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孙会稽责袁术僭号书》原文和译文

原文:
吴录载策使张纮为书曰:"盖上天垂司过之星,圣王建敢谏之鼓,设非谬之备,急箴阙之言,何哉?凡有所长,必有所短也。去冬传有大计,无不悚惧;旋知供备贡献,万夫解惑。顷闻建议,复欲追遵前图,即事之期,便有定月。益使怃然,想是流妄;设其必尔,民何望乎?曩日之举义兵也,天下之士所以响应者,董卓擅废置,害太后、弘农王,略烝宫人,发掘园陵,暴逆至此,故诸州郡雄豪闻声慕义。神武外振,卓遂内歼。元恶既毙,幼主东顾,俾保傅宣命,欲令诸军振旅,然河北通谋黑山,曹操放毒东徐,刘表称乱南荆,公孙瓒炰烋北幽,刘繇决力江浒,刘备争盟淮隅,是以未获承命櫜弓戢戈也。今备、繇既破,操等饥馁,谓当与天下合谋,以诛丑类。舍而不图,有自取之志,非海内所望,一也。昔成汤伐桀,称有夏多罪;武王伐纣,曰殷有罪罚重哉。此二王者,虽有圣德,宜当君世;如使不遭其时,亦无繇兴矣。幼主非有恶於天下,徒以春秋尚少,胁於强臣,若无过而夺之,惧未合於汤、武之事,二也。卓虽狂狡,至废主自与,亦犹未也,而天下闻其桀虐,攘臂同心而疾之,以中土希战之兵,当边地劲悍之虏,所以斯须游魂也。今四方之人,皆玩敌而便战斗矣,可得而胜者,以彼乱而我治,彼逆而我顺也。见当世之纷若,欲大举以临之,適足趣祸,三也。天下神器,不可虚干,必须天赞与人力也。殷汤有白鸠之祥,周武有赤乌之瑞,汉高有星聚之符,世祖有神光之徵,皆因民困悴於桀、纣之政,毒苦於秦、莽之役,故能芟去无道,致成其志。今天下非患於幼主,未见受命之应验,而欲一旦卒然登即尊号,未之或有,四也。天子之贵,四海之富,谁不欲焉?义不可,势不得耳。陈胜、项籍、王莽、公孙述之徒,皆南面称孤,莫之能济。帝王之位,不可横冀,五也。幼主岐嶷,若除其偪,去其鲠,必成中兴之业。夫致主於周成之盛,自受旦、奭之美,此诚所望於尊明也。纵使幼主有他改异,犹望推宗室之谱属,论近亲之贤良,以绍刘统,以固汉宗。皆所以书功金石,图形丹青,流庆无穷,垂声管弦。舍而不为,为其难者,想明明之素,必所不忍,六也。五世为相,权之重,势之盛,天下莫得而比焉。忠贞者必曰宜夙夜思惟,所以扶国家之踬顿,念社稷之危殆,以奉祖考之志,以报汉室之恩。其忽履道之节而强进取之欲者,将曰天下之人非家吏则门生也,孰不从我?四方之敌非吾匹则吾役也,谁能违我?盍乘累世之势,起而取之哉?二者殊数,不可不详察,七也。所贵於圣哲者,以其审於机宜,慎於举措。若难图之事,难保之势,以激群敌之气,以生众人之心,公义故不可,私计又不利,明哲不处,八也。世人多惑於图纬而牵非类,比合文字以悦所事,苟以阿上惑众,终有后悔者,自往迄今,未尝无之,不可不深择而熟思,九也。九者,尊明所见之馀耳,庶备起予,补所遗忘。忠言逆耳,幸留神听!"典略云张昭之辞。臣松之以为张昭虽名重,然不如纮之文也,此书必纮所作。

译文:
《吴录》中记载孙策指使张纮写了一封信说:“我想上天垂挂着能纠察过失的星宿,圣明的帝王建设能让臣民敢于直谏的登闻鼓,设立正确的备案,看重能规诫过失的言论,这是什么原因呢?凡是有长处的人,就一定还有它的短处。去年冬天传闻您有(称帝的)大计划,大家没有不恐惧的;不久得知您是在备办进奉的贡品时,众人都解除了疑惑。不久前我听说您又和部众进行商议,想再次按照之前的想法做事(指称帝),对于做这件事的日期,已经确定了月份。(听到这个您想要僭越的消息)使我更加感到害怕,但转念一想可能只是流传的谣言;如果您一定要这样做,那么民众还能有什么希望呢?昔日您举兵起义,天下的仁人志士们之所以响应,是因为董卓他擅自废立天子,谋害太后、弘农王,掠夺众多的妃嫔、宫女,挖掘皇陵,他如此地凶暴忤逆,因此各州郡的英雄豪杰们才会听闻之后,追随您的义举。由于神武义兵威震在朝廷之外,董卓这才在朝廷之内被歼灭。元凶首恶已经毙命,年幼的君主顾念东方(都城洛阳),便让保傅(指指导天子的官员)宣布诏命,准备让各地军队整队班师,然而河北(袁绍)与黑山叛军勾结,曹操在东边的徐州恣意毒害当地百姓,刘表在南边的荆州作乱,公孙瓒在北边的幽州嚣张跋扈,刘繇在江东一带角逐争斗,刘备在江淮一带与您争夺盟主之位,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得到停息战事的受命。现在刘备、刘繇已经被击破,曹操等人现处于疲乏之时,您应当和天下豪杰共同筹谋,来诛杀这些恶人。如果您舍弃这些大事且不去图谋,却心生自己取代皇帝的想法,这不是海内所望,这是其一。昔日成汤讨伐夏桀,称夏朝犯了许多罪行;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时,说殷商刑罚过重。这两位王,原本有圣明的德行,理应君临天下;但如果他们没有遇到合适的时机,也不会繁盛兴起。如今年幼的君主并非对天下有恶行,只是因为年纪尚小,被权臣所胁迫,如果君主没有过错而夺取他的天下,恐怕不符合成汤、周武王所兴举的事迹,这是其二。董卓这人虽然狂妄狡诈,以至于擅自废立君主,但也还没有取代天子的想法,然而全天下的人听闻其凶暴残酷的罪行时,大家都捋起袖子,共同怀有对他的憎恨之心,我们凭借中原地区渴望与之战斗的军队,来抵挡其边境强悍的敌虏,这才让董卓片刻间就魂飞魄散。如今天下各方的人,都很轻率地便投入战争之中,我们可以众望所归地战胜他们,这是由于对方混乱而我方治理有序,对方忤逆(天子的号令)而我方顺从。若是您看到当今之世这混乱的局面,想要依靠大兴军旅从而达到君临天下的目的,只会自己给自己招致祸端,这是其三。天下的权柄,不可徒劳地干预,必须结合上天的赞助以及人为的力量。那殷汤之所以有白鸠瑞物的祥兆,周武王有赤乌的祥瑞,汉高祖有五星汇聚东井的吉祥之兆,世祖(刘秀)有神异灵光的征兆,都是因为百姓们受困于夏桀、商纣王的暴政,荼毒困苦于秦朝和王莽统治下繁重的徭役,所以这些贤明的君主能除去无道的政权,以致于达成自己的志向。如今天下的祸患并不是幼主造成的,也没有看到您受命于天的征兆,您想有朝一日突然登基称帝,这种事从未有过,这是其四。天子身份尊贵,且富有四海,谁不想要啊?只是道义上站不住脚,形势上也不合适呀。像陈胜、项藉、王莽、公孙述之流,都称帝称王过,最后也都无济于事。帝王的位置,不可妄加觊觎,这是其五。幼主聪慧,如果能解除对他的逼迫,去除卡住其喉咙的鱼骨头(指违背中央号令的地方割据势力)的话,必然能够成就中兴大业。若是能帮助君主实现像周成王时期的兴盛,您便能受到像当时周公旦、召公奭那样的赞美,这确实也是我对您的期望。即使有一天幼主发生了变故,需要改弦更张,我还是希望推举汉室宗谱中的人,大家讨论出在汉室的近亲中最为贤良的那一位,让他来继承刘家血统,以稳固汉朝正宗的统治。您的这些(功勋)都是可以刻石记功,绘图留形的,您的福泽将会无穷尽,名声将会被万世歌颂。舍弃容易做的事不去做,却去做困难的事,我想您是明察素洁之人,必然不会容忍自己这样做,这是其六。您的家族中有五代人都做到了宰相(东汉不设宰相,这里指袁术家四世人中有五人官拜三公)的位置,权柄之重,势力之兴盛,普天之下没有能与之相比的。忠贞的人一定会说应该日夜思量,这样才能扶持处境困难的国家,心系社稷的安危,才能遵奉先祖先辈的志愿,以此来报答汉室对我们汝南袁氏家族的恩情。如果是不愿躬行正道,而是想要强行谋取帝位的人,则会说这天下的人不是我家的家吏就是我家的门生,谁不跟从我?四方的敌手原本不是我的友辈就是我的仆役,谁能违抗我?为何不凭借自己家世累积起来的优势,奋起而取代汉朝呢?这两种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不能不详细斟酌考察,这是其七。圣哲之人之所以可贵,就在于能正确地审视时机的适宜,小心谨慎地采取举措。如果是难以图谋的事情,难以保全的态势,这么做只能激起众多敌对势力的气焰,滋长众人的野心,对于公义来说不可为之,对于个人私利来说也没有好处,这样的事是明智之人不会去做的,这是其八。世人多被图谶和纬书所迷惑,从而对奇异现象牵强附会,并用拼凑的文字来取悦于所侍奉的人,如果他们用这些东西来阿谀奉承上级和迷惑民众,这些人最终会心生后悔的,从古至今,这类事并不是没有过,您不能不深思熟虑后再慎重抉择啊,这是其九。(我说的)以上这九点,只不过是您见识的残余罢了,希望能够成为您的防备和起到启迪自己的作用,用来弥补您疏忽遗忘的事。忠言逆耳,但愿您能够认真听取!”《典略》中说这篇文章是张昭所写。臣裴松之认为张昭虽然名气很大,但是(在写作上)比不上张纮的文采,这篇书信必定是张纮所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