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粗心”我肯定能考到140关于高中生避免“粗心”的建议
很多同学在期末考试成绩公布后,感叹道:“这道题做错了,我怎么这么粗心!”, “我怎么在草稿纸上算对了,卷子上却写错了?!”……一些同学会把正确率的欠缺归结为考试时的粗心,还会在心里有意无意地把由这种原因被扣掉的分加到自己的分数上,心里想着我的成绩应该是多少多少分。如果经常这样做,那就大错特错了。
这是因为,你会发现,即使在下次考试时你努力地想仔细地做每一道题,但拿到卷子后,还是会出现本应该会做的题目却做错的情况。如果是这样,那就表明你存在学习上的缺陷或弱点:正确率没有得到保证!这不是仅仅靠考试时的小心仔细所能解决的。
列举两种典型现象:
很多同学在看到题目时觉得面熟,能肯定自己以前做过原题或类似的题目,但就是想不起来该怎么做,越是回忆以前做过的类似题目越是没有思路,等看到答案才大喊一声,“哇,原来是这样的啊。”
原因一:心态不端正
很多学生都觉得只要会做就行了,平时不管算对还是算错,到了考试时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就能算对了。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对的。
对策:端正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准备一个错题本,把每天自己做错的题目记下来,要将因为不会而做错和因为粗心做错的题目分开记,每周都将错题本上的该周做错的题目再做一遍,就会对自己犯过的错误印象深刻,就能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原因二:你只是“假会做”“假懂”
试题一般考的都是多个知识点的综合,只要一个知识点出现差错,这道题就做不对。因此,就会出现听懂了课却做不出题的现象。
(2)你只听懂了浅层次的知识,没有深入,所掌握的东西达不到应用的高度;
(3)有的同学浅尝辄止,会了一点就认为都会了,比如一个例题老师讲3种方法,他听懂一种就不再听其他解法了;
(4)听懂了知识,但是没记住,或没弄明白怎么应用;
(5)以数学为例,缺乏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指导,像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都是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对策:做学习上的“三好学生”,三好凑一好(成绩好),缺一不可。
1.好习惯
勤奋:多记(课堂笔记、好题、好解法、错题本)、多做(练习)、多总结(知识总结、方法总结)。
眼勤:多看课本、课外书、笔记、错题本。
耳勤:听讲仔细。
嘴勤:多问,有问题及时解决,不留后患。
脑勤:多想,对知识、题目等不但要弄清楚是什么、怎样做,还要多想几个为什么?其中最重要的是动手和动脑。
深入:对所学的知识不但要记住,而且最好弄清楚是怎么来的?解题中怎么使用?对一些好的题目不要满足于会做,还要考虑解法是怎么想出来的?哪种方法更好?
严谨:理科是最严谨的学科。知识要严谨,解题要严谨。不严谨,遇到题目不是不会做,就是解不完整,得分就不全。
其他:戒掉恶习(将网络、电视、手机等转变为学习工具);不找借口(成绩不好时,要找自身原因,不要怨天尤人)。
忠告: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任何人都不能如此。家长、老师是帮助你更好地学习,但只有你主动参与才能取得有效果。所以,作为学生,要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地位。
2.好基础
基础知识要扎实,要有足够的基础才能进一步提高。不要忽视预习的重要性,它是学习的必要过程,也是提高自学能力的好方法。
在听讲时要重视听、看、记录,做好错题本和好题本。要善用课外书籍和网络课程,但要明白它们只是辅助工具,不能代替课堂学习。
要善于总结和反思知识点、解题方法和技巧、经验和教训。接受学科思想方法的指导,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粗心只是做错题的结果,而不是原因!虽然每个人都会有粗心的时候,但在粗心表象下,有很多更深层次的原因,表现在不同学生身上的比例会有差异。我们常常以为,我们平时做过的题目,在考试中就能做出来,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必须通过”粗心“这个表象看到背后反映出的问题。
粗心往往是因为对知识掌握的熟练度不够,对基本概念不清楚,以及做题准确率不高。解决粗心问题的方法有:慢慢读题,演算工整,回头检查,深挖根源,专心做题,以及培养信心、决心和耐心。只要我们坚持努力,就能改掉粗心的坏习惯,养成细心的好习惯。