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我参观过很多中小民营企业,而且在几家民企工作过,发现设备大多是老旧淘汰的二手甚至三手四手设备,看起来便宜,同样买新设备的钱可以买四台五台可能更多相同品牌的设备,而且二手设备一般过了保修期,但是细算下来成本远远高于新采购的设备,这里面消耗的时间成本,人工成本可能是新设备的几倍。如果维修的话配件价格也会很高,也很难再维修到要求的精度。记得我之前在外资企业工作时,公司需要采购一台进口设备,价值400多万,我当时吓一跳,我就顺便说了,国产的可以买5~6台,当时我的外国同事“痛批”了我一顿。跟我算了一笔账:400万的设备分摊到10年,再折算到每个小时费用也就是60元/小时左右的成本,比请一个工程师和一个机修人员成本远远低,但最关键的是能保质保量的完成客户的订单,并强调“time is money”,另外10年后设备还有残值(一般可能在30%左右),保养的好的话,设备可用15~20年,一手设备厂家维修也是很配合的。经过这么一算,我恍然大悟,这是这么一个道理。

穷思维会害死一个企业。据我观察下来,很多民企老板认为自及穷,买不起好设备,新设备。其实,他们没有仔细精算,有可能你一车间的设备全部开动起来,还没有人家一台设备的效率快,能耗还比人家高。就好比你一车间的设备可能还没有自己开的一台豪车贵。这么多设备占用的场地,占用人员,还漏油滴油等成本不可估量。 设备不好,还谈什么精益生产,谈什么质量保证。糟糕的设备是没法谈质量,精益生产和谈效率的。只能谈救火,只能谈堵枪口,整天应付客户催货,整天在写8D报告,整天在开会,如此循环往复。结果是客户,员工和股东(老板自己)都在抱怨累,不挣钱,相互指责。
真正的效率。很多年前,我做工程师的时候一直听说美国的效率是我们的6~7倍,我当时不理解,我还去过的美国总部参观和工作过,他们员工的动作并没有我们国内的快,工作时间也没有我们的长,怎么就是我们的6~7倍?知道后来我做了主管和经理后,我就理解了,讲的是整体效率,和员工是否在加班,操作工是否干到凌晨没关系的。大部分浪费和成本是在一开始就产生了,决策中就造成这个企业的DNA了,接下来跟请多少牛人和勤快的人都没关系了。可怕的是很多民企都是一言堂,老板的决策是没人可以左右的,出现经营结果不好时,大多会归因到主管和经理身上,还时不时会在不同的场合冒出一句“白请了一个这么贵的人来,浪费钱”。然后就叫人家走。或者有一些经理一心想把事情做好,做出点成绩,大多也是靠加班甚至通宵做的结果,但时间长了,这位经理也受不了就走了。长期来看,如果一个企业的中层经理频繁更换的企业(估计年流失率100%以上),这个制造型企业最大的问题点或者核心问题是设备不好,(现在看来我对这个观点,更加自信了),只不过老板意识不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意味着,如果你想做好一项工作,你必须先准备好所需要的设备(工具)和资源。这个原则在个人和组织中都适用。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世界中,成功不再仅仅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和天赋。组织和公司也开始明白工具和资源的重要性。他们投资于好的软件和硬件来帮助员工更高效地工作。这不仅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也增加了公司的利润。
然而,在中小企业中,很多老板并没有意识到设备(工具)和资源的重要性。他们认为昂贵的工具和资源是不必要的,因为他们相信自己和员工能够依靠廉价的老旧设备来完成工作。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好的工具和资源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能提高工作质量和客户满意度。它也能减少不必要的维修和损耗,并延长工具的使用寿命。
好的工具和资源可以帮助个人和组织更好地完成工作,并提高竞争力。当个人和组织开始投资于好的工具和资源时,他们就已经开始走在成功的路上了。
用句时髦的话说:如果ChatGPT没了英伟达的芯片终究也是空中楼阁。
总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无论是在个人还是在组织中,好的工具和资源都是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