戏的无间断实时反馈,从而使人充满动力和效率。

时常听见有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就知道玩游戏,实在是太懒散了。而实际情况正相反,喜欢玩游戏其实代表着一个人有工作的热情和能力。游戏也是一种‘工作’,它需要你集中精力,计算,筹划,思考,一步步完成一个大的项目。玩游戏让人体会到充满效率做好一件事的成就感。在生活中,没有游戏里优秀的工作反馈和激励系统,你很难感受到动力十足而且高效率的那个自己,所以现实中的工作比起游戏更难完成。
这种高效率专注完成一件事的状态,在心理学上称为‘心流(Metal Flow)’。这个概念由匈牙利心理学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并定义:个体注意力完全投注在某活动上的感觉。我记得我第一次玩黑暗之魂2原罪学者的时候,除了吃饭睡觉,曾经连续三天都处于一种兴奋的心流状态。很多优秀的单机游戏的确可以让人保持几十个小时的心流。能够产生心流的活动有以下特征:1.个体倾向去从事。2.专注一致。3.目标明确。4.有立即回馈。5.个体对活动有主控感。6.在从事活动时焦虑感消失。7.主观的时间感改变(从事很长时间工作而不感觉时间流逝)。8.不断优化的障碍。很多能够让人产生心流的活动并不是八点特征完全具备,往往只需要拥有一半的特征,便能使人进入高效率的工作状态。而当我们对照游戏,竟然发现游戏竟然八点特征都有!要知道,心流状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人如果能在越多的活动里进入心流状态,那么这个人的成就也就越高。做个假设,如果未来我们有目的性的模拟游戏的机制来设计现实社会的工作,使得更多的个体工作时进入心流的高效率状态,这对世界各个领域的发展都有着难以想象的推动能力。

可悲的是,现在社会上充满了对游戏的排斥和假意理解,将游戏的重要性与积极性避之不谈,反而强调游戏对年轻人的危害,我认为这种排斥是没有意义的,为什么年轻人喜欢玩游戏?是因为游戏好玩!你不能以一件事太有趣而指责它,这种不恰当的指责只会恶化隔阂,效果也会适得其反。为什么更多的年轻人选择将游戏作为自己的终生爱好?因为它让你体会到,原来自己可以如此高效率,认真努力的完成一件事。当然,任何事都不可过度沉迷,《易经》乾卦有一爻说:亢龙有悔。若是亢龙不悔,必将过犹不及。我们在玩游戏时应该明白,此刻的心流无法带给生活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奖励,如果沉溺其中,只会更加厌倦现实,我们需要将游戏中优秀的反馈机制映射到生活中,让游戏与现实不再割裂对立,而是相互促进,以此让自己有更健康的生活态度和更有动力的工作体验。

如果你觉得我的观点有趣,不妨点个赞投个硬币或分享给你的朋友。反正随便你们开心就好
如果觉得有错误或无聊,也欢迎你的批评质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